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是在整理东西时发现那卷宋刻本的。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枚桂叶,墨香混着草木清苦,突然就漫进了他的鼻腔。
他伸手去拂,指尖刚触到"明月几时有"的墨迹,眼前的书斋便起了雾——等再看清时,他正站在青石板路上,头顶悬着轮玉盘似的月亮,清辉落了满袖。
"客官可是来寻超然台的?"
说话的是个挑担的老人,竹筐里堆着新摘的葡萄,"往东走二里地,见着朱红门楼挂'超然'匾的,便是苏知州的后园。"
青林摸了摸怀里的宋刻本,封皮上的字迹与方才书中的一模一样,这才发现,他又一次穿越到了北宋的密州。
超然台的飞檐在月光下泛着银边,青林刚踏上石阶,就听见里面传来酒壶碰撞的脆响。
门帘掀起一角,穿葛衣的中年男子正倚着廊柱,仰头望着月亮。
他的眉峰微蹙,发间沾着半片桂叶,倒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苏学士?"青林脱口而出。
男子转头,眼尾的皱纹里盛着月光:"小友怎知我姓苏?"
青林这才想起,此刻该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密州知州正是苏轼。
他慌忙作揖:"晚生青林,久仰先生大名。"话音未落,苏轼已笑着拉他入席:"这等好月色,正缺个对饮的人。"
案上的酒坛还冒着热气,是密州特有的蜜酒。苏轼斟了两盏,月光落进杯里,晃出一片碎银。"今日是中秋,可我这心里......"他举着酒盏,目光穿过庭中的桂树,"七年没见子由了。"
青林知道,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两人自汴京一别,已逾七载。去年苏轼在密州写信说"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原来字句里的思念,比史书上的记载更沉。
"先生这词,晚生读过。"青林试探着说,"可为何偏要问'明月几时有'?"
苏轼愣了愣,随即大笑:"小友读过我的词?"他指节叩了叩案上的纸,墨迹还未全干,"我原是觉得,这月亮该是有故事的。屈原问过'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李白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可他们的答案,都不如自己亲眼见的来得真切。"
他起身踱到台边,月光漫过他的衣襟:"你看这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古人说'月有阴晴圆缺',可谁又说得清,这圆缺里藏着多少人的聚散?"风掀起他的衣摆,带起几片桂叶,"我今夜站在台上,见着城里的灯火渐次熄灭,想起子由当年在汴京陪我读书,冬夜围炉煮芋,芋香混着墨香......"他的声音轻了些,"人这一辈子,总想着'归去',可'归去'到底是归向何处?"
青林忽然想起现代人常说的"精神原乡"。他望着苏轼微颤的睫毛,忽然明白为何千百年后的人读他的词,总觉得能触到自己的影子——原来有些困惑,跨越千年仍未改变。
"先生可是怕'高处不胜寒'?"青林问。
苏轼转头,眼中泛着清光:"小友倒懂我。"他指了指月亮,"都说天上宫阙好,可若真住在那里,没有人间烟火的暖,没有兄弟围炉的笑,再高的楼阁,也不过是个冰窖。"他仰头饮尽杯中酒,"我今夜站在超然台上,倒觉得这人间的月光更亲。你看那檐角的铜铃,被风一吹,叮铃作响;你看那阶下的桂树,落了满地的香。这些,才是活色生香的日子。"
青林忽然注意到案头的蜜橘。苏轼剥了一瓣递过来,果肉饱满,甜得纯粹:"子由最爱吃这个。去年他托人捎来的蜜橘,我在密州存了半瓮。"他的指尖摩挲着橘皮的纹路,"人总说'人有悲欢离合',可这'悲欢'里,藏着最真的情感。就像这蜜橘,甜是因为有酸的对比;就像这月亮,圆是因为有缺的遗憾。"
他忽然握住青林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岁月传来:"小友,你可知道,我写这首词时,心里原是乱的。可写着写着,就明白了——有些事,不必强求圆满。就像今晚的月亮,就算此刻是缺的,等它圆的时候,人间不知又有多少新的故事。"
风更紧了些,吹得烛火摇晃。青林望着苏轼鬓角的白发,忽然想起后世评价:"苏轼的词,既有儒家的担当,又有道家的超脱,更有佛家的释然。"此刻方知,这些评价不是空泛的标签,而是一个人在命运的颠簸中,一点点淬炼出的智慧。
"先生,"青林轻声问,"若您生在今日,会如何?"
苏轼笑了:"生在今日又如何?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还是那样的人。我依旧会站在高处,望着人间烟火,想着远方的兄弟。或许会写不同的词,但心里的那点热乎气,是不会变的。"
他起身推开窗,月光如瀑倾泻而入。青林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密州的城郭在月色中若隐若现,家家户户的灯火渐次熄灭,唯有天上的月亮,始终圆满如初。
"小友,你看,"苏轼指着月亮,"它照过盛唐的长安,照过北宋的密州,也会照见千年后的你。这月亮,就是我们的眼睛,也是我们的心。"
青林忽然懂了。所谓"千里共婵娟",从来不是说相隔千里的人能看到同一个月亮,而是说,无论相隔多远,我们心里都装着同一轮月亮——装着对团圆的渴望,装着对彼此的牵挂,装着对人间烟火的热爱。
东方渐白时,青林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代的书斋。案上的宋刻本还在,只是那半枚桂叶,不知何时变成了完整的。他翻开书,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迹旁,多了行淡墨的小字:"月是照见人心的镜,亦是连接古今的桥。"
后来青林常说,他见过最动人的风景,不是高山大海,而是苏轼站在超然台上,望着月亮说"何似在人间"的模样。那不是妥协,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不是逃避,而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的勇气。
千年前的月光,至今仍在照着。
照过古人的离愁,也照着今人的思念;照过苏轼的酒盏,也照着每个在深夜抬头望月的人。
原来有些智慧,从不需要刻意传承——它就在一轮月里,在一句"但愿人长久"里,在每个认真活着、用心感受的人心里。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未来星空记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