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率白马破敌,威震幽冀边疆。
筑垒屯粮图霸业,却陷骄狂意气扬。
易京终覆亡。
本是英雄好料,奈何短视偏刚。
错斩贤才失众望,困守孤城泪两行。
功过任评章。
东汉末年,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有个叫公孙瓒的少年,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是当地的望族。不过公孙瓒命不太好,因为母亲出身低微,他年轻时只能在郡里当个体制内小吏——类似现在的基层公务员,干着收发文件、跑腿打杂的活儿。
要是换作别人,可能就安安稳稳混日子了,可公孙瓒不是一般人。这哥们长得帅,声音洪亮,脑子还特别灵光,跟郡守聊天时,总能说到点子上,把郡守哄得特别开心。郡守一高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还推荐他去跟当时的大儒卢植学习——卢植可是刘备、公孙瓒的老师,东汉末年的学术大牛。公孙瓒这波职场逆袭 抱得美人归 名校深造的操作,直接从基层小吏跃升到了士族预备役,搁现在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模板。
学业结束后,公孙瓒回到辽西,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当时的辽西边境,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经常来骚扰,朝廷急需能打仗的将领。公孙瓒天生就是块打仗的料,第一次跟鲜卑人交手,就展现出了狠辣的风格——他带着几十名骑兵巡逻,遇到几百名鲜卑骑兵,手下人都吓得想跑,公孙瓒却拔出刀大喊:大丈夫当为国捐躯,怎么能当逃兵!然后带着人冲上去,杀了几十名鲜卑人,自己也受了重伤。
这一战让公孙瓒名声大噪,朝廷提拔他为辽东属国长史。此后,公孙瓒每次跟少数民族打仗,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冲在最前面,还专门挑选了几千名精锐骑兵,让他们都骑着白马,号称白马义从。这支白马义从战斗力爆表,鲜卑人只要看到白马,就吓得扭头就跑,还互相告诫:当避白马长史!(《后汉书·公孙瓒传》)意思是遇到骑白马的公孙瓒,赶紧跑,别硬碰硬。
靠着白马义从和自己的狠劲,公孙瓒在边疆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官职也一路飙升,从涿县县令升到骑都尉,再到中郎将,封都亭侯。到了黄巾起义的时候,公孙瓒又率军镇压黄巾军,在青州、徐州一带大败黄巾军,斩杀几万人,缴获的粮草、武器堆成了山。此时的公孙瓒,已经成了东汉末年数一数二的边疆猛将,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距离诸侯霸主只有一步之遥。
公孙瓒能快速崛起,除了自己能打,还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袁绍。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名声大、人脉广,公孙瓒一开始跟袁绍合作,想借助袁绍的名声扩张势力,袁绍也想借助公孙瓒的兵力对抗其他诸侯,两人一度是黄金搭档。
可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公元191年,冀州牧韩馥被袁绍逼得退位,袁绍成了冀州牧,掌控了冀州的富庶地盘。公孙瓒觉得自己帮了袁绍不少忙,袁绍应该分点地盘给他,可袁绍根本没把公孙瓒放在眼里,不仅不分地盘,还暗中收买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气得不行,觉得袁绍就是个白眼狼,两人彻底翻脸,从盟友变成了死敌。
公孙瓒率先动手,派弟弟公孙越率军去攻打袁绍的部下,结果公孙越中箭身亡。公孙瓒借着为弟报仇的名义,率领大军攻打袁绍,双方在界桥(今河北威县东)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
当时公孙瓒有三万大军,还有白马义从这样的精锐骑兵,而袁绍只有两万多人,骑兵也远不如公孙瓒。公孙瓒觉得自己稳赢,亲自率领白马义从冲锋,想一举击溃袁绍的军队。可他没想到,袁绍手下有个叫麴义的将领,特别擅长对付骑兵——麴义率领八百名精锐步兵,拿着盾牌和长矛,趴在地上假装投降,等白马义从冲过来时,突然站起来,用长矛刺马,白马义从瞬间乱作一团。
袁绍趁机率军冲锋,公孙瓒的军队大败,白马义从几乎全军覆没,公孙瓒只能带着残兵逃跑。界桥之战,不仅让公孙瓒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还让他的威望一落千丈——以前是白马一出,谁与争锋,现在成了界桥一败,人人敢欺。《后汉书·公孙瓒传》里记载:瓒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余级。瓒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这段记载,把公孙瓒从嚣张到溃败的过程写得明明白白。
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和袁绍又打了好几年,互有胜负,但公孙瓒的实力越来越弱——他不仅失去了白马义从,还因为脾气暴躁,杀了很多有能力的部下和当地豪强,导致人心涣散。而袁绍则趁机拉拢人才,扩张势力,渐渐占据了上风。
公孙瓒的失败,除了界桥之战的损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杀了刘虞。刘虞是谁?他是东汉的宗室,时任幽州牧,不仅名声好,还特别会治理地方,在幽州的老百姓和少数民族中威望极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