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湖以西,阿尔卑斯山麓的冷杉林深处。
暮色如同稀释的墨汁,缓缓浸染着天空,将远方的雪峰勾勒成锯齿状的淡紫色剪影。一座极简主义的现代建筑——被称为“安全港”的私人研讨会所——如同从山岩中生长出来一般,巧妙地镶嵌在陡峭的坡地上,冰冷的玻璃和钢铁结构与原始粗犷的自然环境形成尖锐对比,却又奇异地融为一体。这里以其绝对的**、滴水不漏的安保和天文数字的费用,成为全球政要、巨富和那些见不得光的人物进行秘密交易的理想之地。
风声穿过松林,发出低沉的呜咽,偶尔夹杂着几声不知名夜鸟的啼叫,更衬得周遭环境死寂得令人心慌。
林默涵博士站在自己套房的落地窗前,颀长的身影映在冰冷的玻璃上,几乎与窗外的暮色融为一体。他穿着合体的深灰色高领毛衣,外表俊朗,线条分明的脸上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郁,眉头微蹙,仿佛眼前如画的湖光山色也未能在他心底激起半分涟漪。
他不喜欢这里。极度不喜欢。
空气中弥漫着昂贵雪松熏香和皮革的味道,却无法掩盖那无形无质、如同电子脉冲般闪烁的紧张与算计。这种氛围让他本能地感到排斥,胃部微微抽搐。若非他的导师兼项目合伙人,年迈而精于世故的詹姆斯教授极力坚持,他绝不会将“幽影”系统的首次非官方演示放在这个充斥着阴谋气息的地方。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窗框,节奏与他脑海中回荡的《反恐精英》经典枪械射击音效隐隐契合——那是他舒缓压力的方式。比起眼前这些虚伪的寒暄和暗藏机锋的试探,他更宁愿窝在实验室隔壁的休息室里,和晓婷、苏羽他们组队,在虚拟的枪林弹雨中尽情宣泄,或者哪怕只是一个人安静地打几局《王者荣耀》,沉浸在不需要与真实陌生人打交道的简单世界里。
但他的发明,那个名为“幽影”的造物,已经不容他退缩。
“幽影”。他鼻梁上那副看似普通、甚至有些老派的黑框眼镜,正是这一切风暴的中心。它绝非普通的增强现实设备,而是神经生物学、量子计算、信息论尖端领域交融诞生的怪物,一个足以撕裂现有技术格局的禁忌果实。
它能以近乎恐怖的速度和精度,实时捕捉、处理并可视化环境中那些被常理所忽略的微弱信号:不仅是全频段的电磁波谱,还包括生物体产生的微妙生物电场、常人听觉无法捕捉的极低频声波振动。更可怕的是,它内置的高灵敏度微型传感器阵列,能捕捉到人脸肌肉纤维级的颤动、瞳孔收缩的微小幅度、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速的细微变化,再经由底层那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算法模型,进行近乎读心术般的意图识别与情绪推断。而这,还仅仅是它能力的冰山一角。
“幽影”真正致命的核心,在于它能以一种近乎“幽灵”的方式,接入并无声无息地主导绝大多数未加特殊物理隔离防护的数字网络和物联网设备。它不像传统黑客那样需要寻找漏洞、破解密码,而是更像一种数字层面的“场”,一种信息规则的扭曲力场,在其影响范围内,万物皆可成为其耳目与手足。
这力量太过骇人,本应被永久封存于实验室最底层的保险柜中,伴随着最高级别的伦理争议。然而,一次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上,詹姆斯教授为了争取更多研究经费,在林默涵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极度简化和删减后的技术展示。尽管再三强调只是“概念验证”和“远期展望”,但会议的安防显然并非无懈可击。
一段模糊的、仅有十几秒的演示片段,通过某个与会者佩戴的、具有隐蔽拍摄功能的智能隐形眼镜,如同致命的病毒,悄然流入了暗网的某些角落。短短四十八小时内,林默涵和詹姆斯教授的保密通讯渠道就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询价”请求淹没。电话、加密邮件、甚至还有包裹着北约制式步枪子弹的“邀请函”……买家身份光怪陆离,从北约某部分管特种装备的将军、到中东手握石油和金元的亲王,从南美掌控稀有矿产的矿业巨头、到东南亚锐意进军国防科技的科技新贵……还有更多,是藏身于层层代理和加密网络之后,目的不明、却散发着浓烈危险气息的影子组织。
詹姆斯教授既惊且忧,但内心深处,或许还有一丝被巨大关注所带来的虚荣与野心。他认为,必须谨慎选择合作者,通过一场秘密竞标,既能实现技术的巨大价值,换取天文数字的经费和“合法”的保护伞,又能借助合作者的力量来确保自身安全,震慑其他觊觎者。于是,便有了这次在“安全港”举行的、仅有少数几家经过“初步筛选”的势力参与的演示暨谈判会。
“幽影”的镜片上,淡蓝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无声滑落,又迅速隐去。视野右上角,三个代表着与会方的光点不断闪烁着,旁边标注着“灰狼”、“秃鹫”、“水银”的代号,以及“幽影”根据公开及非公开信息库实时推算出的、可能对应的真实背景、核心人员信息、过往交易记录评估出的风险等级。每一个光点背后,都代表着足以掀起一场地区风暴的庞大能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