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登山靴碾过观星台的青石砖时,便携终端的量子钟正发出细微的嗡鸣。
公元1280年的邢州夜空,银河像被打翻的银汞倾泻在天幕上,而观星台顶端的铜制浑仪,正以肉眼难察的频率微微震颤——终端的光谱分析显示,浑仪表面的刻度线里,嵌着无数纳米级的超导线圈,在星光下泛着淡蓝色的流光。
一天前,他在调试"天文历法残留探测器"时被卷入时空乱流。
此刻这台巴掌大的仪器正别在粗布袍子里,显示屏上跳动的星图与现代天文数据库高度重合,只有北极星的位置存在0.3角秒的偏差——这个微小的差值,正是他此行要捕捉的关键数据。
"新来的杂役愣着做什么?"
一声呵斥惊得青林回过神。
他转头看见个穿着圆领袍的中年人,手里捧着个青铜简仪,简仪的刻度环上刻着的不是寻常的天干地支,而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二进制符号。
那人将简仪安放在观测台上时,青林注意到他指甲缝里嵌着银白色的粉末,凑近了才发现,那是超纯硅晶体的碎屑。
"郭守敬大人要亲自校准黄道仪,快去烧水!"
青林端着铜壶往内室走,路过摆满仪器的长案时,目光被一个三足铜炉吸引。
炉盖的镂空花纹竟是幅精确的地球公转轨道图,而炉底的铭文"至元十七年"四个字,笔画间流淌着微弱的电流——终端显示,这炉子其实是台恒温控制装置,能将周围环境的温度稳定在23.5℃,误差不超过0.1度。
内室里,五个穿着官袍的人正围着沙盘推演。居中那个须发花白的老者正是郭守敬,他手里的竹筹在沙面上划出的轨迹,与终端实时计算的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分毫不差。
当竹筹停在某点时,沙盘突然亮起红光,在沙面上投射出幅立体星图,星图边缘标注的数字,与现代公历的回归年长度仅差26秒。
"岁实应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郭守敬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他指尖的竹筹突然泛起银光,在沙面上烧出道深痕,"旧历的误差累积到今日,已足以让节气偏离一月,若再不修正,农时错乱,天下饥荒。"
青林的终端突然弹出警告:"检测到高强度引力波辐射,源头:沙盘中心。"他看见沙粒在无形的力场作用下悬浮起来,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而七星的斗柄指向,竟与终端预测的公元2100年春分点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三个月,青林以杂役的身份留在观星台。他看着郭守敬团队用"景符"测量日影,那看似简单的铜叶背后,刻着能产生干涉条纹的光栅;看着他们用"仰仪"观测月食,仪盘底部的水槽其实是水平校准系统,水面反射的月光与仪盘刻度形成精确的三角定位;更让他心惊的是那台"大明殿灯漏",表面看是计时的水钟,内部却藏着齿轮传动的机械计算机,能自动演示日月交食。
一个雪夜,郭守敬带着他登上观星台顶端。寒风中,老人解开腰间的锦囊,倒出三枚晶莹的晶体,在月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这是西域传来的'星晶',"郭守敬将晶体嵌进浑仪的凹槽,"当年札马鲁丁带来的七件仪器里,就藏着这种来自天外的石头,能感知星辰的脉动。"
晶体嵌入的瞬间,浑仪突然发出蜂鸣。青林的终端显示,周围的时空开始发生扭曲,观星台的影子在雪地上拉伸变形,像条连接古今的光带。他看见郭守敬的瞳孔里映出无数星轨,那些星轨正在缓慢重组,形成《授时历》的二十四节气表,而每个节气的节点上,都标注着一组奇怪的符号——后来他才认出,那是描述地球自转轴进动的欧拉角参数。
"你看这斗转星移,"郭守敬指着北极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迹可循。就像水流千遭归大海,星辰的运行也跳不出天地的规矩。"他突然转头看向青林,眼神锐利如刀,"但规矩不是死的,就像这星晶,能记住过去的轨迹,也能预见将来的偏移。"
青林的终端剧烈震动起来。他终于明白,所谓的"星晶"其实是外星文明留下的时空晶体,能储存并推演天体运行数据。而郭守敬团队早已掌握了它的使用方法——《授时历》的精度之所以能领先世界三百年,根本不是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基于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化、机械化预测。
最关键的校准发生在春分那天。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景符的小孔,在圭表上投下针尖大小的光斑时,郭守敬将最后一枚星晶嵌入主控制台。瞬间,观星台下方的地基开始发出红光,青林通过终端的透视功能看见,地下三十米处,有个由星晶组成的球体正在高速旋转,其自转频率与地球自转角速度形成完美的耦合。
"就是此刻!"郭守敬大喊着按下手中的铜杆。青林看见沙盘上的星图突然定格,沙粒组成的文字开始流动,最终凝固成"授时历"三个字。而终端显示,之前那0.3角秒的偏差正在消失,北极星的位置与现代数据库完全重合——他们不仅编制了一部历法,更在这一刻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时空坐标进行了精确校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