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三月,燕京的积雪尚未消融,万蛇殿内却暖意融融。林越坐在蛇骨宝座上,指尖划过案上的竹简——那是他耗费百日心血,将自身武道感悟编纂而成的《万蛇武经》。竹简共分九卷,每一卷的封皮都用不同灵蛇的鳞甲装订:赤练火蛇鳞映出红光,玄冰蛇鳞凝着白霜,翼蛇鳞泛着流光,大地莽蛇鳞沉如磐石。
“此经不分流派,只论根基。”林越对阶下的百官道,“从‘不入流’的气血感应,到‘陆地神仙’的武道通神,皆有详解。传下去,各州府需建‘演武堂’,凡百姓皆可入堂学习,食宿由国库承担。”
秦红捧着第一卷竹简,指尖拂过开篇的字迹:“气血者,**之河也。初学武者,需观呼吸、察脉动,如蛇之吐信,感天地之息……”她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还是个连刀都握不稳的饲蛇女,正是靠着林越指点的“气血感应法”,才一步步修出真气。
“陛下,此举会不会动摇国本?”户部尚书颤声道,“养百万学武之人,耗费堪比十万大军啊。”
林越抬眼,太极真武万兽元神的虚影在殿柱上流转:“秦灭六国,靠的不是兵多,是商鞅变法让百姓有了奔头。朕要的,不是百万武者,是让天下人知道,武道不是世家专利,是人人可攀的山。”
三日后,《万蛇武经》的抄本由翼蛇群携带,飞向九十九州。青州的老农在田埂上接过竹简,看着“三流武者”篇里“内息如溪,循经脉而流”的注解,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挑水的诀窍——原来那股“巧劲”,就是内息的雏形;西域的牧民在帐篷里展开抄本,“先天境”篇中“吸天地灵气如牧牛羊”的比喻,让他茅塞顿开,原来放牧时感受的风与草,都是可以吸收的力量。
第二章:演武堂里的烟火气(江南·苏州演武堂)
苏州演武堂的门槛被踏破了。原本是清廷盐运司旧址,如今改造成了能容纳千人的练武场,堂前的石碑上刻着《万蛇武经》的总纲,字迹是林越亲手所书,带着淡淡的紫金气流,哪怕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看一眼也能明白“气血要顺、内息要通”的道理。
清晨的演武场上,杀猪匠王二正跟着教头扎马步。他以前挥刀靠的是蛮力,练了三个月“不入流”的基础桩功,竟发现杀猪时刀锋更稳,一刀下去能精准避开骨头——这便是《万蛇武经》的妙处,不讲玄奥,只重实用。
“王二哥,你这马步快赶上三流武者了!”旁边卖豆腐的张婶笑道。她练的是“内息循环法”,原本磨豆腐要磨三个时辰,如今运转内息,两个时辰就能磨出同样多的浆,手臂还不酸。
演武堂的后堂,十几个孩童围着一位老教头,听他讲“先天境”的玄妙。老教头曾是武当弃徒,因资质平平被逐出师门,却在《万蛇武经》里找到了新道:“书上说‘天地灵气如鱼群’,你们看这水缸里的鱼,是不是顺水流而游?内息也要顺天地之势,别硬扛。”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举手:“教头,我昨天喂猫时,感觉它跳上墙头的劲儿,和书上说的‘猫形步’一样!”
老教头大笑:“对喽!武道不在经书里,在猫跳墙、鱼游水、蛇缠树里!”
这样的场景,正在九十九州上演。洛阳的绣娘从绣花针里练出“指尖真气”,能在绸缎上绣出会发光的牡丹;漠北的猎户跟着狼群学“奔袭步”,追得上最快的黄羊;甚至连乞丐都能靠着“龟息功”的简化版,在寒冬里少受冻——《万蛇武经》就像一场春雨,落在干涸的江湖大地上,催生出无数新芽。
第三章:气运如潮(燕京·观星台)
林越站在观星台顶端,望着夜空中的紫微星。三个月前,这颗代表帝王气运的星辰还黯淡无光,如今却亮得灼眼,周围环绕着无数细碎的光点——那是千万学武者的“武运”,正顺着《万蛇武经》的脉络,汇聚成一股洪流,涌向万蛇王朝的龙气。
“陛下,南方传来捷报!”秦红捧着密信赶来,“岭南的黎族部落靠《万蛇武经》里的‘蛇形拳’,打退了来犯的海盗;西域的商队练了‘先天境’的感应法,能提前避开沙暴了!”
林越接过密信,指尖触到信纸的瞬间,忽然感觉到一股温暖的力量从大地深处涌来——那是天地本源的反馈。当《万蛇武经》让更多人贴近自然、感悟武道时,天地也在“回应”这份连接,将更精纯的灵气注入万蛇王朝的疆域。
他抬头看向星空,太极真武万兽元神缓缓升空,与紫微星的光芒交相辉映。元神的翅膜上,浮现出无数新的纹路:有农人的锄头、绣娘的针线、猎户的弓箭……这些原本与“武道”无关的东西,此刻都成了元神的一部分。
“原来如此……”林越喃喃道,“大宗师的武道,不是孤芳自赏,是让天下人的生活,都成为武道的注脚。”
此时,观星台的石缝里钻出一株小草,草叶上竟带着淡淡的紫金纹路——这是天地灵气与武道气运交融的迹象。秦红伸手想拔,被林越拦住:“让它长着。这是万蛇王朝的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