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多数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些枭雄身上,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位身处深宫的女子——汉献帝的皇后曹节。
她的人生剧本,堪称“史上最尴尬皇家联姻”:父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丈夫是傀儡皇帝刘协,自己夹在娘家与夫家之间,一边是步步紧逼想篡汉的兄长曹丕,一边是无依无靠的丈夫,最终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为东汉王朝的覆灭画上最后一道悲壮的印记。
《后汉书·皇后纪》里关于她的记载不多,但每一笔都透着无奈与倔强。她不是传统意义上“贤良淑德”的皇后,却在王朝崩塌之际,活出了比男人更硬的骨气。
曹节能成为皇后,从一开始就是场彻头彻尾的“政治安排”。她的父亲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成为了朝廷实际的掌权者。但曹操聪明得很,他知道“皇帝”这个招牌还不能丢,于是就想通过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刘协,进一步控制汉朝皇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一下子把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送进了宫,封为夫人。当时的刘协,早就被曹操拿捏得死死的,别说拒绝,连说句“不”的资格都没有。这就好比公司老板把三个女儿塞进了实习生团队,还都安排在自己身边当助理,明摆着就是“监视 控制”,刘协心里再憋屈,也只能笑脸相迎。
曹节刚入宫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宫里的人都知道她们姐妹是曹操的“眼线”,对她们敬而远之;另一方面,刘协对她们也充满了戒心,毕竟自己的前皇后伏寿,就是因为密谋除掉曹操,被曹操发现后废黜处死,连伏家都被满门抄斩。刘协怕了,他不敢再相信任何跟曹家有关的人。
但曹节跟其他姐妹不一样。她没有像父亲那样把“控制刘协”当成任务,反而慢慢对这个处境可怜的皇帝产生了同情。刘协虽然是傀儡,但肚子里有学问,性格也不算懦弱,只是生错了时代,空有皇帝之名,却没有皇帝之权。曹节经常看到刘协一个人在宫里发呆,有时候对着汉朝先皇的画像默默流泪,心里很不是滋味。
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的关系慢慢缓和了。刘协发现,曹节并没有想监视自己,反而经常在曹操面前替自己说好话。有一次,曹操因为刘协没按照他的意思任命官员,气得想进宫训斥刘协,还是曹节在旁边劝道:“父亲,陛下毕竟是汉朝天子,您要是当众训斥他,天下人会说您不尊重皇室的。”曹操听了,觉得有道理,才打消了念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废黜了当时的皇后宋氏,想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在三个女儿里,曹操最看重曹节,一来是因为曹节懂事,二来是因为她跟刘协的关系最好。就这样,曹节被册封为汉朝皇后,从曹府小姐正式成为了汉朝的“国母”。
成为皇后之后,曹节的立场更尴尬了。她名义上是汉朝的皇后,要维护汉朝的尊严;实际上是曹家的女儿,要顾及娘家的颜面。但曹节心里很清楚,自己首先是刘协的妻子,然后才是曹操的女儿。她开始主动帮刘协处理宫里的事务,还经常提醒刘协要小心谨慎,不要跟曹操发生正面冲突。
有一次,刘协因为不满曹操独揽大权,对着身边的人说:“我要是再这样下去,还不如早点退位!”这话被曹操的眼线听到,报告给了曹操。曹操大怒,想进宫质问刘协,曹节提前得到消息,赶紧拦住曹操,说:“陛下只是一时气话,您要是真的进宫质问,反而会让事情闹大,对您不利。”曹操这才作罢,刘协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如果说曹操还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丕就直接把“篡汉”写在了脸上。他刚继位,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取代汉朝,建立新朝。
这下,曹节彻底站到了娘家的对立面。她知道,曹丕一旦篡汉,刘协就会变成亡国之君,自己这个皇后也会变成笑话。于是,她开始用尽一切办法,阻止曹丕的篡汉计划。
首先,曹丕想让刘协“主动”禅位,就派大臣去跟刘协谈判,威逼利诱,让刘协写下禅位诏书。曹节知道后,直接把前来传旨的大臣挡在了宫门外,说:“陛下是汉朝的天子,怎么能随便禅位?你们这些人,都是汉朝的臣子,怎么能帮着曹丕谋朝篡位?”大臣们被曹节骂得狗血淋头,不敢多说一句话,只能灰溜溜地回去向曹丕复命。
曹丕见大臣们办不成事,又派了第二批大臣去,这次还带上了军队,想强行逼迫刘协禅位。曹节还是不答应,她拿着皇后的印玺,躲在宫里不肯出来。曹丕没办法,只能亲自进宫劝说曹节。
兄弟二人见面,气氛十分尴尬。曹丕说:“姐姐,现在天下早就不是汉朝的天下了,父亲经营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今天。您就别再固执了,把印玺交出来,我保证会善待陛下和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