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第20集大唐兴:隋朝亡,唐朝立,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人间安稳

长安,朱雀大街。

晨雾尚未散尽,青石板路已被洒水的民夫润湿,映出两侧鳞次栉比的坊市轮廓。街角的胡饼铺冒着袅袅炊烟,麦香混着芝麻的焦香漫过街面,掌柜的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话吆喝着,身后案板上整齐码放的胡饼还带着炉壁的余温。不远处的绸缎庄刚卸下门板,伙计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匹匹云锦挂起,绯红、月白、石青的绸缎在晨光中流转,引得早起的妇人驻足打量。街面上,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走过,铜铃般的声响惊醒了檐下的雀鸟;西域来的商人牵着骆驼,驼峰上捆扎的香料、宝石随着脚步轻轻晃动,与穿短褐的农夫、着襕衫的书生擦肩而过——这是武德九年之后,长安最寻常的清晨,安宁如流淌的渭水,漫过这座历经数百年战乱的古都。

谁能想到,十年前的长安,还笼罩在隋末战乱的阴霾中。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徭役繁重如泰山压顶,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江淮杜伏威等义军四起,烽火燃遍中原,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官道上,流民扶老携幼,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彼时的李渊父子镇守太原,见天下大乱,遂于大业十三年起兵,一路西进,克长安、废隋帝,于武德元年建立大唐。然而建国之初的大唐,不过是占据关中、河东的割据政权,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内有各路义军未平,朝堂之上,皇子争储的暗流更是汹涌。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爆发。秦王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于玄武门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入太极宫面见李渊,李渊被迫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一代帝王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登基之初,李世民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之上,望着阶下俯首的百官,心中并非只有君临天下的豪情,更多的是如履薄冰的凝重。他深知,自己接手的大唐,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全国户口仅三百万户,不足隋大业年间的一半;关中地区因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粮食匮乏,甚至需要从洛阳调运粮草才能维持都城供应;北方的东突厥趁隋末战乱崛起,控弦百万,屡次南下侵扰,武德七年更是兵临渭水北岸,距长安仅四十里,逼得大唐不得不签订“渭水之盟”,忍辱负重。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常以这句话警醒自己。他亲历过隋末战乱,见过百姓在暴政下的苦难,深知民心向背是王朝兴衰的根本。登基伊始,他便下旨减免全国三年赋税,释放宫中多余宫女,让她们返乡务农;又推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给流民,鼓励垦荒,规定“凡垦荒者,免其徭役五年”。为了保障农桑,他还下令修复关中水利,疏浚郑国渠、白渠,引渭水灌溉农田,使得关中平原的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在洛阳郊外的田地里,农夫王二牛正挥着锄头开垦荒地。他本是荥阳人,隋末时家乡被战火焚毁,父母双亡,一路乞讨至长安,差点饿死在街头。贞观元年,朝廷推行均田制,他分到了三十亩薄田,还领到了官府发放的种子和耕牛。“往年这时候,要么在逃荒,要么在给地主做长工,哪有自己的田地?”王二牛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地里泛青的麦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今的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收时能收获数十石粮食,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有余粮拿到集市上售卖,换些盐巴、布匹,日子渐渐有了盼头。

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还有吏治。李世民深知,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官吏**、政令不通。他登基后,大刀阔斧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将隋末以来的三万余名官员精简至六千余人,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取士范围,打破门第限制,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入朝为官。“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他常对吏部官员说。为了考察官员政绩,他还建立了“考课法”,每年对官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考核优秀者升迁,不合格者降职或罢官。

魏征便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代表。他本是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他直言敢谏,不仅没有降罪,反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此后,魏征屡犯龙颜,直言进谏,从吏治到民生,从军事到外交,只要发现问题,便会毫无顾忌地指出。有一次,李世民想修建一座宫殿,魏征得知后,上奏折力谏,称“今百姓初安,疮痍未复,若大兴土木,恐重蹈隋亡覆辙”。李世民看后,当即下令停建宫殿,并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在李世民的倡导下,贞观年间形成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朝堂氛围。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被时人称为“房谋杜断”;李靖、李积骁勇善战,为大唐开疆拓土;长孙无忌、褚遂良忠直敢言,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这些贤臣各展其才,共同辅佐李世民推行仁政,使得大唐的政治日益清明。

军事上,李世民一改武德年间被动防御的策略,积极整军备战,意图彻底解决突厥威胁。他亲自选拔将领,训练士兵,改革府兵制,使得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贞观三年,东突厥内部发生分裂,薛延陀、回纥等部纷纷叛离,李世民抓住时机,任命李靖为帅,率十万大军北伐突厥。李靖率领唐军,千里奔袭,于定襄大败突厥,随后乘胜追击,在阴山生擒突厥颉利可汗。贞观四年,唐军班师回朝,颉利可汗被押至长安,东突厥灭亡。消息传来,长安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李世民登上朱雀门城楼,接受百官朝贺,从此,大唐“天可汗”的威名远播四方。

东突厥灭亡后,李世民并没有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而是将突厥降众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广阔地区,设立羁縻府州,由突厥贵族担任都督、刺史,保留其原有习俗。同时,他还大量任用突厥将领,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皆被授予高官厚禄,让他们为大唐效力。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周边各族纷纷归附,西域诸国也遣使入朝,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大唐的疆域得以不断扩大。

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商业的繁荣。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朱雀大街宽达百步,是长安的主干道,两侧店铺林立,有卖丝绸、珠宝、香料的,有卖胡饼、葡萄酒、酥酪的,还有经营典当、借贷、汇兑业务的柜坊。来自波斯、大食、天竺、日本等国的商人云集于此,他们带来了本国的特产,又将大唐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西市是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不仅有国内的商贩,还有大量的外国商人。走进西市,耳边能听到各种语言的交谈声,眼前能看到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穿梭往来。波斯商人的店铺里,摆满了晶莹剔透的琉璃器、香气浓郁的安息香;大食商人的摊位上,陈列着锋利的弯刀、精美的地毯;日本的遣唐使则在书店里购买儒家经典、唐诗宋词,准备带回本国。西市的柜坊里,商人可以将财物存入,换取“飞钱”,凭“飞钱”可在异地支取,极大地方便了商业贸易。

文化上,李世民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他下令在长安设立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六学,招收贵族子弟和寒门学子入学,传授儒家经典、历史、文学、算学等知识。国子监的学生最多时达数千人,不仅有国内的学生,还有来自日本、新罗、百济等国的留学生。

李世民本人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他组织学者编纂了《群书治要》《艺文类聚》等大型类书,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同时,他还大力提倡诗歌创作,亲自写诗作文,与文人墨客唱和。在他的带动下,贞观年间诗坛兴盛,涌现出了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一批着名诗人,他们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洛阳的国子监里,新罗留学生金仁问正与同窗们一起研读《论语》。他来自新罗王族,贞观元年随遣唐使来到大唐,如今已在国子监学习了五年。“大唐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金仁问感慨道,“这里的老师学识渊博,同窗们勤奋好学,每次与人论道,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计划毕业后留在大唐,继续深造,将来回国后,将大唐的文化、制度带回新罗,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贞观年间,大唐的法律也得到了完善。李世民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修订《唐律疏议》,这部法典总结了历代法律的经验,体例严谨,内容完备,是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唐律疏议》强调“德主刑辅”,量刑较轻,废除了隋末的许多苛法,如连坐法、酷刑等,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它还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了社会秩序,为大唐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民生方面,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他下令在全国各州设立医学校,培养医护人员;又组织太医编写《唐本草》,收录药物八百多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此外,他还下令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设立“病坊”,收容贫苦百姓和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医疗救助。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口增长率。

贞观六年,全国户口增至四百万户,粮食丰收,物价平稳,一斗米仅值三、四钱;贞观十年,全国户口突破五百万户,关中地区粮食充盈,甚至出现了“米烂陈仓”的景象;贞观十五年,大唐疆域东至东海,西至咸海,南至岭南,北至贝加尔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一年的上元节,长安举行了盛大的灯会。朱雀大街上,灯火通明,各式花灯琳琅满目,有龙灯、凤灯、鱼灯、花灯,还有西域传来的琉璃灯,照亮了整个夜空。百姓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赏灯、猜灯谜、观看杂耍表演,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登上城楼,望着城下繁华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登基之初的艰难,想起了魏征等贤臣的直言进谏,想起了百姓们的辛勤劳作,正是这一切,造就了如今的“贞观之治”。

“陛下,如今大唐国泰民安,四夷臣服,真是千古未有之盛世啊!”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由衷地赞叹道。

李世民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方:“这只是开始。治国之道,贵在坚持,朕当与群臣百姓同心同德,再创盛世,让大唐的江山永固,让百姓永享太平。”

夜色渐深,长安的灯火依旧明亮。渭水之上,画舫凌波,丝竹之声与百姓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古都的夜空。此时的大唐,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贤臣们的辅佐,更是百姓们的辛勤付出。“贞观之治”的盛世,不仅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世永远铭记。

虚无之海中,起源殿内。

龙宇端坐于鸿蒙宝座之上,鸿蒙盘悬浮在身前,盘中光影流转,正映照着长安上元节的盛景。他看着城下欢歌笑语的百姓,看着城楼之上意气风发的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李世民,倒也算个合格的人主。”龙宇轻声说道,声音平淡却带着一丝认可。

身旁的玄空手持玉简,正在记录着什么,闻言抬头道:“尊上,贞观之治,民心安定,人间气运鼎盛,这正是西游量劫所需的根基啊。”

龙宇点了点头,目光转向鸿蒙盘,盘中光影变幻,渐渐浮现出花果山的轮廓,一块五彩斑斓的石头,正静静地躺在山顶,吸收着日月精华。“是啊,人间安稳,方能承载佛法东传之重任。那石猴,也该要出世了。”

玄空手中的笔停顿了一下,随即继续记录:“贞观十五年,大唐盛世,西游劫兆,石猴将诞。”

起源殿外,虚无海波澜不惊,鸿蒙之气缭绕。龙宇望着盘中的景象,等待着下一段历史的开启,等待着那场注定影响三界六道的西游量劫。而长安的繁华,依旧在继续,成为了这场大劫最坚实的铺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