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4章 推恩令下诸侯弱,张骞凿空通西域

就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刚告一段落的时候,?临菑人主父偃、严安以及无终人徐乐他们来到了京城,他们在对天下大事进行了一番分析之后,就提起笔来洋洋洒洒的给汉武帝写起了奏折,陈述当前的天下大事。?

主父偃刚出道的时候就在齐、燕、赵这些地方游历,可惜的是都没有得到厚待,这些地方的儒生们也非常的排挤他,甚至都不让他待在这些地方,这可把他整的狼狈不堪。他的家里也十分贫困,他想去借贷都没有地方,于是他就决定向西进入关中去发展。在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历程之后,他终于是来到了长安,来到长安之后就赶忙向朝廷递交了一份折子。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份折子早上才递交上去,晚上他就得到了朝廷的召见。他的折子中总共陈述了九件大事,其中有八件是关于国家律令的,剩下的一件则是劝谏武帝不要攻打匈奴的,他是这么说的:《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如果经常对外进行战争一定会灭亡;天下虽然处于太平时代,如果忘记了战争,那一定是非常危险的,愤怒是逆德,兵器是凶器,争斗是末节。那些追求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从吞并六国开始到攻打匈奴,想要追求的胜利永无止境,李斯就说匈奴不可打。因为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居住城池,也没有粮草储备,他们迁徙就像鸟儿飞一样容易,实在是难以制服。如果我军轻兵深入,那么粮食必然会断绝,大军也坚持不了多久;如果携带粮草行军,那么行军速度就会很慢,这样就容易延误战机。就算是得到了他们的土地,那也没法增加我们的收益;如果得到了他们的人民,我们也无法对他们进行调教和守卫;战胜后必然会对他们进行杀戮,这不是做为百姓父母的做法呀;如此的耗费国力,就为了报复匈奴的侵扰之仇,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是秦始皇不听,接着就派蒙恬率兵前去攻打匈奴,大军一路前行开拓了上千里的土地,然后以黄河作为边界线。但是那些土地都是沼泽和盐碱地没有肥力,无法种植五谷。然后朝廷就下令征发天下的壮丁派他们去守卫北河,国家的军队在外征战十多年,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最终也没能越过黄河向北推进半步,这难道是人力和兵器不足的原因吗?不是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啊。朝廷又下令让天下的百姓前去运送粮草,这些百姓从东陲、琅邪等沿海郡县开始出发,辗转几年才运到北河,等到地方的时候三十石粮食就剩下了一石,这就导致天下的男子拼命的进行耕作,也来不及供应军粮;天下的女子没日没夜的进行纺织,也来不及供应帷幕,朝廷干的这些事让百姓的生活变得疲惫不堪,孤寡老弱之人无法相互供养,路上的死者一眼望不到头,于是百姓为了活下去就开始背叛秦朝。?

到了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就开始在国家边境地带掠夺土地,他听说匈奴人聚集在代谷之外的地方,就想要出兵去攻打他们。御史成知道了高祖的这个想法,就赶忙进谏说匈奴不能打呀!匈奴人打仗就像野兽一样能够迅速的集结起来,打败了就像鸟儿一样飞速的散开,连他们的影子都追不上。如今以陛下深厚的恩德去攻打匈奴,我对此表示十分的担忧。但是汉高祖并没有听他的话,于是率领大军向北进发,一直走到了代谷,然后就有了平城之围的事。此时汉高祖非常的后悔,很无奈的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然后天下才忘记了还有战争这回事。?匈奴人难以制服,想要收服他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以侵扰劫掠为主业,因为这是他们的天性。自从虞、夏、殷、周以来,国家从未对他们进行过严格的管理,而是像对待禽兽一样去对待他们,不把他们当作人类。如今陛下不借鉴虞、夏、殷、周的经验教训,反而效仿近代以来的失误,这是臣所忧虑的事,也是百姓所疾苦的事。

严安上书说:如今天下的百姓,奢侈浪费的风气盛行,他们的车马、衣裘和宫室一个比一个奢华,调和音乐,使它节奏和谐;搭配多种颜色,使它绚丽多彩;烹制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宴席,以此来满足人的**。老百姓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要,这是教他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呀;他们追求奢侈又不知道节制的,就会导致内心的**无法得到满足,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离开自己的本业而去追求末业。但是末业又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所以士绅阶层便不惜采用欺诈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习武之人就以杀人强夺为荣耀,而世人却对此没有半点羞愧之心,这就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频繁发生,所以微臣希望能为百姓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来防止他们行为过度的放纵,让贫富之间不再相互炫耀攀比,从而使民心变得和谐安定起来,人心安定之后,就会让盗贼减少,国家刑罚的使用频率也会随之而降低,进而实现阴阳调和、万物繁盛的理想状态。从前,秦始皇野心膨胀,意图威震海外,于是就派遣蒙恬率军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向南征讨百越。当时,秦朝的忧患是在北边有匈奴、南边有百越,军队长期驻扎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进攻无法取的胜利,撤退又不能及时的回来。十多年间,国家的壮年男子身披铠甲征战沙场,女子则承担起了运输粮草的劳役,这就导致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许多人在路边的树上自缢而亡,沿途的死尸一眼望不到头。到了秦始皇死后,天下又陷入了大乱,秦朝迅速的走向了灭亡,这正是穷兵黩武带来的恶果啊。周朝灭亡的教训就在于过于软弱,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于过于强硬,他们的灭亡都是因为不知道根据时势变通而导致的弊端。如今朝廷征讨西夷、招降夜郎国、收服羌、僰等部族、攻取薉州并在那里建立城邑、甚至深入匈奴腹地焚烧他们的龙城,朝堂上的声音大多都赞美这些军事行动。但微臣认为,这些举措或许只是满足了臣子的功利之心,并非是有利于天下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啊。

徐乐上书说: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什么是土崩呢?像秦朝末年的状况就是对土崩最好的解释。陈涉既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不是王公贵族的后裔,在乡里也没有什么美好的声望;他既没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样的贤能,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钱财,然而,他从穷街陋巷中奋起、手持简陋的农具作为武器、裸露手臂大声呼喊,天下百姓就纷纷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而君主却不加以体恤爱护;底层的民众心怀怨恨,而统治者却毫无察觉;社会风俗已经混乱败坏,而国家的政治却没有进行整顿治理。这三个方面,就成为了陈涉能够起事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 “土崩”。

那么什么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等七国发动的叛乱就是瓦解的例子。七国诸侯谋反的时候,都自称自己拥有万乘战车的君主地位,手下的士兵有数十万之多,他们的威势足以震慑国内的百姓,他们的财富也足以激励士兵和百姓;然而他们连向西夺取一寸土地的事情都没能做到,反而在中原地区就被击败擒获,这又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比普通百姓还轻、兵力比陈涉还弱。而是因为当时先帝的德政影响尚未衰减,百姓习惯在本土生活、乐于遵循传统风俗,所以诸侯们得不到外部的援助,这就是所谓的瓦解。

这两种情况,是安危的关键,贤明的君主应当深加留意和考察。?

这几年,关东地区的五谷歉收,丰收年头的气息还没恢复,很多百姓还很穷困,再加上边境不断的爆发战事,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百姓应当是有不安心的地方。百姓不安心,就容易发生动乱;百姓容易发生动乱,那土崩的势头就会冒出来。所以贤明的君主应当独自观察万事万物变化得根源,明确导致国家安危得重要事情,在庙堂之上勤修德政,消除那些还没有现形的祸患,做好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势头。

他们的折子呈上后,汉武帝就召见了这三人,说道:你们以前都在哪里上班?为何我们相见的这么晚!于是把他们都任命为了郎中。?这三人中主父偃最受宠信,一年中就升了四次职,成为了中大夫。大臣们十分害怕他的口才,怕给自己招来祸患,就纷纷前去贿赂他,得到的财物累计千金之多。这时有人对主父偃说:你为人处世太横了,迟早招来祸患!主父偃却说:我活着不能享受五鼎食,死后就被五鼎烹了吧!?

北风呼啸,冬天如约而至,就在长安城中雪花飞舞的时候,汉武帝给淮南王赐予了茶几和手杖,允许他不必上朝。?

主父偃给武帝说:古代的诸侯封地最多不过百里,诸侯的强弱是很容易就能控制的。如今的诸侯有的拥有数十座城池,封地达到了千里,平时生活骄奢淫逸,这很容易滋生叛乱啊,一旦发现天下的形势紧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如果依法削减他们的封地,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叛乱,就像之前晁错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一样。现如今诸侯的子弟非常多,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爵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为骨肉至亲,但没有封的一点土地,这样的话不利于宣扬陛下的仁孝之道。希望陛下可以允许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让他们也成为侯爵。这样的话,诸侯的子弟就都会感激陛下的恩德,而诸侯国的实力也会被逐渐的削弱,朝廷也无需强行进行削藩了。汉武帝很开心的就用了他的这个建议。正月的时候,朝廷就下诏说:诸侯王若是愿意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那就把名单报上来,朕将亲自为他们确定封号和爵位。于是,诸侯国就开始分裂,诸侯的子弟都得到了封地。?

国家的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刚处理完内部的事,这不,匈奴又入侵了上谷和渔阳两个地方,杀害并掳掠了官吏和百姓1000多人。武帝得知这消息十分的心痛,于是就派遣卫青和李息率军从云中向西出发,一直到了陇西,攻击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这次斩获了数千匈奴人的首级,俘获了牛羊百余万头,直接就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区。这场战争结束后,汉武帝就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苏建、张次公也因功被封为了平陵侯和岸头侯。这时主父偃又给武帝说:河南地区土地肥沃,外有黄河天险可以依靠,蒙恬曾在这地方筑造城池来驱逐匈奴;内可减少运输和戍边的负担,是扩展中原、消灭匈奴的根本。汉武帝就让公卿来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觉得很不便利。但汉武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那里设立了朔方郡,随后派遣苏建率领十余万人前去修筑朔方城,并修复秦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的边塞,依托黄河作为屏障。由于运输距离遥远,导致山东地区的百姓都承受了十分沉重的劳役负担,这几年就耗费了数十亿钱,导致国库空虚。此外,汉朝还放弃了上谷郡斗辟县的造阳地区,将其让给了匈奴。?

主父偃又说话了:此时茂陵刚刚建立,可以将天下的豪强、兼并之家、扰乱民心的百姓都迁徙到茂陵去,看以后还有谁敢不服从命令;这样的话既能充实京师的守卫能力,又能消除地方上的奸猾之徒,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呀。汉武帝根据他的这一建议,将郡国的豪杰以及家产超过三百万的人都迁徙到了茂陵,以后国家真的少了那些嘴硬的人。?

轵县人郭解是关东地区的大侠,他也在迁徙之列。有个卫将军就为他求情:陛下,郭解家里十分的贫穷,不符合迁徙的条件啊。汉武帝轻笑说道:郭解此人一介布衣,竟能让将军为他求情,这说明他家里并不贫穷。最终,郭解一家都被迁徙到了茂陵。郭解平时因为一点小事就杀了很多人,汉武帝得知他干的事情后,就下令逮捕郭解治罪,但他所杀的人都在大赦之前,有点难搞。这时轵县有一位儒生陪同朝廷的使者聊天,使者说有人称赞郭解是个贤人,这个儒生不屑的说:郭解专门干那些作奸犯科的事,怎么能称得上是贤人呢!郭解的门客听到这个话后,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了这位儒生,并割断了他的舌头,让他乱说话。官吏因此就责问郭解,但郭解实在不知道凶手是谁,而凶手也始终没有找到。官吏就上奏郭解无罪,公孙弘却认为:郭解虽然不知情,但他的门客因为小事杀人,这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当以大逆不道之罪论处。于是,郭解就被灭族。?

班固说:古代的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族,从卿大夫到庶人,都有等级划分,因此百姓服从上级,下级也没有非分之想。周王室衰微后,天下的礼乐征伐由诸侯们掌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大夫掌握国家的实权,陪臣却执掌政令。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列国公子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凭借王公的势力,竟然比这招揽游侠,这就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都受到了礼遇。而赵相虞卿抛弃了国家和君主,救助穷困的朋友魏齐;信陵君无忌窃取兵符,假传国君的命令,杀死了国家大将,专断军权,以此来解救平原君的危难;他们都因此受到了诸侯的重视,一时间名扬天下,而天下的游谈之士都以这四人为首。当时社会形成了背弃公义、为私利朋党效命的不良风气,而忠诚职守、奉行公义的原则却被抛弃。汉朝建立以后,国家的法律宽松,没能纠正这种不良的风气。代相陈豨、吴王刘濞、淮南王等权贵招揽了众多门客,外戚魏其侯、武安侯在京城争夺权利,平民游侠如剧孟、郭解等人在民间横行霸道,他们的权势压倒了公侯,百姓却仰慕他们的名声并效仿他们的行为。这些人即便触犯了刑法,世人也认为他们是杀身成名,像季路、仇牧一样死而无悔。曾子说:君主失去了治国的正道,百姓就会离心。如果没有贤明君主在上,向百姓明确的展示好恶的标准、用礼法约束百姓,百姓又怎能知晓禁令并回归正道呢?古代的正法认为: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六国是五霸的罪人,战国四豪(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是六国的罪人,更何况像郭解这样的平民,私自掌握着生杀大权,这实在是罪该万死啊。他虽然有温良博爱、救济穷困、谦逊退让的优点,但是却不走正途,喜欢旁门左道,最终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这并非意外啊。

荀悦说:世上有三种游民,是道德的祸害: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之士、三是游行之人。树立个人的气势、在民间作威作福、结交私党在世上立足的人,可称为游侠;用自己的言语干一些诈谋得事,迎合时势的发展,可称为游说之士;那些表面仁爱,以迎合时代的发展、结党营私、树立虚名来为自己谋取权利的人,可称为游行之人。这三种人,是扰乱世道的根源;他们的行为伤害道德、败坏法纪、迷惑世人,这是先王所谨慎防备的。国家有四民,各干各的事,不好好干事,就会有奸民出现,如果奸民不出现,那么王道就能形成了。?

在末世(如周、秦末期)的时候,国家的君主昏庸无能、不处理国家政务、国家的制度废弛、纲纪混乱。那时的人们以他人的毁誉决定自身的荣辱、以权贵的爱憎判断事物的利害关系、以君主的喜怒决定赏罚,这就导致全国上下开始互相欺骗,社会秩序也开始崩塌了。人民的利益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取、祸害也难以用道义去规避、君子违背礼法、小人触犯法律,人人都在追逐那些虚华名利、轻视亲情、崇尚结交宾客,官员们贿赂成风、私务泛滥成灾,正道就开始崩坏了。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制定明确的法令制度,以实际发生的功过判断他人的善恶,从不听信空言虚名,杜绝了虚伪、诬陷、欺诈风气的盛行,禁止了浮华的言辞与奸猾智巧事情的发生,用圣人之道统一思想,以仁政供养人民、对他们实行礼乐教化,从而端正民间的风俗、实现天下的大治。

燕王刘定国的行为悖逆人伦,竟然与他父亲的姬妾通奸、他强占弟弟的妻子、还杀害了肥如县令的郢人。郢人的兄弟向朝廷上书告发他的奸情,在经过主父偃的揭露,再加上公卿大臣都请求诛杀刘定国来明确国家的法令威严,汉武帝无奈就批准了这个建议,刘定国就畏罪自杀了,最后封国也被废除。齐厉王刘次昌与姐姐纪翁主通奸,有次主父偃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但被齐王拒绝了,主父偃心有怨恨呀!于是就向汉武帝进言,说齐地土地肥沃、国家富得流油,但是齐王与皇室的血缘比较疏远而且有**的行为,应当追究他的罪责。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为齐相,前去查办此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就审讯齐王的后宫宦官,宦官的供词牵连到了齐王,齐王害怕自己会受到侮辱,于是就服毒自杀了,因为他没有子嗣,最后封国也被废除了。主父偃早年在齐、燕、赵等地游历,但是没人待见他,等他显贵后接连导致了燕、齐两国的败亡,这时赵王刘彭祖就担心自身的安危,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就上书告发了主父偃收受贿赂,助诸侯子弟封侯的事情,此时汉武帝因齐王自杀的事情显得怒不可遏,立马就下令将主父偃打入了大牢。主父偃在大牢中承认了自己受贿的事,但没承认齐王自杀是被自己逼的。汉武帝本来想赦免他,但是公孙弘劝谏说 “齐王无后、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最终主父偃被灭族。

张欧因为被主父偃的事情牵连,最后也被免职了。这时汉武帝想任命蓼侯孔臧为御史大夫。孔臧却推辞说:臣的家里世代以研究经学为主业,请求担任太常,掌管臣的家业,与从弟侍中孔安国一起整理古训,使其能够流传后世。汉武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任命孔臧为太常,礼遇如同三公。?

公元前126年的冬天,匈奴的军臣单于去世了,他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伊稚斜击败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逃亡投降了汉朝。?

这个时候公孙弘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的一举一动。当时,汉朝正处于积极扩张的阶段,在西南方向开通了西南夷、向东设置了苍海郡、向北修筑了朔方郡。然而,公孙弘对朝廷的这些举措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多次向汉武帝进谏,认为国家干这些事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财力,却只是用来供养那些无用之地,实在是得不偿失。为了解决这个争议,汉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人与公孙弘进行了一场辩论。朱买臣等人提出了这事可行的十条理由,详细的阐述了设置朔方郡的种种便利之处。而面对这些有力的论据,公孙弘竟然一条也无法反驳。最终,公孙弘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汉武帝谢罪道:微臣只是一个来自山东的粗鄙之人,实在不知道设置朔方郡竟然有如此多的好处,请陛下停止开通西南夷和苍海郡的计划,将精力集中在经营朔方郡上。汉武帝考虑了公孙弘的意见,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在春天的时候,汉朝废除了苍海郡。值得一提的是,公孙弘虽然在政治上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但他本人却非常的节俭。他使用的被子都是用粗布制成的,他的饮食也非常的简单,从不追求奢华。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也为他赢得了一些人的赞誉。汲黯说:公孙弘位列三公,国家给他的俸禄十分的丰厚,而他却表现得节俭,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汉武帝对此事就询问公孙弘,公孙弘赶忙叩头谢罪说:确实如他所说,九卿中与臣关系最好的没人能比得上汲黯了,今日他当廷指责臣,确实击中了臣的缺点。臣以三公得尊贵却表现得节俭,这与小吏得行为没啥两样,确实是虚伪的表现,目的就是为了沽名钓誉,正如汲黯所言一样,若是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汉武帝就认为公孙弘行事十分得谦让,就更加得厚待他了。?

三月,朝廷大赦天下;?四月,朝廷下诏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但仅过去了几个月他就去世了。?

想当初,匈奴那边投降得人说:月氏原本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是一个十分强大得国家,后来匈奴得冒顿单于击败了他们,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王,将他的头颅作为饮酒用的器物。月氏剩余得人逃往了远方,从此他们开始怨恨匈奴,但是没人愿意与他们共同抗击匈奴。想到西域得混乱情况,汉武帝就下令招募能出使月氏国的人,这时汉中人张骞以郎官得身份应募,他带领使团从陇西出发,途经匈奴得境内,很不幸他被匈奴单于给抓住了,这一下就把他扣留了十多年。趁着匈奴在外打仗得时候,张骞就逃出了匈奴得掌控,一路向西前往月氏,就这样走了十多天后,就到达了大宛。大宛人以前就听说汉朝资源十分得富饶,想与汉朝通使但未能如愿,这次见到张骞后,表现得非常高兴,就为他安排了向导和翻译,先把他送到了康居,再转送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的太子在继承了王位之后,成功地击败了大夏国,并瓜分了他们得领土,各自占据一方居住。这片土地肥沃富饶,周边也很少有外敌得侵扰,这就使得大月氏逐渐安居乐业,不再有报复匈奴的念头。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尽管他竭尽全力地想要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对抗匈奴,但大月氏始终不为所动。最终,张骞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于是决定启程回国。在回国的路上,张骞选择沿着南山前行,希望能够从羌中地区安然无恙地返回。但很不幸,他在途中再次遭遇了匈奴的拦截,并被匈奴人抓获。这一次,张骞被扣留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张骞被困匈奴期间,匈奴国内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故,伊稚斜单于驱逐了前任单于于单,导致匈奴国内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趁着这个机会,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设法逃脱了匈奴的控制,在历经了一番艰难险阻之后,终于是成功地逃回了汉朝。汉武帝对于张骞的归来感到非常非常得高兴,他对张骞在出使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敢给予了高度评价。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而甘父则被封为奉使君。但不幸的是,张骞出使时带了100多人,在经过了十三年的漫长旅程之后,最终只有他和甘父两人成功地返回了汉朝。

这时匈奴又开始不安分了,伊稚邪单于在成功的稳固了自己的位置后,就立马派了数万骑兵入侵汉朝的边塞,不仅杀害了代郡的太守恭,还掳掠了1000多人,这才得意的回去了。?

在这一年里,中大夫张汤被朝廷任命为廷尉。张汤这个人啊,为人处世那是相当的狡诈,特别擅长运用自己的智谋来操纵和控制他人。在那个时候,汉武帝对文学非常的推崇,张汤见状,心想这机会不就来了吗?于是就做起了表面文章,他表现出对文学的敬仰之情,并且侍奉董仲舒、公孙弘等文学大家。不仅如此,他还任用千乘人儿宽担任奏谳掾,让儿宽依据古代的法律义理来决断那些疑难案件。每当遇到汉武帝想要治罪的人,张汤就会将其交给那些执法严苛的监、史去处理;而当遇到汉武帝想要宽恕的人时,他则会把这些人交给那些执法较为宽厚的监、史去处理。正因为如此,汉武帝对张汤的喜爱和赏识那是溢于言表啊。除此之外呢,张汤对于自己的故交子弟更是关怀备至;他还经常不辞辛劳地去拜访各位公卿大臣,无论严寒酷暑从没断过。然而,尽管张汤在处理政务时手段狠辣、心机深沉,而且并不公平公正,但他却凭借着上述的种种行为,赢得了不错的声誉。不过,有一个人对张汤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这个人就是汲黯。汲黯多次在汉武帝面前指责张汤:您身为朝廷的正卿,对上不能颂扬先帝的丰功伟绩、对下不能遏制天下的邪恶之心,无法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更不能让监狱里空无一人,您如此肆意妄为地更改高皇帝所立下的规矩和法令,这恐怕会导致您断子绝孙啊!张汤对此也是毫无办法呀。汲黯在与张汤辩论时,张汤就喜欢在文辞上把控细节,但是汲黯为人刚直守正,肯定不会屈服呀,只能愤然骂道: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担任公卿,果然如此!如果让张汤得势,天下人将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由此可见他对张汤的厌恶程度到了什么地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