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布衣起寒微,乱世求生志不违。
龙战江南驱暴元,剑指中原定华夷。
铁腕治国安黎庶,严法整纲肃吏司。
功过千秋谁与论?大明基业自君基。
在中国历史上,若论出身最草根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位从濠州乡下走出来的放牛娃,当过和尚,讨过饭,最终却在元末的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建立了享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他的人生,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逆袭爽文,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少年说起。
元文宗天历元年(元朝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夜空。这孩子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但此时的他,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按照家里的排行,父母给他起了个简单粗暴的名字——朱重八。
为啥叫这名?不是因为他排行第八,而是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没文化又没官职的,就用父母年龄相加或出生排行当名字。朱重八的爷爷叫朱初一,爸爸叫朱五四,到了他这儿,就成了重八(八八相加)。从这名字就能看出,这家人是真是底层中的底层。
朱重八的童年,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家里租种地主的田,一年到头忙下来,交完租子连糠都剩不下。他从小就跟着大人放牛,最大的梦想不是当皇帝,而是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次,他和同村的小伙伴周德兴、徐达(没错,就是后来那些开国功臣)放牛时,实在饿得受不了,竟把地主家的小牛犊杀了烤着吃。吃完了怕被发现,还把牛尾巴插进石缝里,谎称牛掉进山洞了。结果当然是被地主一顿暴揍,丢了放牛的差事——这大概是他人生第一次抗剥削,虽然代价有点大。
本以为日子再苦,总能熬下去,可命运偏要跟他开玩笑。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遭遇大旱,紧接着又闹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去世。《明史》里写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寥寥数语,藏着无尽的悲凉。
更惨的是,家里穷得连块下葬的地都没有。朱重八跪求地主给块地埋亲人,被骂着赶了出来。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可怜他们,给了一小块荒地,这才让亲人入土为安。多年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没忘了这份情,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世袭——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划算的一次善举投资。
亲人都没了,家也散了。为了活下去,朱重八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他本想混口饭吃,可寺庙也不是世外桃源,没过多久就因为饥荒,和尚们被打发出去化缘。就这样,17岁的朱重八,拿着一个破碗,开始了他的讨饭生涯。
“在朱元璋讨饭的时候,每敲开一扇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为面对他的往往是白眼,冷嘲热讽,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那扇门就会饿死。朱重八已经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家,他所有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然而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保护。要讨饭就不能有尊严。”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这三年讨饭路,他走遍了淮西的山山水水,见了太多人间疾苦: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富家子弟作威作福,灾民们卖儿卖女...这些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后来他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何异于牧儿?然时遭丧乱,父母兄弟皆亡,身为人奴,遍历艰辛。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也让他懂得了民间的不易——这为他后来的治国理念埋下了伏笔。
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朱重八回到皇觉寺,可寺庙早已破败不堪。就在他迷茫之际,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此时已是红巾军的小头目,劝他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重八本来还在犹豫,可有人告密说他私通起义军,再不走就要掉脑袋。被逼到绝路的他,一咬牙一跺脚:去他的,反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一笔带过,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放着顺明不当,谁愿意头顶反贼的帽子,过着杀人铁血的日子,相信,我们的朱同志在这一晚肯定经历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困苦,左思右想,最后在百般权衡之下,做出这一抉择。这一年,他25岁,放现在就是我们大学刚毕业。从此世上再无朱重八,只有朱元璋。
投奔郭子兴的队伍后,朱元璋很快就显露出与众不同。别人当兵是为了抢钱抢粮,他却规规矩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别人打仗只顾往前冲,他却懂得观察地形,分析敌情。郭子兴见他又能干又沉稳,心里很是喜欢,不仅提拔他当亲兵队长,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这下,朱元璋从一个穷和尚,成了起义军首领的女婿,算是站稳了脚跟。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时的濠州城除了郭子兴,还有三大义军,几个头领互相拆台,成不了大事。于是,他决定自己拉队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