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见民之困,决意寻材
三界初定,地球华夏先民已历“华夏初历”十二载,农耕渐兴,部落日盛。然玄空自历山归起源殿复命时,对龙曦言及一事:“华夏先民虽知农时,却苦无利器——石斧多崩口,砍木如割肉;骨耜易折损,翻地似挠痒;陶罐经火则裂,存粮常受潮。无趁手工具,纵有良田沃土,亦难尽得其利。”
龙曦闻之,心有戚戚。彼时她刚自地球黄河畔归来,亲眼见部落青年“石壮”持石斧劈木,三斧下去,斧刃崩缺一角,石壮手背被碎石划伤,鲜血直流;又见巫祝“陶母”将粟米装入陶罐,未及半日,罐底便渗出水珠,粟米渐潮发霉。龙曦抚过石壮手中的粗制石斧,触感糙砺,刃口参差,竟是未经细磨的打制石器——此等工具,洪荒初开时便已存在,而今华夏欲兴,岂能受制于器物之陋?
归起源殿后,龙曦见龙宇正以鸿蒙盘观地球衍化,遂上前请命:“先民耕猎无利具,如雄鹰无锐爪。吾愿入地球深山,寻洪荒遗落之灵材,助其改进工具,免其劳作之苦。”龙宇颔首:“洪荒碎时,有灵材坠于地球深山,隐于云雾之间。汝携‘辨灵玉’前往,切记‘只赠材、不代劳’,留先民以实践悟造物之智。”
次日黎明,龙曦化一身青布衣裙,束发佩剑,携辨灵玉离起源殿,踏云直赴地球华夏部落周边的“万崇山”。此山连绵万里,峰峦入云,古木参天,正是洪荒碎块坠落后形成的灵脉汇聚之地——龙曦此行,便要于此间寻得能助先民进阶工具的四大灵材。
第一章:万崇山麓,初遇“石枯”
龙曦降于万崇山麓,辨灵玉即刻发出微弱的青光,指引方向。山路崎岖,腐叶没膝,偶有凶兽嘶吼从林间传来,却因她身上的洪荒气息而不敢近前。行至正午,忽闻前方有“叮叮当当”之声,夹杂着叹息。
循声而去,见一中年男子正蹲在溪边,以石块敲击手中的石斧。男子衣衫褴褛,手上布满老茧与伤口,正是昨日龙曦所见的部落青年石壮的父亲“石枯”——部落中最善制石器者,却因材料不佳,制出的工具总是不堪用。
“这般顽石,敲之易崩,磨之难利,如何能助族人砍木盖屋?”石枯见石斧又崩了刃,重重将其摔在地上,眼中满是沮丧。他转头见龙曦立在旁,先是一惊,随即拱手:“姑娘是何方人士?怎敢孤身入此深山?”
龙曦拾起石斧,指其材质:“此乃普通砂岩,质地疏松,不堪为器。山中自有坚石,如黑曜石、燧石,虽非灵材,亦比砂岩耐用十倍。”石枯摇头苦笑:“吾知燧石坚硬,可寻遍山前山后,仅得几块小料,不够制斧;黑曜石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
龙曦取出辨灵玉,青光骤盛,指向西北方向:“随我来,三日之内,必让你得偿所愿。”石枯虽半信半疑,但见她言语笃定,又想起族人劳作之苦,便收拾行囊,随龙曦向深山走去。
当晚宿于山洞,石枯向龙曦讲起部落的困境:“自玄空先生传历法,族人知春种秋收,可翻地无好耜,一日仅能翻半亩地;收割无好刀,粟穗常散落田间;就连烧陶的黏土都差,烧十罐裂九罐。若能有好材料……”话未说完,便已哽咽。龙曦轻抚辨灵玉,暗下决心:此番寻材,不仅要寻制器之石,更要寻制耜之骨、制陶之土、制刃之矿。
第二章:寒潭秘境,取“玄铁石”
次日清晨,龙曦依辨灵玉指引,带石枯向万崇山深处的“寒潭谷”进发。行至谷口,便觉寒气逼人,谷中云雾缭绕,隐约可见一汪碧潭,潭边岩石泛着墨色光泽。辨灵玉青光直射潭边岩石,龙曦笑道:“找到了,此乃‘玄铁石’,是洪荒玄铁矿脉所化,质地坚而不脆,磨之能出锐刃,比燧石更胜百倍。”
石枯快步上前,抚过潭边岩石,触感冰凉细腻,比寻常石头重了数倍。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石锤敲击,岩石仅留下浅浅白痕,毫无崩裂之象,当即跪地叩拜:“此等神石,真是天助我族!”
然玄铁石嵌于潭边岩壁,石枯的石锤根本无法撼动。龙曦抽出腰间佩剑,剑刃泛着淡淡金光——此乃她以三尖两刃枪边角料所铸的“青锋剑”。她挥剑轻劈,岩壁应声而裂,数块脸盆大小的玄铁石滚落潭边。“不可多取,”龙曦收剑,“此石坚硬,需慢慢打磨,先取三块,够用便好。”
石枯抱着玄铁石,如获至宝,却又面露难色:“此石虽好,却不知如何打磨成斧。”龙曦指向潭边的细沙:“寒潭之沙经千年水流冲刷,细如粉末。先以粗石打制雏形,再以细沙打磨刃口,三日可得一斧。”她边说边拾起一块玄铁石,以剑刃划出斧形:“按此形状打制,刃宽三寸,柄长一尺,最利砍木。”
当晚,石枯便在谷中搭起临时石灶,以龙曦所教之法打磨玄铁石。龙曦则倚在古树下,听他讲部落制石的历史:“先祖以打制石器为生,传了不知多少代。去年玄空先生来,说可磨制石器,可我们找不到好石头,磨出来的还是不经用。”龙曦道:“工具随文明而进,今日得玄铁石,明日或可得更好材料,华夏工具之兴,才刚起步。”
三日后,石枯终于磨成一把玄铁石斧。斧刃寒光闪闪,挥之如风,砍向旁边的碗口粗小树,一击便断。石枯举斧欢呼,眼中热泪盈眶。龙曦将一块玄铁石碎料递给他:“此料可制石刀,用于收割粟穗。我还要入山寻其他灵材,你先带石斧回部落,教族人打磨之法。”石枯再三叩谢,背着玄铁石与新制石斧,兴冲冲地向部落方向而去。
第三章:古林深处,觅“灵犀骨”
送别石枯,龙曦依辨灵玉指引,向万崇山腹地的“古林”进发。此林树木皆有千年树龄,树干需数人合抱,枝叶遮天蔽日,地面布满厚厚的腐殖土。辨灵玉的青光愈发明亮,隐约带着一丝温润之气——龙曦知,此处必有适合制耜的灵材。
行至黄昏,忽见前方有一片空地支着数顶草棚,棚外晾晒着兽皮,正是部落猎人的临时营地。营地中,几个猎人正围坐叹息,地上躺着数把折断的骨耜——此乃以普通兽骨制成,翻地时一受力便断。
“再找不到好骨头,明日春耕就误了!”猎人首领“虎牙”捶着地面,他手中的骨耜断口参差不齐,正是今早翻地时折的。龙曦上前问道:“何为好骨头?”虎牙抬头见是她,忙起身:“姑娘可是助石枯寻得神石的恩人?我们要找坚而有韧的兽骨,可猎到的野猪、鹿子的骨头,都太脆了。”
龙曦取出辨灵玉,青光指向林深处的一处山涧:“那里有‘灵犀兽’的遗骨,此兽乃洪荒瑞兽,骨中含灵韵,坚韧不易折,最适制耜。”虎牙面露难色:“那山涧有巨蟒守护,我们去了三次,都没能靠近。”
龙曦一笑:“随我来,巨蟒不伤善人。”她率猎人向山涧走去,行至涧边,果然见一条水桶粗的巨蟒盘在岩石上,吐着信子。巨蟒见龙曦,眼中闪过惧色,竟缓缓退入水中——它曾是洪荒凶兽,认得龙曦身上的龙族气息。
山涧岩石上,果然散落着数具灵犀兽遗骨,骨骼粗壮,呈乳白色,触感温润。虎牙拾起一根腿骨,以石刀敲击,骨身仅微微震动,毫无碎裂之象。“这骨头!”虎牙激动得声音发颤,“能制十把骨耜!”
龙曦教猎人处理灵犀骨:“先以沸水浸泡三日,去其腥味;再以细沙打磨两端,一端削成尖状,用于翻地;一端钻孔,用于装柄。”她取过一根灵犀骨,以指甲划出刻度:“尖长五寸,柄孔直径一寸,这样受力最匀,不易折断。”
猎人当即在山涧边搭起营地,处理灵犀骨。龙曦见他们分工有序,有的烧沸水,有的捡细沙,便留下辨灵玉的一片碎料:“此玉可辨骨中灵韵,若遇普通兽骨,便会变暗。”虎牙率众猎人跪地叩拜:“恩人相助,我族春耕无忧矣!”
龙曦辞别猎人时,夜色已深。古林中风声飒飒,她望着部落方向的微光,嘴角含笑——玄铁石可制斧刀,灵犀骨可制骨耜,先民的农耕之困,已解其半。
第四章:火山余脉,采“赤陶土”
离开古林,辨灵玉的青光转向万崇山南麓的“火山余脉”。此处地势平缓,地面泛着红褐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正是洪荒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土地,藏有制陶的绝佳材料。
龙曦行至山麓,见一片空地上搭着数十个土窑,窑边堆满了碎裂的陶罐,几个妇人正垂头丧气地收拾陶片。其中一人正是部落中善制陶的陶母,她见龙曦走来,忙上前哭诉:“姑娘,你看这陶土,烧十罐裂九罐,粟米都没法存了!”
龙曦拾起一块陶片,触感粗糙,一捏便碎——此乃普通黄土,黏性不足,遇火易裂。她取出辨灵玉,青光直射不远处的一座红土坡:“那里的‘赤陶土’,是火山岩浆凝结而成,黏性如胶,含石英细砂,烧出的陶罐坚如磐石,滴水不漏。”
陶母将信将疑,随龙曦来到红土坡。此处的土呈深红色,用手一攥,便成紧实的泥团,松手后也不散开。“这土!”陶母惊喜地叫出声,“比我们平时用的黄土好多了!”
龙曦教陶母辨认赤陶土的成色:“色如丹砂,捏之成团,抛之不散,便是好土。采回后需过筛,去除石块草根,再加水揉匀,醒泥三日,这样制出的陶罐才不易裂。”她随手取过一块赤陶土,揉成陶罐形状:“罐壁要匀,厚约半寸,罐底要圆,这样烧制时受热均匀。”
陶母当即召来妇人,取工具采挖赤陶土。龙曦见她们采土时用的是普通木铲,效率极低,便指向坡边的一块玄铁石碎料:“可将此石磨成铲形,采土更快。”陶母依言,让随行的男子打磨铁铲,自己则带着妇人筛选陶土。
午后,陶母试着用赤陶土制了一个小陶罐,龙曦帮她在罐身上刻出简单的花纹:“刻纹可让陶土受力更匀,也更美观。”待陶罐晾干,放入土窑烧制,傍晚开窑时,陶罐呈暗红色,敲之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倒进水后,罐底竟滴水不漏。
陶母抱着陶罐,泪流满面:“有了这赤陶土,族人再也不用怕粟米受潮了!”她取出一罐自己腌制的野果,递给龙曦:“这是吾的一点心意,感谢恩人赠土之恩。”龙曦接过野果,笑道:“此土乃天地所赠,我只是引路之人。日后可尝试在陶土中加草木灰,烧出的陶器会更白更坚。”
辞别陶母时,夕阳西下,火山余脉被染成金色。龙曦望着妇人手中的赤陶土,心中了然——有了此土,先民的储粮之困可解,陶器文明亦能更进一步。
第五章:矿洞险地,寻“云锡矿”
陶母之事既了,辨灵玉的青光愈发炽烈,指向万崇山最深处的“黑风洞”——此处乃洪荒锡矿脉的遗落之地,藏有“云锡矿”。龙曦知,锡与铜合炼可成青铜,虽此时先民尚未识铜,但若能寻得云锡矿,待日后发现铜矿,便可迈入青铜时代。
行至黑风洞口,狂风呼啸,卷起碎石,洞内漆黑一片,隐约有矿石坠落之声。龙曦点亮手中的灵火,缓步走入洞中。洞道曲折,岔路纵横,辨灵玉的青光在前方引路,行约三里,忽见前方有光亮——竟是一处开阔的矿洞,洞壁上镶嵌着银白色的矿石,正是云锡矿。
正当龙曦准备开采时,洞外传来脚步声,竟是石枯带着几个部落青年赶来。“恩人,我们听猎人说你入了黑风洞,此洞危险,特来相助!”石枯手中握着新制的玄铁石斧,身后的青年也都带着石刀与火把。
龙曦见状,心中暖意渐生:“此洞有云锡矿,色如白银,可与铜合炼,制成的器物比石器更坚。你们且退后,我来取矿。”她挥剑劈向洞壁,银白色的矿石应声脱落,每块都有拳头大小。“此矿性软,需妥善存放,不可受潮。”龙曦将矿石递给石枯,“先取十块,藏于部落密室,待日后寻得铜矿,便知其用。”
石枯虽不知云锡矿有何用处,但见龙曦郑重其事,便小心翼翼地将矿石包进兽皮,贴身存放。此时洞顶突然落下碎石,龙曦神色一变:“洞要塌了,快走!”她率众人向洞外跑去,刚出洞口,身后便传来“轰隆”巨响,黑风洞彻底封堵。
石枯望着封堵的洞口,心有余悸:“多亏恩人,不然我们都要埋在里面了。”龙曦收剑笑道:“此矿已取,我们回部落吧。”一行人踏着夜色向部落走去,青年们轮流背着矿石,一路欢声笑语——他们虽不知云锡矿的未来之用,却因寻得新材而满心欢喜。
第六章:部落传技,灵材生用
回到部落时,已是次日清晨。部落广场上,族人听闻石枯等人随龙曦寻得灵材,纷纷围拢过来。龙曦将玄铁石、灵犀骨、赤陶土分赠给众人,又召来石枯、陶母、虎牙,当众传授工具制作之法。
第一节 玄铁石制器:从打制到磨制的飞跃
石枯捧着玄铁石,向族人演示打磨之法:“先以粗石敲出斧形,再用寒潭细沙打磨刃口,每日磨两个时辰,三日可得一斧。”他举起新制的玄铁石斧,挥向旁边的树干,“咔嚓”一声,树干应声断裂,族人当即发出欢呼。
龙曦补充道:“玄铁石亦可制石刀、石钻。石刀刃宽一寸,用于收割粟穗;石钻尖如针,用于在骨器、木器上钻孔。”她取过一块玄铁石碎料,以指甲划出刀形:“刃口要薄而匀,这样才锋利。”
当日,部落中的男子便齐聚广场,打磨玄铁石。石壮磨制石刀时,龙曦见他用力过猛,刃口歪斜,便上前指导:“磨时要顺着一个方向,力道要匀,如揉面一般。”石壮依言调整,半日后果然磨出一把锋利的石刀,割粟穗时一刀便断,比往日快了三倍。
第二届 灵犀骨制耜:农耕效率的倍增
虎牙带着猎人将灵犀骨处理完毕,向族人演示骨耜的制作:“先将骨尖磨锐,再在骨尾钻孔,装上木柄,翻地时以腰发力,省力又高效。”他拿起一把制成的骨耜,插入地里,轻轻一翻,便掀起一大块泥土,围观的农人纷纷叫好。
龙曦见骨耜的木柄不够结实,便指向部落旁的檀木:“檀木坚硬耐腐,做柄最佳。可先将木柄烤干,再涂上兽油,不易开裂。”农人们依言砍伐檀木,制作木柄,装上灵犀骨后,一试之下,果然比往日的骨耜耐用十倍,一日可翻地三亩,是之前的六倍。
第三节 赤陶土制陶:储器质量的跃升
陶母带着妇人用赤陶土制陶,过筛、揉泥、醒泥、制坯,每一步都依龙曦所教。三日后方才入窑烧制,开窑时,一窑三十个陶罐竟无一碎裂,个个坚如磐石,滴水不漏。陶母取来粟米装入陶罐,封存十日,粟米依然干燥饱满。
“还可在陶土中加草木灰!”龙曦取来草木灰,混入赤陶土中,“这样烧出的陶器会呈灰白色,更光滑,也更坚硬。”陶母依言试做,果然烧出了质地更优的陶器,不仅可存粮,还可煮水熬粥,族人再也不用吃生冷食物了。
第四届 云锡矿秘藏:文明进阶的伏笔
龙曦将云锡矿交给部落首领轩辕氏,郑重叮嘱:“此矿名云锡,需藏于密室,不可外露。日后若寻得红色铜矿,可将锡与铜混合熔炼,制成的器物名为青铜,坚不可摧。”轩辕氏虽不解青铜为何物,但见龙曦神情郑重,便命人将云锡矿藏入部落最深的密室,钥匙由自己亲自保管。
龙曦笑道:“今日赠你们灵材,是助你们起步;日后器物如何改进,还要靠你们自己琢磨。工具随文明而兴,文明因工具而进,华夏的器物之兴,才刚开始。”
终章:灵脉护民,文脉永续
龙曦在部落停留了七日,每日都到广场上查看族人制作工具的进度。她见石枯教族人打磨石器,陶母教妇人制陶,虎牙教农人用骨耜翻地,人人各司其职,脸上都洋溢着劳作的喜悦。第七日清晨,部落广场上摆满了新制的工具:玄铁石斧、石刀、石钻,灵犀骨耜,赤陶陶罐,琳琅满目。
轩辕氏率族人向龙曦叩拜:“恩人赠灵材,传技艺,我族永世不忘!”龙曦扶起轩辕氏:“此乃你们自己努力所得,与我无关。我要归起源殿了,日后若有新的器物发明,可记于骨历之上,传于后世。”
临行前,龙曦立于部落高处,望万崇山云雾缭绕,灵脉涌动——玄铁石、灵犀骨、赤陶土、云锡矿,这四大灵材如四颗火种,已在华夏部落点燃。她取出辨灵玉,将其埋于部落广场中央的地下:“此玉可护部落灵脉,日后若需寻材,可在此处感应方向。”
踏云归起源殿时,龙曦回望地球华夏部落,见炊烟袅袅,农人持骨耜翻地,猎人持石斧砍柴,妇人在窑边制陶,一派生机盎然。龙宇已在殿外等候,笑道:“灵材已赠,先民工具进阶,此乃华夏文明之幸。”
龙曦颔首:“吾虽赠材,却未代劳。他们亲手打磨石器,制作骨耜,烧制陶器,已悟造物之智。假以时日,必能从磨制石器迈入青铜时代,从制陶迈入冶金,工具日新,文明日兴。”
起源殿外,太一正校准星辰轨迹,见龙曦归来,打趣道:“你这一趟地球行,可是给华夏送了份大礼。”龙曦笑道:“非我送大礼,是华夏先民配得上这份灵材。洪荒灵脉遗落地球,本就是为护人族文脉,如今灵材生用,正是物尽其用,文脉永续之道。”
此后数百年,华夏先民果然在灵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具:以玄铁石打磨出更精细的石器,以灵犀骨与木柄结合制成更高效的农具,以赤陶土烧制出各式陶器,更在日后寻得铜矿,与云锡矿合炼出青铜——而这一切的开端,都源于万崇山中那一场跨越洪荒的寻材之旅,源于龙曦那份“助民而不扰民”的护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