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北宋?”穿越者刘彬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却只触到了粗布衣衫的纹理。
穿越者青林在出发前已将所有未来设备进行了分子重构,此刻他们的身份是来自蜀地的游学书生,行囊里只有几卷泛黄的经书和半块磨损的墨锭。
前方朱漆大门内传来沙沙的落笔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在寂静的庭院里格外清晰。青林拉了拉刘彬的衣袖,两人轻手轻脚地绕到回廊尽头,透过雕花窗棂望去——案前端坐的青年正伏案疾书,乌发用一根木簪束起,青色襕衫的袖口沾着点点墨渍,侧脸的轮廓在烛火映照下如同精心雕琢的玉璧。
“章衡。”青林低声说出这个名字时,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这是他们第三次穿越到这位北宋状元身边,前两次分别见证了他在科举考场的锋芒毕露,以及在地方治理时的雷厉风行,但这一次,历史记载中最关键的转折点——《民监赋》的诞生,即将在他们眼前展开。
章衡似乎察觉到了窗外的动静,握着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流畅的书写。青林屏住呼吸,目光落在那张铺开的麻纸上,只见墨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一个个遒劲有力的汉字在烛光下仿佛拥有了生命:“黄河万里,载浊载清,今则溃堤如崩,溺民如蚁……”
刘彬的瞳孔骤然收缩,他虽然对北宋历史的了解远不及青林,但“黄河水患”这四个字在历史数据库中留下的红色预警,足以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悄悄从怀中摸出一枚伪装成玉佩的微型扫描仪,对准案上的文稿,淡蓝色的全息投影立刻在他眼前展开,将古文实时转化为现代文字。
“财政损耗占岁入三分之一,还在逐年递增。”刘彬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低语,语气中充满了震惊。他曾在未来的历史模拟系统中见过北宋的财政数据,但冰冷的数字远不及眼前这篇策论中“饿殍枕藉,帑藏空虚”八个字带来的冲击强烈。
章衡放下笔,抬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窗外。青林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却见章衡只是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梧桐树影,便又拿起笔,在文稿上添了一行:“禁军百万,耗粮如虎,然边备空虚,遇敌则溃,此非兵之过,乃制之弊也。”
“他居然敢直接点出禁军的问题。”刘彬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朝后期的禁军数量已突破一百二十万,占据了全国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但战斗力却逐年下滑,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这种涉及军政核心的敏感问题,极少有人敢在公开的策论中直言不讳。
青林轻轻点头,手指在袖中飞快地敲击着隐形键盘,将眼前的场景同步传输到未来的历史观测站。他知道,章衡在《民监赋》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石破天惊,即便放在现代的政治学研究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将具体政务纳入宏观战略,这正是未来全球治理体系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案上的烛火噼啪作响,章衡的书写速度越来越快,墨汁在笔尖凝结成珠,又迅速落在纸上晕开。青林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些跳动的文字,看着他从黄河水患的治理失当,谈到漕运体系的效率低下;从禁军膨胀的财政压力,延伸到西北边军的后勤补给。每一个论点都有翔实的数据支撑,每一项建议都带着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没有丝毫空泛的议论。
“理财当以养民为本,备边需以实边为要。”当这两句话出现在纸上时,青林感到一股电流从脊椎窜过。这不仅是章衡治国方略的核心,更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他转头看向刘彬,发现这位年轻的历史研究员正瞪大眼睛,嘴唇微微颤抖,显然也被这句话震撼到了。
刘彬的微型扫描仪突然发出一阵微弱的蜂鸣,他慌忙按住设备,警惕地看了一眼屋内。章衡似乎并未察觉,正俯身修改着文稿中的一处细节,眉头微蹙,神情专注。青林松了口气,示意刘彬暂时关闭扫描功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观测,而非干预历史进程。
“你看他提出的解决方案。”青林压低声音,指着文稿中关于漕运改革的部分,“优化河道走向,采用分段运输,这和现代物流体系中的‘节点运输理论’几乎一模一样。还有农田水利改革,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这完全符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原则。”
刘彬顺着青林的目光看去,只见章衡在文稿中详细绘制了一幅简易的漕运路线图,用不同颜色的墨汁标注出了粮食运输的起点、中转站和终点,甚至还计算出了不同季节的运输成本差异。这种严谨的数据分析思维,在重文轻理的北宋时期,简直就像是来自未来的“降维打击”。
窗外的天色渐渐泛起鱼肚白,晨曦透过窗棂洒在案上,为那些墨迹未干的文字镀上了一层金边。章衡终于放下了笔,站起身来伸展了一下僵硬的四肢,目光落在文稿上时,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将文稿卷起,用红绳系好,轻轻放在一个精致的木盒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