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的复仇之志与求贤之路
战国时期,燕国曾陷入一场几近灭国的大乱。燕王哙受苏代、鹿毛寿等人蛊惑,效仿上古圣王行禅让之举,将王位让与相国子之,自己反北面称臣,还把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回,交予子之重新任命官员,妄图以此彰显贤德、成就霸业。然而,子之虽有相才,却无治国安邦之能,三年下来,燕国朝堂混乱,百姓苦不堪言,民怨沸腾。
太子平见家国沦丧至此,痛心疾首,联合将军市被起兵谋反,欲夺回王权。双方激战数月,死者数万,燕国大地生灵涂炭,众人恫恐,百姓离志。齐国、中山国趁火打劫,齐宣王打着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幌子发兵攻燕,燕国臣民因痛恨子之篡位,竟对侵略者城门大开、夹道欢迎,齐军迅速攻占燕国都城,燕易王哙自缢身亡,子之被擒获后押解到齐国处以醢刑。中山国也乘机攻占燕国城池数十座,大肆抢掠,燕国几乎亡国,宗庙被毁,重器被迁,百姓惨遭杀戮,父子兄弟离散,一片凄惨景象。
值此国破家亡、生死存亡之际,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在赵国的护送下,回到燕国继任国君,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想起惨死的父兄,悲愤交加,泪洒胸膛。他深知,燕国要想复兴,报齐国灭国之仇,当务之急便是招揽贤才,增强国力。
于是,燕昭王卑身厚币,四处寻访能助他振兴燕国之人。听闻有位名叫郭隗的隐士见识不凡,便亲自带着厚礼,以学生之礼拜见。燕昭王诚恳地向郭隗诉说心中的愤懑与抱负:“齐国趁我国内乱,杀我父亲,毁我家园,燕国几近覆灭。我欲复仇,可如今国力衰微,求贤若渴却不得其法,还望先生教我。” 郭隗略一沉吟,讲起一个故事:“古时,有国君愿花千金求一匹千里马,三年未得。一宦官主动请缨,历经三月寻得一匹千里马,可惜赶到时马已死去,他却毅然花五百金买下马头。国君大怒,宦官解释道:‘死马尚值五百金,世人必知您求马心切,活马自然会来。’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纷至沓来。” 言罢,郭隗看向燕昭王,目光炯炯,“大王若真心求贤,不妨就从我开始,让天下人知晓,像我这般才疏学浅之人都能受您敬重,何况那些贤能之士?他们定会不远千里奔赴燕国。”
燕昭王听后,如醍醐灌顶,深以为然。当即拜郭隗为师,不仅为他修筑富丽堂皇的宫殿,还给予优厚俸禄,尊其为上宾,朝夕侍奉,以师礼相待。随后,燕昭王下令在沂水之滨筑起一座高台,台上堆满黄澄澄的金子,取名 “黄金台”,并昭告天下:燕国广纳贤才,无论何人,只要有治国安邦之策、经天纬地之才,皆可来此一展抱负,黄金珠宝任取,高官厚禄相授。此消息一出,仿若巨石投湖,在各国引起轩然大波。天下仁人志士、豪杰英雄听闻燕昭王如此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纷纷心动。不久,乐毅自魏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呈现出 “士争趋燕” 的热闹景象。
乐毅登场:燕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在这众多贤才之中,乐毅堪称中流砥柱。乐毅乃名将乐羊之后,出身将门,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韬略,心怀壮志,渴望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他先在赵国为官,因沙丘之乱,深感赵国朝堂之腐朽,壮志难酬,遂转投魏国。彼时,燕国广纳贤才之名远扬,乐毅受燕昭王求贤诚意所感,以魏国使者身份赴燕。燕昭王与乐毅一见如故,交谈间,燕昭王被乐毅的卓越见识、非凡谋略所折服,当即拜乐毅为亚卿,委以重任,让他主管燕**事,训练兵马,整顿国政。
乐毅感恩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施展浑身解数。他深知燕国要复仇,必须先自强,于是一方面大力改革军制,加强军队训练,引入先进战术,提高士兵待遇,激发士兵斗志,将原本孱弱的燕**队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精锐之师;另一方面,他推行法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打击**,使燕国官场风气焕然一新,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乐毅还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促进商业流通,燕国百姓生活日渐富足,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二十余载的埋头苦干,燕国终于旧貌换新颜,兵强马壮,粮草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复仇的时机悄然来临。此时的齐国,齐湣王在位,他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对内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对外穷兵黩武,四处树敌,与秦、楚、赵、魏等国交恶,国力在连年征战中逐渐损耗。乐毅敏锐洞察到齐国的外强中干,向燕昭王进言:“齐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我燕一国之力难以抗衡,且齐湣王无道,已失民心,诸侯皆怨。大王若欲复仇,可联合楚、赵、魏、韩四国,共击齐国,必能成功。” 燕昭王深以为然,即刻派乐毅出使各国,凭借乐毅的三寸不烂之舌与燕国多年积攒的威望,成功说服四国与燕结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