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烽烟漫帝京,临危登极定衰庭。
平藩难挽唐基弱,驭下常牵骨肉情。
收故地,抚残兵,功过留与史书评。
一生恰似风中烛,勉力支撑半世宁。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长安城外的潼关丢了。消息传到皇宫时,老皇帝李隆基正抱着杨贵妃琢磨荔枝新吃法,听闻叛军破城,当场吓得腿软,连夜带着妃子、皇子们往蜀地跑——跑得太急,连太子李亨都差点被忘在长安。
这一跑,跑出了马嵬坡兵变,也跑出了大唐的权力洗牌。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而他身边最得力的帮手,便是长子李豫。彼时李豫还叫“广平王”,这名字听着像个养尊处优的王爷,可实际却是个能提刀上战场的硬茬。史载其“仁孝温恭,动必由礼”(《旧唐书·代宗纪》),但打起仗来半点不含糊,安禄山的叛军见了他的旗号,都得掂量掂量。
肃宗在位那几年,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外面安禄山、史思明闹得欢,家里后宫还有个张皇后搅局。张皇后是个野心家,见肃宗身体不好,就想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把李豫这个太子当成眼中钉。有一回肃宗病重,张皇后直接派人去召李豫,想趁机把他软禁起来,幸亏太监李辅国提前报信,李豫才带着亲兵躲进禁军大营,没成了张皇后的刀下鬼。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肃宗咽了气。张皇后还想搞政变,结果被李辅国和另一个太监程元振联手收拾了——这俩太监本是张皇后的“盟友”,见她要对太子下手,立马倒戈,带着禁军冲进皇宫,把张皇后的党羽一锅端了。搞定了内患,李豫才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登基,成了唐代宗。
登基那天,长安城里还飘着小雨,李豫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看着底下跪着的群臣,心里头不是滋味。《新唐书》里说他“当安史之乱,天下疮痍”,这话一点不假:当时安禄山虽然死了,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还带着叛军占着洛阳、河北一带,老百姓流离失所,国库比脸还干净。李豫接过的,哪里是个江山,分明是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
李豫刚登基,史朝义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派兵攻打泽州,还扬言要打进长安,把新皇帝拉下马。李豫气得拍了桌子,可手里没兵:之前肃宗派去平叛的唐军,一半被史朝义打残了,另一半还在河北跟叛军僵持。怎么办?有人给李豫出主意:“陛下,不如请回纥人帮忙?”
回纥是当时北方的游牧部落,跟唐朝关系时好时坏。安史之乱初期,回纥曾派兵帮唐军打仗,条件是“打下城池后,土地归唐朝,财物归回纥”。肃宗那会儿没辙,答应了这个条件,结果回纥兵打进洛阳时,把城里的老百姓抢得底朝天。现在要再请回纥人,李豫心里犯嘀咕:这哪是请援军,分明是请“土匪”。可眼下没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派使者去回纥借兵。
回纥的登里可汗倒是痛快,一口答应出兵,但提出一个要求:要李豫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自己当可敦(皇后)。宁国公主是李豫的亲妹妹,之前已经嫁过两次,现在要远嫁回纥,李豫心里舍不得,可国事当头,只能咬着牙答应。送公主出嫁那天,李豫亲自送到长安城外,看着妹妹的马车消失在尘土里,眼圈都红了——这哪是和亲,分明是拿亲妹妹换兵。
好在回纥兵确实能打。宝应元年十月,唐军跟回纥兵联手,在洛阳城外跟史朝义的叛军决战。史朝义本以为自己人多势众,结果回纥骑兵一冲,叛军立马乱了阵脚。史朝义带着残兵往河北跑,唐军跟在后面追,一路上不少叛军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旧唐书》里记载,这场仗打完后,“河南悉平”,洛阳终于回到了唐朝手里。
可回纥兵进城后,又故技重施,开始抢老百姓的东西。李豫听说后,赶紧派大臣去跟登里可汗交涉,好说歹说,才让回纥兵停止抢掠,还拿出国库的钱,把被抢走的财物赎了回来。李豫看着洛阳城里被抢得破破烂烂的房子,心里发誓:以后再也不借回纥兵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接下来收拾史朝义就容易多了。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唐军收复了河北的幽州、蓟州等地,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树林里自缢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在李豫手里画上了句号。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在大明宫举行了庆功宴,可他没喝几杯就停了——他知道,平了安史之乱,只是第一步,后面要收拾的烂摊子,比打仗还难。
安史之乱刚平,西边又出事了。吐蕃趁着唐朝兵力空虚,带着二十万大军攻打长安。吐蕃这支部队可不是善茬,之前就经常骚扰唐朝的河西、陇右一带,现在见唐朝刚打完仗,立马趁虚而入。
当时长安城里的守军不多,李豫赶紧派太监程元振去调兵。可程元振是个嫉贤妒能的主儿,之前因为跟大将郭子仪有矛盾,就故意扣下调兵的圣旨,没把消息传给郭子仪。等吐蕃兵快到长安时,李豫才知道守军根本挡不住,只好带着太子、嫔妃们往陕州跑——跟他爷爷李隆基当年的处境一模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