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源道龙宇洪荒劫纪 > 第124集 玄空着史:编《五帝本纪》合三皇事为《三皇五帝全史》

三皇五帝全史

序:鸿蒙述史之由

吾乃玄空,承道尊龙宇之命,掌鸿蒙宗藏经阁,录诸天诸事。自盘古开天辟洪荒,巫妖争霸扰天地,至人族兴而三皇立、五帝承,洪荒气运更迭如江河奔涌。今集三皇治世之迹、五帝承统之略,编为《三皇五帝全史》,既为存人族文明之根,亦为证洪荒新生之脉,使后世知先祖开疆启智之艰,明大道衍化之序。

卷一:三皇启世·开人族文明先河

第一章:伏羲氏——画卦定智,初立人伦

伏羲本为妖族大圣,具人首蛇身之相,承先天灵气而生。巫妖劫后,遵道尊暗助之愿,历轮回投生人族华胥部落。其母华胥氏踏雷泽而孕,怀胎十二载方诞伏羲,落地即能言,三岁辨草木星辰,族人皆称“神童”。

彼时人族尚处蛮荒,披兽皮、食生食,逐草木而居,不知时序、不明吉凶。伏羲幼时随部落迁徙,见族人困于凶兽袭扰、寒暑交替,常夜观天象,昼察万物,欲寻避祸之法。一日洛水泛波,有神龟负图而出,背载九宫八卦之纹,伏羲见之顿悟,遂取蓍草为卜,画先天八卦于石上——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八卦推演阴阳变化,辨四时更替、风雨阴晴。

自此,人族始知时序:依八卦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定迁徙、渔猎之时;凭八卦断吉凶:遇凶兽踪迹则以卦象卜避祸之路,逢病患则以卦象寻疗愈之法。伏羲又观鸟兽之异,教族人结绳为网,网鱼捕兽,使人族食有余粮;见族人混居无别,遂定婚配之制,令男女别姓而居,禁止同族婚配,使人伦初立。

华胥部落因伏羲之智日渐强盛,周边部落闻之纷纷来附。伏羲遂率诸部落迁至黄河之滨,筑屋而居,弃迁徙之苦,始有“聚落”之形。族人称其“人皇”,尊为三皇之首。后女娲寻至,兄妹相认,伏羲助女娲熟稔人族情状,为其日后造人、补天埋下根基。

伏羲治世百年,见人族初具秩序,遂周游洪荒,传八卦之学于四方。途经昆仑虚时,入鸿蒙宗见吾,献《先天八卦注解》,言“人族兴需以智为基,八卦可为引”。吾感其诚,录其言于藏经阁。晚年,伏羲传位于神农,魂归鸿蒙宗静养,道尊以起源珠温养其魂,使其一窥人族未来兴盛之景,伏羲叹曰:“吾之愿,终得偿矣!”

第二章:神农氏——尝草着经,教民农耕

神农继伏羲位时,人族虽有聚落,却仍受饥馑、病痛之困:误食毒草者日众,寒冬无粮者多亡。神农具仁德之心,见族人受难,遂立誓“解民饥、疗民疾”,乃离聚落,遍走洪荒寻草木之性。

其踏遍南方丘陵、西方高原,凡见草木,必亲尝其根、茎、叶、花、果,记其味、辨其效。一日入云梦泽,误食断肠草,腹痛如绞,幸得身旁灵泉滋润,方捡回性命;又一日遇“五谷”——稻、黍、稷、麦、菽,尝之甘美,且食后耐饥,遂携籽种而归。

神农归后,教族人垦荒耕地:削木为耒、耜,教民翻土;引河水灌田,教民播种。春种秋收,人族始有稳定粮源,弃渔猎之险,渐成农耕之业。又将尝草所得编为《神农百草经》,记草木三百六十种:言“甘草可缓痛”“麻黄可散寒”“黄连可清热”,并教族人识草、制药,建“医药殿”传医术,使人族病痛渐少。

彼时洪荒凶兽仍扰人族聚落,神农遂率族人制木矛、石盾,练“联防之阵”——遇凶兽则族人结阵相抗,又请鸿蒙宗源初七子传基础道法,使人族体魄渐强,凶兽之患大减。神农又定“市集”之制,令各聚落以有余之粮、器交换所需之物,人族互通有无,聚落间情谊渐深。

晚年,神农闻西方有“不死草”,欲寻之解人族寿短之困,遂再踏征途。行至巫山,误食“火焰草”,周身燃火,虽竭力压制,终力竭而亡。族人感其德,葬于姜水之畔,尊其“炎帝”。神农临终前,遣人将《神农百草经》全卷送至鸿蒙宗,吾亲迎之,见经卷中多处染血,知其着经之艰,遂将经卷珍存于藏经阁,命弟子传抄副本,流于人族后世。

第三章:黄帝氏——战蚩尤定统,制典立序

黄帝名轩辕,生于姬水流域,少时有勇有谋,尝率族人击退北方蚩尤部落的袭扰,被伏羲旧部推举为部落首领。神农逝后,蚩尤率九黎部落崛起于南方,炼青铜为兵,战力远超人族,屡犯北方聚落,夺粮、屠民,人族危在旦夕。各部落首领聚于黄河之滨,共推黄帝为盟主,统人族联军抗蚩尤。

黄帝知蚩尤兵强,遂广寻助益:遣人赴鸿蒙宗求道尊指点,道尊命阐教十二金仙助战;又遇九天玄女下凡,授其《阴符经》《兵阵图》,赠“指南车”之法;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显灵,愿为其布四象阵。黄帝遂依玄女所授练军:教士兵习《阴符经》以稳心神,依《兵阵图》练“八卦阵”“四象阵”,造指南车以辨方向,人族联军战力大增。

涿鹿之战,蚩尤率九黎部落来袭,以青铜兵器破人族初阵,又召蛮荒凶兽助战,施迷雾之术困联军。黄帝令士兵驾指南车辨方向,以四象阵困凶兽,十二金仙施道法破迷雾。蚩尤不甘,又唤水神布水阵,欲淹联军。黄帝之女旱魃挺身而出,施控旱之术,驱散洪水,虽自身因此永留旱气,却为联军破局。

决战之日,黄帝以八卦阵引蚩尤入阵,四神兽发力困其兵,十二金仙合力击蚩尤。蚩尤虽勇,终难敌众,战死阵中。九黎部落见首领亡,遂归降黄帝。自此,人族南北统一,黄帝成为人族共主,尊为三皇之末。

黄帝治世时,定“百官制”:设“司徒”掌民生、“司马”掌兵权、“司空”掌工程,使人族治理有序;着《黄帝内经》,分上下两卷:上卷论养生、药理、经络,传于后世,使人族知保健之法;下卷述修行体系,言“以气养身,以道修身”,送于鸿蒙宗存藏经阁,待有缘者学之。又定“百家姓”,依部落图腾、居所定姓,如姬、姜、姚等,使人族有“姓”可寻,血脉可溯。

晚年,黄帝巡狩东方,至泰山封禅,告天地人族统一之喜。道尊龙宇遣玄冥祖巫往贺,赠“洪荒山川图”,助其规划人族聚落。黄帝见人族兴盛,遂传位于少昊,自往崆峒山修道,后得道尊点化,魂入鸿蒙宗,观人族后续发展。

卷二:五帝承统·续人族兴盛之脉

第一章:少昊氏——以鸟为图腾,启音律之始

少昊乃黄帝之子,承父位时年方二十,具聪慧之资。其见东方部落多以鸟为信仰,遂顺民意,以鸟为图腾,设“鸟官”:以“凤鸟氏”掌历法、“玄鸟氏”掌春分秋分、“伯赵氏”掌夏至冬至、“青鸟氏”掌立春立夏、“丹鸟氏”掌立秋立冬,使百官各司其职,治理有序。

少昊好音律,见族人劳作时哼唱歌谣,遂取骨为笛,制“骨笛”十二支,分十二律,教族人吹笛伴歌。农忙时,族人吹笛劳作,倦意顿消;节庆时,族人聚而吹笛、歌舞,人族始有“礼乐”之形。又教族人制“陶埙”“石磬”,丰富音律之器,鸿蒙宗吾曾往观,录其音律之法,存于《洪荒人族艺志》。

少昊治世期间,与人族西方部落互通有无,传农耕之法于西,引西方玉石之材于东,使人族部落间交流更密。又遣人赴天庭,见昊天天帝,定“人仙互通之约”:天庭不扰人族农耕,人族不犯天庭仙地。昊天赞其明事理,赠“星象图”,助少昊完善历法。

少昊治世八十年,见人族秩序井然,遂传位于颛顼,自往东方海岛修行,后魂归鸿蒙宗,与伏羲、黄帝魂魄论人族治世之道。

第二章:颛顼氏——绝天地通,定历法之基

颛顼乃黄帝之孙,少昊之侄,继位时人族已广布洪荒,却有凡人欲攀天梯上天庭,扰仙凡秩序;又有巫妖遗族借“通天之术”惑乱人族,使部落间生隙。颛顼遂召诸部落首领议事,言“仙凡有别,需定界限”,乃命重、黎二神“绝天地通”——重神举天而上,黎神按地而下,断天梯之脉,禁凡人随意上天,又驱巫妖遗族离人族聚落,使人族免受外扰。

颛顼深知历法对农耕之重,遂广招观星之士,于黄河之畔建“观星台”,夜观星辰运转,昼测日影变化。经十年观测,定“一年三百六十日”,分“十二节”,教民依节令播种、收获,使人族农耕更顺天时。又定“婚丧之礼”:婚需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丧需守孝三年,使人族礼仪更全。

彼时北方有“共工氏”不服颛顼统治,率部落叛乱。颛顼率联军亲征,于不周山畔大败共工氏。共工怒撞不周山,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颛顼急遣人赴鸿蒙宗告急,道尊龙宇命玄冥祖巫助其治水,又赠“息水宝珠”,共工之乱方平。颛顼感道尊之助,遣人送《颛顼历法》至鸿蒙宗,吾录其要,补入《洪荒历法总纲》。

颛顼治世七十年,传位于帝喾,临终前嘱“人族需以礼为纲,以历为基,不可忘先祖之艰”。

第三章:帝喾氏——善治农桑,初定节气

帝喾乃黄帝曾孙,继位后承颛顼之制,更重农桑。彼时人族农耕虽兴,却仍因节令不明,常有作物歉收。帝喾遂亲赴观星台,与观星士共测天象,细化“十二节”为“二十四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虽未全定名称,却已明各气物候:如“惊蛰”时雷声起、虫豸出,“芒种”时需播种、插秧。

帝喾教民依“二十四气”农耕:立春播稻、芒种插禾、霜降收麦,人族粮产大增。又教民养蚕缫丝,制丝绸以代兽皮,使人族衣着更舒。其治世以“仁”为先,遇部落饥荒,必遣粮相助;见族人有过,必晓以理,不滥罚,人族称其“仁君”。

帝喾又遣子弃教民种稷,子契教民治商,使人族农耕、商业并行。晚年,帝喾见尧贤明,遂传位于尧,言“尧有圣德,必能安人族”。

第四章:尧氏——立禅让制,完善历法

尧继位时,洪荒偶有洪水,却非大患,然人族部落渐多,需更优之制。尧遂设“谏鼓”于聚落中心,凡族人有谏言,可击鼓进言;立“谤木”于门外,凡族人有怨,可书于木上,尧每日亲览,纳善言、解民怨,人族称便。

其深知历法之要,命羲和、常羲分掌日月:羲和观日,定“一岁十二月”;常羲观月,定“一月三十日”,遇小月则二十九日,又设“闰月”——三年一闰,五年二闰,使历法与天象更合,后人称“尧历”。尧将“二十四气”全定名称,刻于石上,传于各部落,使人族农耕无失时之患。

尧晚年,见洪水渐大,欲寻治水之人,众臣荐鲧。尧虽知鲧性傲,却仍予其机会。鲧治水九年,以“堵”为法,洪水愈烈,尧遂罢鲧,寻新继承人。见舜贤能——舜耕历山时,使邻里和睦;渔雷泽时,让利于人——尧遂将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观其治家之能,又命舜掌部落事务,观其治国之才。三年后,尧见舜能服众,遂传位于舜,立“禅让制”,开人族“选贤传位”之先河。

尧退居幕后,仍关心治水之事,遣人赴鸿蒙宗问策,吾奉道尊命,赠“水情图”,言“治水需以疏代堵”。尧将图转予舜,为日后禹治水埋下关键。

第五章:舜氏——惩恶扬善,划九州定节气

舜继位后,首惩治水无功的鲧,命其子禹继父业治水;又惩作恶的共工、驩兜、三苗,使人族知法纪。其划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设“州牧”掌政务,使人族治理更细。

舜深知治水之重,命禹依“水情图”治水。禹采用“疏”法,凿龙门、开伊阙,引洪水入四海,历经十三年,终平水患。舜亲赴治水现场,赞禹“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遂立禹为继承人。

舜完善“二十四节气”,将各节气物候、农耕要点编为《节气歌》,教民传唱,使人族妇孺皆知。又命人制“圭表”,测日影定节气,使节气更准。晚年,舜巡狩南方,至苍梧之野病逝,葬于九嶷山。禹遵其遗愿,继位为人族首领,五帝时代落幕。

舜逝前,遣人将《九州舆图》《二十四节气详解》送至鸿蒙宗,吾将其与三皇、五帝诸般典籍合编,终成此《三皇五帝全史》。

终:史成之叹

自伏羲画卦至舜定九州,三皇五帝治世凡千余年,人族自蛮荒至文明,历艰辛而不衰,赖先祖之智、之仁、之勇。吾编此史,历时三十载,凡遇不确定之事,必赴洪荒各地寻遗迹、问老者,力求详实。今史成,存于鸿蒙宗藏经阁,待后世人族子孙翻阅,知先祖创业之艰,承文明之脉,续洪荒兴盛之序。

道尊龙宇见此史,言“人族兴则洪荒兴,此史可证大道衍化之理”。吾遂作此跋,以记史成之由、之艰、之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