初秋,北京大学迎来了新学期的伊始,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优秀校友返校日活动。俞浡和宋鹤眠,分别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光华管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收到了返校演讲的邀请。
收到邀请邮件时,俞浡正趴在宋鹤眠的书房沙发上画草图,看到邮件内容,他一个激灵坐起来,眼睛瞪得溜圆:“学长!母校邀请我们回去演讲!”
宋鹤眠从金融报告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接过俞浡递过来的平板看了看,唇角微扬:“嗯。你想去吗?”
“去!当然去!”俞浡用力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兴奋和一丝近乡情怯的紧张,“好久没回去了……不知道图书馆后面的那只肥猫还在不在。”
于是,在一个天高云淡、银杏叶初黄的周六,两人驱车回到了熟悉的燕园。
走在梧桐大道上,看着身边擦肩而过的、抱着书本行色匆匆的年轻面孔,听着远处篮球场的喧闹和图书馆的静谧,时光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几年前。
俞浡指着不远处的一个长椅:“学长你看!那里!我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就是坐在那里,偷偷看你从社团招新的摊位前走过,心跳得跟打鼓一样,都没敢上去打招呼。”
宋鹤眠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目光柔和,带着些许回忆的怅然和笑意:“是吗?我记得那天人很多。”他顿了顿,侧头看向俞浡,眼神深邃,“如果当时知道,那个坐在长椅上、看起来有点孤单又很耀眼的新生,会在几年后成为我的爱人,我一定不会只是走过去。”
俞浡的脸瞬间红了,心里甜丝丝的,嘴上却哼了一声:“谁知道你当时是不是也偷偷看我了!”
宋鹤眠低笑,不置可否,只是伸手,非常自然地牵住了他的手。
十指相扣,走在熟悉的校园里。周围有学生投来好奇和善意的目光,或许有人认出了他们,或许只是觉得这对气质出众的同性情侣很养眼。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他们身上跳跃,也照亮了彼此眼中那份历经时光沉淀后、愈发醇厚的爱意。
他们特意绕路去看了俞浡曾经住过的宿舍楼,去光华管理学院楼下宋鹤眠常去的咖啡店坐了坐,也去俞浡当年经常写生的未名湖边长椅驻足。
“时间过得好快。”俞浡看着湖面上掠过的水鸟,感慨道,“感觉昨天我还是那个为了一个作业熬夜通宵、为了暗恋不敢开口的傻小子。”
宋鹤眠握紧了他的手,声音沉稳而温暖:“嗯。但今天的你,已经是能在‘造梦者’独当一面、做出惊艳作品的大设计师了。”
他的肯定,总是能精准地给俞浡注入力量。
演讲在百年讲堂举行。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
俞浡在后台紧张得手心冒汗,不停地调整着领带——是宋鹤眠今早亲手为他系上的温莎结。
“别紧张。”宋鹤眠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不知何时走到了俞浡身后,双手轻轻按在他的肩膀上,透过薄薄的衬衫传递着令人安心的温度,“就当作是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分享你的创作心得。下面的学弟学妹,和当初渴望得到指引的你,是一样的。”
他的话语总是如此理性又充满力量。俞浡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主持人先请宋鹤眠上台。聚光灯下,他身姿挺拔,从容不迫。没有冗长的客套,他以一个精炼的行业案例切入,逻辑清晰地分享了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他的演讲深入浅出,既有战略高度,又贴合学生实际,引发现场阵阵掌声和深思。
俞浡在侧幕看着,心里充满了骄傲。这就是他爱的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如此耀眼。
轮到俞浡时,他走上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双期待的眼睛,心跳还是漏了一拍。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捕捉到了第一排那个熟悉的身影——宋鹤眠不知何时已经回到了座位上,正静静地看着他,银丝眼镜后的目光沉静而充满信任,嘴角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鼓励的笑意。
那一瞬间,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
俞浡笑了笑,拿起话筒,他没有按照准备好的讲稿,而是从自己在“造梦者”正在进行的那个实验项目讲起,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迷茫、突破和喜悦。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动画人特有的想象力,将复杂的艺术概念讲得妙趣横生。他甚至还即兴画了几笔速写,投放在大屏幕上,引来台下阵阵惊叹和笑声。
他讲到自己如何从校园里的懵懂少年,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坚持;也坦诚地提到了曾经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焦虑。最后,他看向台下第一排的宋鹤眠,眼神温柔而坚定:
“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也许你们现在也会迷茫,会不确定未来的路在哪里。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然后勇敢地走下去。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质疑,会遇到瓶颈,但请相信,你的热爱和坚持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