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62章 西域车师归汉帜,北庭单于裂虏庭

公元53年的春季二月,发生日食。

本年再没发生什么大事

公元54年春天二月,刘秀到东边去视察。大臣们跟刘秀说:“陛下您当皇帝已经三十年了,按规矩该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了。”刘秀下诏书回复说:“我当皇帝的这三十年里,百姓心里满是怨气,这我能骗得了谁,难道我还能骗老天爷不成?孔子说过‘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注:林放曾问礼之本,此处借指礼仪应重实质)吗’?何必要去糟蹋那七十二代帝王封禅的记录!要是郡县大老远派官员来给我庆贺,说些华而不实的好话,那就把他们头发剃了,罚他们去屯田。”大臣们听了,就再也不敢提封禅的事儿了。

甲子那天,刘秀去了鲁国济南溜达;闰月的癸丑日,又回到宫里。在这期间,天上还出现了彗星,位置就在紫宫的方位。

到了夏天四月,刘秀把左翊王刘焉改封为中山王。五月,发生了大水灾。

秋天七月,刘秀又去了鲁国,这次一直待到十一月才回宫。

这一年,胶东刚侯贾复去世了。贾复跟着刘秀打仗,从来没打过败仗,有好几次和其他将领一起突出重围、解救危机,身上受了十二处伤。刘秀觉得贾复打仗经常就跑到敌人的地盘里去了,很怕他出事,所以就很少派他远征了,但是特别欣赏他的这股勇猛劲,又经常让他跟着自己,所以贾复独立立下的战功不算多。其他将领每次讨论功劳的时候,贾复从来都不说话,这时刘秀就会说:“贾复的功劳,我心里明白滴很。”

到了公元55年5月,民间又闹起了大水灾,老百姓的日子那是非常的不好过。到了月末那天,还出现了日食,天上的太阳被挡住,天空一片昏暗。除此之外,地里还闹起了蝗灾,庄稼遭了殃。

当时,有个叫第五伦的人,在京兆当掾吏,主要负责管理长安的市场秩序。他做事特别公正,为人廉洁,把市场管理得井井有条,那些喜欢耍小聪明、违法乱纪的事儿在他眼皮子底下根本没发生过。每次第五伦读到皇帝颁发的诏书时,都会忍不住感叹道:“当今圣上真是英明的圣主啊,要是能见上一面,很多问题当场就能解决。”他的同事们听了,都笑话他说:“你连身边的将军都没法说服,还想着去打动皇帝?别做梦了!”但第五伦却很坚持,他说:“我只是还没遇到懂我的人而已,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罢了。”后来,他因为表现出色,就被推举为孝廉,还被任命为淮阳王的医工长,换了份新工作。

公元56年春天正月,淮阳王进京朝见皇帝,这时的第五伦总算是有了面见皇帝的机会。刘秀就向第五伦询问治国理政的事儿,第五伦那是对答如流,刘秀听了就特别高兴。第二天,刘秀还专门把第五伦叫来,跟他聊了一下午。刘秀突然问第五伦:“朕听说你当小官的时候,动手打过岳父,还不跟堂兄一起吃饭,有这回事吗?”第五伦赶忙解释说:“我娶过三任妻子,她们都没有父亲。年轻那会儿正赶上饥荒和战乱,我不敢随便吃别人家的饭,大家看我老实,就编出这些瞎话。”刘秀听了就哈哈大笑,随后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县长,可他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刘秀又改任他为会稽太守。第五伦当官清正廉洁,还经常给百姓谋福利,因此,大家都特别爱戴他。

有次刘秀读书读到《河图会昌符》里“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这句话时,心里灵机一动,就下令让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去翻《河图》《洛书》这些谶书。一查才发现,有三十六处提到刘秀这第九代皇帝该去泰山封禅的事。于是张纯等大臣就又上奏请求皇帝去封禅,这次刘秀终于点头答应了。随后,刘秀就让相关部门去研究汉武帝元封年间封禅的流程,得知要用方石垒祭坛,再用玉检、金泥封存。刘秀觉得采石的话太麻烦,就想用汉武帝当年封禅的旧石头,只要把记录祥瑞的玉牒放进去就行。可是梁松不同意,他坚持要重新采石,最后决定采完整的青石,不用凑齐五色石。丁卯日,刘秀就出发东巡了。二月,就到了鲁国,接着前往泰山。辛卯日一大早,刘秀先在泰山南边举行燎祭仪式,祭祀上天,各路神仙都跟着享受香火,仪式和在长安南郊祭天差不多。等祭天仪式结束时,就快到吃早饭的时候了,刘秀就坐着辇车上山,中午过后才到达山顶,期间还换了身衣服。下午,刘秀就登上了祭坛北面,尚书令就递上了写有祷文的玉牒检,刘秀亲自用一寸二分的玉玺封好。等封完后,太常就让两千多骑兵掀开祭坛上的石头,尚书令把玉牒藏进去之后,再把石头盖上了,又用五寸大印把石检封好。刘秀拜了两拜,群臣都高呼万岁,然后才下山。刘秀到半夜才到山下,百官第二天早上才把事儿忙完。甲午日这天,刘秀又在梁阴举行禅祭仪式,祭祀大地,让吕后配祭,山川众神也跟着受祭,仪式跟元始年间在北郊祭祀大地一样。

三月,司空张纯去世了。四月,刘秀就回宫了,随后,就宣布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成了中元元年。之后刘秀还去了趟长安,五月就回来了。到了六月,太仆冯鲂被任命为司空。乙未日这天,司徒冯勤又去世了。

在这期间,京城的地面突然冒出甘甜的泉水,水边还长出红色的草,各地也频繁上报说出现了甘露。大臣们就劝刘秀说:“现在有这么多吉祥的东西出现,得让史官记录下来,好传给后人。”可刘秀就是不同意,总说自己没什么德行,每次地方上报祥瑞的事情,他都不让宣扬,所以史官也没机会记录。

本年秋天,又有好几个地方闹起了蝗灾,整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十月,司隶校尉、东莱人李欣被任命为司徒。甲申日这天,刘秀就让司空去高祖庙祭告,给薄太后加上高皇后的尊号,以后配祭地神;又把吕后的牌位挪到园子里,让她四季享受祭祀。十一月月末,又发生了日食。

就在这一年,刘秀下令修建明堂、灵台和辟雍,还把那些预言性质的图谶向天下公布。想当初,刘秀就是因为《赤伏符》的预言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就特别迷信谶文,要是遇到拿不准的事儿就用谶文来做决定。给事中桓谭上书劝谏说:“大家总喜欢忽视眼前的实事,却选择相信那些奇闻异事。看看古代帝王留下的历史,都是以仁义正道为主,哪有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连孔子他们都很少谈到天道和性命这些玄之又玄的事儿,后世那些没什么真才实学的儒生,怎么可能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呢?现在那些投机取巧的人,随意篡改图书里的内容,还假称是谶记,就是为了骗那些贪婪的人,还误导圣明的陛下,您可不能相信这些啊!我听说陛下之前识破了方士造假的炼金术,这多明智啊,可现在却迷信谶记,这不对啊!就算谶记偶尔能说准,这就跟抽签占卜一样,不过是巧合罢了。陛下应该明辨是非,别听这些小人胡说八道,应该多遵循《五经》里的正道。”刘秀看了奏疏就很不高兴。后来讨论灵台建在哪的时候,刘秀就问桓谭:“我想用谶记来决定这个事,你觉得咋样?”桓谭愣是半天没说话,最后才说:“我从来不读谶记。”刘秀问为啥,桓谭就又开始说谶记不符合经典之类的话。刘秀当场就火了,大声喊道:“桓谭竟敢非议圣人,目无法纪,实在该杀!”桓谭吓得拼命磕头,一直磕得头破血流,过了好一会儿,刘秀才下令饶了他一命。后来桓谭被贬为六安郡丞,结果在去上任的路上就病死了。

针对这事,范晔就说:桓谭因为不迷信谶记丢了命,郑兴因为说话小心谨慎才逃过一劫;贾逵擅长附和谶文,最后做了大官。皇帝就用这种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学问高低,真是太可悲了!

就在桓谭被贬的同时,匈奴南单于比去世了,他的弟弟左贤王莫继位,成了丘浮尤鞮单于。刘秀就派使者带着印玺、文书去册封,还赏赐了他衣服和彩绸,从这以后汉朝对匈奴新单于继位的赏赐就成了惯例。

公元57年春天正月,朝廷第一次在都城北郊修建祭坛,用来祭祀后土(土地神)。

到了二月,刘秀就在南宫前殿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刘秀生前每天一大早就上朝了,一直忙到太阳偏西才结束。下朝后还经常召见公卿大臣、郎将,和他们讨论儒家经典,常常聊到深夜才休息。皇太子看父亲这么拼命,就劝他说:“陛下像大禹、商汤一样英明,却没像黄帝、老子那样注重养生,希望您能多休息,保重身体。”刘秀却说:“我做这些事感到很快乐,并不觉得累!”刘秀靠打仗打下了江山,待天下安定后,他就让功臣们退居二线,开始重用文官。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牢牢掌握大权,做事懂得审时度势,所以能恢复汉朝往日的辉煌,让国家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画卷。

刘秀去世后,太尉赵熹负责操办丧事。因为之前王莽篡权天下大乱时,很多旧的礼仪规矩都没了。当时皇太子和各地王爷混在一起,各封国的官员也随意进出皇宫,和朝廷百官没什么区别。赵熹就严肃地站在殿阶上,手按宝剑,把王爷们都请下殿,明确了礼仪当中的尊卑秩序;他还上奏请求派谒者把封国官员安排到其他县里去,又让王爷们都回到自己的王府,只有朝见皇帝的时候才能进宫。赵熹重新整顿礼仪,加强宫门守卫,把皇宫内外管理得规规矩矩的。

之后,太子就登基做了皇帝,尊称皇后为皇太后。

山阳王刘荆在刘秀的丧礼上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子,他还写了封匿名信,让仆人冒充大鸿胪郭况,把信送给东海王刘强。信里说刘强本来没罪却被废了太子之位,还提到郭皇后被废受辱的事,劝刘强回东方起兵夺取皇位,还说:“汉高祖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起家,当今陛下从白水起兵,大王您可是陛下的长子,以前还做过太子!做事要果断,可别像笼子里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皇帝驾崩,连普通百姓都可能趁机闹事,大王您难道不想有所作为吗!”刘强收到信后被吓得不轻,就马上抓住送信的人,还把信交给了新皇帝。新皇帝明帝因为刘荆是自己的弟弟,就没把这事公开,只是把刘荆打发到了河南宫去居住。

到了三月,刘秀就被安葬在了原陵。

夏天四月,明帝下诏书说:“现在先帝刚去世,地方上又没有得力的官吏,这就像要渡深潭却没有船一样。治理国家责任重大,我现在年纪还小,考虑事情可能不周全,实在是需要贤能的人来辅佐我。高密侯邓禹,是开国功臣里功劳最大的;东平王刘苍,为人宽厚,学问渊博,又有谋略。现在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刘苍再三推辞,明帝却不答应。明帝还下诏书,让骠骑将军可以设置长史、掾史等四十个属官,地位比三公还高。刘苍曾向朝廷推荐西曹掾、齐国人吴良,明帝说:“推荐贤才来帮助国家,这是宰相该做的事。当年萧何推荐韩信,高祖直接设坛拜将,都没再考试。朕现在就任命吴良为议郎。”

早些时候,烧当羌的首领滇良打败了先零羌,并占领了他们的地盘。滇良死后,他的儿子滇吾继位,部落是越来越强大。这年秋天,滇吾和弟弟滇岸就带着人马侵犯陇西地区,把陇西太守刘盱打得大败而逃,守寨的羌族部落也跟着纷纷反叛。面对异族的反叛,明帝就下诏书,派谒者张鸿率领各郡的军队前去讨伐,双方在允吾大战了一场,结果张鸿的军队全军覆没。到了十一月,明帝又派中郎将窦固监督军队,捕虏将军马武做副将,带着四万人马去征讨羌族。

就在这一年,南单于莫去世了,他的弟弟汗继位,称为伊伐于虑鞮单于。

公元58年春天正月,明帝就带着公卿及以下的官员,到原陵去祭拜刘秀,整个仪式就跟大年初一举行朝会一样隆重。明帝坐着车拜祭刘秀的神位,祭拜完后就坐在东边厢房;侍卫们则是站在神位后面,太官就端上了祭品,而太常就负责奏乐;各郡国负责统计汇报的上计吏,一个接一个地走到神位前,汇报当地粮食价格和百姓生活的困难情况。从这以后,每年都按这个流程来祭拜。

这年五月,高密元侯邓禹去世了。

此时的东海恭王刘强得了重病,明帝派使者带着太医,骑着驿站的快马赶去给他看病,一路上送医送药的驿马接连不断。明帝还下诏书,让沛王刘辅、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去鲁地看望刘强。戊寅日这天,刘强因病去世,临死前他给明帝写了封信表达感谢,信里说:“陛下,我快不行了,臣的妻儿老小以后还要麻烦皇太后和陛下操心,臣心里既难过又愧疚!我儿子刘政资质平平,如果让他继承爵位的话,恐怕对国家没啥好处,我希望把东海郡还给朝廷。现在国家刚刚经历先帝去世的大事,恳请陛下多多照顾皇太后,让她按时吃饭。我现在身体太差,想说的话又太多,实在写不完,也跟各位王爷道个别,可惜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明帝看了信特别伤心,还陪着皇太后到津门亭为刘强举办丧礼,又派大司空拿着符节主持他的后事,最后用特别隆重的礼仪安葬了他。同时下诏书,让楚王刘英、赵王刘栩、北海王刘兴,还有京城的皇亲国戚都来参加刘强的葬礼。明帝想到刘强一辈子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不想违背他的意愿大操大办,就专门下诏说:“陪葬的东西一定要简单,衣服能盖住身体就行,要用茅草车和瓦器当陪葬品,降低规格,这样才能体现刘强与众不同的志向。”还让将作大匠负责修建刘强的陵庙。

到了七月,马武等人就带兵打败了烧当羌,剩下的羌人要么投降,要么逃散了。

此时的山阳王刘荆就偷偷找来懂得占星术的人,和他们一起谋划,盼着天下大乱好趁机起事。明帝知道后,就把刘荆改封为广陵王,打发他到自己的封地去了。辽东太守祭肜派偏何去攻打赤山地区的乌桓部落,结果把乌桓打得大败,还杀了他们的首领。这下塞外各个部落都被震慑住了,从西边的武威到东边的玄菟,纷纷归顺汉朝。看到边境太平了,明帝就下令撤回了驻守在边境的军队。

就在明帝下令撤回边防军的时候,东平王刘苍觉得汉朝复兴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是时候修订礼乐制度了。于是他和公卿大臣们一起商量,制定了在南北郊祭祀时的冠冕样式、车服规格,还有在光武庙祭祀时演奏的登歌、表演的八佾舞等礼仪,最后把这些方案上奏给了明帝。

这一年,好畦愍侯耿弇也去世了,此时的东汉开国功臣正在逐渐的凋零,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间过得太快,容不得我们随意去挥霍。

公元59年春天正月,明帝在明堂祭祀光武帝刘秀,明帝还有公卿、列侯们第一次戴着冠冕、挂着玉佩参加祭祀仪式。祭祀结束后,明帝就登上灵台观测天象,还下令大赦天下。

到了三月,明帝亲自去辟雍,第一次举办大射礼。

这年十月,明帝又来到辟雍,首次举行养老礼,还任命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穿着都纻大袍,戴着进贤冠,手里拿着玉杖;五更的穿着和三老一样,只是不拿玉杖。明帝就坐着车到了辟雍礼殿,随后坐在东边的厢房里,又派使者用安车把三老、五更从太学讲堂接过来,还亲自在门屏那里迎接,互相行礼;三老从宾客走的台阶上殿,明帝就在台阶前作揖行礼。等三老上了殿,面朝东坐下,三公就为他们摆放几案,九卿帮他们整理鞋子,明帝为他们亲自割肉,还拿着酱请三老吃,又端着酒给三老敬酒,旁边还有专门负责祈祷老人不哽不噎的人。五更面朝南坐着,三公给他进献食物,行礼的流程和对三老一样。仪式结束后,明帝就带着桓荣和他的学生们到讲堂去,亲自给大家讲解经典,学生们就拿着经书提问,而那些穿着正式服饰来围观听讲的人就挤在桥门外,密密麻麻,数都数不清。后来明帝就下诏封桓荣为关内侯;三老、五更都能享受二千石的俸禄,国家会养他们一辈子。明帝还下令赐给天下的三老,每人一石酒、四十斤肉。明帝当太子的时候就跟着桓荣学习《尚书》,当上皇帝后依然把桓荣当老师尊敬。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常府,让桓荣坐在东边的尊位上,为他摆好了几案和手杖,又召集百官还有桓荣的几百个学生,自己则是拿着经书认真听讲;学生们有时候站起来提问,明帝就谦虚地说:“太师在这儿呢。”讲完学后,明帝就把太官准备的器具全都赐给了太常府。桓荣每次生病,明帝都会派使者去慰问,太官送吃的、太医去看病,对他的礼遇接连不断。桓荣病重的时候,就上书给明帝表达感谢,还请求归还爵位和封地。明帝亲自到桓荣家里去看望,一进巷子就下车,拿着经书走到桓荣床前,摸着桓荣流泪,还赐给他床褥、帷帐、刀剑、衣被,过了好一会儿才离开。从这以后,诸侯、将军、大夫们来探望桓荣,都不敢乘车到家门口,只能在床边跪拜行礼。桓荣去世后,明帝还亲自穿上丧服为他送葬,把墓地赐在了首山南边。桓荣的儿子桓郁本应该继承爵位,但他想让给哥哥的儿子桓泛,可是明帝不同意,桓郁这才接受爵位,但是他把所有的租税收入都给了桓泛。后来明帝又任命桓郁为侍中。

中山王刘焉备受明帝的宠爱,因为他是郭太后最小的儿子,郭太后特别疼他,所以他之前一直留在京城,直到这一年才和其他诸侯王一起去自己的封国。他离去前,明帝还赐给他虎贲军和官骑,同时允许他能自由进出京城。

明帝对阴氏和郭氏两大家族都很好,对待两家人的事情都非常公平,还经常赏赐他们,给了他们很多恩宠。

明帝到长安巡查时,就派使者用中牢的规格祭祀萧何和霍光。路过他们的墓地时,明帝还亲自下车行礼。

此时的护羌校尉窦林因为欺上瞒下、贪污**被关进大牢,最后被处死了。窦林是窦融的侄子。当时窦氏家族十分风光,家里有一个公爵、两个侯爵、三个公主,还有四个人担任二千石的高官。窦林死后,明帝就多次下诏书责备窦融,窦融被吓得不行,就请求退休,明帝也是很爽快的就批准他回家养病了。

新阳侯阴就的儿子阴丰娶了郦邑公主,这公主脾气骄横还爱吃醋,结果阴丰一怒之下就把她杀了。最后阴丰被处死,他的父母也自杀谢罪。

匈奴南单于汗去世后,他的儿子适继位,称为僮尸逐侯单于。

到了公元60年,朝廷的太尉赵熹和司徒李欣被罢免了官职。随后,左冯翊郭丹被任命为司徒,南阳太守虞延当上了太尉。

就在这一年,明帝把贵人马氏立为皇后,皇子刘炟被立为太子。马皇后是马援的女儿,在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就被选进了太子宫。她特别会来事儿,把阴皇后伺候得很好,和其他人相处也很融洽,所以一直很受宠。明帝即位后,她就被封为贵人。马皇后自己没有亲生孩子,明帝就让她抚养皇子刘炟,她把刘炟照顾得无微不至,刘炟也对她十分孝顺。

为了纪念那些帮着汉朝实现中兴的功臣们,明帝就让人在南宫云台画了二十八位将领的画像,领头的是邓禹,其次是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肜、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后来又加画了王常、李通、窦融和卓茂,这样算下来一共是三十二个人。不过,马援因为是皇后的亲戚,所以就没被画进去。

明帝还把皇子刘建封为千乘王,刘羡封为广平王。

六月的时候,天空中出了异常,在天船星北面出现了彗星。

当时的明帝正打算大张旗鼓地修建北宫。可偏偏赶上了大旱天气,尚书仆射、会稽人钟离意就跑到宫门口,把官帽一摘,就给明帝上书提意见:“以前商汤王遇到大旱灾的时候,就用六件事来反省自己,问是不是自己施政没个节制,让老百姓遭罪了;是不是自己把宫殿修得太豪华了;是不是自己听任后宫的女人干涉朝政了;是不是朝堂里收受贿赂的风气太严重了;又或者是爱说人坏话的小人太嚣张了。现在陛下要是大修北宫,那老百姓就顾不上种地了。从古到今,当皇帝的从来不怕宫殿小,就怕老百姓日子过不好,陛下还是先停了这工程,顺应老天爷的意思吧!”明帝看完诏书,就回复说:“商汤把错都往自己身上揽,你钟离意不用谢罪,把帽子鞋子穿戴好!”紧接着,明帝就下令负责工程的官员,把所有宫殿的修建工作都停了,还削减了那些不是急需的开支。他甚至还专门下诏书,向满朝的文武大臣道歉。说来也巧,没过多久,老天爷就降下了及时雨。后来,钟离意向明帝推荐了全椒县的县令刘平,明帝就把刘平召进京城,封他做了议郎。刘平在全椒当县令的时候,特别爱护百姓,当地的老百姓也很拥护他,有人就主动多交赋税,还有上了年纪的人,宁愿把自己年龄报小,也要去服劳役。刺史和太守到全椒巡查时,发现监狱里一个犯人都没有,老百姓日子过得很安稳,官员们都没啥可查问的,只能宣读完诏书就走人了。

不过,汉明帝这个人性格有点小心眼,还总爱喜欢派人暗中监视大臣,觉得这样能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他动不动就斥责公卿大臣,就连在身边办事的尚书等官员,犯错了还会被他拉扯打骂。有一回,明帝因为一件事对郎官药崧发火,抄起手杖就要打他。药崧吓得赶紧躲到床底下,明帝一看就更火了,大喊到:“快给我出来!”药崧躲在床底下回嘴:“天子得有天子的威严,诸侯也得有诸侯的庄重,哪有皇帝动手打郎官的道理!”明帝一听,这才饶了他。

那时候,朝廷里的大臣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为了不被皇上责罚,他们就对下面人管理得特别严苛。只有钟离意胆子大的很,敢跟明帝当面提意见,明帝好几次把觉得不合适的诏书直接退了回去。要是有大臣犯了错,他还会帮着说情开脱。后来,天上接连出现异常现象,钟离意又上书劝谏:“陛下一直敬奉鬼神,也挺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可天气还是不正常,这是因为大臣们没把工作做好,反而把严苛的作风当成习惯。现在百官之间关系紧张,官和民之间的关系也不和睦,这就把天地间的和谐之气都破坏了,所以才招来了天灾。管理老百姓得用仁德去感化,靠武力根本不行。《鹿鸣》这首诗里写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欢乐,就是说人和神心意相通了,天气才能风调雨顺。陛下还是多施恩德,少用刑罚,顺应天时让阴阳平衡吧。”虽然明帝没完全听进去他的建议,但知道他是真心为朝廷好,所以也一直很看重他。

八月,又发生了日食现象。明帝看到日食不断,就赶紧下诏书,让官员们都好好反省自己有没有失职,希望大家能帮着自己改正过错。

十月的时候,明帝就陪着皇太后一起去了章陵。荆州刺史郭贺平时工作干得特别出色,明帝就赏赐给他三公级别的服饰,还特意让他在外出巡视的时候把车帷子去掉,好让老百姓都能看到他的样子和这身漂亮衣服,明帝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扬他的好政绩。

这一年,京城和很多地方都遭遇了大水灾,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在西域那边,莎车王贤靠着武力,把于窴、大宛、妫塞这些王国都打下来了,还派自己的将领去驻守。于窴人忍不了,就把莎车派来的将领君德给杀了,拥立休莫霸当王。贤气不过,就带兵来攻打休莫霸,结果反倒被打败,狼狈地逃回了莎车。后来休莫霸去围攻莎车,不幸中箭死了,于窴人又立了休莫霸的侄子广德为王。广德派弟弟广仁去攻打贤,贤打不过,为了求和,就把广德的父亲放回去,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广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