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2章 微服历险观民生,直臣犯颜谏君心

汉武帝刚一登基,就干了件震动天下的大事---敞开大门招贤纳士,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不管你出身贵贱,都能被破格提拔。武帝这一操作让天下读书人像潮水般涌来,数千人洋洋洒洒地上书朝廷,有的分析国家利弊,有的毛遂自荐,都想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崭露头角。汉武帝眼光如炬,从中挑出了最拔尖的一批人留在身边,庄助第一个被委以重任,随后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奇才也纷纷登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谋士成了汉武帝的 “智囊团”,他们常与朝廷重臣辩论治国方略,他们用犀利的言辞交锋,好几次把刻板的朝中大臣辩得哑口无言。不过,汉武帝用人也极有讲究:司马相如靠华丽辞赋哄得皇帝开心,东方朔、枚皋擅长幽默讽谏,武帝便把他们当 “开心果” 养着,赏钱赏物却不让他们碰核心业务;唯有真正能办实事、懂谋略的人,才会被委以重任。那些靠 “嘴皮子” 受宠的人,终究难以接触核心业务。这告诉我们在职场中,别被表面的 “受宠” 迷惑了,真正的竞争力,就藏在日复一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里。只有你的眼界够宽,才能发现千里马;你能把握好分寸,才能用好各种各样的人;只有你的格局够大,才能让人才各展其长。这才是真正的 “用人之道”。?

汉武帝在位时,突然迷上了微服私访。有次他换上了平民的装束,带着擅长骑射的亲信,半夜从宫门悄悄溜出,自称是平阳侯,一路纵马狂奔。向北跑到了池阳、向西到了黄山宫、向南到了长杨宫打猎、向东去了宜春宫游乐。有一次天还没亮,他们就到了终南山脚下,他们放马去追逐鹿、野猪、狐狸,马蹄无情地踏坏了百姓的农田。村民们看到这情形,气得破口大骂,鄠县、杜县的县令接到群众的举报,赶忙带着衙役前来抓人,直到这些游客亮出了皇家信物,他们这才惊觉原来是皇帝微服出巡,慌忙赔罪放行。更惊险的事发生在柏谷客栈。他们一行深夜投宿时,武帝向店主开口要酒,店主没好气地说:没酒,只有尿,你们要不要!看到这群人衣着不凡却行踪神秘,店主怀疑他们是强盗,就偷偷的召集店里的青壮年准备动手。老板娘却盯着武帝的面容多看了几眼,直觉告诉她此人气质非凡。不是一般人,于是上前连忙拦住丈夫并悄悄的说道,这些人绝非等闲之辈,看他们腰间的佩刀,定然有所防备,你们千万别轻举妄动!但是丈夫不听,她便把丈夫灌醉绑在了柱子上,随后又支开了召集来的众人,亲自杀鸡备饭招待客人。第二天,武帝回宫后特意召见这位妇人,给她赏赐了千两黄金,还让她的丈夫做了羽林郎。经此一事,武帝就命人在宫外修建了十二处秘密行宫,夜游时便住在长杨宫、五柞宫等地,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千年前的皇帝微服出巡,看似是帝王的贪玩,却照见了人性的多面性:上位者的接地气需要谦卑,普通人的逆袭则需要眼光,而所有的意外,本质上都是对自己应变能力的考验。正如老板娘的故事所示:生活从不会亏待那些既能看清局势,又能果断行动的人---哪怕只是开了一家小客栈,也可能在某个深夜,遇见改变命运的特殊客人。

汉武帝多次微服出巡,感到路途遥远劳顿,又担心惊扰了沿途的百姓,便想在长安附近修建一座专供皇室游乐的上林苑。于是他就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负责规划建造上林苑。武帝下令将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的肥沃之地全部圈入了苑内,还让地方的官员统计荒田补偿给失去土地的百姓。吾丘寿王办完差事回来向武帝报告,听的武帝那是频频点头,满心期待啊。正当武帝听的兴致勃勃的时候,身边的东方朔却突然开口泼冷水,他说:陛下,终南山可是咱们国家的天然屏障啊!当年秦朝就凭这一带的资源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这里出产金玉、木材、稻麦,河里有鱼虾、地里有桑麻、百姓靠它们才能吃饱穿暖,连贫瘠之地都是寸土寸金。如今圈地建造上林苑,等于是断了百姓的生计来源啊,对上损失国家的赋税,对下毁坏农桑的根基,这是第一不该啊!东方朔见武帝没打断他的话,就继续说道:再说了,把好好的良田变成荒野,狐狸野兔倒是高兴了,可百姓的祖坟要被迁、房子要被拆,到时候老人们哭天抢地、孩子们流离失所,这是第二不该啊!他越说越激动:陛下贵为天子,何必为了打猎过瘾,在上林苑里搞什么深沟大河、险滩密林?万一有个闪失,那是得不偿失啊!这是第三不该啊!最后还补了一句: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亡了国,楚灵王建造章华台散了民心,秦始皇修阿房宫丢了天下,陛下可要三思啊!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武帝却没生气,反而提拔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他赏了黄金百斤,还夸他敢说真话。但终究没改变建造上林苑的决定,上林苑还是照着吾丘寿王的规划动工了,毕竟帝王心中的千秋乐事有时比谏言更有分量。唉!谏言容易,纳谏却十分艰难,而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从来不是一人之智,而是时代的权衡。次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他的孙子文王赵胡继位。?

公元前136年,朝廷下令废除三铢钱,改用半两钱。然后首次?设立五经博士。?到了夏天五月,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让老百姓那是苦不堪言呐,国家赶忙下令拿出府库的粮食赈济百姓。??

公元前135年五月丁亥日这天,太皇太后去世了,举国同哀。?

到了六月,丞相许昌被免职,汉武帝任命武安侯田蚡为新丞相。这下田蚡可不得了,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立马露出了骄横跋扈的本色 —— 他的豪宅堪比宫殿,良田万亩连成片,各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运送财宝的车队在路上排成长龙;家里金银珠宝堆成山,美女歌姬成群,珍禽异兽、古玩奇珍更是数都数不清。每次上朝汇报工作,田蚡都能跟汉武帝聊上大半天,而且他说的话几乎全被采纳。最过分的是,他直接插手官员的任免,把自己的亲信从平民百姓直接提拔到二千石的高位(相当于省部级高官),权力大到甚至盖过了皇帝。有一次,汉武帝终于忍不住吐槽:你任命官员有完没完?留几个位置让我也任命几个行不?可田蚡把武帝的告诫没当回事啊,后来又盯上了朝廷的考工衙门,想把那块地划给自己扩建私人住宅。汉武帝当场发火:你干脆把国家的武库也搬回家算了!这才让田蚡稍微收敛了一点。作为管理者,对亲信或能力强的下属要时刻保持清醒:信任不等于放任,包容不等于纵容。适时的敲打比事后的严惩更重要;而作为下属,更要懂得揣度上意领导的玩笑话里,往往藏着真实的底线,在任何关系中,尊重边界、敬畏规则,永远比 “恃宠而骄” 更可靠。

本年,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天子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而是派人上书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赞赏南越的忠义,并发兵讨伐闽越,派遣大行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兵,攻打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力劝皇帝放弃讨伐闽越。他言辞恳切地说:如今天下承蒙陛下仁德,百姓安居乐业,都以为这辈子不会再遭遇战乱。可听说朝廷要出兵攻打闽越,臣实在忍不住为陛下担忧啊!

闽越是偏远的法外之地,那里的百姓剪短头发、身上刺青,生活习俗与中原截然不同,根本无法用礼法治理。从夏、商、周三代开始,胡、越等边地就从未真正纳入中原的统治范围内,靠武力征服更是行不通,他们散居在溪谷竹林间,擅长水战和驾船,而中原士兵不熟悉那里的地形:地图上几寸的距离,实际上要走几百里山路,哪里的深林密竹就像天然屏障一样,连地图都标不全的险阻之地。就算打下了这片土地,也没法在那里设立郡县管理;如果强行攻打,只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当中。近年来国内粮食连年歉收,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卖爵位、卖子女,全靠陛下开仓赈济才没被饿死。武帝四年闹饥荒,武帝五年遭蝗灾,民生的元气到如今还没恢复过来。如今若是发兵数千里进行远征,粮草运输要翻山越岭、乘船渡险,沿途又是蝮蛇猛兽出没的湿热之地,夏天一来,霍乱等疫病必定流行。这还没等到开战呢,士兵就会因为疾病死伤惨重。当年南海王反叛,陛下派将军间忌讨伐,对方投降后把他们安置在了上淦,结果他们再次反叛。当时正值雨季,楼船士兵在水中划船,还没接战就病死了一大半,结果导致无数家庭破碎,老人哭、孤儿嚎,千里之外收尸运骸骨,哀痛的气氛弥漫了好几年也不消散,至今老人们提起当年的事还心惊胆战的。陛下的恩泽就连禽兽草木都能惠及,看到百姓饥寒早逝都痛心不已,如今境内并无紧急军情,却要让士兵客死异乡、暴尸山谷,边境的百姓也会因此惶惶不安,这实在得不偿失啊!刘安最后恳请:闽越名义上是藩臣,实际上他们不纳贡、不出兵,而且他们内部互相攻打,陛下若是出兵救援,反而让中原为蛮夷受累。况且越人反复无常,一旦开战,恐怕战乱无穷,还望陛下三思啊!?

很多不了解南方的人,总觉得越人兵强马壮,会威胁中原边城。其实早在淮南国鼎盛时,我们的边地官员就发现:越人跟咱们中原人打仗,简直被地理天然克制。越人聚居的地方,全被高山大岭层层围住,别说车马通行了,就连像样的路都没有,简直是天地划出来的隔离。他们要进中原,必须经过领水,这段河道藏在陡峭的山缝里,水流湍急得像瀑布一样,大船根本开不进去,粮草的运输也只能靠人背肩扛。说白了,越人想搞事情,必须先在馀干一带屯田囤粮、伐木造船。但咱们的边城守军眼睛雪亮,只要发现有人砍树囤粮,就立刻前去抓捕焚烧,就算有再多的百越士兵,没有粮草和船只,拿什么威胁咱们呢?越人打仗有三大硬伤,没战车、没骑兵,连弓弩都十分稀缺,全靠士兵拿着短刀、长矛和敌人近身肉搏,在平原上根本打不过中原的步兵;他们号称有几十万甲卒,可他们要想进入中原,至少得派五倍的兵力,这还不算运送粮草的民夫。再说了,南方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士兵长期泡在水田里,蝮蛇毒虫满地爬,疟疾、霍乱一旦流行开来,十个人里两三个还没开战就病死了。就算咬牙打下越地又如何?这种胜利根本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损失呀!

臣听说闽越王被他的弟弟甲杀了,现在闽越群龙无首。陛下若想收服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以德服人:把闽越百姓迁到中原腹地,然后派一位朝廷重臣去安抚他们,给他们赏赐财物、分给土地,让他们亲眼看见我大汉朝的富庶和仁德,他们保证拖家带口的前来归顺,这可比派兵攻打省力百倍啊。陛下如果不想迁百姓,也可以册封他们的贵族当王侯,承认他们的藩属地位,让他们世代向朝廷进贡。这时陛下只需给他们下一道诏书、赐一枚官印,就能让偏远的闽越心服口服,根本不用发动一兵一卒。陛下别看闽越这地方穷山恶水的,当年秦朝就栽过跟头,秦始皇派大将尉屠睢率军前去攻打,又开凿运河运送粮草,结果越人躲进深山和秦军玩起了游击战,秦军连人影都摸不到。秦朝几十万大军被困在荒野当中,士兵累得半死,越人就趁机偷袭,秦军惨败收场。最后秦朝征发大批民夫戍边,搞得全国骚动,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开始叛乱了,这就是 “打越地必乱中原” 的铁证啊!

陛下的军队是 “王者之师”,靠的是威慑而非硬打。要是连小小的越人都要靠血腥厮杀去征服,万一有个士兵狼狈逃回,就算斩了越王的头,那也是大汉的耻辱啊。如今您坐拥四海之地,四海的百姓都是您的子民,只要广施恩德,让天下人安居乐业,这份仁政就能泽被万世。闽越那点破地方,何必为了一时的面子,让士兵流血、百姓遭殃呢?《诗经》说 “王道宏大,远方自会来归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啊!真正的强国,靠的是让人心甘情愿的臣服,而不是靠军队硬砸。刘安最后提醒:千万别让将领们用十万大军去干 “一封诏书就能搞定” 的事,那简直是拿牛刀杀鸡,得不偿失啊!

汉兵刚出发征讨闽越,还没翻过山岭,闽越王郢就派兵据守险要地形进行抵抗。关键时刻,郢的弟弟馀善拉着丞相和宗族商量:这次大王擅自攻打南越,没有请示汉朝天子,这才招来了汉兵。汉军是又多又强,就算我们打赢这一仗,汉朝还会派来更多的军队,咱们迟早要被灭国。现如今为了国家考虑,不如杀了大王向汉朝天子谢罪,如果朝廷接受我们的谢罪,那我们就能罢兵保国;要是朝廷不接受我们的谢罪,那咱们就拼一把;万一打不过,还能逃到海上去。众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馀善就杀了郢,然后派使者把郢的头颅献给了汉将王恢。王恢大喜说,我们本来就是来杀郢的,现在他的头送来了,不战而胜,这是再好不过了!立刻下令军队停止前进,随后派人通知大臣韩安国,并派人快马加鞭把郢的头颅送给汉武帝。汉武帝这才下诏撤兵,还说:此次叛乱郢是首恶,但无诸的孙子繇君丑没参与谋反。于是就封丑为越繇王,让他主持闽越的祭祀。没想到馀善在杀了郢后威望大涨,百姓大多都归附了他,他干脆自立为王,越繇王根本管不住他。汉武帝听说后,觉得馀善不值得再动兵讨伐,于是就说:馀善之前和郢一起作乱,后来又带头杀了郢,让汉军免于劳苦,这也算有功。于是又封馀善为东越王,和越繇王并存。

汉武帝派庄助去向南越王传达朝廷的旨意,南越王赵胡叩头说:天子为臣下发兵讨伐闽越,臣就是死也难报天子的大恩呀!随后他派太子婴齐到长安当侍卫,对庄助说:如今国家刚遭战乱,请使者先回,我日夜准备,随后就入朝拜见天子。庄助回朝时经过淮南,汉武帝让他把讨伐闽越的结果告诉淮南王刘安,嘉奖他之前的劝谏,刘安连忙谢罪。但庄助一走,南越大臣们纷纷劝谏赵胡:汉军诛杀了郢,其实也是震慑咱们。先王曾说侍奉天子千万不能失礼,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几句好话就入朝见天子,要是起了回不来回不来,我们恐怕会有亡国的危险啊!赵胡听了他们的建议,就称病不去长安,最终也没入朝拜见汉武帝。

这一年,韩安国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东海太守濮阳人汲黯被任命为主爵都尉。起初,汲黯为谒者,因为执法严厉而被人忌惮。有一次东越两国相互攻打,汉武帝就派汲黯前往视察那边的情况,但是汲黯没到东越,他走到吴地就返回了,回去向武帝报告说,越人相攻,这是他们的习俗,不足以辱没天子的使者。还有一次,河内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1000多家的房屋,汉武帝又派汲黯前往视察那边的情况,很快汲黯就回来了,然后给武帝报告说:家人遭遇火灾,房屋相连,火势蔓延,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然而,当我路过河南时,却发现那里的贫苦百姓遭受了水旱灾害的重创,有一万多户人家受灾,甚至出现了父子相食的惨状。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我深感忧虑,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采取行动。我以便宜行事的权力,手持符节,打开了河南的粮仓,发放粟米来赈济那些贫困的百姓。我深知这样做可能会违反朝廷的规定,但我认为拯救百姓的生命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我甘愿承担矫制之罪,请求归还符节,接受惩罚。武帝了解到我的所作所为后,认为我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仅没有责罚我,反而赦免了我的罪行。这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后来,我被任命为东海太守。在治理东海的过程中,我秉持着清静无为的理念,注重选择合适的丞、史来处理具体事务,而自己则只负责把握大局,不过分苛求细节。由于我身体多病,常常在养病,所以无法亲自处理政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我因病无法亲力亲为,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东海地区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百姓们对我的治理成果赞不绝口。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对我大为赞赏,将我召回京城,任命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在担任主爵都尉期间,我依然坚持无为而治的原则,注重引导事物的大体发展,而不拘泥于繁琐的法律条文。我相信,只要把握好关键,给予百姓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自然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也会因此而繁荣昌盛。汲黯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很高级的管理智慧,他选择信任丞、史处理具体事务,自己则把控宏观策略,避免了 “累死领导、闲死下属” 的低效陷阱。企业中,一刀切的繁琐制度可能压制员工创造力,不如像汲黯一样 “抓关键、放细节”,通过目标导向(如明确 KpI)替代过程监控;在教育中,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细节(如每天盯着写作业),不如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给孩子留出探索的空间。真正的高效,从来不是忙到不可开交,而是像汲黯一样,找准关键少数,信任团队多数,让系统自我驱动,就像他治理的东海,表面风平浪静,底层却暗含着 “顺势而为” 的强大逻辑。

汲黯这个人,脾气暴躁还不懂的客套,看见别人有错直接当面怼,那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人家。有一次汉武帝正跟大臣们聊儒家治国的事情,说自己打算效仿尧舜施行仁政,汲黯当场就说:陛下心里**那么多,表面却装着行仁义,怎么可能学得来尧舜的治世呢?汉武帝当场脸就黑了下来,一句话也没说就甩袖退朝了,此时满朝公卿都替汲黯捏了一把汗呐,生怕他掉脑袋。没想到汉武帝退朝后跟身边人说:汲黯这人真是直得可爱啊!有人责备汲黯说话太冲,他反倒理直气壮地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难道是让我们拍马屁、把皇帝往歪路上带的吗?我既然在这个位置上,就算是死,也不能让朝廷蒙羞啊!汲黯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个月以上,汉武帝多次特许他休假养病,可他的身体总不见好。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向汉武帝请长假。汉武帝问到:你觉得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庄助说:要是论做官能力,他没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要是让他辅佐幼主,坚守城池,那绝对是招也招不来,赶也赶不走的人,就算是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汉武帝点头说:没错,古代所谓的‘社稷之臣’,汲黯就很接近了。汲黯的生存法则从来不是讨好,而是 “认理不认人”。哪怕放在今天,这种敢说真话、坚守底线的人,依然稀缺而珍贵。毕竟,能在领导画饼时冷静泼冷水的人,从来都需要底气,更需要一颗公心。

匈奴派使者前来请求和亲,汉武帝让大臣们讨论对策。燕地出身、熟悉匈奴情况的大行令王恢率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汉朝跟匈奴和亲,每次过不了几年,他们就会撕毁盟约,现在不如干脆拒绝,发兵去攻打他们!御史大夫韩安国却认为:匈奴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很难彻底的制服,从上古时代开始就没真正归附过中原。如今汉军若是远征数千里与他们争个胜负,我军人马疲惫,匈奴却能以逸待劳,这是非常危险的呀,不如继续和亲求个安稳。多数大臣赞同韩安国的意见,汉武帝最终决定答应匈奴的和亲请求。两千年前的和亲之争,其实就是血气与理性;复仇与务实的博弈。放到今天,无论是国家的外交、企业的战略还是个人的选择,都需要警惕两种极端的情况:既不能因为一次背叛就全盘否定之前的合作,也不能因现实困难就放弃必要的抗争。真正成熟的决策,永远建立在对 “利弊” 的清醒计算上而非情绪或偏见之上。?

公元前134年,冬天十一月,朝廷首次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此时,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一职,带兵驻守在云中,中尉程不识担任车骑将军一职,带兵驻守在雁门,本年六月,两人率军罢兵回防,李广与程不识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兵,他俩的名声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李广治军不讲究严格的军队编制和阵型,而是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驻扎,他允许士兵自由活动,夜里也不派人打更巡逻,公文报表也尽量简化,但他会时刻派侦察兵监视敌情,因此从未遭遇危险。程不识治军严格,管理军队编制、阵型和营寨布局,夜里更是安排人打更警戒,军吏处理公文也非常的细致,士兵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因为军队纪律严密,也从未被匈奴袭击过。程不识评价说:李广治军简单宽松,若匈奴突然袭击,很难迅速组织抵抗,但他的士兵却轻松快乐,愿意为他拼死效命。我的军队虽然繁琐扰民,但匈奴也无法侵犯我们。实际上,匈奴更畏惧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喜欢跟随李广,而觉得跟随程不识太辛苦。现代团队管理中,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初创团队可能需要李广式的灵活授权,激发创造力;成熟团队则需要程不识式的流程化管理,降低风险。李广与程不识的治军方法,就是灵活与规范、人性与制度的永恒命题。在两千年后看这段历史,最大的启示或许是“管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底层逻辑 ,了解自己的团队特质,明确目标的优先级,在自由与纪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这才是长久之道。”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李广与程不识治军时说:《易经》讲军队出征必须有纪律,否则无论成败都是凶兆,强调了治军离不开严格的法度。李广治军让士兵自由散漫,靠个人谋略和威望统兵,这种做法只有像他那样天赋异禀的将领才能驾驭,却无法成为通用法则。因为普通人容易贪图安逸,忽视潜在的危险,士兵觉得程不识的严格管理太麻烦,喜欢跟李广,但长此以往会养成不服管教的习气,一旦遇到突发危机,缺乏纪律的军队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程不识治军严格,这看似繁琐,却能筑牢军队的安全底线。效仿程不识,即便没大功劳,至少不会惨败;但效仿李广,很少有不翻车的,因为大多数将领没有他的天才谋略,盲目宽松只会让军队涣散。严格的纪律是团队的安全网,高超的个人能力是团队的天花板,但安全网比天花板更重要。从古至今,无论是治军、治企还是治事,“严” 是底线保障,它或许不会带来奇迹,但能避免灾难。就像程不识的军队,虽让士兵苦于烦扰,却用纪律筑起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防线,这才是真正的不败之道。所以在企业或团队管理中,不能迷信能人效应,而应建立可传承、可复制的制度和流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