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在时空跃迁的眩晕中抓住了案几边缘,紫檀木的纹理硌着掌心时,开平府的晨雾正从雕花窗棂渗入。
忽必烈的鎏金蟠龙案上摊着《大元疆域图》,羊皮纸边缘被烛火烤得微卷,而赵碧正站在案前,指尖悬在黄河流域的标记上方,青色官袍的下摆扫过地面,带起细碎的尘埃。
“运河若只通至通州,漕粮入京仍需车马转运,秋冬时节水涸路冻,损耗恐超三成。”赵碧的声音沉稳,目光却始终锁在地图上,仿佛能穿透羊皮纸看见千里之外的河道。
忽必烈捻着胡须沉吟,案头的银灯突然闪烁,青林手腕上的量子锚点器发出细微蜂鸣——这是时空坐标与历史人物产生深度共振的信号,上次在马钧的工坊,这信号曾让织机自动运转。
青林下意识将锚点器藏进袖中,却被赵碧余光瞥见。
这位身着从三品青色官袍的谋士并未多问,只是转向忽必烈:“臣请凿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至通州,沿途设闸控水,使漕船可直抵大都城内。”他伸手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指腹擦过“大都”二字时,青林的锚点器突然投射出一道淡蓝色全息影像,竟是现代京杭大运河的航道剖面图,河闸结构与水位调节系统清晰可见。
忽必烈猛地起身,鎏金腰带撞击案角发出脆响:“此乃何物?”赵碧却先一步上前,目光落在全息影像的水闸设计上,指尖轻轻触碰空气里的蓝色线条:“此图中闸室分层之法,恰可解秋冬水位落差之困。”青林心头一紧——量子研究所的禁令明确要求不得泄露未来科技,可此刻赵碧已开始在纸上绘制草图,炭笔划过皮纸的沙沙声,像在改写元代漕运的历史轨迹。
三日后的朝议上,赵碧献上通惠河设计图,图纸角落竟标注着“闸室梯度1:3”“输水廊道宽丈二”等精确数据,与全息影像中的现代水利原理不谋而合。
忽必烈拍案称善,当即任命郭守敬协同赵碧督建工程。
散朝后,赵碧拦住欲走的青林,从袖中取出一卷羊皮纸:“先生袖中奇物所显之图,尚有‘虹吸’‘水位传感器’之法,可否为臣详解?”
青林看着羊皮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锚点器的蜂鸣愈发急促。他想起研究所的警示:时空干预度超过50%将引发历史崩塌,可赵碧眼中对知识的渴求,让他无法拒绝。
两人躲进太史局的观测室,青林用锚点器投射出简易水利模型,讲解如何通过闸门开合调节水位,如何利用弯道环流减少泥沙淤积。
赵碧听得入神,手中的炭笔飞速记录,甚至在模型投影中添加了元代工匠可实现的木质构件——将现代原理与当时的工艺完美融合。
“若在闸门处加装木槽与浮球,便可自动控制启闭。”赵碧突然指着模型中的水位传感器,“浮球随水升降,牵引木杆拉动闸门,无需人工值守。”青林瞳孔骤缩,这正是现代自动控水系统的雏形,而赵碧仅凭讲解便自行推演出来。
锚点器的屏幕上,时空干预度缓缓降至32%——原来真正的治国之才,从不需要未来科技的直接馈赠,只需一点启发,便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智慧路径。
通惠河开工半月后,青林随赵碧巡查工地。黄河故道的工地上,工匠们正用赵碧设计的“木龙”疏浚河道——那是由数十根圆木拼接成的螺旋状工具,转动时可将河底泥沙卷出,原理竟与现代螺旋输送机异曲同工。
赵碧蹲在河边,亲自调整木龙的转速,额角的汗珠滴进浑浊的河水里,却在触及水面的瞬间,被锚点器反射的蓝光包裹。
“此处河床较图纸低三尺,需加固堤岸。”赵碧起身时,突然瞥见青林袖中露出的锚点器,“先生之器可否再显‘地形扫描’之法?”青林犹豫片刻,还是启动了锚点器的地形探测功能。
淡蓝色的全息地形图覆盖在河道上空,河床高低起伏与地下水位清晰可见,甚至标注出几处潜在的管涌隐患。
工匠们惊呼出声,赵碧却立刻俯身记录,将探测到的数据转化为“堤岸加高数尺”“此处设排水孔”等具体指令,毫无半分对“神迹”的盲从。
当晚,大都城内突发粮荒。
江南漕船因淮河结冰无法北上,城内粮仓仅够支撑十日。忽必烈召集群臣议事,户部官员主张强征民粮,却被赵碧否决:“强征必致民怨,且北方百姓亦缺粮。”他转向青林,眼中带着一丝期待:“先生可知‘粮食储备调控’之法?”
青林的锚点器突然投射出一组数据——元代历年粮食产量与区域分布,甚至标注出各地常平仓的存粮量。赵碧盯着数据,迅速在纸上演算:“可从山东、河北调常平仓粮,用驿站快马转运,五日可至大都;再令漕船改走海路,绕行至直沽口,虽多耗十日,却可避开结冰河段。”他抬头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于粮价,可令官府平价售粮,严禁商人囤积,待漕粮抵达后再逐步调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