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透过明德中学实验楼的玻璃窗,落在摆满电子元件的课桌上——50岁的江哲正弯腰调试一台旧收音机,指尖捏着细小的电烙铁,锡丝在焊点处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珠,动作娴熟又专注。他身前围坐着十名学生,有人拿着笔记本记录焊接技巧,有人举着放大镜观察电路板,课堂里只听得见电烙铁的“滋滋”声和元器件碰撞的轻响。这是江哲开设的“电子维修实践课”的常规场景,而此刻,教室后排还坐着三位特殊的访客——来自市教育局的课程研发专员,他们是专门来考察这门选修课的推广价值。
“江老师,您这节课教的‘收音机调频电路维修’,学生们能独立完成吗?”教育局的王专员轻声问,目光落在正在尝试焊接的学生身上。那是初三学生张浩,上周还因为分不清电阻和电容而着急,现在已经能熟练识别电路板上的元件符号,手里的电烙铁虽然偶尔会抖,但焊点越来越规整。
江哲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薄汗,笑着解释:“一开始确实难,我就把复杂的电路拆成‘识别元件—检测故障—焊接修复’三个步骤,每步都编了‘口诀’。比如识别电阻,就教他们‘看色环,算阻值,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黑’;检测故障,用‘先看后测,先简后繁’的方法,先观察有没有明显的虚焊、烧损,再用万用表检测。”他指着张浩手里的收音机,“你看,他现在已经能找到调频电路里的虚焊点,再练两次就能独立修好一台旧收音机了。”
王专员凑近看了看张浩的作品,电路板上的焊点排列整齐,没有多余的锡渣。“没想到初中生能做到这个程度!”他翻了翻江哲的课程大纲,上面详细标注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实操内容和评价标准,从“基础电子元件认知”到“小家电故障维修”,再到“环保电子改造”,循序渐进,还特别注明了“适合零基础学生”。
“这门课开了两年,最初是因为看到学生们总把坏了的充电宝、耳机随手扔,觉得可惜。”江哲说起开课初衷,眼里满是感慨,“我做了二十多年电子维修,知道很多小家电坏了只是小问题,比如充电宝是接口松动,耳机是线芯断裂,修好了还能用。要是能教学生们一点维修技巧,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最初筹备课程时,江哲遇到了不少难题。学校实验楼里没有专门的电子维修教室,他就把自己的工具房收拾出来,搬来十几张旧课桌;没有教材,他就结合自己的维修经验,手写了《电子维修入门手册》,里面画满了电路板示意图和元件识别图;担心学生操作电烙铁有危险,他特意定制了带温控功能的教学用电烙铁,还设计了“安全操作三步法”——“先检查烙铁温度,再固定元件位置,最后匀速焊接”,每节课前都要带着学生演练一遍。
第一期课程只招到8名学生,有人觉得“电子维修太枯燥”,有人怕“焊不好会烫到手”。但上了几节课后,学生们的兴趣越来越浓。有个叫小雨的女生,原本连螺丝刀都握不稳,后来不仅修好了自己的旧台灯,还把家里的旧收音机改成了“复古蓝牙音箱”,在学校科技节上拿了奖。“现在每期课程都报满,还有学生提前半年就来预约名额。”江哲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自豪。
考察结束时,王专员握着江哲的手说:“江老师,您这门课特别好!既符合‘劳动教育’的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我们准备把它纳入‘全市中小学优秀选修课推广名单’,还要邀请您去做经验分享,让更多学校和机构借鉴!”
这个消息让江哲既意外又激动。他回到家,把喜讯告诉妻子林晚星和儿女们。林晚星正在整理公益讲座的笔记,听到消息立刻放下笔,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这门课能行!你每天晚上熬夜改教材、画示意图,没白费功夫。”儿子江逸晨正在画校服设计图,抬起头说:“爸,您这门课和我设计校服的理念一样,都是‘实用又有意义’!下次经验分享会,我帮您做PPT吧,把您的教学手册做成图文版,更直观。”女儿江念熙也凑过来:“爸,我帮您整理学生的维修作品照片,上次小雨姐姐改的蓝牙音箱特别好看,一定要展示给大家看!”
接下来的一个月,江哲忙着准备经验分享的材料。江逸晨帮他把《电子维修入门手册》里的手绘图改成了电子版,还加了动画效果,比如用动态图展示“电烙铁焊接过程”;江念熙收集了两年来学生的维修作品照片,做成了“成长相册”,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焊点,到后来精致的改造作品,每一张都标着学生的名字和作品故事;林晚星则帮他梳理了课程推广的“痛点和解决方法”,比如“如何解决场地不足问题”“如何降低耗材成本”,还把他的“安全操作三步法”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方便其他老师教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