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里?”
穿越者青林又一次穿越了。
他扶着斑驳的砖墙站起,战术背心里的便携终端早已黑屏,腕间的原子钟停留在公元2077年4月17日15时33分。
可眼前的景象分明来自另一个时空:白墙被岁月洇出深浅不一的墨痕,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写着“耕读传家”四个褪色的金字,穿蓝布衫的老者牵着水牛从巷口走过,牛蹄踏在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声响,惊飞了檐角栖息的灰鸽。
“后生,看你面生得很呐。”老者转过身,黝黑的脸上沟壑纵横,“是来寻亲的?”
青林张了张嘴,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
他注意到老者腰间别着的铜烟袋,烟锅上雕刻的纹路绝非现代工艺——那是由六十四根短线组成的复杂图案,像某种二维密码。
“我……迷路了。”他最终选择了最稳妥的说法。
“在八卦村迷路不稀奇。”老者咧开缺牙的嘴笑了,“顺着这条坎卦巷往前走,到了十字路口往左拐,就是钟池。那里有导游,能给你指方向。”
八卦村?青林的瞳孔骤然收缩。这个名字在他的数据库里有记录:位于浙西的诸葛八卦村,据传是诸葛亮后裔按九宫八卦布局建造的古村落。可2077年的诸葛八卦村早已是被全息投影和智能导游覆盖的文旅IP,怎么会有这样原始的景象?
他沿着老者指的方向走去。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行,两侧的高墙向上倾斜,形成逼仄的夹角,将天空切割成不规则的多边形。走了约莫百米,眼前突然开阔起来——一汪半月形的池塘静静卧在村落中央,水面如镜,倒映着岸边的古槐与白墙。十几个身着古装的村民正围着池塘用木瓢打水,木桶碰撞的脆响在空气中荡开涟漪。
“小心脚下。”一个清脆的女声从身后传来。青林回头,看见穿淡绿旗袍的姑娘正弯腰拾起他掉落的战术匕首,“这物件倒是别致,不像我们村里的东西。”
姑娘约莫二十岁年纪,发髻上别着银质的诸葛连弩造型发簪,眼眸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她手腕翻转间,匕首已稳稳递还到青林面前,指尖不经意间擦过他的虎口——那触感真实得让他心头一颤,绝非全息投影的触觉模拟。
“谢谢。”青林接过匕首,金属柄上的防滑纹路还带着他的体温。
“我叫诸葛晴。”姑娘侧身指向池塘,“这里是钟池,我们村的心脏。你看这水,旱不涸,涝不溢,六百年了都是这样。”
青林顺着她的指向望去。钟池被一条“S”形的水圳分割成阴阳两半,北侧的半月形池塘与南侧的水田构成完整的太极图。更让他震惊的是,环绕钟池的八条巷道如同八卦的八个方位,将整个村落划分成六十四块区域,与他研究的量子比特阵列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些巷道……”他蹲下身,用手指在湿润的泥土上画出简易的拓扑图,“是按照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布局的?”
诸葛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你也懂这个?村里的老人说,先祖建村时,就是依着九宫八卦的阵图,八条主巷各有门户,巷道之间又有无数岔路,外人进来就像进了迷宫。”
青林的呼吸变得急促。他打开战术背心里的备用电源,启动了终端的地形扫描功能。三维投影在他掌心展开,村落的立体结构缓缓旋转——钟池是太极阴阳鱼的眼睛,八条主巷为卦象的阳爻,与之垂直的八条副巷为阴爻,六十四个区块构成完整的六十四卦。更精妙的是,所有巷道的走向都与当地的季风方向形成30度夹角,既避开了台风的正面冲击,又能让穿堂风带走夏季的暑气。
“这不是迷宫。”青林喃喃自语,“是一个活的流体力学模型。”
诸葛晴被他掌心的投影吓得后退半步:“你这是什么法术?”
“是科技。”青林关闭投影,“你们村的排水系统是不是特别好?我刚才一路走来,没看到一处积水。”
“是啊。”诸葛晴点头,“去年发大水,邻村都被淹了,就我们村,水顺着那些水圳哗哗地流走了,连钟池的水位都没涨多少。”她指向池塘边缘的暗渠入口,“那些石缝下面都通着暗沟,按照‘八卦生克’的道理分布,下雨的时候,水会顺着不同的沟道排出去,从来不会堵。”
青林凑近暗渠,用匕首挑起一块松动的石板。下面是整齐的青石板铺就的水道,内壁长满了青苔,水流在其中无声地穿行。他取出终端的光谱分析仪,对准水样——水质纯净度远超现代城市的自来水,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比例,恰好符合人体最佳吸收标准。
“这是……生态过滤系统?”他愈发震惊。水道里生长的水生植物并非随意分布,而是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种植:菖蒲净化重金属,芦苇过滤微生物,浮萍调节酸碱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天然净水循环。
“先祖说,水是活的,要顺着它的性子走。”诸葛晴蹲在他身边,指尖轻点水面,“就像人的心,不能堵,要疏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