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的实验中学教师办公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江哲的教案本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他手指划过“性别平等选修课”的课程大纲,笔尖停在“课程模块”那栏——原本的“校园性别观察”“性别刻板印象破除”之后,被他用红笔添上了新的一行:“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采访父母的性别观念”。
“江老师,你这课程又要升级啊?”隔壁办公桌的李老师凑过来看,笑着说,“上次你加的‘厕所改革调研’模块,学生们反馈特别好,这次又搞采访父母,不怕学生觉得难度大吗?”
江哲放下笔,拿起桌上的学生作业——那是初二(3)班陈阳写的《校园性别观察报告》,里面提到“妈妈总说‘男生要多让着女生’‘女生不用学修家电’”,字里行间满是困惑。“你看,很多学生对家庭里的性别观念有疑问,却不知道怎么跟父母沟通。这个模块就是想让他们通过采访,既能理解父母观念的由来,也能试着传递平等的理念,比单纯在课堂上讲理论有用多了。”
他翻开教案,里面已经写好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采访前,课堂上先教学生设计问题、整理采访技巧;采访中,让学生记录父母的回答和自己的感受;采访后,分组分享心得,再一起制作“家庭性别平等手册”。“而且我还联系了深圳师范大学的江念初同学,她之前给家长做过分享,这次可以请她来给学生做线上指导,教他们怎么跟父母顺畅沟通。”
周五的性别平等选修课上,江哲拿着更新后的课程大纲走进教室,学生们立刻围了过来。“江老师,这次又有什么新内容啊?”陈阳举着笔记本,眼睛亮晶晶的,“上次的厕所调研太有意思了,这次能不能再来点不一样的?”
江哲笑着把大纲贴在黑板上,指着“家庭性别平等实践”那栏:“这次我们要做一次‘家庭采访’——采访你们的父母,聊聊他们的性别观念,比如‘小时候爸妈怎么教你们区分男女用品’‘家里的家务怎么分配’‘爸妈觉得男生女生适合做什么工作’。”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采访爸妈?他们会不会不愿意说啊?”女生张萌皱着眉,“我妈妈总说‘这些事不用你操心’,肯定不会跟我聊这个。”“我爸爸特别严肃,问他这种问题,他会不会生气啊?”男生大壮也有点担心。
江哲早料到学生会有顾虑,他打开PPT,屏幕上出现了提前准备好的“采访指南”:“大家别担心,我们先一起设计‘温和的采访问题’,比如不说‘你们的性别观念对不对’,而是说‘能跟我说说你们小时候,家里怎么分工家务吗’;另外,我们还会教大家‘倾听技巧’,比如不打断爸妈说话,多问‘为什么会这样想呀’,慢慢引导他们分享。”
他还播放了一段江念初录制的指导视频。视频里,19岁的江念初穿着深圳师范大学的校服,笑着说:“大家可以从‘回忆’入手,比如问妈妈‘你小时候喜欢玩什么玩具呀?家里会给你买男生玩的汽车吗’,先聊轻松的话题,再慢慢深入。我之前采访我妈妈时,她一开始不愿意说,后来聊到她小时候想学自行车,爷爷说‘女生骑自行车太野’,反而打开了话匣子,最后还跟我说‘现在想想,当时确实不该被这种想法限制’。”
视频结束后,学生们的顾虑少了很多。江哲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设计采访问题。陈阳的小组很快列出了问题清单:“1. 您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是因为性别被限制过玩具选择吗?2. 家里的家务,比如做饭、修东西,一般是谁来做?为什么这么分工?3. 您觉得男生女生在学习、工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优势吗?4. 如果我喜欢跟性别不符的兴趣,比如男生喜欢跳舞,女生喜欢编程,您会支持吗?”
江哲走过去,帮他们修改了第三个问题:“可以把‘不一样的优势’改成‘都有哪些优势’,避免先入为主觉得男女有别。另外,还可以加一个问题:‘您有没有因为性别,放弃过自己喜欢的事?’这样能让爸妈更有共鸣。”
接下来的一周,学生们陆续开展了采访。周一的选修课上,江哲让大家分享采访心得。张萌第一个举手,手里拿着厚厚的采访笔记:“我采访了我妈妈。她说她小时候喜欢踢足球,可外婆说‘女生踢足球会晒黑,没人喜欢’,还把她的足球扔了,她到现在都觉得遗憾。后来聊到我喜欢打篮球,妈妈说‘只要你喜欢,妈妈就支持你,不会像外婆当年那样限制你’,我听了特别感动!”
陈阳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爸爸是工程师,他说他小时候想学画画,爷爷说‘男生学画画没出息,不如学理科’,所以他最后选了工程师。采访完,爸爸跟我说‘你喜欢手工,爸爸支持你,以后想报陶艺课,爸爸陪你去’——这是爸爸第一次跟我说这种话,我特别开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