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龙庭似困笼,亲娘掌印断长虹。
欲扶朝纲难抬手,空有雄心付晚风。
权柄落,性命终,史书一页叹昏庸。
若非牝鸡司晨乱,何至王朝霸业空。
延昌元年(公元512年)的北魏皇宫,比过年还热闹——宣武帝元恪盼了十几年的皇子,终于呱呱落地了。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明帝元诩,打出生起就自带“国宝级”待遇,毕竟他爹之前生的几个娃要么早夭,要么没撑到成年,元诩的到来,直接给摇摇欲坠的北魏皇室续了口气。
《魏书·孝明帝纪》里写得明白:“延昌元年十月乙亥,生于宣光殿。”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背后是满宫人的狂喜和一个女人的野心膨胀——元诩的亲妈,胡充华。
这胡充华可不是一般的后宫妃嫔,搁现在得算“狠人届”的代表。按北魏老规矩,“子贵母死”,只要儿子当了太子,亲妈就得被赐死,目的是防着外戚干政。可胡充华偏不信这个邪,不仅敢怀龙种,还敢在宣武帝面前放话:“天子岂可无后?若我生的是儿子,就算死也值了!” 这话听得宣武帝心花怒放,再加上胡充华平时嘴甜会来事,硬是让宣武帝破了祖制——不仅没杀她,还封她为充华,后来元诩被立为太子,胡充华更是直接升级成“皇太妃”,离太后之位就差一步。
元诩这时候还是个襁褓里的婴儿,啥也不懂,只知道哭和吃奶。可他不知道,自己从出生那天起,就成了老妈权力游戏里的“王牌”。宣武帝对这个独苗宝贝得不行,《魏书》里说“世宗尤爱之”,连带着对胡充华也格外恩宠。别的不说,就冲破了“子贵母死”的规矩,就能看出宣武帝对这娘俩的特殊。
可这份宠爱,没持续多久。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突然驾崩,年仅33岁。这一下,皇宫里的天直接变了——三岁的元诩被推上龙椅,成了北魏的第九任皇帝,也就是孝明帝。而他的亲妈胡充华,顺理成章地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听政。
一个三岁的娃娃,连字都认不全,哪懂什么治国理政?说白了,元诩从登基那天起,就是个挂名皇帝,真正的权力,全攥在他老妈胡太后手里。这时候的元诩,还不知道自己这辈子的悲剧,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胡太后刚掌权的时候,表现还像那么回事。《魏书·皇后列传》里夸她“亲览万机,手笔断决”,意思是她亲自处理朝政,批阅奏章都自己动手,看着挺能干。而且她还挺懂收买人心,刚上台就下了道命令:“罢诸州镇戍兵,以减其费”,又“诏造申讼车,听讼于路”——简单说就是减少军费开支,还搞了个“流动法庭”,让老百姓能在路上告状,听起来像个为民做主的好太后。
可没撑多久,胡太后的本性就暴露了——贪权、奢靡,还特别能折腾。
先说贪权。胡太后把朝堂当成自己的“后花园”,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贬谁就贬谁。她的亲戚朋友,不管有没有本事,都跟着沾光。她的弟弟胡僧敬、胡祥,本来就是些没读过几本书的纨绔子弟,硬是被提拔成了大将军、尚书令,手握重权。朝廷里的老臣看不过去,劝她几句,她要么不听,要么就找个理由把人撸下去。有个叫崔光的老臣,是三朝元老,说话还管用点,可崔光知道胡太后不好惹,也只能“唯唯诺诺,不敢违逆”。
再说说奢靡。胡太后花钱的本事,在整个北魏历史上都排得上号。她嫌皇宫不够气派,就下令大修宫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宁寺”。《洛阳伽蓝记》里专门写过这永宁寺,说寺里的佛塔高九十丈,塔顶的金刹又高十丈,加起来一百丈,站在塔上能看到几十里外的洛阳城。塔上还挂着一百二十个金铃,风吹过的时候,声音能传到十几里地外。寺里的佛像全是用金子和白玉做的,连柱子上都裹着锦缎。为了修这寺庙,胡太后几乎掏空了国库,老百姓的赋税也跟着翻了好几倍。
更离谱的是,胡太后还特别喜欢“作秀”。有一次,她带着文武百官去永宁寺拜佛,突然说要“出家为尼”,吓得大臣们赶紧跪地上求情,求了半天,她才“勉为其难”地留下来,还顺便让大臣们捐了一大笔钱给寺庙。还有一次,她在皇宫里办宴会,让大臣们“掷骰子赌官”,谁赢了就给谁升官。结果一个叫元叉的宗室子弟,凭着运气赢了,直接被提拔成了侍中——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权力极大。
这时候的元诩,已经从三岁娃娃长成了十几岁的少年。他虽然没实权,但也慢慢懂事了,看着老妈这么折腾,心里肯定不舒服。《魏书·孝明帝纪》里说他“雅爱文学,每亲览典籍,有疑义,辄召儒者解之”,意思是元诩喜欢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找儒生请教,看起来是个想有作为的皇帝。可问题是,他老妈根本不给她掌权的机会。
有一次,元诩想提拔一个自己信任的官员,跟胡太后说了,结果胡太后当场就给否决了,还训了他一顿:“朝堂之事,有我在,你安心读书就好。” 元诩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更憋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