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星晶中的符文萌芽(研发元年)
机械神域的真理图书馆深处,伊格纳茨的指尖悬停在一块星界冰晶上方。这枚从星界裂隙中采集的晶体,内部天然凝结着螺旋状的能量纹路,像极了他前世记忆中“芯片”的电路结构。当他注入一丝信仰之力,冰晶突然亮起,纹路中流过淡蓝色的光流——这不是简单的能量传导,而是晶体本身对符文的“记忆”特性。
“如果能在晶体里刻下计算符文,”他对着冰晶喃喃自语,真理神格在识海泛起涟漪,“或许能造出比机械齿轮更精密的‘思考装置’。”
彼时机械神域的计算依赖“青铜差分机”,这种由数千个齿轮咬合而成的装置,虽能完成加减乘除,却无法处理复杂的逻辑运算。当信徒们试图用它预测元素裂变核心的能量波动时,齿轮的磨损误差总会导致结果失真。伊格纳茨知道,要让机械文明迈入“智能时代”,必须突破机械计算的物理局限。
晶体计算机的核心难题,是“符文铭刻技术”。星界冰晶的分子结构稳定却脆弱,传统的铁针雕刻会导致晶体碎裂;魔法墨水无法渗透其内部,刻在表面的符文又会因能量流冲刷而模糊。首席圣灵信徒艾琳娜带着团队尝试了三百种方法:用激光灼烧,晶体炸裂;用信仰之力塑形,符文无法稳定;甚至请来了矮人符文大师,用秘银镶嵌,却发现银线会干扰晶体的天然能量流。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一位学徒在清洗星晶时,不慎将溶解了“记忆金属”粉末的溶液洒在晶体表面。当伊格纳茨用真理符文激活溶液时,金属粉末竟顺着晶体的天然纹路渗入内部,在核心处凝结成一个稳定的“与门符文”。这个发现让整个实验室沸腾——记忆金属与星晶的分子结构存在某种“亲和性”,能像骨骼中的钙质一样,在晶体内部形成可导电的“符文骨架”。
“这不是雕刻,是‘生长’。”伊格纳茨调整着溶液的配方,将记忆金属粉末与信仰能量、星界尘埃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符文营养液”。当他用精神力引导营养液渗入星晶时,显微镜下的画面让学徒们屏住呼吸:金属粒子像拥有生命般,沿着预设的轨迹攀爬,在晶体内部编织出第一道完整的“计算符文链”。
三个月后,第一块“晶体计算核心”诞生。这枚鸽子蛋大小的星晶,内部藏着三百六十个基础符文,能完成十位数以内的乘法运算。当伊格纳茨输入“789×456”的符文指令时,晶体核心亮起三道光柱,分别代表千位、百位、十位的结果——359,784,分毫不差。
“它会思考吗?”最年轻的学徒忍不住问。
伊格纳茨抚摸着微凉的晶体表面,真理符文在掌心流转:“现在还不会,但它已经学会了‘计算’。而思考,不过是更复杂的计算罢了。”
第二章 繁复符文的编织艺术(技术突破期)
晶体计算核心的初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实现复杂逻辑运算,需要在星晶中铭刻“符文阵列”——这相当于将数千个基础符文按特定规则组合,形成能处理“与、或、非”逻辑的“门电路”。但星晶内部的空间有限,符文之间的能量流极易互相干扰,往往刻到第十层就会因能量过载而崩裂。
“得给符文‘让路’。”伊格纳茨盯着晶体的三维模型,突然想起锻铁时的“夹钢”工艺——在不同硬度的钢材间预留缓冲层,能避免锻打时开裂。他提出“分层铭刻法”:在星晶内部划分出七层能量通道,每层之间用“绝缘符文”隔离,符文则像梯田一样分布在各层,通过垂直的“传导符文”连接。
这个构想的实现耗费了整整两年。艾琳娜团队发明了“微观精神力操控术”,让圣灵信徒能将精神力凝聚成发丝千分之一细的“刻刀”,精准引导营养液在晶体内部走位;符文大师们则创造出“折叠符文”,将原本需要十立方毫米空间的符文压缩成一团,用时再通过能量激发展开,大大节省了空间。
最关键的突破,是“自纠错符文”的发现。这种特殊的符文会像巡逻的卫兵,时刻监测周围符文的能量波动,一旦发现异常就自动释放修复能量。当第一块包含五千个符文的“逻辑核心”完成时,自纠错符文在三天内修复了十七处能量泄漏,让核心的稳定运行时间从小时级提升到了月级。
在真理区的“符文编织室”里,每天都上演着堪比微雕艺术的奇迹。信徒们穿着特制的“静能服”,避免身体能量干扰晶体;房间内的空气被抽换成惰性气体,防止星晶氧化;每个人面前的全息投影上,都显示着密密麻麻的符文坐标——哪怕偏差千分之一毫米,整个阵列都可能报废。
一位名叫卡尔的符文铭刻师,在刻制“加法阵列”时突发奇想:“如果让符文像齿轮一样咬合呢?”他尝试将相邻的“加法符文”边缘刻出互补的齿状结构,结果能量传输效率提升了三成,且干扰率下降了一半。这种“齿轮符文”成为第二代晶体核心的标志,让原本需要十层的阵列压缩到了六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