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深圳,暑气还没完全褪去,清晨的风裹着桂花的清甜,漫进深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阶梯教室。江念熙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同学——这是她考上师范大学后的第一门“教育实践课”,老师前几天就布置了任务,让大家以“家庭互动”为主题,设计一个小型实践活动,还要记录过程与成果。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江念熙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出她上周熬夜写的“家庭温暖倡议”方案。其实这个想法,源于她暑假帮邻居家的小学生辅导作业时的发现:邻居家的小男孩乐乐,每次写作业都磨磨蹭蹭,问起原因,乐乐低着头说“爸爸总在加班,妈妈要做饭,没人陪我写”。那天晚上,江念熙看着乐乐孤零零坐在书桌前的样子,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爸爸虽然工作忙,却总会挤出时间陪她放风筝、做手工,那些陪伴的瞬间,是她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同学们,先安静一下,咱们先分组分享一下各自的实践方案。”讲台上的李老师拍了拍手,打断了江念熙的思绪。轮到江念熙时,她深吸一口气,打开PPT:“我的方案叫‘家庭温暖倡议’,主要是邀请小学生家庭的爸爸们,每天抽出半小时陪孩子做一件小事——可以是洗碗、写作业,也可以是读绘本、玩游戏,然后把这些瞬间拍下来分享,通过记录陪伴,拉近爸爸和孩子的距离。”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同学举手:“江念熙,你这个方案会不会很难推进啊?现在很多爸爸工作都很忙,可能没时间参与。”
“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江念熙笑着回答,“所以我打算先从身边的家庭入手,比如我家小区的邻居,还有我高中老师家的孩子,先小规模尝试,要是效果好,再慢慢推广。”
李老师点点头,眼里满是认可:“这个思路很实际,教育实践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点是观察过程中的变化,记录真实的情感。”
得到老师的肯定,江念熙更有信心了。课后,她立刻联系了小区物业,希望能借助业主群发布倡议。物业经理听说她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还在做教育实践,很爽快地答应了,不仅帮她把倡议发到了业主群,还特意在小区公告栏贴了一张彩色海报,上面画着爸爸陪孩子读书的卡通图案,写着“记录陪伴瞬间,留住家庭温暖”。
倡议发出去的第一个晚上,业主群里格外安静。江念熙抱着手机等了半天,只收到两条私信,一条是住在隔壁的王阿姨,说“我家先生今晚刚好不加班,我让他陪孩子拼乐高,一会儿拍照片给你”;另一条是小区门口杂货店的张叔,说“我家闺女总说我不陪她,今晚我陪她写作业,试试”。
虽然只有两个家庭响应,江念熙却很开心。她给王阿姨和张叔分别回了消息,还特意发了几个可爱的表情包,说“谢谢您的支持,期待看到温暖的照片”。晚上九点多,王阿姨率先发来照片:照片里,王叔叔系着围裙,手里拿着乐高零件,身边的小女儿举着刚拼好的小房子,两人笑得一脸灿烂,配文“第一次陪孩子拼乐高,原来她这么有想法”。紧接着,张叔也发来照片:昏暗的灯光下,张叔趴在书桌前,手里拿着铅笔,帮女儿讲解数学题,女儿歪着头认真听,配文“好久没陪孩子写作业,发现她比我想象中懂事”。
江念熙把这两张照片保存下来,还特意在电脑上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温暖瞬间”。她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业主群里突然热闹起来——住在12栋的李姐发了一张老公陪儿子晨跑的照片,配文“看了倡议,让老公早起陪儿子跑步,没想到两人都很开心”;5栋的赵哥发了一段陪女儿读绘本的视频,视频里,女儿奶声奶气地读着故事,赵哥在旁边轻轻附和,配文“以前总觉得陪孩子是妈妈的事,现在才知道,孩子多希望爸爸陪”。
短短三天,参与的家庭就从最初的2个变成了50个。江念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在群里和家长们互动,分享自己看到的教育案例,还会给每个分享照片的家庭点赞留言。有家长说“现在我家先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孩子‘今天想做什么’”,还有家长调侃“自从参与了倡议,我家厨房的碗都被先生承包了”,群里满是欢声笑语。
一周后,江念熙统计了一下,参与倡议的家庭已经有200个了。她看着文件夹里近三百张照片,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这些照片打印出来,贴成一面“温暖墙”,放在小区的活动中心,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温暖的瞬间。
周末早上,江念熙早早起床,抱着电脑去了小区附近的打印店。打印店的老板听说她要打印这么多家庭照片,还特意给她打了八折,说“这么有意义的事,我得支持一下”。抱着一摞打印好的照片回到小区,江念熙又去物业借了一块淡蓝色的背景板,还买了彩色的便利贴和小彩灯——她想把“温暖墙”装饰得更温馨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