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少年起甲兵,一生三易主难评。
叛明只为全宗族,投清终得裂土名。
晚年却陷夺嫡乱,身后还遭墓冢平。
是非功过留青史,任凭世人论浊清。
公元1604年,辽东海城的尚家大院里,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家主尚学礼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看着小家伙攥紧的小拳头,笑着说:“这娃眼神里有股劲,就叫‘可喜’吧,盼他这辈子能让尚家沾点喜气。”可尚学礼没料到,这个叫尚可喜的娃,后来会在明末清初的乱世里,走出一条比过山车还刺激的路——先为明朝守辽东,再叛明投后金(清朝),最后成了清朝的“平南王”,却在晚年卷入儿子的夺权风波,死后百年还被掘墓毁尸,活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三藩”之一。
尚可喜的童年,本该是“将门子弟”的剧本。他爹尚学礼是明朝辽东的副总兵,舅舅沈世魁是辽东的重要将领,家里既有兵权又有地位,按理说他该是个养尊处优的“官二代”。可偏偏赶上明末辽东不太平——后金(清朝前身)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不断攻打明朝的辽东城池,战火连年不断,尚家的好日子也跟着到头了。
尚可喜11岁那年,后金军队攻打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学礼带着士兵拼死抵抗,结果战死沙场。父亲的死,像一块巨石砸在尚可喜心里,他一夜之间长大了,对着父亲的灵位发誓:“我一定要杀尽后金贼,为爹报仇!”
没了父亲的庇护,尚可喜只能跟着母亲和弟弟四处逃难。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溃败的明军,粮食比黄金还珍贵。有次,尚可喜和母亲几天没吃饭,差点饿死在路边,幸亏一个好心的士兵给了他们半个窝头,才捡回一条命。这段逃难的日子,让尚可喜尝尽了人间冷暖,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乱世里,只有手里有兵、有权力,才能活下去,才能保护家人。
18岁那年,尚可喜投奔了舅舅沈世魁,成了明军的一名士兵。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很快就从普通士兵升为游击将军。可当时的明军,早就不是当年的“戚家军”了——将领贪生怕死,士兵军纪涣散,还经常克扣军饷。尚可喜看着身边的士兵一个个饿肚子,却还要去跟装备精良的后金军队打仗,心里很不是滋味。
公元1633年,后金军队攻打旅顺,尚可喜率领士兵坚守城池。可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的舅舅沈世魁却在背后捅了他一刀——沈世魁觉得尚可喜功劳太大,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竟然暗中下令,不让其他部队支援尚可喜。尚可喜的军队寡不敌众,旅顺最终被后金攻破。尚可喜带着残兵突围时,又听说母亲和弟弟被后金军队俘虏了,他急得差点吐血,却又无能为力。
这次战败,让尚可喜彻底对明朝失望了。他看着那些只顾争权夺利的明朝官员,看着那些被后金军队蹂躏的百姓,心里想:“这样的明朝,还有必要效忠吗?”就在他迷茫的时候,后金的皇太极派人来劝降他,说只要他投降,不仅能保住家人的性命,还能给他高官厚禄。尚可喜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为了家人,选择了叛明投清。
公元1634年,尚可喜率领自己的部众,向皇太极投降。皇太极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尚可喜,还封他为“总兵官”,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旧部。尚可喜感激涕零,当场表示:“我愿意为大汗(皇太极)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尚可喜的投降,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明朝的官员骂他“叛徒”“汉奸”,说他忘恩负义;甚至连他的一些旧部,也觉得他不该背叛明朝。尚可喜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得太险,一旦清朝最后没能统一天下,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投降清朝后,尚可喜成了皇太极的“得力干将”。他熟悉辽东的地形和明军的战术,每次打仗都能给皇太极提出有用的建议。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让他跟随清军攻打朝鲜和明朝。尚可喜也没辜负皇太极的信任,在攻打朝鲜的战斗中,他率领军队率先攻破朝鲜的都城汉城,俘虏了朝鲜的国王李倧;在攻打明朝的战斗中,他又多次立下战功,先后攻克了锦州、松山等重要城池。
《清史稿·尚可喜传》里记载:“可喜骁勇善战,所至有功,太宗甚倚之。”意思是说,尚可喜勇猛善战,打了很多胜仗,皇太极非常倚重他。可尚可喜的战功,是用明朝士兵的鲜血换来的,这也让他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说他是“识时务的俊杰”,在乱世里选择了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清朝;也有人说他是“卖国求荣的汉奸”,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尚可喜自己也知道,无论他立多少功,都洗不掉“叛徒”的标签。所以他只能更加卖力地为清朝打仗,希望能用战功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尚可喜趁机向多尔衮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夺取天下。多尔衮采纳了他的建议,率领清军入关,很快就打败了大顺军,占领了北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