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41章 门阀博弈下的皇权更迭

资治通鉴新译 第141章 门阀博弈下的皇权更迭

作者:姣姣明月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23:51

晋纪二十五

公元371年

春季正月,袁瑾、朱辅向前秦求救,前秦王苻坚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交州刺史,另派遣武卫将军武都王苻鉴、前将军张蚝率领两万步兵骑兵前去救援。大司马桓温派遣淮南太守桓伊、南顿太守桓石虔等人在石桥迎击苻鉴、张蚝,把他们打得大败,前秦军队撤退后驻扎在慎城。桓伊,是桓宣的儿子。丁亥日,桓温攻克寿春,擒获袁瑾、朱辅以及他们的宗族亲属,将他们押送到建康后斩首。

随后,前秦王苻坚迁徙函谷关以东的豪杰以及不同部族十五万户到关中地区,把乌桓人安置在冯翊、北地,把丁零人翟斌的部众安置在新安、渑池。对于那些因战乱流离失所、想要返回故土重操旧业的人,全都听任他们回去。

二月,前秦任命魏郡太守韦钟为青州刺史,中垒将军梁成为兖州刺史,射声校尉徐成为并州刺史,武卫将军王鉴为豫州刺史,左将军彭越为徐州刺史,太尉司马皇甫覆为荆州刺史,屯骑校尉天水人姜宇为凉州刺史,扶风内史王统为益州刺史,秦州刺史西县侯苻雅为使持节、都督秦、晋、凉、雍四州诸军事、秦州牧,吏部尚书杨安为使持节、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前秦重新设置雍州,治所设在蒲阪;任命长乐公苻丕为使持节、征东大将军、雍州刺史。梁成,是梁平老的儿子;王统,是王擢的儿子。苻坚因为函谷关以东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应当任用合适的人选,便命令王猛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拔征召有才能的人,补充六州的太守、县令,任职之后,再上报朝廷正式任命。

三月壬辰日,益州刺史建成定公周楚去世。

这时,前秦后将军金城人俱难在桃山攻打兰陵太守张闵子,大司马桓温派兵击退了俱难。

前秦西县侯苻雅、杨安、王统、徐成以及羽林左监朱肜、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七万步兵骑兵讨伐仇池公杨纂。

代国将领长孙斤图谋杀害代王拓跋什翼犍,世子拓跋寔奋力抵抗,胸部受伤,最终擒获长孙斤并将其杀死。

夏季四月戊午日,东晋实行大赦。

这时,前秦军队抵达鹫峡,杨纂率领五万部众抵御。梁州刺史弘农人杨亮派遣督护郭宝、卜靖率领一千多骑兵援助杨纂,与前秦军队在峡中交战;杨纂的军队大败,死亡人数达到十分之三四。郭宝等人也战死,杨纂收拢残兵逃了回去。西县侯苻雅进军攻打仇池,杨统率领武都的部众投降前秦。杨纂十分害怕,反绑双手出城投降,苻雅把杨纂押送到长安。前秦任命杨统为南秦州刺史;加授杨安都督南秦州诸军事,镇守仇池。

王猛在枹罕打败张天锡时,擒获了张天锡的将领敦煌人阴据以及五千名士兵。前秦王苻坚攻克杨纂之后,派遣阴据率领他的士兵返回凉州,让着作郎梁殊、阎负护送他们,顺便命令王猛写信劝谕张天锡,信中说:“过去您的先祖向刘曜、石勒称臣,是因为他们能审度强弱形势。如今要说凉州的实力,已比过去有所削弱;要说大秦的德行,却不是刘曜、石勒所能比拟的;而将军您反而与大秦断绝关系,这恐怕不是祖先宗庙的福气吧!凭借大秦的威势,威力震慑四方,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能够让弱水掉头向东流,让长江、黄河折向西淌。函谷关以东已经平定,接下来将要调兵进攻黄河以西地区,恐怕不是凉州六郡的官民所能抵抗的。刘表曾经认为汉水以南可以保住,将军您现在认为黄河以西可以保全,吉凶祸福都取决于您自身,过去的教训并不遥远,您应当深入思考,妥善谋划,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分,不要让六代相传的基业毁于一旦!”张天锡十分恐惧,便派遣使者向前秦认错并表示愿意称臣。苻坚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便任命张天锡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这时,吐谷浑王辟奚听说杨纂战败,五月,派遣使者向前秦进献一千匹马、五百斤金银。前秦任命辟奚为安远将军、漒川侯。辟奚,是叶延的儿子,他喜好学习,为人仁厚但缺乏威严和决断力。他的三个弟弟专权放纵,国中的人都为此担忧。长史钟恶地,是西漒羌人的首领,他对司马乞宿云说:“大王的三个弟弟横行无忌,权势超过了大王,国家几乎要灭亡了。我们两人身为辅政大臣,岂能坐视不管!明天是初一,文武官员都会集会,我将要在会上讨伐他们。大王身边的人都是我们羌人子弟,我只要眨一下眼睛示意,立刻就能把他们擒获。”乞宿云请求先告诉大王,钟恶地说:“大王仁慈却没有决断力,告诉他肯定不会同意。万一事情泄露,我们就会全军覆没了。事情已经说出口,怎么能中途改变!”于是在集会时擒获了大王的三个弟弟,把他们杀了。辟奚对此是又惊又怕,自己从座位上跌落到床底下,钟恶地、乞宿云急忙上前扶起他,说:“臣昨天梦见先王用剑刺臣,说:‘三个弟弟将要谋反,不能不讨伐他们。’所以我们才杀了他们。”辟奚从此患病,精神恍惚,他对世子视连说:“我连累了同胞兄弟,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先王!国家的大小事务,都由你去处理吧,我剩下的这把老骨头,只求能活下去罢了。”随后便因忧虑去世了。

视连继位后,七年不饮酒、不打猎,军队和国家的事务,都委托给将领和辅佐大臣处理。钟恶地劝谏他,认为:“君主应当自己寻求娱乐,树立威势,布施恩德。”视连哭着说:“我家从先祖以来,就以仁孝忠恕代代相传。先王因为兄弟友爱没能善终,最终悲愤而死。我虽然继承了王位,不过是苟活在世罢了,音乐、女色、游玩、打猎,哪里是我安心享受的东西呢!威势和恩德的建立,应当交给后代去做啊。”

此时,代国世子拓跋寔因受伤引发的病情去世。

秋季七月,前秦王苻坚前往洛阳。

代国世子拓跋寔娶了东部大人贺野干的女儿,拓跋寔死后,他的妻子怀有身孕,甲戌日,生下一个男孩,代王拓跋什翼犍为此在境内实行大赦,给男孩取名为涉圭。

这时,大司马桓温因为梁州、益州多有贼寇,周氏世代都有威名,八月,任命宁州刺史周仲孙监理益、梁二州诸军事,兼任益州刺史。周仲孙,是周光的儿子。

随后,前秦任命光禄勋李俨为河州刺史,镇守武始。

王猛凭借在潞川之战中的功劳,请求任命邓羌为司隶校尉。前秦王苻坚下诏说:“司隶校尉负责督察京城及其周围地区,职责重大,不能用来优待名将。汉光武帝不把行政事务交给功臣处理,实际上是看重他们。邓羌有廉颇、李牧那样的才能,朕正要把征伐的大事委托给他,让他向北平定匈奴,向南扫荡扬州、越州,这才是邓羌该承担的重任,司隶校尉的职位怎么能让他胜任呢!现在晋升他为镇军将军,位列特进。”

九月,前秦王苻坚返回长安。归安元侯李俨在上邽去世,苻坚又任命李俨的儿子李辩为河州刺史。

冬季十月,前秦王苻坚前往邺城,在西山打猎,十多天都没有返回。艺人王洛勒住苻坚的马劝谏说:“陛下是百姓的依靠,现在长时间打猎不回去,一旦发生意外变故,太后和天下百姓该怎么办呢!”苻坚因此停止打猎,返回宫中。王猛趁机进言说:“打猎确实不是紧急事务,王洛的话,不能忘记啊。”苻坚赏赐王洛一百匹丝帛,并任命他为官箴左右,从此以后不再打猎。

这时,大司马桓温依仗自己的才能、谋略和地位声望,暗中怀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他曾经抚摸着枕头感叹说:“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术士杜炅能够预知人的富贵贫贱,桓温问杜炅自己的官职能达到什么地步,杜炅说:“明公的功勋遍及天下,职位能达到臣子的最高极限。”桓温听了很不高兴。桓温想要先在黄河以北建立战功,来获取当时的声望,然后返回朝廷接受九锡之礼。等到枋头战败,他的威名受到挫败。攻克寿春之后,桓温对参军郗超说:“这足以洗刷枋头之战的耻辱了吧?”郗超说:“还不能。”过了很久,郗超到桓温的住处留宿,半夜时分,对桓温说:“明公难道没有什么忧虑的事情吗?”桓温说:“你想说什么?”郗超说:“明公承担着天下的重任,现在已经六十岁了,却在大规模的行动中失败,如果不建立非凡的功勋,就不足以安抚百姓的期望!”桓温说:“那该怎么办呢?”郗超说:“明公如果不效仿伊尹、霍光废黜君主的举动,就无法建立强大的威势和权力,震慑天下。”桓温向来就有这个心思,所以对郗超的话深表赞同,于是和他商定了计划。因为晋废帝司马奕一向谨慎,没有过错,而床笫之事容易捏造罪名,便散布谣言说“皇帝早就患有阳痿,他宠信的侍从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在宫内侍奉皇帝的起居,皇帝的两个美人田氏、孟氏生下了三个男孩,皇帝将要册立太子,改变皇位的继承,颠覆皇家基业”。桓温暗中把这些话传播到民间,当时的人都无法辨别真假。

十一月癸卯日,桓温从广陵准备返回姑孰,驻扎在白石。丁未日,桓温前往建康,委婉地劝说褚太后,请求废黜晋废帝,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并且把草拟好的诏令呈给褚太后。太后当时正在佛堂烧香,内侍启奏说:“外面有紧急奏章。”太后出来,靠在门上看了几行奏章,就说:“我本来就怀疑这件事!”看到一半,就停下来,找来笔在诏令上补充写道:“未亡人不幸遭遇这样的种种忧患,想到先帝的亡灵和当今的处境,内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痛苦。”

己酉日,桓温在朝堂上召集文武百官。废黜君主是历代都没有过的事情,没有谁知道相关的旧例,百官都震惊恐惧。桓温也神色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尚书仆射王彪之知道事情已经无法阻止,就对桓温说:“明公辅佐皇室,应当遵循前代的先例。”于是下令取出《霍光传》,有关的礼仪制度,很快就确定下来。王彪之穿着朝服站在台阶上,神情坚定,毫无惧色。文武官员的礼仪标准,全都由他确定,朝廷上下因此都很佩服他。接着宣布太后的诏令,废黜晋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由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司马昱继承皇位。百官进入太极前殿,桓温派督护竺瑶、散骑侍郎刘亨收取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晋废帝戴着白色便帽,穿着单衣,走下西堂,乘坐牛车驶出神虎门,大臣们叩拜送别,没有谁不抽噎流泪。侍御史、殿中监率领一百名士兵护送他到东海王的宅第。桓温率领百官准备好皇帝的车驾仪仗,到会稽王的府邸迎接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上更换服装,戴着平巾帻,穿着单衣,面向东方流泪,叩拜接受玉玺和绶带,当天,正式登基称帝,更改年号。桓温出宫后驻扎在中堂,分派士兵驻守皇宫。桓温有脚疾,皇帝下诏允许他乘坐轿子进入宫殿。桓温准备了言辞,想要陈述废黜旧帝、拥立新帝的本意,皇帝召见他时,却泪流满面,桓温既害怕又紧张,最终一句话也没能说出来就退下了。

太宰武陵王司马曦,喜好军事,被桓温所忌恨,桓温想要废黜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是皇室近亲,又没有明显的罪过,不能因为猜疑就废黜迁徙他。明公拥立圣明的君主,应当尊崇和辅佐王室,与伊尹、周公齐名;这是大事,应当更加慎重考虑。”桓温说:“这件事已经定了,你不要再多说了!”乙卯日,桓温上奏章说“司马曦聚集收纳轻浮剽悍之徒,他的儿子司马综骄横残忍;袁真叛乱,司马曦与他有牵连。近来司马曦心怀猜疑恐惧,将要成为祸乱的根源。请求罢免司马曦的官职,让他以王的身份回到封国”。皇帝批准了桓温的奏请,同时罢免了司马曦的世子司马综、梁王等人的官职。桓温派魏郡太守毛安之率领他的部众驻守皇宫。毛安之,是毛虎生的弟弟。

庚戌日,尊奉褚太后为崇德太后。

当初,殷浩去世,大司马桓温派人送去书信吊唁。殷浩的儿子殷涓没有回信,也没有去拜见桓温,反而和武陵王司马曦交往。广州刺史庾蕴,是庾希的弟弟,向来和桓温有矛盾。桓温厌恶殷氏、庾氏家族势力强大,想要除掉他们。辛亥日,桓温派他的弟弟桓秘逼迫新蔡王司马晃到西堂叩头自述,声称自己与司马曦以及司马曦的儿子司马综、着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皇帝面对这种情况泪流满面,桓温把这些人全都逮捕,交给廷尉审理。庾倩、庾柔,都是庾蕴的弟弟。癸丑日,桓温杀死东海王司马奕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甲寅日,御史中丞谯王司马恬秉承桓温的旨意,请求按照法律诛杀武陵王司马曦。皇帝下诏说:“这件事让人悲痛惋惜、惶恐不安,我不忍心听到,更何况谈论呢!还是重新详细商议吧!”司马恬,是司马承的孙子。乙卯日,桓温再次上奏章坚决请求诛杀司马曦,言辞非常严厉恳切。皇帝于是亲手写诏书给桓温说:“如果晋朝的国运长久,明公就应当遵照之前的诏令行事;如果晋朝的国运已经衰竭,请允许我为贤能的人让路。”桓温看了诏书,吓得流汗,脸色大变,于是奏请废黜司马曦和他的三个儿子,把他们的家属都迁徙到新安郡。丙辰日,把新蔡王司马晃贬为平民,迁徙到衡阳;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都被灭族,庾蕴服毒自杀。庾蕴的哥哥东阳太守庾友的儿媳,是桓豁的女儿,所以桓温特别赦免了她。庾希听到灾祸的消息,和弟弟会稽王参军庾邈以及儿子庾攸之逃到海陵的沼泽地带。桓温诛杀殷氏、庾氏家族后,威势显赫,侍中谢安见到桓温时,在远处就叩拜。桓温惊讶地说:“安石,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谢安说:“没有君主在前面叩拜,臣子在后面作揖的道理。”

戊午日,东晋实行大赦,文武官员的职位都提升二等。

己未日,桓温前往白石,上书请求返回姑孰。庚申日,皇帝下诏晋升桓温为丞相,大司马的职位依旧保留,让他留在京城辅佐朝政;桓温坚决推辞,仍然请求返回镇守之地。辛酉日,桓温从白石返回姑孰。

这时,前秦王苻坚听说桓温废黜君主的事情,就对大臣们说:“桓温之前在灞上战败,后来又在枋头战败,不但不能反思过错、自我贬责来向百姓谢罪,反而废黜君主来为自己开脱,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将来怎么在天下人面前立足呢!俗话说:‘对自己的妻子生气,却对父亲变脸。’大概说的就是桓温吧。”

前秦车骑大将军王猛,因为都督六州的责任重大,向前秦王苻坚进言,请求改派亲近贤能的人担任这一职务;至于都督府中选拔官员的事务,他也已经停止办理,另外请求让自己担任一个州的刺史来为国家效力。苻坚回复说:“朕和你,从道义上讲是君臣,从感情上讲胜过骨肉,即使是齐桓公、燕昭王拥有管仲、乐毅,刘备拥有诸葛亮,朕自认为超过他们。君主在寻求贤才时辛劳,得到贤才后就可以安逸。朕既然把六州委托给你,就没有了向东边的顾虑,这不是对你的优待尊崇,而是朕自己寻求安逸啊。夺取天下不容易,守住天下也困难,如果任用的人不合适,祸患就会超出预料,这不仅是朕的忧虑,也是你的责任,所以朕才让朝廷中枢的职位空缺,而把镇守一方的重任放在首位。你没有理解朕的心意,实在辜负了朕平时对你的期望。新的政令等待人才去推行,应当尽快选拔补充官员;等东方的教化融洽和睦之后,你再穿着衮衣回到朝廷任职。”接着派遣侍中梁谠到邺城传达圣旨,王猛于是像以前一样处理事务。

十二月,大司马桓温上奏说:“被废黜流放的人,应当把他们安置在偏远之地,不能让他们接近百姓。东海王(司马奕)应当依照昌邑王(刘贺,西汉被废君主)的旧例,在吴郡修建宅第居住。”褚太后下诏说:“把他贬为平民,感情上实在不忍心,可以特别封他为王。”桓温又上奏说:“可以封他为海西县侯。”庚寅日,朝廷封司马奕为海西县公。

此时,桓温的威势震慑朝廷内外,晋简文帝(司马昱)虽然身处皇帝之位,却只能拱手沉默而已,还时常担心被废黜。在此之前,火星停留在太微垣的端门位置,过了一个月,海西公(司马奕)就被废黜。辛卯日,火星逆向运行进入太微垣,简文帝对此非常厌恶。中书侍郎郗超当时在宫中当值,简文帝对郗超说:“生命的长短,我本来就不放在心上,只是还会再有最近发生的那种事(指废立)吗?”郗超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固国家社稷,对外拓展疆域谋划,像废立那样的非同寻常之事,我用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不会再发生。”后来郗超请假回家探望父亲(郗愔),简文帝对他说:“请代我向你父亲致意,国家和家族的事情,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是因为我不能用道义匡扶护卫皇室,内心的愧疚和叹息难以言说!”接着吟诵庾阐的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有志之士为朝廷危难而痛心,忠诚之臣为君主受辱而哀伤)。”说完泪水沾湿了衣襟。简文帝风度仪表优美,举止得体,注重典籍研读,即使书案上满是灰尘,也依然沉浸在读书中。他虽然神情恬淡舒畅,却没有挽救时局的远大谋略,谢安认为他属于晋惠帝(司马衷,西晋昏庸君主)一类的人,只是在清谈(魏晋时期文人的玄谈风尚)方面比晋惠帝稍好一些。

郗超因为是桓温的亲信,朝中官员都畏惧他,不敢得罪。谢安曾经和左卫将军王坦之一起去拜访郗超,一直等到天色已晚还没能见到他,王坦之想离开,谢安说:“难道就不能为了保全性命,再忍耐片刻吗?”

这时,前秦任命河州刺史李辩兼任兴晋太守,让他返回枹罕镇守。同时将凉州的治所迁移到金城。张天锡(前凉君主)听说前秦有兼并凉州的野心,非常恐惧,于是在姑臧城南建立祭坛,杀牛、羊、猪三牲祭祀。他率领手下官员,隔着遥远距离与东晋的三公(朝廷最高级官员,当时指司徒、司空、太尉)结盟。又派遣从事中郎韩博携带奏表和盟文前往东晋,并且给大司马桓温送信,约定在明年夏天一起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上邽会师。

这一年,前秦益州刺史王统在度坚山攻打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司繁,乞伏司繁率领三万骑兵在苑川抵御王统。王统暗中派兵偷袭度坚山,乞伏司繁部落的五万多人全都投降了王统;乞伏司繁的部众听说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投降前秦,未经交战就溃散了。乞伏司繁无处可去,也前往王统军中投降。前秦王苻坚任命乞伏司繁为南单于,把他留在长安;任命乞伏司繁的堂叔乞伏吐雷为勇士护军,安抚他的部众。

公元372年

春季二月,前秦任命清河人房旷为尚书左丞,征召房旷的兄长房默以及清河人崔逞、燕国人韩胤担任尚书郎,任命北平人阳陟、田勰、阳瑶为着作佐郎,郝略为清河相。这些人都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有声望的士子,由王猛推荐任职。阳瑶,是阳骛的儿子。

冠军将军慕容垂对前秦王苻坚说:“臣的叔父慕容评,是燕国像恶来(商纣王时奸臣,以暴虐着称)一样的人,不应该再让他玷污圣明的朝廷,希望陛下为燕国除掉他。”苻坚于是调任慕容评为范阳太守,前燕的各位亲王全部被补任为边境州郡的官员。

对此,司马光说:古代的人,消灭别人的国家却能让该国百姓喜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为百姓铲除祸害啊。那个慕容评,蒙蔽君主、独揽朝政,嫉妒贤才、忌恨功臣,愚昧昏庸、贪婪暴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国家灭亡后他还不肯去死,逃跑后被擒获。前秦王苻坚不把他当作首恶诛杀,反而对他加以宠爱、授予官职,这是偏爱一个人却不爱整个国家的百姓,他失去人心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他对人施加恩惠,人们却不认为是恩惠;对人竭尽诚意,人们却不认为是诚意。最终他功业未成、无处容身,就是因为行事不符合正道啊。

三月戊午日,东晋派遣侍中王坦之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佐朝政,桓温再次推辞。

此时,前秦王苻坚下诏:“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百姓,凡是精通一部儒家经典、具备一种技艺才能的人,所在郡县要依照礼仪将他们送到京城。在职官员中俸禄在百石以上,却不通晓一部经典、没有一种技艺才能的人,罢免官职,遣送回乡为民。”

夏季四月,东晋将海西公司马奕迁徙到吴县西柴里,命令吴国内史刁彝负责防卫,又派遣御史顾允监督他。刁彝,是刁协的儿子。

六月癸酉日,前秦任命王猛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特进、常侍、持节、将军、侯爵等原有官职依旧保留;任命阳平公苻融为使持节、都督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冀州牧。

庾希、庾邈与前青州刺史武沈的儿子武遵,聚集部众在夜间攻入京口城,晋陵太守卞眈翻越城墙逃到曲阿。庾希谎称接受海西公的秘密诏令,要诛杀大司马桓温。建康城内震动混乱,朝廷内外实行戒严。卞眈征调各县士兵二千人攻打庾希,庾希战败,关闭城门坚守。桓温派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伐庾希。秋季七月壬辰日,周少孙攻克京口城,擒获庾希、庾邈以及他们的亲信党羽,将他们全部斩首。卞眈,是卞壶的儿子。

甲寅日,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重,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佐,一天一夜之内接连发出四道诏令,桓温仍推辞不来。当初,简文帝担任会稽王时,娶王述的堂妹为妃,生下世子司马道生和弟弟司马俞生。司马道生性情疏懒急躁、品行不端,母子二人都因获罪被幽禁而死。简文帝其余三个儿子司马郁、司马朱生、司马天流,都早年夭折。他的姬妾们近十年没有怀孕,会稽王让善于相面的人观察她们,相面人都说:“这些人都不是能生育的人。”又让相面人观察女仆,有个叫李陵容的女仆,在织坊劳作,肤色黑、身材高,宫女们称她为“昆仑”(古代对肤色较深或异域人士的称呼)。相面人见到她后大惊,说:“这才是能生育的人!”会稽王召李陵容侍寝,生下儿子司马昌明和司马道子。己未日,朝廷立司马昌明为皇太子,当时他已经十岁了。封司马道子为琅邪王,兼任会稽国国君,负责供奉简文帝母亲郑太妃的祭祀。简文帝留下遗诏:“大司马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辅佐朝政。”又说:“年幼的太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亲自拿着遗诏入宫,在简文帝面前把诏书撕碎。简文帝说:“天下是偶然得到的运势,你有什么可顾虑的!”王坦之说:“天下是晋宣帝(司马懿)、晋元帝(司马睿)打下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自决定转让呢!”简文帝于是让王坦之修改遗诏,改为:“国家和家族的事务,全部禀报大司马,依照诸葛亮、王导辅政的旧例处理。”当天,简文帝去世。

简文帝去世后,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拥立继承人,有人说:“应当等待大司马桓温来处置。”尚书仆射王彪之神情严肃地说:“天子去世,太子继位,大司马怎么能有不同意见!如果先去当面询问他,反而会被他指责。”朝廷的议论才确定下来。太子司马昌明即位为帝,实行大赦。崇德太后发布诏令,认为新帝年幼,又处于守丧期间,命令桓温依照周公摄政的旧例行事。诏令已经准备施行,王彪之说:“这是不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一定会坚决推辞,导致朝廷政务停滞,先帝的陵墓安葬事宜也会延误,我不敢遵奉诏令,谨将诏令封存送还。”这件事于是没有施行。

桓温原本期望简文帝临终时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即便不禅让,也该让自己摄政。结果未能如愿,他非常愤怒怨恨,给弟弟桓冲写信说:“遗诏只让我依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辅政罢了。”桓温怀疑是王坦之、谢安从中作梗,心中对他们怀恨在心。朝廷下诏让谢安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再次推辞。

八月,前秦丞相王猛抵达长安,苻坚又加授他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丞相的重任,太子太傅的尊位,尚书省长官事务繁杂,司隶校尉职责重大,还要总管军事要务、传达皇帝诏令,文官武将的职务都由我担任,大小事务都要过问。即便是伊尹、吕尚、萧何、邓禹那样的贤才,尚且不能兼任这么多职务,何况我王猛这样无能的人呢!”他接连呈上三四次奏章推辞,苻坚都不允许,说:“朕正要统一天下,除了你,还能托付给谁呢?你不能推辞宰相之职,就像朕不能推辞治理天下的责任一样。”

王猛担任丞相后,苻坚在朝堂上垂手端坐,百官都自行负责职责内的事务,军队和国家内外的事务,没有一件不由王猛处理。王猛刚正严明、清廉公正,善与恶的区分明确,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提拔被埋没的贤才,鼓励农耕养蚕,训练军队,任用官员必定符合其才能,施用刑罚必定符合其罪行。从此前秦国库充实、兵力强盛,打仗没有不胜利的,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苻坚告诫太子苻宏以及长乐公苻丕等人说:“你们侍奉王猛,要像侍奉我一样。”

阳平公苻融在冀州任职时,精心选拔属官,任命尚书郎房默、河间相申绍为治中别驾,清河人崔宏为州从事,负责记室事务。苻融年轻,处理政务喜好新奇,注重苛刻地考察细节;申绍多次规劝纠正他,引导他实行宽厚平和的政策,苻融虽然敬重申绍,却没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后来申绍调任济北太守,苻融因政务上的过失多次被朝廷知晓,屡次受到谴责,这才后悔当初没有采纳申绍的意见。

苻融曾经因擅自修建学校被有关部门弹劾,他派遣主簿李纂前往长安为自己申辩;李纂因忧虑恐惧,在途中去世。苻融问申绍:“谁可以代替李纂去长安?”申绍说:“前燕尚书郎高泰,清正善辩、有胆识谋略,可以派他去。”在此之前,丞相王猛和苻融多次征召高泰为官,高泰都没有应召;到这时,苻融对高泰说:“君子应当解救别人的危难,你不能再推辞了!”高泰于是接受命令。抵达长安后,丞相王猛见到他,笑着说:“高子伯(高泰字子伯)到现在才来,为什么这么晚呢?”高泰说:“我是罪人来接受惩罚,还问什么早晚!”王猛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高泰说:“从前鲁僖公因修建泮宫(诸侯办学之所)而被歌颂,汉宣帝因在稷下(战国时齐国学术中心)兴办教育而名声远扬。如今阳平公修建学校,追随鲁僖公、汉宣帝的脚步,没听说朝廷下诏书褒奖,反而烦劳有关部门弹劾他。明公您辅佐圣明的朝廷,奖惩如此颠倒,下面的官员怎么能逃脱罪责呢!”王猛说:“这是我的过错啊。”苻融被弹劾的事于是得以解决。王猛趁机感叹说:“高子伯怎么能只是阳平公的属官呢!”他把高泰推荐给前秦王苻坚。苻坚召见高泰,对他很满意,问他治理国家的根本,高泰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在于审慎选拔,审慎选拔在于核实人才的真实能力,从来没有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而国家治理不好的情况。”苻坚说:“你的话可谓言辞简练而道理广博啊。”任命高泰为尚书郎。高泰坚决请求返回冀州,苻坚同意了。

九月甲寅日,东晋追尊已故会稽王妃王氏为顺皇后,尊奉新帝司马昌明的母亲李氏为淑妃。

冬季十月丁卯日,东晋将简文帝安葬在高平陵。

彭城有个装神弄鬼的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追随他的人有八百多家。十一月,卢悚派遣弟子许龙前往吴县,清晨时分到达海西公司马奕的住处,谎称奉太后秘密诏令,要迎接海西公复位;海西公起初想要听从,采纳保姆的劝谏后放弃了。许龙说:“大事眼看就要成功,怎么能听妇孺的话呢!”海西公说:“我在这里获罪,有幸得到宽恕,怎么敢轻举妄动!况且太后如果有诏令,应该派官员来,为什么只派你一个人呢?你一定是要作乱!”于是呵斥左右的人把许龙捆绑起来,许龙害怕地逃走了。甲午日,卢悚率领三百部众,清晨攻打广莫门,谎称海西公回来了,从云龙门闯入宫殿庭院,抢夺武器库中的兵器铠甲,宫廷侍卫和官员们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游击将军毛安之听说发生叛乱,率领部众径直冲入云龙门,亲手奋力击杀叛军;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进入止车门,与毛安之合力讨伐叛军,将卢悚诛杀,连同他的党羽一起被杀死的有几百人。海西公非常担心遭遇意外灾祸,于是专心饮酒,放纵声色,有了儿子也不抚养,当时的人都很同情他。朝廷因为他安于屈辱的处境,所以不再对他有所防备。

前秦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去世。梁平老在边境镇守十多年,鲜卑、匈奴等部族既畏惧他又爱戴他。

就在这时,三吴地区(指吴郡、吴兴、会稽)发生严重旱灾,出现饥荒,很多人饿死。

公元373年

春季正月己丑日初一,东晋实行大赦,更改年号。

二月,大司马桓温前来朝见。辛巳日,朝廷下诏命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有人说桓温会诛杀王坦之、谢安,进而推翻晋朝皇室。王坦之十分恐惧,谢安却神色镇定,说:“晋朝的国运存亡,就取决于这次行动了。”桓温抵达后,文武百官在道路两侧叩拜迎接。桓温大规模陈列士兵护卫,邀请朝廷官员见面,有地位名望的人都吓得发抖、脸色苍白,王坦之的汗水浸湿了衣衫,连手板都拿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走到座位上,坐定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如果有道义,守卫的力量应部署在四方邻国,明公何必在墙壁后面安排卫兵呢!”桓温笑着说:“正是因为不能不这样做啊。”于是下令身边的人撤走卫兵,和谢安谈笑了很长时间。郗超常常是桓温的主要谋士,谢安和王坦之拜见桓温时,桓温让郗超躺在帐中偷听他们的谈话。一阵风吹开帐幕,谢安笑着说:“郗生(郗超)可以说是入幕之宾了。”当时天子年幼弱小,外部有强大的大臣,谢安和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皇室,最终使晋朝得以安定。

桓温追查卢悚闯入宫廷的事件,逮捕尚书陆始并交付廷尉审理,罢免了桓秘的官职,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升任毛安之为右卫将军,桓秘从此怨恨桓温。三月,桓温生病,在健康停留了十四天,甲午日,返回姑孰。

夏季,代王拓跋什翼犍派遣燕凤到前秦进贡。

秋季七月己亥日,南郡宣武公桓温去世。起初,桓温病重时,暗示朝廷为他加授九锡(古代帝王赐给重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荣誉与权力),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故意拖延这件事,让袁宏撰写加授九锡的文书草稿。袁宏把草稿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赞叹文稿文辞优美,接着说:“你固然有大才,但怎么能把这样的文稿拿给别人看呢!”谢安见到文稿草稿,就修改其中内容,因此过了十多天还没定稿。袁宏私下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说:“听说桓温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估计也支撑不了多久了,自然可以再稍微拖延些时间。”袁宏听从了他的建议。桓温的弟弟、江州刺史桓冲,向桓温询问谢安、王坦之应该担任什么职务,桓温说:“他们不是你能安排的。”桓温的意思是,自己在世时,谢安、王坦之必定不敢有不同意见;自己死后,他们就不是桓冲能控制的了;如果杀害他们,对桓冲没有好处,还会失去当时的声望,所以才这么说。桓温因为世子桓熙才能平庸,所以让桓冲统领他的部众。于是桓秘和桓熙的弟弟桓济谋划一起杀死桓冲,桓冲暗中得知了这个计划,不敢进入府中。不久,桓温去世,桓冲先派遣身强力壮的士兵拘捕了桓熙、桓济,然后才去处理丧事。桓秘最终被废黜不用,桓熙、桓济都被迁徙到长沙。朝廷下诏按照汉代霍光和安平献王的旧例安葬桓温。桓冲声称桓温有遗命,让年幼的儿子桓玄作为继承人,当时桓玄才五岁,承袭南郡公的爵位。

庚戌日,东晋加授右将军、荆州刺史桓豁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扬、雍、交、广五州诸军事。任命江州刺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及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任命竟陵太守桓石秀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寻阳。桓石秀,是桓豁的儿子。桓冲取代桓温任职后,竭尽忠诚侍奉皇室,有人劝桓冲诛杀当时有声望的大臣,独自掌控朝政大权,桓冲没有听从。起初,桓温在镇守之地时,犯死罪的人都由他自行裁决,不向朝廷请示。桓冲认为生杀大权至关重要,应当归属朝廷,凡是死刑案件都先上报朝廷,等朝廷批复后,再执行判决。

谢安因为天子年幼,又刚失去辅政大臣(桓温),想请求崇德太后临朝听政。王彪之说:“前代君主年幼尚在襁褓中,母子一体,所以可以让太后临朝;即便如此,太后也不能独自决断事务,还需要咨询大臣。如今皇上已经十岁,快到加冠成婚的年龄了,反而让堂嫂(崇德太后是晋元帝的儿媳,简文帝的嫂子,孝武帝的堂嫂)临朝听政,让人觉得君主年幼弱小,这难道是用来弘扬圣德的做法吗!各位如果一定要这样做,固然不是我能阻止的,我所惋惜的是国家的大体啊。”谢安不想把大权交给桓冲,所以想让太后临朝,自己得以专门负责进言献策、裁决政务,于是没有听从王彪之的建议。八月壬子日,崇德太后再次临朝摄政。

梁州刺史杨亮派遣儿子杨广袭击仇池,与前秦梁州刺史杨安交战,杨广的军队战败,沮水沿岸各戍守据点的士兵都弃城溃逃。杨亮十分恐惧,退守磬险。九月,杨安进军攻打汉川。

丙申日,东晋任命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兼任吏部尚书,共同掌管朝政。谢安常常感叹说:“朝廷中的大事,大家不能决断的,去咨询王公(王彪之),没有不立刻解决的。”

任命吴国内史刁彝为徐、兖二州刺史,镇守广陵。

冬季,前秦王苻坚派遣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肜率领两万士兵从汉川出发,派遣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率领三万士兵从剑门出发,入侵梁州、益州;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率领一万多巴地獠人抵抗,双方在青谷交战。杨亮的军队战败,逃回到西城。朱肜于是攻克汉中。徐成攻打剑门,将其攻克。杨安进军攻打梓潼,梓潼太守周飏坚守涪城,派遣几千步兵骑兵护送母亲、妻子从汉水前往江陵,朱肜半路截击并俘获了她们,周飏于是向杨安投降。十一月,杨安攻克梓潼。荆州刺史桓豁派遣江夏相竺瑶救援梁州、益州;竺瑶听说广汉太守赵长战死,就率军撤退了。益州刺史周仲孙率领士兵在绵竹抵抗朱肜,得知毛当将要抵达成都,周仲孙率领五千骑兵逃到南中。前秦于是夺取了梁州、益州,邛、莋、夜郎等地都归附了前秦。前秦王苻坚任命杨安为益州牧,镇守成都;任命毛当为梁州刺史,镇守汉中;任命姚苌为宁州刺史,驻守垫江;任命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守仇池。

前秦王苻坚想任命周飏为尚书郎。周飏说:“我蒙受晋朝的深厚恩德,只是老母亲被擒获,我才在此失节投降,母子能得以保全,是秦国的恩惠。即便有公侯那样的尊贵地位,我也不认为是荣耀,更何况是郎官呢!”于是拒绝做官。每次见到苻坚,周飏有时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种傲慢无礼的坐姿),还称苻坚为“氐贼”。曾遇到元旦朝会,仪仗侍卫十分盛大,苻坚问周飏说:“晋朝的元旦朝会,和这里相比怎么样?”周飏撩起衣袖厉声说:“你们这些犬羊之辈聚集在一起,怎么敢和天朝(晋朝)相比!”前秦人因为周飏不恭顺,多次请求杀死他,苻坚却对他更加宽厚。

周仲孙因失守益州被罢免官职。桓冲任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兼任建平太守,任命毛虎生的儿子毛球为梓潼太守。毛虎生与毛球讨伐前秦,抵达巴西后,因粮草缺乏,退守巴东。

东晋任命侍中王坦之为中书令,兼任丹杨尹。

这一年,鲜卑人勃寒侵犯掠夺陇右地区,前秦王苻坚派遣乞伏司繁讨伐他。勃寒请求投降,苻坚于是让乞伏司繁镇守勇士川。

这时,有彗星出现在尾宿、箕宿之间,长十多丈,经过太微垣,扫过东井宿;从四月开始出现,到秋冬季节仍未消失。前秦太史令张孟对苻坚说:“尾宿、箕宿,对应燕国的分野;东井宿,对应秦国的分野。如今彗星从尾宿、箕宿出现,又扫过东井宿,十年之后,燕国将会消灭秦国;二十年之后,代国将会消灭燕国。慕容暐父子兄弟,是我们的仇敌,却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地位尊贵、权势显赫,没有第二家能比得上,我私下对此感到忧虑,应当铲除他们当中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来消除天象的变异。”苻坚没有听从。

阳平公苻融上奏疏说:“东胡人(指前燕皇室慕容氏)占据六州之地,在南方称帝,陛下多年劳师动众,才平定了他们,他们本来就不是仰慕道义而来归附的。如今陛下亲近并宠幸他们,让他们父子兄弟密集地布满朝廷,执掌权力、担任官职,权势超过了功勋旧臣。我愚昧地认为,狼虎般的野心,终究不能豢养,天象变异成这样,希望陛下稍加留意。”苻坚回复说:“我正要统一天下为一家,把夷狄当作自己的百姓。你应当打消顾虑,不要心怀不满。只有修养德行才能消除灾祸,如果能向内反省自身,又何必害怕外部的祸患呢!”

公元374年

春季正月初一(癸未朔),东晋实行大赦。

正月二十九日(己酉),徐、兖二州刺史刁彝去世。二月初三(癸丑),东晋任命王坦之为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及徐、兖二州刺史,镇守广陵。朝廷下诏让谢安总管中书省事务。谢安喜好音乐,即便是近亲去世(“期功”指服丧一年或九个月的亲属,属于较近的亲族)的服丧期间,也不停止演奏丝竹乐器。士大夫们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风气。王坦之多次写信恳切劝谏谢安,说:“音乐是天下的珍宝,应当为天下人爱惜它,不应在丧期滥用。”谢安没有听从。

三月,前秦太尉建宁列公李威去世。李威是前秦重臣,早年曾辅佐苻坚,与王猛共同稳定朝局,对前秦政权的巩固有重要作用。

夏季五月,蜀地百姓张育、杨光起兵反抗前秦统治,聚集了两万部众,并派遣使者前往东晋请求援军。前秦王苻坚派遣镇军将军邓羌率领五万士兵讨伐他们。东晋方面,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率领三万士兵攻打前秦的垫江,驻守垫江的前秦宁州刺史姚苌兵败,退守五城(今四川中江)。竺瑶、桓石虔随后屯兵巴东(今重庆奉节)。与此同时,张育自称“蜀王”,与巴獠部族首领张重、尹万等率领五万多人进军包围成都。六月,张育改年号为“黑龙”,建立政权与前秦对抗。秋季七月,张育与张重因争夺权力反目,双方起兵互相攻打,前秦将领杨安、邓羌趁机突袭张育,张育战败,与杨光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八月,邓羌在涪水以西击败东晋援军。九月,杨安在成都以南击败张重、尹万的军队,张重战死,前秦军队斩杀敌军两万三千人。随后邓羌在绵竹攻打张育、杨光,将二人全部斩杀。至此,蜀地的反抗被平定,益州重新被前秦控制。

冬季十二月,有人闯入前秦的明光殿,大声呼喊:“甲申、乙酉年,‘鱼羊’(‘鱼羊’合为‘鲜’字,暗指鲜卑人)会吃人,到时候惨啊,一个都剩不下!”苻坚下令抓捕此人,却没能抓到。秘书监朱肜、秘书侍郎略阳人赵整坚持请求诛杀朝廷中的鲜卑人(主要指前燕降臣慕容氏家族),苻坚没有听从。赵整是宦官,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擅长写文章,且敢于直言进谏,前后通过上书或当面劝谏的方式,向苻坚提过五十多件事。当时慕容垂的夫人(段氏)受到苻坚的宠幸,苻坚曾与她同乘一辆车子在后庭游玩,赵整当场唱歌劝谏:“没见麻雀飞进燕巢(‘燕’暗指慕容氏),只看见浮云遮蔽了太阳(‘太阳’喻指苻坚,暗指慕容氏将威胁苻坚)。”苻坚听后脸色一变,向赵整道歉,并让段夫人下车。

这一年,代王拓跋什翼犍率军攻打匈奴部落首领刘卫辰,刘卫辰战败后向南逃走。

公元375年

春季正月初五(辛亥),东晋实行大赦。

夏季五月二十五日(丙午),蓝田献侯王坦之去世。王坦之是东晋重臣,与谢安共同辅佐朝政,曾在简文帝临终时撕碎“让桓温摄政”的遗诏,力保晋室。他临终前给谢安、桓冲写信,信中只担忧国家大事,没有一句提及个人私事。

当时桓冲因谢安向来有很高的声望,想把扬州刺史的职位让给谢安,自己请求外出镇守地方。桓氏家族的人都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决定,无不扼腕叹息、恳切劝谏,郗超也极力阻止,但桓冲都不听从,态度淡然。五月三十日,朝廷下诏任命桓冲为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及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任命谢安兼任扬州刺史,并加授侍中。扬州是东晋京畿重地,谢安接任后,进一步巩固了在朝廷的核心地位。

六月,前秦清河武侯王猛病重,苻坚亲自前往南、北郊以及宗庙、社稷坛为他祈祷,还分别派遣侍臣到各地的黄河、名山诸神前祈祷。王猛的病情稍有好转,苻坚就为此赦免了死刑以下的罪犯。王猛上疏苻坚说:“没想到陛下为了我的性命,竟然损害天地的德行,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我听说报答恩德最好的方式是直言进谏,现在我以临终的性命,私下向陛下献上最后的忠诚。陛下的威势震慑八方,教化传遍天下,九州百郡中,您已经占据了七个,平定燕国、征服蜀地,如同拾取小草一样容易。但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终结,因此古代的圣贤君主,都知道建立功业不易,始终小心翼翼,如同站在深谷边缘。希望陛下能追随前代圣贤的脚步,这是天下人的幸运!”苻坚看完奏疏后悲痛不已。秋季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府第探望病情,并询问他身后之事。王猛说:“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它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朝廷上下和睦安定,我去世以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东晋。鲜卑人(慕容氏)、西羌人(姚氏),是我们的仇敌,终究会成为祸患,应当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社稷。”说完就去世了。苻坚在王猛入殓时,先后三次前往哭吊,对太子苻宏说:“上天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我的景略(王猛字景略)啊!”苻坚按照汉代霍光的旧例安葬了王猛(霍光为西汉重臣,葬礼规格极高,代表朝廷对功臣的最高礼遇)。

八月二十日,东晋立王氏为皇后,实行大赦。王皇后是王蒙的孙女。朝廷任命皇后的父亲、晋陵太守王蕴为光禄大夫,兼任五兵尚书,封为建昌县侯,王蕴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九月,孝武帝开始讲解《孝经》,从此逐渐阅览儒家典籍,并邀请儒士讲学。谢安推荐东莞人徐邈担任中书舍人,徐邈每次接受孝武帝咨询,都能提出有益的建议。孝武帝有时举行宴会,饮酒尽兴后,喜欢亲手写诏书或诗章赏赐给侍臣,有时文辞草率,内容杂乱;徐邈会及时把这些文稿收回中书省修改润色,使其内容得体、文辞可观,再呈给孝武帝重新审阅,确认后才发布。当时的人因此都称赞徐邈。

冬季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接着,前秦王苻坚下诏说:“刚刚失去贤能的辅臣(王猛),各级官员的行事或许有不符合我心意的地方,可在未央宫以南设置‘听讼观’,我每五天前往一次,了解百姓的疾苦和冤情。现在天下虽然还没有完全平定,但暂时可以停止军事行动,推行文治,以符合武侯(王猛谥号‘武侯’)的遗愿。应当尊崇儒家教化,禁止老子、庄子学说以及图谶(预言吉凶的迷信书籍)之学,违反者处以死刑(‘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尸体示众)。”苻坚还精心选拔太学生,太子以及王公贵族、百官的子弟都要入学接受教育;朝廷内外的四禁、二卫、四军(均为前秦禁军编制)的高级将领和士兵,也都要学习儒家经典。每二十名士兵配备一名儒家学者,教他们读书断句;后宫也设置“典学”官职,负责教授宫女,选拔聪明机敏的宦官和宫女到博士那里学习儒家经典。尚书郎王佩因阅读图谶书籍,被苻坚处死,从此学习图谶的人就绝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