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草原的篝火还未熄灭,橙红色的火焰舔着木柴,发出 “噼啪” 的轻响,将周围的牧草染成暖金色。苏晓蹲在牧民毡房前,手里捧着一个刚缝好的艾草枕,正用指尖轻轻按压枕芯 —— 里面混合了草原特有的细羊毛,触感柔软得像云朵,还带着晒干艾草的清苦香气。她刚调试好枕芯里的温和能量,确保羊毛的暖意能与艾草的舒缓效果完美融合,远处的空间传送阵突然亮起一道暖金色的光带,光带穿透草原的晨雾,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纽带。
“晓晓!” 熟悉的声音从光带中传来,带着旅途的沙哑,却依旧明亮得像西部的阳光。苏晓猛地抬头,只见苏衍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衣角沾着西部草原的沙尘,裤腿上还挂着几株干枯的向日葵花瓣。他快步从传送阵中走出,身后跟着三个西部共生农场的居民,每人手里都捧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粗布包,布包缝隙里漏出的向日葵种子,饱满得泛着油光。
苏衍走到苏晓面前,先是用力揉了揉她的头发,指腹带着西部阳光的温度,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牛皮纸层层包裹的东西。牛皮纸还带着他胸口的温热,拆开时,一股混合着向日葵籽香和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 是西部新烤的向日葵籽饼,饼边缘烤得微微焦黄,上面还撒着一层细盐粒。“西部的老牧民教我们做的,” 苏衍笑着说,指尖捏起一块递到苏晓嘴边,“他们说这饼比桂花糕多了点阳光的味道,让我一定要给你尝尝。”
苏晓咬了一口,饼皮酥脆得掉渣,向日葵籽的醇香在嘴里散开,细盐粒中和了甜味,留下淡淡的回甘。她正想说话,张奶奶已经拄着拐杖快步走过来,枯瘦却有力的手一把抓住苏衍的手腕,上下打量着他:“瘦了,也黑了,眼角这道疤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在西部跟人打架了?” 张奶奶的声音带着嗔怪,却难掩心疼,她拉着苏衍往毡房走,“快坐,奶奶给你热碗桂花粥,我特意多放了蜜枣,补补你这一路的辛苦。”
李大叔则接过苏衍身后居民手里的布包,手指轻轻捻起一粒向日葵种子,对着阳光看了看 —— 种子的胚芽饱满,种皮泛着健康的浅褐色。“这种子看着就精神,” 李大叔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小心翼翼地装了几十粒,“明天一早就种在废品站的院子里,就种在老磨盘旁边,让它跟咱们的老向日葵一起长,说不定还能串种出更耐旱的品种。”
苏衍跟着张奶奶走进毡房,毡房里铺着厚厚的羊毛毯,踩上去软乎乎的,墙上挂着牧民手工绣的向日葵挂毯,针脚细密得像草原的蛛网。他从背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封面已经被磨得发亮,边角处用细麻绳仔细缝补过。“西部的共生农场已经扩展到三个镇子了,” 苏衍翻开笔记本,里面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工整的字迹,还画着密密麻麻的示意图,“你看这页,我们和林森一起改良了灌溉系统,用共生本源把雪山融水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再通过竹管引到田里,比以前多收了三成向日葵。”
他指着一张画着金属装置的图纸,图纸上的装置像一个倒扣的漏斗,表面刻着细密的纹路:“这是‘阳光收集器’,用西部的红铜做的,能把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温和的能量,储存在水晶里。晚上再把能量导进居民的毡房,就算是零下二十度的冬天,毡房里也能保持十五度的温度,老人们再也不用裹着好几层羊毛毯睡觉了。”
苏晓凑过去,指尖轻轻拂过图纸上的纹路,能感受到纸页上残留的铅笔印记,那是苏衍反复修改时留下的痕迹。“哥,你做到了,” 她的眼眶有些发热,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妈妈日记里写过,她希望有一天,普通人和觉醒者能在任何地方都过上安稳的日子,现在你在西部实现了。”
“不止这些。” 苏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淡蓝色的水晶,水晶有鸽子蛋大小,里面封存着一缕淡金色的能量,像被困在冰里的阳光。他将水晶放在苏晓手心,水晶的凉意瞬间蔓延开来,却又很快被掌心的温度焐热,“西部的向日葵田下面,我们发现了一处共生本源矿,这是矿里的能量样本。老矿工说,这矿脉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只是以前没人知道怎么利用。我试过,这能量能和咱们的收纳格产生强烈共鸣,说不定能帮你强化第十二个收纳位的能力。”
当晚,牧民们在草原上举行了小型的欢迎会。篝火被加得更旺,照亮了周围几十顶白色的毡房。西部来的居民弹起了马头琴,琴声悠扬得像草原的风,时而低沉如羊群的低语,时而高亢如雄鹰的长鸣。东部来的工匠跟着琴声哼唱起来,改编后的西部版《共生谣》在草原上回荡:“向日葵,向太阳,普通觉醒一家亲;雪山融水甜,草原牧草香,共生的日子长又长……”
苏衍和苏晓坐在篝火旁,膝盖上摊着婉清的旧日记。日记本的纸页已经泛黄,边缘有些卷曲,苏晓用指尖轻轻抚平一页褶皱,指着上面一行娟秀的字迹:“哥,你看妈妈这里写的,‘序列一的共生本源,藏在普通人的生活里’。之前我激活第十二个收纳位时,就是靠张奶奶的桂花糕、李大叔的修鞋锤,还有牧民们的羊毛,这些带着生活印记的东西,才让能量完美融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