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实验中学社团活动室,暖气将寒意挡在窗外,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信纸香。江念熙把一摞浅蓝色信封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每个信封上都贴着“乡村女孩书信结对”的粉色贴纸——这是学校“性别平等社团”与本地公益组织“微光计划”合作的新项目,首批将为30位实验中学学生和30位粤北乡村女孩搭建书信桥梁,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
“念熙,公益组织刚把乡村女孩的资料发过来了,你快看看!”社团成员陈阳抱着笔记本电脑跑进来,屏幕上列着30个名字和简单的介绍:“苏晓雨,13岁,喜欢写日记,梦想是当老师”“李苗苗,12岁,爱读字典,想给村里的小图书馆添新书”“张悦,14岁,喜欢科学课,总问‘星星为什么会发光’”……
念熙凑过去,指尖在“苏晓雨”的名字上轻轻划过——这个名字她很熟悉,上个月林晚星老师《掌心的刺·拾光》首签会,晓雨就是乡村女孩代表之一,当时她拿着日记跟大家分享“大山里的读书故事”,眼里的光让念熙印象深刻。“太好了!我们可以让社团里喜欢写作的同学跟晓雨结对,她们肯定有很多共同话题。”
为了做好这次结对,社团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先是在全校发起“给乡村女孩写封信”的招募,有50多位同学报名,经过筛选,最终选出30位态度认真、愿意长期书信交流的学生;然后邀请“微光计划”的志愿者来做培训,教大家“怎么写一封温暖的信”——不用讲大道理,而是分享日常的小事,比如“今天学校的樱花开花了”“我学会了一道新的数学题”,让乡村女孩感受到“远方有人在认真听她们说话”。
“很多乡村女孩因为环境限制,会觉得自己的梦想‘不切实际’,比如想当科学家、想读大学,却没人告诉她们‘你可以做到’。”公益组织志愿者周姐在培训时说,“你们的信,不只是文字,更是给她们的‘肯定’——让她们知道,不管身在何处,喜欢什么,都值得被鼓励。”
培训结束后,社团成员们开始给结对的乡村女孩写第一封信。念熙结对的是13岁的张悦,资料里说她喜欢科学课,却总被同学说“女生学科学没用”。念熙坐在书桌前,铺开信纸,认真地写下:“张悦你好,我是实验中学初二的江念熙,也是‘性别平等社团’的成员。看到你喜欢科学课,我特别开心,因为我也喜欢物理,之前还参加过物理竞赛呢!有人说‘女生学科学没用’,但我觉得,喜欢科学的女生特别酷——你知道吗?我在书里看到,很多女科学家小时候也被质疑过,可她们没放弃,最后都实现了梦想。下次你有科学课上的趣事,或者遇到难题,都可以跟我分享,我们一起讨论呀!”
她还在信里夹了一张自己画的“简易电路示意图”,旁边写着“这是我上周做实验时画的,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试试用电池、灯泡做个小实验,特别有趣!”;信封里还放了一枚实验中学的校徽,“希望这枚校徽能给你带去力量,不管你以后想做什么,都要勇敢去追呀!”
社团成员陈阳结对的是喜欢读字典的李苗苗,他在信里写道:“苗苗你好,我是陈阳,我也喜欢读书,最近在读《昆虫记》,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虫子故事,下次可以跟你分享。你想给村里的小图书馆添新书,这个想法太棒了!我家里有很多适合小学生读的书,下次可以寄给你,让小图书馆的书更丰富。对了,我还会折纸,下次教你折小纸船,你可以把它放在村里的小溪里,就像把梦想寄向远方一样。”
张萌结对的是爱写日记的苏晓雨,她在信里分享了自己写日记的小技巧:“晓雨你好,我每天都会写日记,把开心的、不开心的事都记下来,有时候回头看,会发现原来自己成长了这么多。你写的《我的大山》我听说了,一定很有趣,下次可以跟我分享一段吗?我也会把我看到的城市风景写在信里,比如学校门口的梧桐树,秋天的时候会落满金黄的叶子,特别美。”
一周后,30封写满真诚的信被装进统一的快递箱,寄往粤北乡村。社团成员们每天都盼着回信,课间休息时总有人问:“你说乡村的小伙伴会喜欢我们的信吗?”“她们会不会跟我们分享大山里的故事呀?”
半个月后的一个下午,社团活动室的门被推开,公益组织的周姐抱着一个大纸箱走进来:“孩子们,乡村女孩的回信到啦!”活动室里瞬间沸腾起来,大家围过来,小心翼翼地从纸箱里拿出属于自己的信封——有的信封上画着大山和太阳,有的贴着干枯的枫叶,还有的用彩笔写着“谢谢远方的朋友”。
念熙拿到张悦的回信,信封上画着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里面的信纸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字迹工整又带着一丝稚嫩:“念熙姐姐你好,收到你的信我特别开心!我把你画的电路示意图给科学老师看,老师还在课上表扬了我,说‘喜欢科学就要坚持’。我们村的夜晚有很多星星,我总坐在院子里看星星,想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发光,你知道答案吗?下次我想跟你分享我们村的小溪,夏天的时候可以在溪边捉小鱼,特别好玩。”信的末尾,张悦还画了一颗小小的星星,旁边写着“送给念熙姐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