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外,晨光如同稀薄的金箔,勉强为这座金融巨兽的钢铁骨架镀上一层暖意。
苏清徽独自站在喧嚣人群的外围,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审视着眼前这场盛大的庆典。
一家名为“擎天新能源”的科技公司正在举行挂牌仪式,红绸与香槟的泡沫在闪光灯的追逐下交织成一片浮华的幻影。
空气中弥漫着乐观与亢奋,但苏清徽的感官却捕捉到了几缕不和谐的杂音。
董事长的致辞慷慨激昂,承诺着改变世界的未来,可她敏锐地注意到,在两次最关键的数据引用之间,他有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停顿,胸口急促起伏,像是在强行平复呼吸。
现场分发给来宾的纪念品布袋,入手便知是最低档的无纺布,边缘甚至带着毛刺,与该公司宣称的数百亿估值格格不入。
更致命的细节来自她视线尽头的交易大厅——为这只新股提供流动性的二级市场做市商席位,竟有三分之一是空置的。
这不正常。
新股上市,尤其是备受瞩目的明星股,做市商只会嫌席位不够,绝无虚席以待的道理。
她不动声色地退后几步,避开人群,调出掌上终端,指尖飞快地划过屏幕。
暗盘成交数据触目惊心——散户认购的热度远低于媒体宣传的口径,而本应由大型机构持有的配售部分,却出现了大量精准到万元级别的小额拆单痕迹。
这不是机构建仓的手法,倒像是……在规避监管审查,将大额抛售伪装成零散交易。
苏清徽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结。
这哪里是什么创新企业的加冕典礼,分明是一场精心包装、集体参演的胜利大逃亡。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香港,九龙城寨旧址附近的一家老旧茶餐厅里,氤氲的茶气模糊了窗外的街景。
丁元英面前摆着一壶滚烫的普洱,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正无声播放着擎天新能源路演的全程录像。
他没有理会那些天花乱坠的技术参数和财务模型,而是将进度条反复拖拽到投资者问答环节。
他的目光锁定在那些西装革履的内地分析师身上。
前三轮提问,他们踊跃、积极,问题尖锐却又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吹捧,共同烘托着这场资本盛宴的气氛。
然而,从第四轮开始,一种诡异的沉默降临了。
之前还争抢话筒的手臂仿佛被无形的线索缚住,眼神躲闪,表情变得微妙而统一。
全场只有一位带着浓重广东口音的年轻研究员,不合时宜地站起来,固执地追问公司未来三年的自由现金流能否覆盖其激进的扩张计划。
这个问题被公关巧妙地绕了过去,但那种“集体回避”的模式,却让丁元英的嘴角勾起一抹了然的微笑。
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信号——猎物已经受伤,兽群嗅到了血腥,却因为某种默契,没有一只野兽率先扑上去,只是远远地围观,等待它自己倒下。
市场知道有问题,但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个戳破泡沫的恶人。
他打开一个加密文档,指尖在键盘上敲下一段评述:“上市即顶峰,并非因为价值已经显现,而是在于预期管理的文化断层。当仪式感本身成为交易标的,沉默便构成了最昂贵的共谋。”
他想了想,将这段话嵌入了一份名为《东亚资本市场仪式效应研究》的公开白皮书中,然后通过一个新注册的香港学术交流平台的匿名账户,点击了上传。
三天后,这份略显晦涩的学术白皮书,被一名行色匆匆的投行实习生在寻找论文引用时偶然下载。
他草草浏览了一遍,觉得其中关于“沉默螺旋”的论述颇为新奇,便随手转发到了三百多人的内部工作群组里。
几分钟内,这份文档便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到大半个中环的金融圈。
有资深人士扫了一眼便嗤之以鼻,轻蔑地评价为“用社会学名词包装的伪心理学”。
然而,当这份文件辗转传到苏清徽的邮箱时,她只读了第一页,心头便是一震。
白皮书中提到的“仪式化背书”与“共谋性沉默”,精准地剖析了她在擎天新能源上市仪式上感受到的所有违和感。
那不是她的错觉,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可以被解读的集体行为模式。
她立刻对这个发布平台展开了追踪。
注册人信息被层层加密,无迹可寻。
但她从其寥寥数次的发布频率、独特的行文节奏和断句习惯中,嗅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这与数年前在华尔街掀起波澜,又倏然消失的“幽灵操盘手”传闻高度一致。
那个传说中的人物,从不预测涨跌,只在关键时刻发布一些看似无关的宏观评论或哲学思辨,而市场总会在之后印证他的“预言”。
一股强烈的冲动攫住了苏清徽。
她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
当晚,她点灯熬夜,亲自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直指核心——《资本的仪式与真实的代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