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儿啊?”穿越者青林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屏幕黑着,背面裂了道缝——刚才从那道奇怪的光里掉出来时,估计是摔坏了。
出发前他明明设定的是去看岳麓书院,怎么一睁眼就到了这么个荒郊野外?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眼前是一片矮矮的山坡,长满了叫不出名字的树,树干上缠着藤蔓。远处能看见几间茅草屋,屋顶冒着淡淡的烟,像是有人住。
青林定了定神,朝着茅草屋的方向走去,脚底下的路坑坑洼洼,走几步就差点崴脚。
快到茅草屋时,他看见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老汉,正坐在门槛上编竹筐。老汉抬头看见他,手里的活儿停了,眼睛瞪得溜圆,嘴里嘟囔着什么,青林一句也听不懂。
“大爷,请问这里是岳麓山吗?”青林试着问,声音有点发紧。
老汉皱着眉,摇了摇头,又指了指西边,嘴里“啊啊”地比划着。青林猜他是说这里离岳麓山还有段路,只好点点头,朝他指的方向继续走。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路渐渐宽了些,能看见更多的房子,还有人牵着牛走过。路边有个卖水的摊子,一个老婆婆守着个瓦罐,看见青林,热情地招呼着,虽然还是听不懂,但青林看明白了,是问他要不要喝水。
他走得口干舌燥,摸了摸口袋,才想起自己身上没有这个时代的钱。正尴尬着,旁边一个穿长衫的中年人替他付了钱,对老婆婆说了句什么,又转头对青林笑了笑:“看你的打扮,不是本地人吧?”
这人说的话虽然有点口音,但青林能听懂大半。他赶紧点头:“我是来找人的,听说这附近要建个学堂?”
中年人眼睛亮了:“你也听说了?我叫周式,就是来办这事的。”
青林心里一喜,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这人就是资料里说的,岳麓书院的创办人。他赶紧说:“我叫青林,就是想来看看学堂怎么建的。”
周式挺高兴,拉着他往山那边走:“正好,我正要去看选址,你跟我一起吧。”
路上青林才知道,周式是本地的一个秀才,读了半辈子书,总觉得乡下孩子没地方念书太可惜。前阵子他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求着当地的乡绅捐了些钱,打算在岳麓山下建个学堂,教附近的孩子念书。
“你看那片地方怎么样?”周式指着山脚下一块平地,那里已经有几个工匠在忙活,有的在砍树,有的在搬石头,“背靠山,前面有溪水,清净,适合读书。”
青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确实是块好地方,地势平坦,阳光也足。几个工匠看见周式,都停下手里的活计打招呼,周式一一回应,又叮嘱他们地基要打牢些,别偷工减料。
“最难的是凑钱。”周式叹了口气,“盖房子要花钱,买笔墨纸砚也要钱,那些乡绅捐的钱,也就够盖几间屋子的。”
正说着,一个挑着担子的年轻人走过来,担子两头是两个大木桶,里面装着些糙米和咸菜。“周先生,这是张员外家捐的粮食,说让工匠们垫垫肚子。”
周式赶紧道谢,指挥着人把粮食卸下来,又对青林说:“你看,都是靠大家帮衬。张员外家的儿子去年没地方念书,只能在家跟着他算账,听说要建学堂,第一个就来捐东西。”
青林看着那些糙米,心里有点发酸。他生活的年代,学校里的桌椅都是崭新的,课本习题册堆成山,从来没想过,建个学堂还要这么难。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就跟着周式在工地上转。他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打打下手,比如帮工匠们递个工具,或者去溪边打水。晚上就跟工匠们挤在临时搭的草棚里,听他们讲些当地的事。
他发现周式是个实在人,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盯着工匠们干活,中午就啃个干饼子,晚上还在油灯下写写画画,青林凑过去看,是在拟学堂的规矩。
“念书不能只认字,”周式指着纸上的字说,“还要教他们怎么做人。比如不能撒谎,不能欺负人,这些都得写清楚。”
青林看着他写的字,歪歪扭扭的,但很认真。他忽然想起自己上学时的校规,打印得整整齐齐,厚厚一本,却没几个人真的仔细看过。
盖房子的进度不快,有时候还会停几天——不是工匠们偷懒,是材料不够了。有一次,用来做梁的木头不够,周式跑了好几个村子,才说服一个老木匠,把家里准备盖房的木料先挪过来用,答应以后一定还。
“那老木匠说,他这辈子没念过书,就盼着孙子能有地方念书。”周式回来时眼睛红红的,“你说,咱们这学堂要是办不好,对得起这些人吗?”
青林摇摇头,说不出话。他看到过太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却从来没想过,几间简单的木头房子,背后能有这么多人的期盼。
过了约莫一个月,学堂的主体总算起来了,三间正房,两间偏房,都是木头架子,屋顶盖着瓦片,虽然看着简陋,但已经像个学堂的样子了。周式请了个会写字的先生,在正房的门楣上写了“岳麓学堂”四个大字,写完后,他站在那里看了半天,嘴角一直咧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