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阳光漫进来,把“共振”两个字照得发亮,像撒了把细碎的金箔。
三日后,清河里村东头的冷链中心二楼会议室,筹备组的投影仪正循环播放着天序资本委托专业团队制作的宣传短片。
周慧兰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画面里,穿蓝布衫的李叔在整洁的冷链仓库前微笑,背景是新刷的白墙;小芸举着合作社账本,镜头从斜上方俯拍,她的眼睛亮得像两颗星子;旁白用激昂的男中音念着“新时代的星星之火”,尾音在会议室的空调风声里格外刺耳。
“停。”她突然出声。
操作投影仪的年轻助理手一抖,画面定格在李叔被过度磨皮的脸上,连眼角的皱纹都淡得像被橡皮擦过。
“这哪是我们?”周慧兰抓起桌上的平板,塑料壳在掌心沁出薄汗,“我们吵架、算账、抢喇叭,李叔为电路设计跟王主任拍桌子,小芸改报表改到泡面坨成块——哪有这么光鲜?”她越说越快,指节叩在平板上发出脆响,“这是扶贫汇报片!不是我们自己说话!”
平板“啪”地砸在会议桌上,裂纹从边角爬向屏幕中央,像道狰狞的疤。
“周姐说得对!”坐在后排的赵文斌猛地站起来,他昨天刚为采购单和供应商吵了半小时,眼下还挂着青黑,“上个月选联盟章程,咱们从下午三点吵到八点,刘婶的高血压都犯了——这片子里连句争执声都没有!”
“就是!”“像摆拍的!”附和声此起彼伏。
穿红棉袄的张婶抹了把脸,“我孙子看了说‘奶奶你上电视咋跟假人似的’,气得我饭都没吃!”
制作方代表小陈的额头渗出细汗。
他摘下黑框眼镜,用衬衫下摆擦了擦:“周姐,我们团队特意研究过传播规律。这种基层互助项目,必须有戏剧张力才能破圈——您看,李叔的笑容代表希望,小芸的账本象征传承,这是专业……”
“专业?”周慧兰打断他,声音突然低下来,带着股钝钝的疼,“我们要的不是被专业定义的‘希望’,是能被人听见的‘吵嚷’。”她抓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口已经凉透的枸杞茶,“这片子要是播了,以后别人提起清河里,只会记得‘新时代样板’,谁还会知道我们为块太阳能板争得面红耳赤?”
会议室陷入沉默。
墙上的挂钟“滴答”走着,秒针划过“九”的位置时,苏清徽轻轻推开门。
她的米色风衣还沾着田埂的泥点,鞋跟卡过的裂痕在灯光下泛着白——正是三天前她蹲在清河里老槐树下帮孩子们画涂鸦时弄的。
“我有个建议。”她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重剪。”
小陈的眉头皱成川字:“苏顾问,重剪意味着推翻现有的情绪节奏。没有配乐、没有解说,传播效果会打折扣的。”
“那就试试没有戏剧张力的真实。”苏清徽打开电脑,鼠标点击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我在清河里蹲了三天,用手机拍了这些。”
画面亮起时,会议室的呼吸声突然轻了。
黄老伯蹲在台阶上,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发票,食指戳着金额栏:“35块8毛,少一分都不成!这是咱合作社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镜头晃了晃,能看见他后颈晒脱的皮;赵文斌蜷在活动室的破沙发里,泡面碗腾起的热气模糊了眼睛,他左手扒拉面条,右手在笔记本上狂草,笔尖戳破了纸;镜头下移,三个扎羊角辫的孩子趴在地板上,用蜡笔在水泥地画彩虹,其中一个穿红鞋的小姑娘抬起头,鼻尖沾着蓝颜料:“我长大要当会计,帮奶奶算清楚每笔账!”
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只有现实的杂音:窗外的鸡叫,远处的拖拉机轰鸣,孩子们嘻嘻哈哈的争执。
最后画面定格在冷链中心门口,李叔和王主任蹲在地上画电路图,太阳能板堆在脚边,两人的后背都被汗水浸透,却还在互相拍着肩膀笑。
字幕缓缓浮起:“这就是我们。”
播放键按下的瞬间,周慧兰的眼泪“啪”地砸在桌沿。
张婶掏出手帕擦眼睛,赵文斌低头用袖子蹭了蹭鼻尖,连小陈都微微张着嘴,喉结动了动。
三天后,清河里社区的电子屏前围满了人。
傍晚的风卷着梧桐叶掠过屏幕,画面里黄老伯较真的脸、赵文斌扒泡面的手、孩子们的涂鸦,在暮色里泛着暖黄的光。
“这才像话。”刘婶踮着脚,指甲盖的紫斑在夕阳下像朵小紫花,“咱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惨,就是一群想把日子过明白的人。”
“可不是?”旁边的修鞋匠老张咧嘴笑,“那不是我家闺女?上个月她还说‘奶奶你搞什么合作社瞎折腾’,现在看了这片子,非闹着要回来帮忙。”
人群里传来抽鼻子的声音。
穿红鞋的小姑娘挤到最前面,踮脚指着屏幕:“那是我!那是我画的彩虹!”她的奶奶蹲下来抱她,眼角还挂着泪:“奶奶看到了,看到你想当会计的样子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