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用文天祥这句诗来形容晋愍帝司马邺的一生,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他就像西晋王朝这艘破船上最后一位掌舵者,在狂风巨浪中,虽拼尽全力,却依旧无法改变船毁人亡的命运。
司马邺,这位西晋的末代皇帝,生于公元300年,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他的童年,本应是在皇宫中享受着荣华富贵,接受着皇家的优质教育,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西晋王朝早已陷入了“八王之乱”的泥沼,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场西晋皇族间的权力争斗,就像是一场疯狂的闹剧,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整个国家搅得乌烟瘴气。朝政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百姓们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司马邺就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亲眼目睹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
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司马邺被过继给了伯父秦献王司马柬,承袭了秦王爵位。虽然拥有了尊贵的身份,但在乱世之中,这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八岁那年,他被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看似手握一定权力,实则只是各方势力眼中的一个棋子,随时可能被利用,也随时可能被抛弃。
公元311年,对于西晋王朝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年份。这一年,匈奴汉国的刘聪率军攻破了西晋的都城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掳走,史称“永嘉之乱”。洛阳的沦陷,标志着西晋的统治核心受到了致命打击,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年仅十一岁的司马邺,也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他和舅父荀藩、荀组等人一起,逃往荥阳密县。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山贼的打劫、缺衣少食的困境,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侍从们死的死、逃的逃,司马邺也只能靠着挖野菜来勉强维持生命,曾经的皇家尊严早已荡然无存。
然而,命运似乎还不想这么轻易地放过司马邺。在逃亡的路上,他遇到了豫州刺史阎鼎等人。这些人商议着,要拥戴司马邺前往长安,试图在那里重建西晋的统治。对于司马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能够重新恢复晋室荣光的机会。于是,他跟着阎鼎等人,继续踏上了艰难的西行之路。一路上,他们多次遭到山贼的袭击,士兵们几乎都逃散了,但阎鼎并没有放弃,他带领着剩余的部众,奋勇抵抗,斩杀了百余名山贼,终于抵达了蓝田。
当时的长安,虽然还在西晋的控制之下,但也早已是满目疮痍。此前不久,刘聪的军队曾经攻打长安,虽然被雍州刺史贾疋打退,但长安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阎鼎派人告诉贾疋司马邺在蓝田的消息后,贾疋立刻派遣兵马将司马邺迎回了长安,并派遣辅国将军梁综帮助他守护长安。就这样,司马邺在长安暂时安定了下来。
公元312年,在阎鼎等人的拥立下,司马邺成为了皇太子。他登上祭坛祭天,大赦天下,试图向天下人展示晋室的复兴之志。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此时的西晋,已经是名存实亡,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崛起,中央政府的号令几乎无法传达出去。司马邺虽然成为了皇太子,但他手中的权力却十分有限,真正掌握实权的是那些拥兵自重的大臣和地方势力。
公元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杀害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司马邺为晋怀帝举行了葬礼,随后在四月二十七日,他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兴。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皇帝,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接过了西晋王朝的烂摊子。他任命梁芬担任司徒,曲允为使持节、领军将军、录尚书事,索綝为尚书右仆射兼京兆尹。之后,又任命琅琊王司马睿担任侍中、左丞相兼任大都督,总管陕东所有的军政要事;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总管陕西所有的军机要事。后来,军政大事又全部委交给索綝。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司马邺这样的人事安排,其实是在试图平衡各方势力,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大臣的力量,共同挽救西晋的危局。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大臣们各自心怀鬼胎,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的核心,反而在权力的争斗中,不断消耗着西晋仅存的力量。
司马邺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抵御匈奴汉国的进攻。当时的匈奴汉国,在刘聪的统治下,势力日益强大,对西晋的领土虎视眈眈。公元313年六月,司马邺下令让司马睿率军北伐,试图收复失地。然而,司马睿却以江东还没有平定为由,拒绝了北伐。这就好比公司的老板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而手握重兵的大区经理却找借口推脱,这让司马邺十分无奈。《晋书》记载:“六月,帝使琅邪王睿等大举讨刘聪,檄至,睿辞以方平定江东,未暇北伐。”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西晋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已经非常薄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