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晚宴上程煜毫不掩饰的维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在瑞科集团内部及相关的商业圈层扩散开来。各种猜测与议论甚嚣尘上,林晓这个名字,不再仅仅与“声觉未来”项目相连,更被蒙上了一层与程煜相关的、暧昧难言的色彩。
林晓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走在公司里,投向她的目光变得更加复杂,有羡慕,有嫉妒,有探究,也有之前因赵经理流言而残存的些许审视。她试图用更专注的工作来隔绝这些干扰,但心底那丝因程煜而起的波澜,却难以平息。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明明可以更低调处理的情况下,选择用如此高调的方式,将她推向风口浪尖?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她,将她置于他的羽翼之下,让所有潜在的攻击者投鼠忌器?还是……有着她尚未参透的更深层目的?
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男人。他像一本复杂难解的书,每一页都写着掌控与算计,却又在某些角落,透露出让她心悸的温柔与维护。
程煜将林晓的反应尽收眼底。
他看着她在人前努力维持的镇定,也捕捉到了她独处时偶尔流露出的迷茫与不安。他知道自己这一步棋走得有些冒险,打破了两人之间那层微妙的平衡。但他不后悔。
赵经理的匿名邮件事件,让他意识到,仅仅在暗处为她扫清障碍是不够的。那些藏在阴影里的毒蛇,总会找到机会吐出信子。他需要给她一个更坚固的、公开的“身份”,一个让所有人,包括那些蠢蠢欲动的董事和竞争对手,都不得不忌惮三分的身份——他程煜看重并庇护的人。
这是一种宣示,也是一种捆绑。
他在赌。赌林晓的坚韧与聪慧,能够承受住这份“瞩目”带来的压力;也赌自己心底那份日益明晰的、超出掌控的兴趣,最终能导向一个他想要的结果。
这天,程煜将林晓叫进办公室,安排了一项新的工作——陪同他接待一位来自欧洲、极其重要且以脾气古怪、眼光挑剔着称的潜在战略投资者,冯·海因里希先生。
“海因里希先生对音乐和哲学有极深的造诣,尤其是对现代电子音乐与社会情绪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程煜看着林晓,目光深邃,“这次的接待,不仅关乎商业合作,更是一场……理念的交流。我相信你的‘独特视角’,能起到关键作用。”
他又在暗示了。这次几乎是将答案明晃晃地摆在了她面前。
林晓的心猛地一跳。这意味着,她可能需要在程煜和这位重要的投资者面前,有限度地展现属于Siren的认知和理解。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风险极大。
“程总,我……”她有些犹豫。
“不用担心。”程煜打断她,语气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做你自己就好。像在‘回声废墟’那样,聆听,感受,然后表达。”
他提到了“回声废墟”!那个他们心照不宣的秘密地点。他是在告诉她,他接受并欣赏那个真实的她,哪怕只是部分?
林晓看着他沉静的眼眸,那里面没有试探,只有信任与期待。
一股暖流夹杂着孤注一掷的勇气,涌上心头。
“……我明白了。”她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
接待安排在集团顶楼的私人会客室,环境雅致,视野开阔。
冯·海因里希先生是一位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老者。寒暄过后,话题果然很快转向了音乐与文化的层面。他谈起欧洲电子音乐的场景,言语间充满了批判性与深刻的哲学思辨,问题刁钻而晦涩。
程煜主要负责商业层面的沟通,但在海因里希抛出关于“音乐中的无序如何反映后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这类问题时,他会适时地将目光投向林晓,给她发言的空间。
林晓起初有些紧张,回答得谨慎而框架化。但海因里希显然不满意,他的追问愈发犀利。
就在这时,林晓瞥见了程煜投来的目光。那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在说:相信你自己。
她忽然放松了下来。
她不再试图去扮演一个“博学”的助理,而是回到了Siren的身份里,用那个在无数个夜晚与音乐、与灵魂对话的自己的视角,去回应海因里希的问题。
她谈到了音乐中“噪音”的美学价值,将其与当代人在信息爆炸下的焦虑与反抗联系起来;她分析了某些实验性电子乐段落中,节奏的断裂与重组,如何隐喻着个体在秩序与混乱之间的挣扎与寻求……
她的语言不再拘泥于商业术语,变得生动、感性,甚至带着几分艺术家特有的偏执与锐利。那是在工作报告和日常交流中,绝不会出现的林晓。
程煜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落在她身上。他看着她在谈论热爱领域时,眼中绽放出的那种几乎灼人的光彩,看着她因投入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心底那根名为“兴趣”的弦,被拨动得越来越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