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香港中环的写字楼群次第亮起灯火,像一片沉默而昂贵的数字森林。
天序资本的会议室内,灯光却调得柔和,巨大的落地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正缓缓铺开。
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庆典后的余温,以及一丝……悬置的寂静。
“从公关和战略沟通的角度,一个没有结尾的仪式,会造成解读上的混乱。”艾米丽·赵率先打破了沉默。
她一身剪裁精良的黑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手术刀,“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习惯了‘里程碑’和‘闭环’。今天这个‘填格礼未填’,他们会问,是项目资金断裂,还是内部出现了分歧?”
艾米丽面前的会议桌上,摆放着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几个小时前,国内某乡镇的广场上。
一块巨大的青石碑立在中央,碑上刻着纵横交错的网格,大部分格子里已经填上了字,记录着“启智扶强”计划从理论到实践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唯独右上角,代表“终极目标达成”的最后一格,空空如也。
这便是“填格礼”——一场本该为计划第一阶段画上圆满句号的仪式。
然而,在万众瞩目下,手持刻刀的苏清徽,最终没有落下。
苏清徽端起面前的清茶,指尖的温度让她纷乱的思绪沉淀下来。
她看向艾米丽,语气平静而坚定:“艾米丽,你说的没错,资本市场厌恶不确定性。但我们正在做的事,恰恰是要打破一种确定性——贫穷的确定性,思维固化的确定性。”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另外两人。
一位是陆沉,身形清瘦,眼神里有一种理论与现实反复冲刷后留下的澄澈。
他就是那本在民间引起巨大争议的《听见穷人的钟摆》的作者,曾经是丁元英理念最尖锐的批评者,如今却成了最坚定的执行人之一。
另一位是周慧兰,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眼神却异常明亮。
作为首届民间金融自治委员会的主席,她是从王庙村模式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最鲜活的草根样本。
苏清徽接着说:“如果今天我刻下了‘功成’二字,那我们树立的就是一座纪念碑。纪念碑是给死者和往事的。而一个空白的格子,意味着这是一个起点,一扇敞开的门。它告诉所有人,这个体系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未完成’。我们提供的不是终点,而是一套可以自我演进的工具和规则。”
陆沉扶了扶眼镜,接过了话头,他的声音带着田野调查特有的质感:“苏总说的是顶层设计。我从下面谈谈。我刚从几个试点社区回来,他们对‘填格礼’的讨论,比我们这里热烈得多。有个村里的老会计,他说,‘这最后一格,留得好!要是你们城里人帮我们填满了,那这事儿还是你们的,不是我们的。现在它空着,就说明这天,得我们自己顶。’”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信仰的光芒:“《钟摆》里我写过,穷人的时间感是被动的,是等待被给予。但现在,他们开始主动地去‘填空’。这个空白,就是他们夺回自己时间与命运的象征。丁先生当年在王庙村,留下的是一个‘神话’,神话需要膜拜,有距离感。而今天我们留下的,是一个‘问题’。问题,激发的是思考和行动。”
“对!”周慧兰的声音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以前我们盼救世主,盼高人指点。现在我们委员会开会,吵得最凶的就是,这笔互助基金下一季度的放款标准,应该偏向技术升级的农户,还是扩大规模的养殖户。没人再问‘上面’怎么说。这个空格,对我们来说,就是‘授权书’。我们当家做主,也得自己担起责任。”
艾米丽·赵沉默了。
她习惯于用投资回报率、净现值来衡量一切,但此刻,她听到了另一种维度的“回报”——一种无法被量化的、制度层面的生命力。
“我明白了。”她点了点头,镜片后的目光柔和了许多,“这不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而是一个‘开放式系统’的发布会。我会调整对外的沟通口径。丁先生……他会满意这个结果吗?”
这个问题一出,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
那个男人的名字,像一枚深水炸弹,总能轻易在平静的水面下搅起暗流。
他退居幕后,左耳失聪,仿佛与世隔绝,却又无处不在。
这个庞大的“启智扶强”计划,从底层的金融模型到顶层的哲学架构,无一不渗透着他的骨血。
是他,亲手设计了这场“不完成”的仪式。
苏清徽的目光投向窗外的夜色,仿佛能穿透时空。
她轻声说:“他想要的,从来不是‘满意’这种结果。他想看到的,是这个系统能否脱离他而‘自洽’,能否在没有‘神’的情况下,自己繁衍、迭代,生生不息。今天,陆沉和周主席的话,就是答案。”
这个答案,正在证明丁元英多年前的顿悟:真正的救赎,不是“杀富济贫”的财富转移,甚至不是“给口饭吃”的物质扶持,而是启动一套能够自我造血、自我纠错的“文化属性”的底层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