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43章 谏臣血溅忠言废,权相威扬社稷摇

在汉成帝即位后的短短数年间,西汉王朝的政治版图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从权倾一时的石显集团覆灭,到外戚势力的崛起;从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到天象灾异引发的社会动荡,如此多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一步步推动着西汉王朝走向毁灭的深渊。

公元前32年,春天正月,一场诡异的大火降临悼考庙,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政治风暴。此时,长期把持朝政的中书令石显,被调任为长信中太仆,这看似是一次平级调动,实际上是对他权利的大幅度削弱,因为他的靠山没了。

而失去了靠山的石显,很快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趁机上奏,把他以前干的恶事全部揭露了出来。石显的党羽牢梁、陈顺也纷纷落马,直接被革职查办。石显本人也没能逃脱此次厄运,最后与他的妻子儿女一起被遣返回了原籍。谁能想到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臣,在失势后变得忧愤交加,竟然到了茶饭不思的境地,最终客死他乡。而那些因为依附石显而获得官职的人,也都被一一罢免。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贬为雁门都尉,石显集团就此土崩瓦解。

然而,这场政治清算并未就此结束。司隶校尉王尊挺身而出,向朝廷上奏章弹劾匡衡、张谭二人。他义正言辞地指出,这二人在明知石显专权乱政的情况下,却依然选择阿谀奉承,欺上瞒下;而在石显倒台以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还宣扬先帝用人不当,通过贬低君主的方式来抬高臣子的威望,这已经严重丧失了一个作为臣子的礼数。面对王尊对他的弹劾,匡衡的表现可以说是惊恐万分,他毅然决然的免冠谢罪,甚至向朝廷上交了象征着丞相的印绶和侯爵的印信。汉成帝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绝对让你大跌眼镜,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刚刚即位,要树立威信,不想对朝中大臣过于苛责,结果就把王尊给贬为了高陵县令。但是王尊的直言敢谏,却赢得了朝中大臣们的支持,可这有什么用呢?在此之后,每当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匡衡就主动请辞去治理灾害,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平息社会上的舆论,但是他的请辞都被成帝给拦下了。

文人墨客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不石显才刚倒台,外戚势力就迅速的填补了这个权力的真空地带。汉成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大封王氏外戚,他先封舅舅王崇为安成侯;又赐给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关内侯的爵位。成帝的这一举动直接就打破了刘邦定下的 “非功臣不得封侯” 的规则,引发了朝堂内外的强烈关注。

与此同时,天象也出现了很多不同寻常之处。有彗星划过了营室星座,有黄雾弥漫京城,甚至还出现了两个月亮同现东方的奇异景象。这些异象被古人视为是不祥之兆的天象,这引发了朝廷上下出现了一股不安情绪。就在这时,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大臣纷纷上奏,将矛头直接对准了王氏外戚封侯一事,他们认为这是 “阴盛侵阳” 的征兆。面对社会上的舆论压力,大将军王凤也感到惶恐不安,就赶紧上书请辞,但是成帝没同意。

御史中丞薛宣则从吏治的角度分析了天象异变的原因。他认为,如今出现阴阳不和的根源就在于官吏治理政务的时候很严苛。有部分刺史不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随意干预郡县的事务,又喜欢听信谗言,对官吏和百姓求全责备。这种严苛的治政方式导致民间的人际关系淡漠,社会上的和谐景象也遭到了破坏,进而影响到了阴阳之气的调和。然后他就建议成帝要明确刺史的职责,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成帝对他提的建议也是颇为赞许,直接就采纳了。

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同时,汉成帝也着手推行一系列的礼制变革。公元前31年,朝廷下令废除了甘泉、汾阴等地的祭祀,以及雍地的五畤祭祀和陈宝祠,并在长安南北郊修建了祭坛,而后举行了郊祀后土的仪式。这些举措就是想简化祭祀的制度,加强中央对宗教仪式的掌控。

后宫的事情同样牵动着朝廷上下的心。汉成帝在做太子时便以好色闻名天下,等他即位后,皇太后就下诏挑选天下的美女来充实后宫。大将军武库令杜钦深知后宫争斗对国家带来的危害,于是他就向王凤进谏,建议朝廷应该遵循古礼,建立 “一娶九女” 的制度,要注重女子的德行而非容貌才艺,以此来保障皇嗣的延续和后宫的稳定。然而,由于太后认为旧制当中无此规定,王凤也未能坚持到底,最终这个制度就胎死腹中了。

在草原上,呼韩邪单于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权力交接的纷争。单于宠爱左伊秩訾的两个侄女,颛渠阏氏之子且莫车也深受单于的喜爱,单于临终前就想把他立为继承人。但颛渠阏氏为了顾全大局,又认为且莫车年少,若是被立为继承人,恐怕难以服众,于是她就建议单于立大阏氏之子雕陶莫皋。最终,雕陶莫皋即位,被称为复株累若鞮单于。而按照匈奴的习俗,复株累单于要娶王昭君为妻,随后王昭君为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继续维系着汉匈之间的和平。

公元前30年,各种灾异事件接踵而至。关内地区连着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这景象引发了京城百姓的恐慌情绪,又有谣言说洪水即将来袭。一时间,搞得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为了活命就争相逃窜,导致踩踏事件频频发生。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皇上赶紧乘船避难,再让百姓上城躲避洪水,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但左将军王商却通过冷静的分析,认为国家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情况下,不可能突发洪水,一定要稳定民心。最终,通过查证洪水即将来袭的话是谣言。通过这事,汉成帝对王商的沉稳和远见提出了大大的赞赏,而王凤则因为失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此时的汉成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掌控,决定进一步重用王凤。本年八月,成帝就下令免去了车骑将军许嘉的职务,让他以特进侯的身份参与朝政。随后,御史大夫张谭因为选举不实被免职,而光禄大夫尹忠则代替了他的职位。然而,这一年的十二月,日食与地震的相继发生,再次给朝廷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灾异现象,汉成帝就下诏让大臣们举荐贤良方正的人,这时杜钦和谷永就上书,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后宫,认为嫔妃争宠、嫉妒专权,是皇嗣难继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9年,朝廷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中书宦官,然后设置了五名尚书官员,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削弱宦官的权力,从而加强朝廷的行政效率。三月,左将军王商被任命为了丞相,成为朝堂上的中坚力量。

夏季,汉成帝召见那些直言进谏之士商量对策。在当时,许多人将朝政问题都归咎于大将军王凤的治理不当。而谷永为了依附王凤,就在奏书中刻意回避了王凤的责任,反而强调四方安定、诸侯势弱、百官制衡,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为皇帝后宫管理制度不完善上面。他建议成帝广纳宜子妇人,不论她的出身美丑,只要能确保皇嗣的繁衍就行。杜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最终,汉成帝也是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将奏书展示给后宫看,同时提拔谷永为光禄大夫。

在这短短几年内,西汉王朝经历了政治、礼制、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石显集团的覆灭、外戚势力的崛起、天象灾异的警示、后宫制度的讨论,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共同构成了汉成帝初年那种复杂而动荡的社会局面。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西汉王朝在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汉成帝统治初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天灾与**的双重困境当中。反常的气候现象接连不断的出现,黄河决堤引发的大规模洪灾,地方盗贼横行无忌,边疆局势也暗潮涌动。这些危机不仅考验着朝廷的应对能力,还折射出了这个帝国存在的制度性矛盾与权力的博弈。

公元前30年的夏天,本该是酷暑时节,可是天空却飘起了雪花,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到了秋季,桃树李树又违背了时令结果了,这些反常的自然现象都预示着不祥。紧接着,又下了十多天的大暴雨,最终冲垮了东郡的金堤,这直接导致汹涌的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涌。

其实,这场水患早就有了预兆。在此之前,清河都尉冯逡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他上书指出,清河地处黄河下游,土质疏松,原本是依靠着屯氏河的分流来减轻水患压力。但是呢,随着屯氏河的堵塞,灵鸣犊口水流不畅,黄河独自承接着来自好几条河流的水量,即便我们不断的加高堤防,也难以承受洪水的冲击。他还说,现在若不及时疏通屯氏河,黄河一旦决堤,如果北决将会殃及四五个郡,如果南决则会淹没十多个郡。可惜的是,他的这份饱含忧患意识的奏疏,在丞相御史府几经周转,最终换来的却是 “财政困难,暂缓治理” 的敷衍答复。

三年后,冯逡的预言不幸成真。黄河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同时决口,洪水如同猛兽般迅速席卷兖州、豫州,随后又蔓延到平原、千乘、济南这些地方。这场浩劫导致四个郡、三十二个县沦为了泽国,十五万顷良田被淹,水深之处达到了三丈。又有近四万所的官亭民房轰然倒塌,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这次的灾情,朝廷迅速展开了救援。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应对不力,遭到了成帝的严厉斥责,最终因为忧惧自杀。大司农紧急调拨钱粮赈济灾区,两名谒者征调河南以东的五百艘船只,很快就把九万七千多名灾民转移到了高地。与此同时,朝廷又任命少府张忠接替御史大夫的职位,试图稳定混乱的局面。

当朝廷忙于应对水患灾害时,长安近郊的南山又传来了警报。傰宗率领的数百名盗贼啸聚山林,公然劫掠百姓,他的恶行严重威胁着京畿的安全。尽管朝廷已经派出了一千多名官兵前去围剿,但是一直没能完全剿灭。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治安危机,不仅暴露出了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漏洞,更是让朝廷颜面尽失。

关键时刻,大将军王凤采纳了幕僚的建议,推举原高陵县令王尊出山。王尊临危受命,以谏大夫的身份代理京辅都尉,并兼任京兆尹。这位向来有贤能之臣的官员,到任后雷厉风行,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谋略和果断的行事风格,不到一个月就把南山的盗贼悉数肃清。他此次剿灭盗贼的功绩,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不久后便正式被任命为京兆尹。

在朝廷刚处理好盗贼的事情时,昔日的西征功臣陈汤却深陷入了囹圄。其实早在汉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就旧事重提,指责陈汤当年出使西域时,擅自调遣蛮夷的军队,还私自取走康居的财物。尽管他的这些行为发生在朝廷大赦之前,陈汤仍因此被免职。如今祸不单行,陈汤因为误判康居王侍子的身份,直接被判处了死刑,一代名将竟然面临身死的绝境。

太中大夫谷永不忍看到功臣蒙冤而亡,就挺身而出为陈汤辩护。他援引历史典故,将陈汤比作楚国的子玉、赵国的廉颇,并强调了一名优秀的将领对国家的重要性。谷永指出,陈汤征讨郅支单于,威震西域,他的功绩在元帝时期以来的将领中无人能及,实在不能因为一些小的过失而被处死啊。他的这番饱含深情的谏言,最终打动了汉成帝,陈汤虽然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平民,但性命得以保全,结果还是好的,只要你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死了可就啥都没了。

对于陈汤命运的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不久之后,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军队围困,面对这种困境,他赶忙派出信使向朝廷求援。面对这一突发危机,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以及百官连着商量了好几天都没想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大将军王凤想起了赋闲在家的陈汤,于是就建议成帝听听他的意见。

随后,成帝就在宣室召见了陈汤。陈汤的双臂因为当面出征受到寒气的侵袭,现在已经无法伸直了,但这并未影响他敏锐的军事洞察力。面对成帝的请教,他冷静的分析出,胡兵的战斗力远不及汉军,即便现在有所进步,还是需要三个人才能与一名汉兵抗衡。况且乌孙的军队属于临时拼凑的,必定难以持久围困。他还断言,不出五日必有捷报传来。果然,四天后,远处就传来了段会宗的军书,乌孙军队已然撤退。陈汤的精准预判,不仅解了西域之围,也为自己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随后他就被任命为从事中郎,参与幕府的决策。

公元前28年春天,在黄河决堤的废墟上,有新的希望正在萌芽。杜钦向王凤推荐犍为郡的王延世主持黄河的堵口工程。王延世创造性地采用了四丈长的竹笼,并给里面装满小石头,然后用双船夹持下沉的方法放下去,在经过了三十六天的日夜奋战后,终于是成功的修复了河堤。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彰显了人定胜天的决心。三月,王延世因功就被封为了光禄大夫,赐爵关内侯,获赏黄金百斤,成为了朝廷表彰的治水英雄。

然而,这一年的四月,一场日食再次引发了朝野震动。汉成帝下诏求谏,又开始大赦天下。光禄大夫刘向等大臣再次将灾异与后宫联系起来,直指许皇后专宠导致皇嗣难继的问题。在舆论的压力下,汉成帝下令削减后宫的开支,同时限制对外戚的赏赐。许皇后则上疏为自己辩解,她认为时代不同,制度应该有所调整,不应过分苛责。成帝最终还是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劝诫皇后要以节俭修德为本,为后宫树立榜样。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也在酝酿着一场制度改革。汉成帝痛感律令繁杂,致使百姓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于是就下令精简死刑条款和那些多余的律令。但由于执行部门的敷衍了事,这次改革并未能触及根本,仅停留在表面。

在边疆,匈奴单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人前来朝贡,参加正月的朝贺。这次看似平静的外交活动背后,实则隐藏着边疆局势的微妙变化,为未来汉匈关系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时期的西汉王朝,在天灾**的冲击下,既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现在的制度僵化、决策迟缓等深层问题。从黄河治理到后宫风波,从边疆危机到律令改革,诸多事件相互交织,组成了一条危机四伏却又充满变革希望的道路。?

在汉成帝统治的关键时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当中。在边疆,匈奴的降叛之事暗藏玄机;在朝堂,外戚势力的急剧膨胀;地方治理面临豪强与蛮夷的双重挑战;同时,天灾的频繁发生、典籍散佚等问题也在不断冲击着帝国的根基。

公元前27年春天,匈奴使者伊邪莫演在回去之前,突然就给大家上演了非常戏剧性的一幕。他言辞决绝地表示愿意归降汉朝,甚至以死相逼:若是汉朝不接纳,我就宁死也不回去!这一突发状况在朝堂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有部分官员秉持旧例,主张接纳以彰显大国胸怀;光禄大夫谷永与议郎杜钦却展现出了他们深邃的战略眼光,他们敏锐地指出:如今匈奴单于已经称臣纳贡,与往昔敌对态势截然不同,若是此时接纳他们叛逃的臣子,这无异于贪图蝇头小利而失信于藩属。这背后或许隐藏着单于的试探之计,或设反间之局,这关乎到边境的安危,切不可草率行事啊。

汉成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随后就派中郎将王舜前去当面质询。伊邪莫演瞬间改口,声称自己是 胡言乱语,这场风波也就此平息。回到匈奴后,他虽然保留官位,却被单于禁止再次接触汉使。这场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实则是汉匈外交博弈的缩影,彰显了汉朝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谨慎与智慧。

同年夏天,一场罕见的天灾降临到了楚国。像锅一般大的冰雹倾泻而下,仿佛预示着王朝即将面临的剧变。而在政治舞台上,更加让人震撼的事件正在上演。六月,汉成帝一口气册封五位舅舅为王侯。王谭被封为平阿侯,王商被封为成都侯,王立被封为红阳侯,王根被封为曲阳侯,王逢时则被封为高平侯, 同日受封,震惊朝野。太后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的儿子苟参,虽然没被封王,但也被任命为侍中、水衡都尉,从此之后,王氏家族的势力开始急剧膨胀。

这一系列的封赏背后,是外戚势力对朝政的深度渗透。王氏兄弟凭借太后的裙带关系,迅速崛起成为了朝堂新贵,其权势的扩张速度之快,令群臣侧目而视,这也为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埋下了隐患。

在地方的治理上,京兆尹王尊的遭遇成为了焦点。御史大夫张忠以 暴虐傲慢 为由弹劾王尊,导致他被免职。这位曾以雷霆手段肃清南山盗贼的能臣,瞬间沦为了众矢之的。然而,他的功绩并没有被百姓遗忘。湖县三老公乘兴等人联名给朝廷上书,言辞恳切地为王尊辩护,他们声称:王尊在治京期间,整顿乱象、诛杀暴徒,功绩堪比名将。如今却遭人诬陷,实乃奸人为了借公济私。同一官员,三年间忽然被捧为贤臣,忽然被贬为奸佞,岂不显得可笑?

他们的这番肺腑之言打动了汉成帝,王尊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出任徐州刺史。这场风波不仅展现了能臣与官僚集团的矛盾,更折射出西汉后期吏治的复杂生态。

与此同时,西南边陲的局势也愈发的严峻。夜郎王兴、王禹、漏卧侯俞公然起兵互相攻打,甚至刻制汉朝官吏的木像当街射箭,公然挑衅朝廷的权威。得到消息的杜钦向大将军王凤建言说:如今蛮夷轻视汉使,若是继续采取怀柔的政策,恐怕会发生大乱呀,我们应该趁他们羽翼未丰之际,果断出兵镇压!

王凤同意了他的建议,然后就派陈立出任牂柯太守。陈立到任后,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政策,在劝说无果后,就果断在且同亭斩杀了夜郎王兴。他的岳父翁指与儿子邪务纠集残部反叛,陈立又巧用奇兵断绝他们的粮道、实施反间计,最终平定了叛乱。这场西南平乱,彰显了汉朝对边疆的强力管控,也展现了地方官员的卓越才能。

公元前26年,西汉王朝在文化与天灾领域迎来双重挑战。一方面,成帝痛心于皇家的藏书散佚严重,派谒者陈农广征天下遗书,并命刘向、任宏等学者分科校勘。刘向在整理典籍之余,更是借《洪范五行传论》对成帝委婉的进行劝谏,暗指王氏专权的弊端。可惜呀,这番苦心并未能动摇王氏的根基。

另一方面,黄河再次在平原郡决口,洪水肆虐济南、千乘。朝廷紧急启用治水能臣王延世,又联合丞相史杨焉、将作大匠许商等人,耗时六个月方才治理好了这场水患。这场水患不仅考验着朝廷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能力,也反映出了西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的不足。

在这个内忧外患交织的特殊时期,西汉王朝不仅向世人展示出了强大的韧性与应变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外戚专权、吏治**等深层次的问题。从边疆外交到朝堂的权力斗争,从地方治理到国家的文化建设,诸多事件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西汉王朝的未来走向,这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在汉成帝执政时期的河平至阳朔年间,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困局。外戚王氏集团的权势如日中天,逐渐侵蚀着皇权的根基;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波谲云诡,正直之士与权臣的较量惊心动魄;边疆与地方的治理难题接踵而至,天灾**交织之间,表现出了西汉王朝所面临的困窘境地。

公元前25年春天,匈奴单于前来朝见汉朝皇帝,这为西汉王朝带来了短暂的外交和平。然而,朝堂内部的暗潮却汹涌而起。琅邪郡灾害频繁发生,丞相王商秉持公正的行事理念,对与大将军王凤有姻亲关系的琅邪太守杨肜展开了调查。王凤多次求情未果,王商又坚持上奏弹劾,他的这一秉公之举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对此,王凤那是怀恨在心,就暗中指使频阳人耿定向朝廷上书,以捕风捉影的罪名指控王商 “与父婢私通”“纵容妹妹杀害情夫”。尽管汉成帝知道这些指控荒诞不经,也下诏不予追究,但王凤却穷追不舍,还联合善于阿谀奉承的太中大夫张匡,对王商进行恶意诋毁。在王凤的步步紧逼下,四月壬寅日,汉成帝无奈地收回了王商的丞相印绶。三日后,王商悲愤交加,竟然吐血而亡,谥号 “戾侯”。王商的家族成员也遭到了清算,众多子弟都被调离了朝廷的核心岗位,王氏外戚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王商死后,汉成帝就任命自己的老师张禹为丞相。张禹曾与王凤共同执掌尚书事务,因此十分忌惮王凤的权势,就一直称病请辞。而成帝的此次任命,既是出自成帝对老师的信任,也是成帝想要平衡朝堂势力的引路石,但是成帝的这个想法在王氏集团的强势打压之下,变得收效甚微。

在边疆事务上,罽宾国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自汉武帝开通西域以来,罽宾国因为地处偏远,认为汉军难以到达他们国家,就多次劫杀汉使,而且态度极为的傲慢。尽管汉元帝时期曾断绝与罽宾国的往来,但汉成帝即位后,罽宾国便再次遣使谢罪。

面对罽宾国的示好,汉朝内部就对是否派遣使者护送他们回国而产生了争议。杜钦向王凤进言,深刻剖析了罽宾国的真实意图,他认为:罽宾国反复无常,有求于我们时就言辞谦卑,对我们没有所求时就变得骄横跋扈,他们派遣使者前来,就是为了贪图贸易利益。况且护送使者需要穿越重重险阻,对我们来说不仅耗费巨大,还面临着诸多的危险。他建议朝廷实在不应该为了虚名而劳师动众,应当采取比较务实的策略。王凤采纳了这一建议,最终汉朝使者把他们送到了皮山就返回了。罽宾国虽然贪图汉朝的赏赐,但他们使者也仅隔数年才前来一次,因此双方的关系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

公元前24年,西汉王朝的政治矛盾进一步激化。大将军王凤独揽朝政,此时的汉成帝虽然贵为天子,却处处受到掣肘。有一次,成帝想要任命博学多才的刘歆为中常侍,却因为没有通报王凤而被迫作罢,王氏的权势之大可见一斑。

此时,成帝因为没有子嗣而且身体欠佳,所以对定陶共王刘康格外的亲近,就把他留在京师陪伴自己。王凤却对此感到不安,恰逢发生了日食,他借机以 “阴气过盛” 为由,逼迫成帝将定陶王遣送回封国。这一事件引发了成帝的强烈不满,也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了导火索。

京兆尹王章素来刚直不阿,虽然他是由王凤举荐的,但他却不满王凤的专权行径。他秘密给成帝上了奏章,直接指出日食灾祸的出现就是王凤专权蒙蔽君主所引起的,并详细的列举了王凤的三大罪状:诬陷丞相王商、强遣定陶王归国、将已嫁之女纳入后宫。王章的谏言可以说是深深的触动了成帝,成帝决定重用王章,并让他为朝廷推荐贤才。王章随即就举荐了冯野王,试图以此来制衡王凤。

然而,王章的谋划却被太后的堂弟王音给偷听到了并告知了王凤。王凤惊恐之余,在杜钦的建议下,就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称病请辞,这引发了太后的哭泣绝食。而成帝因为自幼依赖王凤,最终还是心软了,不仅没有怪罪王凤,还让他官复原职。王凤重新掌权后,就立即展开了报复,指使尚书弹劾王章。让廷尉罗织罪名,给王章定下大逆不道的罪行,王章最终冤死狱中,妻儿也被流放合浦。王章之死令朝堂震动,公卿百官也对王凤更加畏惧了,此时王氏外戚的专权达到了顶峰。

在地方治理方面,陈留太守薛宣因为政绩卓着而被升任为左冯翊,这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理政才能。他对儿子薛惠的教育理念 “为官之道以法令为师,能力自有天赋”,也在当时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了汉代官员对治理能力的独特认知。

与此同时,西汉在社会上也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公元前23年,关东地区爆发了大水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剧。而王氏五侯却在此时竞相奢靡,大肆收受珍宝贿赂,他们广结宾客,通过慷慨的施舍为自己树立声望,就是为了巩固家族势力。这种鲜明的贫富对比,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面对王氏外戚的日益坐大,刘向忧心忡忡。他向陈汤坦言说:如今灾异频发,外戚势盛,刘氏的江山已经危在旦夕了。随后,刘向就冒死进谏,他引经据典,历数王氏的僭越之举,警告成帝若是对他们不加以遏制,必将重蹈田氏篡齐、六卿专权的覆辙。他建议成帝亲近宗室,疏远外戚,收回王氏的权力,以此来保全刘氏的社稷。可以成帝最终还是没听他的,只是对他的忠心进行了一番表扬。

在河平至阳朔这短短几年间,西汉王朝在政治、边疆、社会等多个领域遭遇重重危机。外戚王氏的专权不仅影响了朝堂的格局,还反映出了西汉王朝在制度上存在的矛盾;边疆与地方的治理困境,以及频繁的天灾,更是暴露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脆弱性。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如同沉重的枷锁,逐渐将西汉王朝拖入毁灭的深渊,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