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10章 曹爽专权启乱端,司马韬晦待时变

魏纪六

公元240年

春季,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越巂郡的蛮夷多次反叛蜀汉的管理,杀害太守,此后太守不敢到郡治所在地,将治所暂设在安定县,距离郡治有八百多里。汉主刘禅任命巴西人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招抚安慰新归附的人,讨伐强横狡猾的势力,蛮夷畏惧顺服,郡内全部平定,重新回到原来的治所。

冬季,吴国发生饥荒。

公元241年

春季,吴国人准备讨伐魏国。零陵太守殷札对吴王说:“如今上天抛弃曹氏,丧事诛杀之事接连出现,正当群雄争斗之际,却由幼童执掌朝政。陛下应当亲自统率军队,夺取动乱之国、征服败亡之邦,应当整顿荆州、扬州的土地,清点强弱兵力的数目,让强壮的士兵拿起武器,体弱的负责运输。向西命令益州的军队进驻陇右,授予诸葛瑾、朱然兵权,让他们统领军队,直接攻打襄阳,陆逊、朱桓另外征伐寿春,陛下御驾进入淮阳,巡视青州、徐州。襄阳、寿春被敌军围困,长安以西的魏军必须抵御蜀军,许昌、洛阳的兵力势必分散,我们形成掎角之势进军,百姓必然会作为内应。如果将帅对战时,有的失去有利时机,一支军队战败,就会使三军离心。这时就应当喂饱战马、给战车涂好油脂,攻占城邑,乘胜追击败军,以平定华夏。如果不发动全部军队,沿袭以前的轻率举动,就不足以发挥大作用,容易屡屡败退,导致百姓疲惫、国家威严丧失,让时间白白流逝、国家力量耗尽,这不是上策。”很可惜,吴王没有采纳。

夏季,四月,吴国全琮侵犯淮南,决开芍陂,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包围樊城,诸葛瑾攻打柤中。魏国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在芍陂交战,全琮战败逃走。荆州刺史胡质率领轻装士兵救援樊城,有人说:“敌军势盛,不能靠近。”胡质说:“樊城城墙低矮、兵力稀少,所以应当进军作为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逼近包围圈,城中这才安定下来。

五月,吴国太子孙登去世。

此时,吴**队还在荆州,太傅司马懿说:“柤中百姓与夷人共十万人,被隔在水南,他们流离失所、没有归属,樊城被围攻,几个月都不能解围,这是危急之事,请允许我亲自率军讨伐。”六月,太傅司马懿统领各军救援樊城;吴军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魏军追到三州口,大获全胜而回。

闰月,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去世。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此前已被封侯,吴王便让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承袭爵位,统领他的军队,驻守公安。

蜀汉大司马蒋琬因诸葛亮多次出兵秦川,道路险阻、运粮困难,最终没有成功。于是大量制造战船,想沿着汉水、沔水东下,袭击魏兴、上庸。恰逢旧病接连发作,没有能及时行动。蜀国人都认为此事如果不能取胜,返回的道路定会十分艰难,不是长久之计,汉主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传达旨意。蒋琬于是上书说:“如今魏国横跨九州,根基蔓延滋长,平定铲除不容易。如果东西合力,首尾形成掎角之势,即使不能迅速实现愿望,也应当分割蚕食,先摧毁它的分支。然而吴国约定的出兵时间一再拖延,接连不能果断进军。我就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是胡人边塞的要地,进退都有依靠,而且羌、胡百姓思念汉朝如饥似渴,应当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能控制河右地区,我就率军为姜维镇守后方、作为后援。如今涪县水陆交通便利,能应对紧急情况,如果东北方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请允许我迁徙驻守涪县。”汉主听从了他的建议。

这时,朝廷想在扬州、豫州之间推广屯田、积蓄粮食,便派尚书郎汝南人邓艾巡视陈县、项县以东直至寿春。邓艾认为:“过去太祖打败黄巾,趁机实行屯田,在许都积蓄粮食以控制四方。如今三面边疆已经平定,战事集中在淮南,每当大军出征,运输粮食的士兵超过半数,耗费的财物数以亿计。陈县、蔡县之间,土地肥沃,可省去许昌附近的各稻田,引水东下,让淮河以北驻屯二万人,淮河以南驻屯三万人,十分之二的人轮休,经常保持四万人一边耕种一边防守;同时多开河渠以增加灌溉面积,开通漕运。估计除去各种费用,每年可收获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在淮河一带积蓄三千万斛,这足够十万大军五年的粮食。凭借这个条件攻打吴国,没有不能攻克的。”太傅司马懿认为很好。这一年,魏国开始大规模开通漕渠,每当东南发生战事,大举出兵时,战船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淮河,物资粮食有储备而没有水患。

就在这时,管宁去世。管宁名声品行高尚纯洁,人们仰慕他,觉得他高远得难以接近,而接触他后,却发现他温和平易。他能借事情引导人向善,人们没有不被感化信服的。等到他去世后,天下无论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的人,听到消息没有不叹息的。

公元242年

春季,正月,蜀汉姜维率领偏师从汉中返回,驻守涪县。

吴王立他的儿子孙和为太子,大赦天下。三月,昌邑景侯满宠去世。秋季,七月乙酉日,魏国任命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

吴王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率领三万士兵攻打儋耳、珠崖。

八月,吴王封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是孙和的同母弟弟,受到的宠爱特别优厚,与孙和没有差别。尚书仆射是仪兼任鲁王傅,上疏劝谏说:“我私下认为鲁王天生具备美德,兼具文武才能,当今适宜的做法是,让他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屏障辅佐君主。宣扬美德,广显神威,这是国家的好规划,也是天下人所期望的。况且太子和鲁王之间应当有等级差别,以端正上下秩序,彰显教化的根本。”奏章呈上三四次,吴王都没有听从。

公元243年

春季,正月,魏帝行加冠礼。吴国诸葛恪袭击六安,乘其不备掳掠当地百姓后离去。

夏季,四月,魏国立甄氏为皇后,大赦天下。甄皇后是文昭皇后哥哥甄俨的孙女。

五月初一,发生了日全食。

冬季,十月,蜀汉蒋琬从汉中返回,驻守涪县,此时病情加重,后主任命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务。

十一月,汉主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这时,吴国丞相顾雍去世。

吴国诸葛恪派人远出侦察路径要地,想要谋取寿春。太傅司马懿率军进入舒县,准备攻打诸葛恪,吴王调诸葛恪驻守柴桑。

这时,步骘、朱然各自向吴王上书说:“从蜀国回来的人,都说蜀国想要背弃盟约,与魏国交往,同时还在大量制造船只,修缮城郭。此外,蒋琬驻守汉中,听说司马懿南下,却不出兵乘虚夹击,反而放弃汉中,返回靠近成都的地方。事情已经很明显,不用再怀疑了,我们应当对此做好防备。”吴王回答说:“我对待蜀国不薄,聘问馈赠、结盟立誓,没有辜负他们的地方,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司马懿前些天进入舒县,十几天就撤退了。蜀国远在万里之外,怎么会知道军情紧急就立刻出兵呢?过去魏国想进入汉川,我们这里才开始戒备,也没有出兵,恰好听到魏国撤军就停止了行动,蜀国难道能因此产生怀疑吗!人们的传言实在不可信,我为各位担保,即便倾家荡产也不会有这种事。”

征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王昶上书说:“地势有固定的险阻,但防守没有固定的态势。如今驻守宛城,距离襄阳三百多里,遇有紧急情况来不及相互支援。”于是移驻新野。

宗室曹冏上书说:“古代的帝王,必定分封同姓宗亲以彰显亲近亲属之意,必定任用异姓贤臣以彰显尊重贤才之心。如果只采用亲近亲属的做法,国家就会逐渐衰弱;如果只专任贤才,国家就会有被篡夺的弊端。前代圣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广泛寻求亲疏远近之人并同时任用,因此能够保住国家,历经长久。如今魏国尊崇尊长的礼法虽然明确,但亲近亲属的做法还不完善,有的宗室被任用却不给予重权,有的被弃置而不任用。我私下考虑这件事,睡不安稳,谨汇总所闻,论述其中的成败得失:过去夏、商、周三代历经数十世,而秦朝两代就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三代的君主与天下人共享百姓,所以天下人共同分担他们的忧愁;秦始皇独自控制百姓,所以国家倾覆危亡时无人救援。秦朝看到周朝的弊端,认为弱小的诸侯会被剥夺权力,于是废除五等爵位,设立郡县官吏,对内没有宗室子弟辅助自己,对外没有诸侯作为屏障,就像砍掉四肢,只靠胸腹一样。看到这种情况的人都为之寒心,而秦始皇却安然自得地认为这是子孙帝王万世的基业,难道不荒谬吗!所以汉高祖挥舞三尺长剑,驱使像乌合之众一样的士兵,五年之内就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又是为什么呢?砍伐深根固蒂的树木难以成功,摧枯拉朽却容易得力,这是事理和形势决定的。汉朝借鉴秦朝的失误,分封子弟;到了吕氏专权,图谋危害刘氏政权时,天下之所以没有动摇,只是因为诸侯强大,像磐石一样稳固团结。然而汉高祖分封诸侯,封地超过古代制度,所以贾谊认为要使天下安定,不如多分封诸侯而削弱他们的势力;汉文帝没有听从。到了汉景帝,轻率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诸侯封地,于是发生了七国之乱。这祸患的根源始于汉高祖,在汉文帝、汉景帝时爆发,是因为宽松时超过了制度,急切削减时又没有循序渐进的缘故。俗话说‘末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摆动’,尾巴和身体相连,尚且有时不听从指挥,何况不是身体一部分的尾巴,怎么能摆动呢!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计策,颁布推恩令,从此以后,诸侯势力逐渐衰落,子孙微弱,只靠收取租税生活,不参与政事。到了汉哀帝、汉平帝时,王氏专权,假借周公之事而行田常之乱,宗室王侯,有的竟然为他们制造符命,歌颂王莽的恩德,难道不可悲吗!由此说来,不是宗室子弟在汉惠帝、汉文帝时忠诚孝顺而在汉哀帝、汉平帝时就叛逆,只是因为权力轻微、势力弱小,不能平定祸乱罢了。依靠光武皇帝非凡的才能,在王莽已成气候时将其擒获,在汉朝皇统断绝后延续嗣统,这难道不是宗室子弟的力量吗!然而竟然不借鉴秦朝的失误,沿袭周朝的旧制,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宦官专权,君主在上孤立无援,大臣在下玩弄权柄;由此天下大乱,奸邪之人争相崛起,宗庙被烧成灰烬,宫室变成荒野。太祖皇帝崛起,扫除凶暴叛逆。大魏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看到五代的存亡却不采用他们的长远计策,目睹前车倾覆却不改变车道。宗室子弟被分封在空虚的地方,君主有不能役使的百姓;宗室成员流落在民间,听不到国家政事;权力与平民相当,势力和普通人一样。对内没有深根不拔的稳固根基,对外没有像磐石一样的宗室盟邦的援助,这不是安定国家、成就万世基业的做法。况且如今的州牧、郡守,相当于古代的方伯、诸侯,都占据千里土地,兼任军事要职,有的一个地区有几人掌权,有的兄弟同时占据要地;而宗室子弟竟没有一人参与其中,与之相互牵制,这不是强干弱枝、防备意外的办法。如今任用贤才,有的越级担任名都的长官,有的成为偏师的统帅;而宗室中有文才的必定被限制在小县县令的职位,有武略的必定只做到统领百人的小官,这不是鼓励贤能、优待宗室的礼仪。俗话说:‘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是因为扶持它的脚多。这话虽然说的是小虫,却可以比喻大事。因此圣明的君主安定时不忘记危险,生存时不忘记灭亡,所以天下有变故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曹冏希望通过这番论述使曹爽醒悟,曹爽却没有采用。

公元244年

春季,正月,吴王任命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他原有的州牧、都护、兼领武昌事务等职衔依旧保留。

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夏侯玄,是大将军曹爽姑母的儿子。夏侯玄征召李胜担任长史,李胜和尚书邓飏想要让曹爽在天下树立威名,就劝说他讨伐蜀国;太傅司马懿劝阻,但是没能阻止。三月,曹爽西行至长安,调发士兵十多万人,与夏侯玄从骆谷进入汉中。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人,将领们都很恐慌,想据城不出,等待涪县的援军。王平说:“汉中距离涪县将近一千里,敌人如果攻占关隘,就会造成大祸害。如今应当先派刘护军占据兴势,我率军作为后援;如果敌人分兵向黄金谷进军,我就率领一千人亲自前往抵御,在这期间涪县的援军也会赶到,这是上策。”将领们都有疑虑,只有护军刘敏与王平意见一致,于是率领所部占据兴势,大量设置旗帜,连绵一百多里。

闰月,汉主派遣大将军费祎统领各军救援汉中。将要出发时,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那里送别,请求一起下围棋。当时紧急文书接连送到,士兵战马都已披甲,车马也已备好,费祎却与来敏对弈,神色毫无厌倦。来敏说:“刚才只是姑且试探您罢了。您确实是合适的人选,这次一定能打败敌人。”

夏季,四月丙辰朔日,发生日食。

大将军曹爽的军队被阻挡在兴势,无法前进,关中以及氐、羌部落的物资转运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百姓和夷人在路上哭喊,涪县的援军和费祎的军队相继赶到。参军杨伟向曹爽陈述形势,认为应当紧急撤军,否则将会失败。邓飏、李胜与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起来。杨伟说:“邓飏、李胜将要败坏国家大事,应该斩首!”曹爽对此很不高兴。太傅司马懿给夏侯玄写信说:“《春秋》中强调责任越大德行越重。过去武皇帝两次进入汉中,几乎大败,这是您知道的。如今兴势地势极为险要,蜀军已经先占据了,如果进攻不能交战,撤退又会被截断后路,军队必定覆灭,您将如何承担这个责任!”夏侯玄感到恐惧万分,就把这话告诉了曹爽;五月,曹爽率军撤退。随即,费祎进军占据三岭,拦截曹爽,曹爽争夺险要之地,苦战一番之后,才得以通过,伤亡损失很多,关中因此空虚消耗。

秋季,八月,秦王曹询去世。

冬季,十二月,安阳孝侯崔林去世。

这一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因病坚决把州里的职务让给大将军费祎,汉主于是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任命侍中董允代理尚书令,作为费祎的副手。当时战事频繁,公务繁杂,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悟性超过常人,每次审阅文书,抬眼一看,就能弄清其中的主旨,速度是常人的几倍,而且始终不会忘记。他常常在早晚处理政务,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嬉戏,还加上下棋,总能让大家尽兴,公事也不耽误。到董允代替费祎后,想效仿费祎的做法,结果十天之内,很多事情都被延误了。董允于是感叹说:“人的能力相差如此之大,不是我能比得上的啊!”他于是整天处理政务,还是有做不完的事。

公元245年

春季,正月,魏国任命骠骑将军赵俨为司空。

吴国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住在同一宫殿,礼仪等级相同,大臣们多有议论,吴王于是命令他们分宫居住,各自设置僚属;从此二子之间产生了隔阂。卫将军全琮派儿子全寄侍奉鲁王,并写信告诉丞相陆逊,陆逊回复说:“子弟如果有才能,不愁不被任用,不应通过私下请托来谋取荣华利益;如果才能不佳,最终会招致祸患。况且听说两宫势均力敌,必然会彼此争斗,这是古人深为忌讳的。”全寄果然阿附鲁王,轻易地搬弄是非。陆逊写信给全琮说:“您不效仿金日磾(金日磾严格管教儿子),却让全寄留在鲁王身边,最终会给您的家族带来灾祸。”全琮既不接受陆逊的意见,反而因此与他产生矛盾。鲁王故意结交当时的名士。偏将军朱绩以胆识力气着称,鲁王亲自到他的官署,挨着他坐下,想与他交好。朱绩站起身退到一旁,推辞不接受。朱绩是朱然的儿子。从此从侍御、宾客开始,形成对立的两派,相互仇视结党,猜忌离心,蔓延到大臣之中,全国分为两派。吴王听说后,借口让他们专心学习,禁止他们与宾客往来。督军使者羊道上疏说:“臣听说陛下下诏削减两宫的警卫,断绝他们与宾客的往来,使四方的礼仪敬意不能传达,远近之人都感到十分震惊,大小官员都很失望。有人说两宫不遵守典章制度,即便如所怀疑的那样,也应当加以考察,秘密斟酌处理,不让远近之人产生不同的议论。我担心积累的疑虑会变成诽谤,时间久了会流传开来,而西北两面,距离我国不远,将会认为两宫有不顺从的过失,不知陛下如何解释!”

吴王的长女鲁班嫁给左护军全琮,小女小虎嫁给骠骑将军朱据。全公主与太子的母亲王夫人有矛盾,吴王想立王夫人为皇后,全公主加以阻止;她担心太子即位后怨恨自己,因此心中不安,便多次诋毁太子。吴王生病,派太子到长沙桓王庙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住在庙附近,邀请太子到他家坐坐。全公主派人暗中观察,于是说“太子不在庙中祈祷,专门到太子妃家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见陛下生病,面带喜色”,吴王因此发怒。王夫人最终忧虑而死,太子的宠爱越发衰减。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一起诋毁太子,吴王被迷惑。陆逊上疏劝谏说:“太子是正统,应当有磐石般的稳固地位;鲁王是藩臣,应当使他的宠爱与太子有所差别。各自得到适当的位置,上下才能安定。”上书三四次,言辞恳切急迫;又想亲自到都城,当面陈述嫡庶的大义。吴王对此很不高兴。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疏说:“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必定明确嫡庶的区别,区分尊卑的礼仪,使高低有别,等级悬殊;这样,骨肉的恩情才能保全,觊觎的念头才能断绝。过去贾谊陈述治安之策,论及诸侯的形势,认为势力重的即使是亲属,也必有叛逆的祸患,势力轻的即使是疏远的人,也必有保全的福分。所以淮南王是汉文帝的亲弟弟,最终没能享有封国,过失就在于势力太重;吴芮是疏远的臣子,却能在长沙传位,得益于势力轻微。过去汉文帝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盎让慎夫人退到下位,文帝面带怒色;等到袁盎阐明上下的大义,陈述人彘的警戒,文帝才转怒为喜,慎夫人也醒悟过来。如今我所陈述的,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实在是想安定太子、便利鲁王啊。”从此鲁王与顾谭产生矛盾。芍陂之战中,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都立有功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与他们争功,在吴王面前诋毁顾承、张休,吴王因此将顾谭、顾承、张休贬到交州,又追赐张休死。太子太傅吾粲请求让鲁王出镇夏口,让杨竺等人不得留在京师,又多次把消息告诉陆逊;鲁王与杨竺一起诋毁吾粲,吴王发怒,将吾粲逮捕入狱处死。吴王多次派宫中使者责备陆逊,陆逊愤恨而死。他的儿子陆抗担任建武校尉,接替统领陆逊的部众,送葬东归,吴王拿杨竺所告发陆逊的二十件事质问陆抗,陆抗逐条回答,吴王的怒气才渐渐消解。

夏季,六月,都乡穆侯赵俨去世。

秋季,七月,吴国将军马茂图谋杀害吴王及大臣以响应魏国,事情泄露,马茂及其党羽都被灭族。

八月,魏国任命太常高柔为司空。

同月,蜀汉甘太后去世。

吴王派遣校尉陈勋率领屯田士兵及工匠三万人,开凿句容中路,从小其到云阳西城,打通集市,修建仓库。

冬季,十一月,蜀汉大司马蒋琬去世。

十二月,蜀汉费祎到汉中,巡视各营防守。随后,蜀汉尚书令董允去世;后主任命尚书吕乂为尚书令。董允秉持公正诚信,进献可行的建议,废除不可行的做法,竭尽忠诚补益国事,汉主对他十分敬畏。宦官黄皓,善于逢迎,谄媚而有小聪明,汉主非常喜爱他。董允对上则严肃地规劝汉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做坏事,在董允在世时,黄皓的职位不过是黄门丞。费祎任命选曹郎汝南人陈祗代替董允担任侍中,陈祗庄重有威严,多才多艺,心怀智术,所以费祎认为他贤能,越级任用他。陈祗与黄皓内外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朝政,逐渐升任中常侍,操纵权柄,最终导致国家覆灭。自从陈祗受到宠爱,汉主对董允的怨恨日渐加深,认为董允轻视自己,这是由于陈祗迎合旨意、黄皓不断挑拨离间的缘故。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