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涵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实验室的灯光突然暗了下来,只剩下全息投影屏散发着幽蓝的光芒。四十四颗恒星在虚拟星图中闪烁着,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希望。
这不可能...顾晓婷站在他身后,声音微微发颤,系统确定吗?
林默涵转过头,眼镜反射着屏幕的蓝光,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兴奋:星语者运行了七千三百二十一次模拟,误差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晓婷,我们真的找到了。
三年前,当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批准他们的深空聆听计划时,没人相信两个三十岁出头的科学家能有什么突破性发现。传统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已经持续了六十多年,除了几段可疑的无线电信号外一无所获。但林默涵和顾晓婷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他们不等待外星信号,而是让AI主动寻找可能存在文明的星球。
星语者系统是他们心血的结晶。这个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能够分析海量系外行星数据,识别出那些最有可能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系统。它考虑的因素远超人类科学家能够处理的范围——从行星大气成分的微妙变化到恒星活动的长期模式,甚至能预测行星地质演化的可能路径。
顾晓婷走近屏幕,手指轻触其中一个标记为17号的恒星系统。图像放大后显示出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系统自动标注为开普勒-186f。
这个系统最让我在意,她说,行星位于宜居带,星语者预测存在液态水的概率高达92%,而且...她调出一组光谱数据,大气中检测到异常的氧气波动。
林默涵点点头:像是工业活动的痕迹。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想法——这可能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证据。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实验室变成了不夜城。林默涵和顾晓婷带领团队对44个候选系统逐一验证,但注意力始终无法从17号系统移开。第三天凌晨,当大部分团队成员已经疲惫不堪时,负责监测实时数据的实习生雅各布突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教授!你们得看看这个!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尖锐。
林默涵几乎是冲到了他的工作站前。屏幕上显示着来自深空网络望远镜的实时数据流,一组奇怪的脉冲信号正在规律地重复。
这不是自然现象,顾晓婷立刻判断道,频率太规律了,像是...
像是某种编码。林默涵完成了她的句子,心跳加速。
信号持续了整整十七分钟,然后突然消失,就像它出现时一样神秘。实验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可能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确凿的外星文明证据。
我们需要确认这不是设备故障或人为干扰。顾晓婷保持着科学家的谨慎。
林默涵已经调出了所有相关数据:信号来自17号系统的方向,强度变化符合星际距离衰减规律。这不是地球上的任何信号。
团队成员们面面相觑,一种既兴奋又恐惧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他们刚刚可能接触到了人类自古以来都在追问的问题的答案——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接下来的两周,团队进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他们重新校准了所有设备,联系了全球各地的天文台请求协同观测,并开始尝试解码那段神秘信号。与此同时,林默涵和顾晓婷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向公众公布这一发现。
我们不能隐瞒,林默涵在私人会议上坚持道,这是全人类的发现,不是我们实验室的私有财产。
顾晓婷咬着下唇:但我们甚至不确定那是什么。贸然公布可能引起全球性恐慌,或者更糟——引发某些国家的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你是指军事准备?林默涵难以置信地看着她,晓婷,这是科学发现,不是威胁。
对人类而言,任何未知首先都会被解读为威胁。顾晓婷的声音低沉,历史上每次重大发现都伴随着动荡。想想哥白尼,想想达尔文...而现在我们谈论的是可能比我们先进数千年的文明。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他们达成妥协:先向国际天文联合会提交完整报告,同时准备一份面向公众的声明,强调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而非潜在威胁。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发送报告的当天早上,实验室的所有系统突然同时崩溃。警报声响彻走廊,备用电源自动启动,但所有与星语者项目相关的数据——包括那段神秘信号的所有记录——全部消失了。
这不可能!技术主管马克西姆疯狂地敲击着键盘,我们有七重备份系统,包括离线的量子存储!
林默涵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这不是普通的技术故障。他转向顾晓婷,看到她脸上同样的恐惧。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主屏幕上突然闪现一行文字,使用的是纯正的学术英语:
你们尚未准备好。
接着是第二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