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寒窑诞烈魂,揭竿敢撼大明根。
均田免赋赢民望,紫禁登坛动帝阍。
山海关前兵甲散,九宫山下是非存。
一生功过凭谁论,只剩悲歌绕故村。
公元1606年,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的一间破窑洞里,寒风顺着墙缝往里灌,李守忠裹紧了怀里的婴儿,对着油灯叹了口气。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自成”,盼着孩子能平平安安长大,别像他一样一辈子刨土还填不饱肚子。可他不知道,这个在饥寒中出生的娃,将来会把大明朝的江山搅得底朝天,最后却连个像样的结局都没有,活成了明末最跌宕起伏的“逆袭剧本”,也成了最让人唏嘘的“悲剧主角”。
李自成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穷到只剩一口气”。陕西这地方,在明朝末年就没安生过——万历年间开始,要么旱灾,要么蝗灾,地里的庄稼长得比人还矮,老百姓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实在没的吃就吃观音土,吃了观音土拉不出来,最后活活胀死的人到处都是。
李自成家也一样,爹李守忠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来,一年忙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为了让李自成能活下去,李守忠咬咬牙,把他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寄名和尚”——不是真要他出家,就是想借寺庙的“香火气”保孩子平安,顺便在寺庙混口粥喝。可寺庙里的粮食也不够,小李自成每天还是饿肚子,经常偷偷跑到山上挖野草根,有时候运气好,能抓只兔子,烤着吃了就算开荤了。
稍微大一点,李自成不想再靠寺庙接济,就去给地主艾诏家放牛。这活看着简单,其实苦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得把牛赶到山上,中午只能啃口干粮,天黑了还得把牛赶回来,要是牛瘦了一斤,就得挨一鞭子。有次,李自成和几个放牛的小伙伴实在饿得受不了,看着地主家肥嘟嘟的小牛,几个人一合计,干脆把小牛杀了,架在火上烤着吃了。吃完后,几个人怕被地主发现,就把牛尾巴插进石缝里,谎称牛“自己钻山洞里,拽不出来了”。结果地主艾诏哪那么好骗,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把戏,把李自成按在地上一顿好打,打得他皮开肉绽,还把他赶了出去,连工钱都没给。
没了活路,李自成只能四处漂泊,后来在银川驿站找了个“驿卒”的差事。这驿卒,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快递员 招待所服务员”,主要工作是送公文、接待过往官员,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是个“体制内边缘岗”,能混口饭吃。李自成干得挺卖力,骑马送公文比谁都快,遇到紧急公文,他能连夜赶路,马跑累了就换一匹,从来没误过事;接待官员的时候,他也恭恭敬敬,端茶倒水、安排住宿,把官员伺候得舒舒服服。本以为能就这么安稳过下去,可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
明朝末年,朝廷财政早就亏空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光给自己儿子福王朱常洵就花了几百万两银子;后来又打萨尔浒之战、抗后金,军费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到了崇祯皇帝继位,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为了省钱,崇祯皇帝听了大臣的建议,下了道命令:裁撤全国驿站。这道命令下来,李自成直接失业了,从“体制内打工人”又变回了“无业游民”。
屋漏偏逢连夜雨,失业后的李自成还欠了地主艾诏的钱——之前给艾诏放牛,没拿到工钱,反而因为“丢牛”欠了艾诏一笔赔偿款。艾诏见李自成失业了,怕他赖账,就把他告到了米脂县衙。县官收了艾诏的好处,不问青红皂白,把李自成抓起来,打了四十大板,还判了他“斩立决”,关在大牢里,等着秋天问斩。
李自成在大牢里越想越气:“我给朝廷干活,朝廷说裁就裁;我欠了点钱,就要被砍头,这大明朝还有天理吗?”幸亏大牢里有个狱卒叫高立功,跟李自成是同乡,同情他的遭遇,偷偷把他放了出来。死里逃生的李自成,不敢回米脂,只能躲在外面。后来他偷偷潜回家,想拿点东西再跑,结果正好撞见妻子韩金儿和同村的盖虎在一起鬼混。
李自成本来就一肚子火,这下彻底爆发了——他这辈子,没吃过几顿饱饭,没享过几天福,连自己的妻子都背叛自己。他冲上去,手起刀落,杀了韩金儿和盖虎。杀了人,闯了大祸,李自成知道自己在米脂待不下去了,只能带着侄子李过,连夜逃到甘肃,投了边军。
在边军里,李自成凭着一身力气和敢打敢拼的劲,很快就当上了把总——这是个小官,管着几十个人。可边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朝廷欠饷是常事,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有时候只能靠抢老百姓的东西过日子。公元1629年,后金(后来的清朝)军队绕过山海关,从蒙古攻入内地,劫掠了永平、遵化等地,直逼北京。崇祯皇帝急调全国各地的边军去北京勤王,李自成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命令。
可部队走到半路,因为欠饷问题,士兵们哗变了——士兵们已经半年没拿到军饷了,连饭都吃不上,谁还有心思去北京勤王?李自成一看,这大明朝是真没救了,朝廷不管士兵死活,老百姓也活不下去,干脆跟着哗变的士兵一起,举起了反旗。从此,那个只想混口饭吃的李自成,成了大明王朝的“反骨仔”,走上了一条要么成功、要么死的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