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黎明来得特别早。
林默涵站在深海探索者号研究船的甲板上,望着远处海天交界处泛起的一线鱼肚白。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栏杆,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今天,他们将进行人工水肺的第一次深海实地测试。
林博士,设备已经准备好了。
苏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默涵转身,看见自己的助手正抱着一个银灰色的金属箱走来。苏羽今年才二十五岁,却已经是国内顶尖的海洋生物工程专家,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顾博士呢?林默涵问道,接过箱子。
在实验室做最后的参数校准。苏羽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她说十分钟后过来。
林默涵点点头,打开箱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两套人工水肺装置——这是他和顾晓婷五年心血的结晶。不同于传统笨重的潜水设备,这些装置只有普通背包大小,采用仿生学原理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氧气,配合纳米级抗压材料,理论上能让人类在300米深度自由活动超过24小时。
紧张吗?
一个清亮的女声从身后传来。林默涵不用回头就知道是顾晓婷。她总是这样,走路几乎没有声音,像一条优雅的海豚滑入水中。
有点。林默涵罕见地承认了自己的情绪,转身面对这位合作伙伴,毕竟这是第一次真人测试。
顾晓婷今天扎着利落的马尾,额前几缕不听话的碎发被海风吹得轻轻晃动。她穿着贴身的潜水服,勾勒出运动员般矫健的身材。作为海洋生物学家,她曾在没有任何辅助设备的情况下下潜到60米深度,创造了自由潜水的亚洲纪录。
放心吧,我亲自测试。顾晓婷拍了拍林默涵的肩膀,我对我们的有信心。
林默涵嘴角微微上扬。五年前,当他在学术会议上提出人工水肺的构想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只有顾晓婷——当时还素不相识的顾晓婷——在会后找到他,说她手上有一种特殊的海绵体细胞培养技术,或许能解决氧气交换膜的关键问题。
设备检查完毕,一切正常。苏羽报告道,打断了林默涵的回忆。
小兰呢?顾晓婷环顾四周,她不是吵着要来看测试吗?
在这儿呢!
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孩从船舱里蹦跳着跑出来。顾小兰,顾晓婷的妹妹,今年刚满二十岁,是海洋大学的学生。她穿着印有卡通海豚的T恤和牛仔短裤,看起来与这艘严肃的科研船格格不入。
姐,你一定要小心啊!顾小兰扑到顾晓婷身边,紧紧抱住她,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梦见你被一条巨大的章鱼拖走了!
顾晓婷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傻瓜,南海哪来那么大的章鱼?再说了,有林博士的设备保护我,比穿十件救生衣还安全。
林默涵看着姐妹俩的互动,眼神柔和了一瞬。他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从未体验过这种亲情。有时候他会想,顾晓婷那种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是不是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永远等着她回家的妹妹?
时间到了。苏羽看着手表提醒道。
顾晓婷点点头,开始穿戴设备。林默涵上前帮忙,两人的手指在复杂的扣具间偶尔相触,却都默契地迅速分开。五年的朝夕相处,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却也始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通讯测试。林默涵按下耳麦。
清晰。顾晓婷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同时甲板上的扬声器也响起了她的声音。
生命体征监测正常。苏羽盯着电脑屏幕说道。
顾晓婷走到船边,最后检查了一遍装备。阳光照在她身上,为她镀上一层金色的轮廓。林默涵突然有种冲动想叫住她,但理智告诉他,这是必经的测试。
我下去了。顾晓婷回头看了一眼,目光扫过林默涵、苏羽,最后停留在妹妹担忧的脸上,别担心,很快回来。
随着一声轻响,顾晓婷向后倒去,完美地切入水中,几乎没有溅起水花。
甲板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聚集到监控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顾晓婷头盔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以及各种生命体征数据。
深度50米,一切正常。顾晓婷的声音从扬声器中传出,伴随着轻微的呼吸声。
林默涵紧盯着屏幕。50米是传统潜水设备相对安全的深度,但对人工水肺来说,这只是热身。
继续下潜,目标深度200米。他命令道。
画面中的光线逐渐变暗,但顾晓婷头盔上的强光灯照亮了周围的海水。偶尔有一群小鱼从镜头前游过,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
100米...120米...150米...苏羽报着深度数据,声音越来越紧张。
氧气交换效率95%,比实验室数据还要好。林默涵注意到一个关键指标,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兴奋。
180米...190米...200米!我们成功了!苏羽突然跳了起来,差点撞翻旁边的仪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