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执瓦岗百万旌,檄文一纸震隋庭。
金墉殿里称雄主,洛水河边叹客星。
权易散,势难停,枭雄末路草青青。
若教少却贪功念,未必秋风哭旧营。
南北朝到隋朝那阵子,名门望族跟现在的顶流明星似的,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李密家就是这么个“豪门IP”——爷爷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跟后来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那是拜把子级别的同事,老爹李宽也官至柱国,封蒲山公。按说这出身,李密躺着都能混个不错的前程,可他偏不,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隋书·李密传》里说他“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简单说就是脑子好使,能文能武,还特有野心。那会儿他爹刚去世,他承袭了蒲山公的爵位,按理说该循规蹈矩在朝廷当差,可他偏喜欢搞“非主流”——不喜欢穿绫罗绸缎,天天穿粗布衣服;不喜欢跟纨绔子弟喝酒撸串,反而天天抱着书看,尤其爱读《汉书》里的《项羽传》,边看还边拍大腿,跟现在追剧追上头的年轻人似的。
有一次,隋炀帝杨广去汾阳宫,李密作为侍卫随行。杨广这人眼尖,还特别爱挑刺,看见李密长得“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跟一般的侍卫不一样,就觉得这小子眼神里有“反骨”,回头就跟宇文述说:“那个叫李密的侍卫,看着不像个安分的,你把他调走,别让他在我跟前晃悠。”
宇文述也是个老油条,知道杨广的意思,就找李密谈话:“兄弟啊,你是名门之后,才华又这么高,天天在这儿当侍卫混日子,跟埋在土里的金子似的,多可惜啊!不如回家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不比在这儿强?”李密一听,心里门儿清——这哪儿是劝我读书,分明是被皇帝嫌弃了。不过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个摆脱束缚的机会,当即就辞了官,回家“啃书”去了。
回家后的李密更离谱了,干脆把家搬到了巩县的庄园里,一边当“农场主”,一边招了些年轻人跟自己一起读书。他读书还特别有仪式感,每次都让仆人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自己坐在牛车上,牛角上挂着《汉书》,一边赶牛一边看书,活脱脱一个“移动图书馆”。有一次,越国公杨素路过,看见这场景都惊了,赶紧让手下把牛车拦住,问李密:“小伙子,你这么看书,不怕把牛赶沟里去?”李密抬头一看是杨素,赶紧下车行礼,笑着说:“我看书入了迷,倒没顾上看路,不过这牛跟我熟,它知道往哪儿走。”
杨素一听更感兴趣了,跟他聊起书里的内容,李密张口就来,从项羽的楚汉争霸聊到韩信的背水一战,说得头头是道,还自带自己的见解。杨素当场就竖起大拇指:“你这孩子,比我那几个儿子强多了!他们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跟你比就是云泥之别。”回去之后,杨素还特意跟儿子杨玄感说:“李密这小子是个奇才,你以后多跟他打交道,准没错。”
杨玄感本来就不是个安分的主,一听老爹这么夸李密,赶紧主动上门结交。俩人一见如故,天天凑在一起喝酒聊天,聊到兴起还歃血为盟,跟现在的“拜把子兄弟”似的。谁也没想到,这次结交,竟成了李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也把他推向了隋末乱世的风口浪尖。
隋炀帝杨广这人,虽说有点才华,但太能折腾——修大运河、征高句丽,把老百姓折腾得苦不堪言,民间到处都是“反隋”的声音。公元613年,杨广第二次征高句丽,让杨玄感负责督运粮草。杨玄感本来就对杨广不满,又看到天下大乱,心里的“反骨”也动了,当即就找李密商量:“兄弟,现在天下人都恨杨广,我想趁机反了,你给我出出主意。”
李密一听,眼睛都亮了——憋了这么久,终于有机会搞“大事情”了!他当场给杨玄感出了三条计策,史称“三策”:“上策是率军北上,截断杨广的退路,让他在高句丽腹背受敌,不出一个月,他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中策是向西进军,占领长安,凭借关中的险要地势,跟杨广打持久战;下策是直接攻打洛阳,不过洛阳城防坚固,要是打不下来,就会陷入被动。”
按说李密这三条计策,条条都切中要害,尤其是上策,简直是“釜底抽薪”的妙棋。可杨玄感偏是个“眼高手低”的主,觉得上策太冒险,下策才“稳”——洛阳是隋朝的大粮仓,拿下洛阳就能有粮食,还能招揽人心。李密一听就急了,劝了好几次,可杨玄感根本不听,铁了心要打洛阳。
结果正如李密所料,洛阳城防确实坚固,杨玄感打了好几天都没打下来,反而被隋朝的援军包了饺子。更坑的是,杨玄感还犯了个“致命错误”——他居然放了杨广的儿子杨侗,美其名曰“不杀皇室宗亲”,可这一下就给了隋朝军队喘息的机会。李密看着杨玄感一顿“骚操作”,心里别提多憋屈了,好几次都想撂挑子走人,可又碍于兄弟情面,只能硬着头皮帮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