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48章 王莽尊显谋汉鼎,平帝孱弱失皇纲

公元前2年的春季,正月初一,汉哀帝下诏,命令将军和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自推荐一位精通兵法的人。同时,又任命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就在这份诏书下发的当天,天象就发生了日食。紧接着哀帝又下发了一份诏书,要求公卿大夫们尽情陈述朝廷的过失;并命令各地官员为朝廷推荐贤良方正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各一名。这份诏书下发的同时,又宣布大赦天下。?

这时丞相王嘉上奏说:“孝元皇帝继承祖宗大业,待人温和恭谨,行为更是清心寡欲,以至于国库中积攒了四十亿钱。他曾到上林苑游玩,后宫冯贵人随行,在游玩的时候突然有猛兽从路旁冲出,冯贵人挺身而出挡住猛兽,元帝非常赞赏她的这种无畏精神,就赐给了她五万钱。元帝对于后宫中有功的人,都会给予赏赐,但是要求她们不要公开谢恩,这样就是为了展示自己处事公平,没有偏袒的私心,而且极为重视民心,所以对宫人的赏赐也是较为节制。当时的外戚中很少有人的财产能达到千万,因此少府和水衡的国库都很充足。随后又经历了初元、永光年间的灾荒和西羌的叛乱,这时的朝廷既要对外用兵,又要救济贫民,但始终没有陷入财政危机当中,正是因为国库里的财产充足。到了孝成皇帝时,有谏臣多次指出皇帝外出游猎的危害,以及后宫专宠、沉溺酒色等问题,他们的言辞恳切,但是成帝始终没有因此而发怒。而对于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等人,史育多次被贬,导致他的家产还不足千万,张放被逐回封国,淳于长在狱中被处死,成帝最终没有因为私情而损害公义,因此尽管朝廷内部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出现,但是国家依然安定,皇位这才得以顺利传到陛下这儿。臣听闻陛下在封国时,就非常喜好读《诗经》《尚书》这类书籍,而且又崇尚节俭,等到被先帝征召入京时,沿途的百姓都称赞您的德行。更让人称赞的是您即位之初,就开始更换帷帐,去除那些华丽的装饰,车马只用那些普通的席子和丝绸来装饰。而共皇的寝庙本应该重新修建,但是您因为国库财产不足,又以国家大义为重,所以就暂时停止了修建,直到现在才开始动工。然而,驸马都尉董贤却在上林苑中修建官邸,您又为他建造豪华的府第,让他家的大门朝着皇宫的方向打开,您还把皇家专用的水引到他家的花园池塘里。您还专门派人去监督他家盖房子,对工人又是赏钱又是赐物的,给董贤盖房子的阵仗比修皇家宗庙还大。董贤的母亲生病,您就安排长安负责御膳的官员给她准备祭神用品,就连路上经过的普通老百姓都能白吃白喝。您下令为董贤制作的器物,完成后都要先上奏给陛下才能使用,您看到有些精美的器物,还要特别赏赐工匠。即使是贡献给宗庙和三宫的器物,也没有如此奢华啊。要是董贤家中有宾客或者婚嫁之事,各官府的官员都要前去参与,那时赏赐给奴仆、奴婢的钱财每人就多达十万钱。使者们为董贤采购物品,都会引发市场的震动,一时间搞得道路两旁喧哗不止,朝中大臣们因此感到惶恐不安。如今陛下下诏停止修建苑囿,却将这两千多顷土地全都赐给了董贤,这直接导致均田制受到了破坏。董贤行事奢侈僭越,多次扰乱阴阳,导致灾异频繁发生,老百姓对此更是议论纷纷,一时间人心惶惶,惊恐不安,就连上天似乎也被这些乱象所迷惑,即使降下异常灾害,也无法让这种乱象停下来。陛下向来仁智谨慎,如今却因此受到上天的讥讽。孔子说:‘如果在国家危难时不扶持,国家倾覆时不挽救,那还要宰相做什么呢?’臣王嘉有幸担任本朝丞相,现在更是内心悲伤,无法尽忠进谏;要是臣的死对国家的兴盛有好处,那臣就是死不足惜。臣恳请陛下谨慎行事,要时刻明察众人的疑虑!过去宠臣邓通、韩嫣,行事骄奢无度,沉溺于放纵享乐,最终因小人无法克制**而背负罪责,开始祸国殃民,最后也没有得到善终,正所谓‘爱他如果没有采用合适的方法就等于在害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臣建议陛下应该深刻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对董贤的宠爱要有所节制,以此来保全他的性命。但是汉哀帝没听,反而对王嘉逐渐有了不满情绪。?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贤良方正的身份对策说:“臣听说阳尊阴卑是天道。因此,男子即使地位低下,也是家中的阳;女子即使地位高贵,也是国家的阴。所以礼制当中明确了‘三从’的道理,即使有文母那样高尚的德行,也必须依附于儿子。过去郑伯为了顺从姜氏的**,最终引发了叔段篡国的祸患;周襄王因为惠后的逼迫,差点遭遇了流亡郑国的危险。等汉朝建立后,吕太后专权独断,差点导致国家倾覆。如今臣看到陛下节俭修身,希望与天下人共同开创新局面,然而祥瑞之事没有出现,却发生了日食、地震这些自然灾害。根据《春秋》中的灾异记载,这种天象的变化就是上天对君王的警示。日食表明阳被阴所压制。坤象征地,代表土和母亲,就应该以安静为德;地震则是阴气过盛的表现。如今占卜的结果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是臣却不敢不直言!过去曾子问孔子关于顺从命令的道理,孔子说:‘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他对闵子骞遵守礼仪但又不毫无原则地听从父母的做法表示欣赏。闵子骞的行为是符合人情事理的,所以没有任何可以被人批评指责的地方。如今朝中的外戚兄弟,不管他们是贤能还是愚蠢,都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位,他们有的掌管兵权,有的统领军队,真的是集恩宠于一家啊,他们的这种权势积累,是世所罕见的。甚至在任命大司马、将军时,还发生了日食。这并非是偶然事件,而是表明陛下谦逊却没有独自决定事情的能力,只是一味地顺从外戚的意见,对他们当中有罪的不进行惩罚,而那些没有功劳的却得到了官爵,这种邪恶的风气逐渐积累起来,所有发生的过错正是由此而来。臣希望陛下能够明察秋毫,以发扬朝廷的正直风气。过去诗人所讽刺的,《春秋》所批评的,正是这种现象。要是以后世的眼光看前朝,人们会对此感到非常的愤慨。但若是身处其中时,却往往不自知。愿陛下能够和朝中贤能的大臣精诚合作,思考如何继承先帝的初心,又该如何借鉴古代的经验,以平息频繁发生的民怨,这样的话百姓就没有一个不欢欣鼓舞的,上天自然也会收回灾异,祥瑞福禄自然就会降临世间了。

汉哀帝又征召孔光到公车署,询问他关于日食的事,随后又任命他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职位仅次于丞相。?

想当初,王莽回到封国后,就一直闭门自守。直到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奴仆后,王莽就对他进行严厉的责备,还命令他自杀谢罪。在封国的三年里,有一百多名官吏和百姓上书为王莽鸣冤。此时,贤良周护、宋崇等人在对策中,再次大力赞扬王莽的功德。哀帝于是就征召王莽和平阿侯王仁回到京师,让他们一起侍奉太后。?

而董贤利用日食的异象,成功的阻止了傅晏和息夫躬的计划。到了辛卯日,汉哀帝就收回了傅晏的印绶,又罢免了他的官职,最后让他回家。?

丁巳日这天,傅太后去世了,随后朝廷把她与汉元帝合葬在了渭陵,谥号为孝元傅皇后。?

这时丞相和御史大夫就上奏弹劾息夫躬、孙宠等人的罪过,汉哀帝于是又免去了息夫躬、孙宠的官职,还把他们遣送回了封国;同时又罢免了数十名侍中、诸曹、黄门郎等官员。?

这时鲍宣上书说:“陛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百姓为子。然而自您即位以来,上天时常缺乏光明,大地动不动就发生震动,百姓中也是流言四起,心里感到很害怕。今天在正月初一发生日食,这实在令人害怕呀。普通百姓在正月初一尚且害怕毁坏器物,更何况是日食呢!陛下应当深刻进行自我反省,出行时应当避开正殿,更要鼓励臣子积极进言,以此寻求朝政的得失,同时还应该罢免外戚和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征召孔光为光禄大夫。接着要了解孙宠、息夫躬的过错和恶行,要是情况严重就要免去他们的官职,并把他们遣送回封国,这样民众就会和谐,没有不喜笑颜开的。天和人的心意相通,人心喜悦就能化解上天的愤怒。然而二月的时候,有白虹穿过太阳,又连着阴了好多天一直不下雨,这表明天下的忧虑还是没有解决,民众的怨恨也没有消除。侍中、驸马都尉董贤,本来就和陛下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只是靠着谄媚和奉承才得以升官,陛下对他的赏赐更是没有限度,这样下去会耗尽国库的财富,现在合并了三座府邸,可他还嫌太小,又开始破坏暴室来增加他的府邸面积。董贤父子乘坐着天子使者的车马,修建自家府邸,就连夜间负责巡逻的吏卒也都得到了赏赐。他去上坟的时候举办宴会,所需的物品都由太官来提供。全国的进贡之物,本来应该是用来供奉陛下的,现在却全都给了董贤家,这难道符合上天和民众的意愿吗?上天的意志不可以长久违背,如果陛下再这样过度厚待董贤,最终会害了他。如果陛下真的怜悯董贤,就应该向上天和大地谢罪,解除天下人的怨恨,免去董贤的官职,把他遣送回自己的封国,收回赏赐给他的车马器物并交还给官府,这样他和他父亲的性命才能得以保全;要是不这样做,全国民众的怨恨,不会让他们安稳度日。至于孙宠、息夫躬他们更不适合留在封国,应该免去他们的官职,以此来警示天下人。还要重新征召何武、师丹、彭宣、傅喜等人,让民众耳目一新,能够顺应上天的旨意,建立重大的政策,开创太平盛世。这时的哀帝被频繁发生的天象所触动,最终采纳了鲍宣的建议,又征召了何武、彭宣;还任命鲍宣担任司隶这个官职。

这时哀帝假托傅太后的遗诏,让太皇太后下令给丞相和御史,增加董贤的封户二千户,又赐给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封国。但是王嘉却将诏书封还,并上奏劝谏说:“我听说爵位、土地是上天所拥有的。《书经》说:‘天命有德之人,五服五章!’君王代天封爵,更应该谨慎小心。现在分割土地封赏,若是不合人心,那民众就会不服气,从而触动阴阳平衡,这种危害可是相当深远。如今陛下圣体久病不愈,这是臣内心所恐惧的。高安侯董贤是谄媚之臣,陛下倾尽爵位让他在人前显贵,耗尽国库的财物使他富裕,损害至尊之位来宠爱他,如今君主的威严已经被削弱,国库已经空虚,但是还担心不够。国家的财富都是由民力所创造的,孝文皇帝想建露台,因为要花费百金就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如今董贤散播国家的财富来树立自己的恩德,一家甚至能接受千金,这是自古以来,高贵的臣子从未有过的待遇,如今这种情况流传四方,导致民众都很怨恨他。里谚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所以臣经常为此感到寒心。如今太皇太后以永信太后的遗诏下令给丞相和御史,增加董贤的封户,赐给三侯封国,对此我是我深感困惑。现在的山崩、地动、日食全都发生在正月初一,这都是阴侵阳的警示啊。之前董贤已经两次受封,晏、商二人也是两次改封,他们因为私欲难以满足,陛下对他们的恩宠已经十分深厚了,但他们还是贪求无厌,永远不知道满足,这严重损害了尊尊之义,不可示天下,这种危害极大!朝中的臣子行事骄横欺罔,就会导致阴阳失调,气就会相互感应,最终会危害身体。如今陛下久病不愈,太子也没有立,更应该想着正确处理各种事务,顺应上天和百姓的心意,来求得福佑。现在为什么要轻视自身、放纵肆意、不考虑高祖当年的辛勤劳苦呢?他所确立的制度,是想要大汉国祚传承到无尽的岁月啊。这次我恭敬地把诏书封起来退回,不敢将其公开展示。不是因为臣怕死而不依法行事,只是担心天下人听闻此事,所以不敢自我弹劾。

想当初,廷尉梁相审理东平王刘云的案件,当时冬季才过了十几天,梁相就怀疑刘云的案子有冤情,而且有很多言辞是虚假的,所以就上奏请求将案件移交给长安,再由公卿进行复审。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认为可以这么做。但是哀帝认为梁相等人看到皇上身体有病,就一直观望,担心他们怀有二心,他又希望刘云能活过这个冬天,在看到他们没有讨贼疾恶、为主报仇的意思后,就下诏免去了梁相等人的官职,并把他们贬为了庶人。数月后,朝廷下诏大赦天下,这时王嘉就说:梁相等人的才能德行都不错,而圣明的君王有计功除过的做法,我私下里为朝廷惋惜这三人。等到奏书呈上后,哀帝心里就愤愤不平。过了二十多天后,王嘉封还增加董贤封户的诏书,这行为直接就把哀帝给惹生气了,就把王嘉叫到尚书处,责问他说:“梁相等人之前因为不忠而获罪,罪恶已经彰显出来了,你当时已经弹劾了自己;现如今又称赞他们,还说‘为朝廷惋惜’,你说这是为何?”王嘉赶忙脱帽谢罪。最终哀帝把这事交给将军和中朝官员进行讨论,光禄大夫孔光等人趁机弹劾“王嘉有迷惑国家,欺君罔上的罪行,请谒者召王嘉到廷尉诏狱。”议郎龚等却认为“王嘉说的事情前后矛盾,应该剥夺他的爵位封土,将他贬为庶人。”永信少府猛等又认为“王嘉的罪名虽然应该依法处置,只是让大臣束发戴枷,裸露着身体遭受鞭笞之刑,这恐怕是对国家的威严和皇室宗庙的声誉是有损害的。”但是哀帝不听,到了三月,就下诏“假谒者节,召丞相到廷尉诏狱。”?

使者到达后,府掾和史都哭个不听,然后一起给王嘉配药,但是王嘉说什么也不肯服。这时主簿说:“将相不面对法官陈述冤情,这已经成为了惯例,丞相还是自杀吧。但是王嘉却拒绝服药自尽,他认为自己身为丞相,如果有罪就应该在都市接受刑罚,以此来警示众人,而不应该像儿女情长之人那样服药而死。说完王嘉就整理衣冠,跟随使者来到了廷尉处,廷尉收缴了他的印绶后,就把他押送到了都船诏狱。哀帝在得知王嘉竟然主动到廷尉受审,内心是十分的愤怒,于是就派将军以及五位二千石官员共同审理此案。狱吏质问王嘉,王嘉解释自己并非偏袒梁相等人,而是认为他们是良吏,实在是为国家惜才。但是狱吏却认为王嘉有罪入狱,那就必定有负国之处,于是就逐渐的开始侮辱他。随后王嘉就仰天叹息,说自己身为宰相,没能举荐孔光、何武这样的贤才,也未能罢免如董贤父子这样的恶人,因此有负国恩,实在死有余辜。最终,王嘉在狱中待了二十多天后,就绝食吐血而死。

后来,哀帝又仔细审阅了奏对,还赞赏了其中的良言。这时恰逢御史大夫贾延被免职,到夏季五月,朝廷就任命孔光为御史大夫。秋季七月,又任命孔光为丞相,恢复了他故国博山侯的爵位;同时任命汜乡侯何武为御史大夫。哀帝这才知道孔光之前被免职并非是因为他的过错,而是因为近臣的诽谤。于是哀帝就说:“傅嘉以前担任侍中的时候,他不断的诋毁贤良之人,又诬告大臣,导致有才能的人长期无事可做,现在免去傅嘉的官职,将他贬为庶人,遣返原籍。”到了八月,又把何武调任为前将军。辛卯日这天,光禄大夫彭宣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司隶鲍宣因为侮辱宰相、拒绝接见使者、对君主无礼而被判了减死罪,处以髡钳(剃发戴枷)之刑。?

大司马丁明一向敬重王嘉的为人,因为王嘉之死而深感惋惜。到了九月,哀帝就下诏免去丁明的职务,让他回家待着。?

冬季十一月,哀帝又任命原定陶太傅、光禄大夫韦赏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没多久,韦赏就去世了。?

十二月,哀帝又任命侍中、驸马都尉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册文中说:“今天立你为公,让你作为汉朝的辅佐之臣!望你尽心竭力,能够匡正政务,秉持公平正直的处事之道!”当时的董贤才二十二岁,虽然位列三公,但他仍然待在宫中侍奉哀帝,同时兼任尚书,百官都要通过董贤向哀帝奏事。这时因为董贤的父亲卫尉董恭不适合再担任卿位,就把他调任为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董贤的弟弟董宽信接替董贤为驸马都尉。董氏的亲属都担任侍中、诸曹、奉朝请等职,哀帝对他们家的宠幸程度直接超过了丁、傅两家。?

当初,丞相孔光担任御史大夫时,董贤的父亲董恭是御史,侍奉孔光。等到董贤成为大司马后,就与孔光一起并列三公。哀帝还特意让董贤私下去拜访孔光。但是孔光为人一向恭敬谨慎,知道哀帝这是想尊宠董贤。所以当他听说董贤要来时,孔光就整理衣冠,提前出门等候,看到董贤的车驾后便退回门内,等董贤走到中门时,孔光才进入阁中,等下车后再次出门,拜谒、迎送那是相当的恭敬,都不敢以对待宾客的平礼相待。哀帝听说后很高兴,立即就任命孔光的两个侄子为谏大夫、常侍。董贤的权势由此开始就与哀帝相当。?

在当时,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已经衰落,只有平阿侯王谭的儿子王去疾担任侍中,弟弟王闳担任中常侍。王闳的岳父中郎将萧咸是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董贤的父亲董恭仰慕萧咸,就想为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的女儿,便让王闳前去说媒。萧咸对此感到惶恐,实在不敢接受这泼天的富贵,于是就私下对王闳说:“如今董公担任大司马,册文中说‘允执其中’,这是尧禅让给舜时的文辞,不是三公应该有的待遇,长者见到这种情况没有不心生畏惧的。这岂是普通人家的子女所能承受的!”要说这王闳也是有智谋的人,听了萧咸的话后就醒悟了,便回去告诉董恭,向他转达了萧咸自谦的意思。董恭只是叹息道:“我家为何要让天下人如此畏惧!”但是心里还是很不开心的。后来哀帝在麒麟殿设宴,董贤父子、亲属都在场,侍中、中常侍也都陪侍左右,哀帝酒后就看着董贤,笑着说:“我想效仿尧禅让给舜的典故,你觉得如何?”这时王闳就上前说:“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不是陛下私有的!如今陛下继承宗庙,应当传位给子孙,国家统一的大业至关重要,天子不可戏言啊!”哀帝默然不悦,左右侍从都感到很恐惧。于是哀帝就将王闳赶出去了,然后让他回郎署。后来,太皇太后为王闳求情,哀帝才重新召他回宫。但是王闳依旧上书劝谏说:“臣听说王者设立三公,效法三光(日、月、星),担任三公的应当是贤人。《易经》说:‘鼎折足,覆公餗’,比喻三公非其人。昔日孝文皇帝宠幸邓通,也不过任命他为中大夫;武皇帝宠幸韩嫣,也只是对他进行赏赐而已,都没有让他们担任高位。如今大司马、卫将军董贤,对朝廷没有半点功劳,又没有宗室的关系,也不能用自己的名望德行来服众,可他却在数年内位列三公,掌管禁军,无功而封爵,父子、兄弟平白受到提拔,对他的赏赐更是耗尽了国库的财产,如今老百姓都议论纷纷,这实在不符合天意呀!昔日褒神蚖变化为人,生下褒姒,然后祸乱了周国,臣担心陛下有过失之讥,董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这并非垂范后世的做法!”哀帝虽然没有采纳王闳的建议,但是也十分赞赏他的年少志强,所以也就没有怪罪他。

公元前1年的春季正月,匈奴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前来朝见哀帝,汉朝也以此为荣。当时西域共有五十个国家,自译长到将、相、侯、王都佩戴着汉朝的印绶,共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家因为距离遥远,所以不在其中,但是他们来朝贡时,汉朝也给予了他们回礼,但是没有把他们纳入自己的统辖范围内。自黄龙年间以来,单于每次入朝,朝廷赏赐给他的锦绣、缯絮都比以前更加丰厚,以此展示对他的优待。单于在宴会上见到董贤如此年轻就身居高位,就通过译员询问。哀帝让译员回答说:“大司马虽年轻,但是因为贤能所以身居此位。”单于起身,拜贺汉朝得此贤臣。当时哀帝因为太岁所在,就安排单于住在上林苑蒲陶宫,以示对他的尊敬;但是单于知道后,心里就很不开心。?

夏季四月,天象再次发生了日食。?

五月,朝廷正式确定三公的职责分工。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到了六月,哀帝在未央宫驾崩。?

哀帝目睹孝成帝时期外戚专权,等他即位后就屡次诛杀大臣,试图加强皇权以效仿武帝、宣帝。然而他宠信谗佞小人,憎恶忠诚正直之人,导致汉朝的国势由此衰落。?

哀帝一死,太皇太后当天就火速赶到未央宫,把皇帝的玉玺、绶带就收走了。随后,太皇太后就把大司马董贤叫来,在东厢房问他打算怎么操办哀帝的丧事。董贤心里慌得不行,支支吾吾答不上话,只能摘下帽子拼命磕头请罪。太皇太后见状,就说:“新都侯王莽以前当过大司马,操办过先帝的丧事,对这些礼仪门道熟得很,我让他来帮你操持。”董贤赶紧磕头说:“太好了!”紧接着,太皇太后就派人急急忙忙的把王莽召进宫,同时还吩咐尚书,以后调兵的符节、百官递上来的奏章,还有皇宫里的中黄门侍卫、期门军,全都由王莽统一管理。王莽按照太皇太后的意思,让尚书弹劾董贤,就说哀帝病重的时候,他居然没在跟前亲自伺候看病、抓药。然后,王莽就下令不许董贤再踏进宫殿的司马门半步。董贤一下子就懵了,只能跑到宫门口,摘下帽子、光着脚,不停地磕头谢罪。己未那天,王莽就派使者拿着太皇太后的诏书到宫门口,当众宣布:“董贤年纪轻轻,啥都不懂,当大司马根本服不了众,现在收回他的大司马印绶,直接罢官,赶紧回家去吧!”当天,董贤和他老婆就自杀了。家里人也都被吓得不轻,连夜就把他俩给埋了。但是王莽却怀疑董贤是假死,就安排相关部门请求开棺查验,确认他真的死了后,就又把他重新埋在了监狱里。董贤死了之后,太皇太后就下诏书,让公卿大臣推荐能当大司马的人。王莽以前就当过这个职位,后来因为要避开丁氏、傅氏外戚,所以才辞去官职。大臣们一直觉得王莽特别有本事,而且他还是太皇太后的近亲,所以从大司徒孔光往下,满朝文武都推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不这么想,他俩商量说:“以前惠帝、昭帝在位的时候,吕氏、霍氏、上官氏这些外戚专权,差点把国家给搞没了。现在成帝、哀帝接连没留下子嗣,咱们得选个年纪小的皇室近亲当来继承皇位,可不能再让外戚大臣独揽大权了。只有朝廷里亲近的、疏远的势力能够互相制衡,这样才对国家的发展有好处。”于是,何武推荐公孙禄当大司马,公孙禄也推荐何武。看到他们商量来商量去也定不下来,太皇太后就直接拍板,任命王莽为大司马,还让他兼管尚书事务,掌管朝廷机要。

太皇太后与王莽商议立嗣。安阳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为人严谨,深受太皇太后的信任,王莽就推荐王舜为车骑将军。秋季七月,派王舜与大鸿胪左咸持节迎接中山王箕子(即汉平帝)为嗣。?

董贤因为受到汉哀帝的宠幸而迅速升迁,甚至被比作尧禅让给舜的对象,但是他的权势却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汉哀帝去世后,太皇太后和王莽迅速掌控朝政,董贤直接被罢官并自杀,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为后来的篡汉奠定了基础。没一点能力而身居高位,这就是为自己招致祸患的做法。

这时的王莽又向太皇太后提了第二点建议,他命令有关部门将皇太后(指赵飞燕)和她的妹妹昭仪(赵合德)以前专宠后宫、残害皇嗣的行为公之于众,将皇太后贬为孝成皇后,迁居北宫。同时,由于傅太后与孔乡侯傅晏合谋,背弃皇恩,专横跋扈,不守规矩,所以将孝哀皇后(傅皇后)迁居桂宫,傅氏和丁氏的官爵都被剥夺,傅晏以及他的妻子都被流放到合浦。唯独下诏褒扬傅喜,说他品行端正,忠诚正直,虽然与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是始终不随从她的邪恶行为,而且能够坚守自己的节操,因此只是被流放到了自己的封国。《传》不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于是又将傅喜召回长安,封为特进,还允许他参与朝政。傅喜虽然受到了褒奖,但他仍然感到孤立和忧虑;后来他再次被遣回封国,最终寿终正寝。王莽又将傅太后的尊号贬为定陶共王母,丁太后的尊号贬为丁姬。?

王莽还上奏说董贤父子骄奢淫逸,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并将所有因董贤而得官的人免职。董贤的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其家属全部被流放到合浦,董贤的母亲则被遣送回故乡巨鹿。长安城中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纷纷到董贤的府邸哭泣,差点发生了抢劫事件。官府变卖了董氏的财产,共计四十三万万钱。董贤的亲信沛县人朱诩主动辞去大司马府的职务,买了棺材和寿衣,将董贤的尸体收殓安葬。王莽听说后,就以其他罪名将朱诩处死。?

王莽因为大司徒孔光是儒学大家,曾经辅佐过三位皇帝,又受到太皇太后的尊敬,天下人也都非常信任他,于是就极力地尊崇孔光,提拔孔光的女婿甄邯为侍中、奉车都尉。而对于那些他向来不喜欢的人,就全都给他们罗织罪名,然后写成奏章,让甄邯交给孔光,以太皇太后的名义暗示孔光上奏。但孔光这人一向胆小谨慎,他也不敢不上奏啊;经过王莽的再三请示,太皇太后总算是批准了他的奏章。于是王莽又弹劾何武、公孙禄互相举荐的事,最终两人都被免职,何武被遣回封国。王莽又弹劾董宏的儿子高昌侯董武的父亲是个奸邪之人,直接剥夺了董武的爵位。他还弹劾南郡太守毋将隆以前担任冀州牧时,在处理中山冯太后案件中,冤枉了很多无辜的人;关内侯张由诬告亲属;中太仆史立、泰山太守丁玄陷害他人至死;河内太守赵昌诬告郑崇。这些人虽然都遇到了朝廷大赦天下的时候,但是也不应该继续留在中原,于是就把他们都免职为庶人,最后流放到合浦。中山冯太后案件原本是史立和丁玄负责审理的,但他们只是与毋将隆联名上奏;而王莽年轻时曾想与毋将隆结交,但是毋将隆不太依附他,因此王莽就借此事排挤他。?

红阳侯王立是太皇太后的亲弟弟,虽然没有担任官职,但王莽因为他是长辈,内心对他也是有所忌惮,担心王立会向太皇太后进言,妨碍自己的专权,于是就让孔光上奏王立的罪行:“王立以前知道定陵侯淳于长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却收受了他的贿赂,从而误导朝廷。后来又声称官婢杨寄的私生子是皇子,导致众人议论纷纷,说‘吕氏少帝复出’,引起了天下人的怀疑,这实在难以向后世交代,也无法成就襁褓之功。所以臣请求将王立遣回封国。”但是太皇太后不同意。王莽就继续说:“如今汉室衰微,连续几代没有子嗣,太皇太后独自代替幼主执政,这实在令人担忧。即使尽力以公正之心治理天下,尚且怕众人不服;如今若是因为私恩而违背了大臣的提议,我担心这样下去,群臣会变得奸邪,祸乱也将会从此开始。我们应该暂时将王立遣回封国,等局势安定后再召他回来。”太皇太后不得已,只好将王立遣回封国。王莽之所以能够胁迫上下,都是用的这类手段。?怎么感觉这就是在pUA呀!

于是,那些依附王莽的人都得到了提拔,而那些违背他意愿的人则全被诛灭了。这时的王莽以王舜、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负责断案,平晏掌管机要事务,刘秀负责文书,孙建为他的爪牙。甄丰的儿子甄寻、刘秀的儿子刘棻、涿郡的崔发、南阳的陈崇都因为出色的才能而受到了王莽的宠信。王莽为人外表严厉,言辞正直,想要做什么事情,只需稍微暗示一下,党羽就会按照他的意思上奏。王莽则叩首哭泣,坚决推辞,以此来迷惑太皇太后,并向众人显示自己的谦让。?

八月,王莽再次向太皇太后建议,将孝成皇后、孝哀皇后废为庶人,迁居到她们的陵园。当天,两位皇后都自杀了。?

大司空彭宣因为王莽专权,于是上书说:“三公如同鼎的三足一样,能够共同辅佐君主;如果一足不能胜任,那么就会倾覆鼎中的美味食物。臣资质浅薄,年老昏聩,又加上多次生病,导致头脑混乱,出现了记忆力衰退的现象,现在愿意上交大司空、长平侯的印绶,请求告老还乡,等待死亡的到来。”王莽向太皇太后请示后,就免去了彭宣的职务,让他回到封国。王莽对彭宣请求退休感到不满,因此就没有赐给他黄金、安车和驷马。彭宣在封国居住了几年后就去世了。?

这时班固说:薛广德保持了辞官的荣耀,平当谨慎而有羞耻心,彭宣见险而止,与那些苟且患得患失的人不同!?

戊午日,右将军王崇就被任命为大司空,光禄勋东海人马宫被任命为右将军,左曹、中郎将甄丰被任命为光禄勋。?

到了九月,中山王即皇帝位,随后大赦天下。?

此时的平帝年仅九岁,由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大司马王莽掌握朝政,朝中百官都听从王莽的命令。从此开始王莽的权势变得日益强盛,孔光对此感到忧虑和恐惧,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就上书请求退休。王莽向太皇太后请示后,认为皇帝年幼,应该给他安排一位师傅,于是就把孔光调任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辅之一,专门负责宫中事务,统领宿卫、供养,管理内署门户,检查皇帝的服饰和饮食。任命马宫为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

到了冬季十月,孝哀皇帝就被安葬在义陵。?

公元1年的春天正月,王莽偷偷给益州那边示意,让益州塞外的少数民族装扮成古代的越裳氏,经过好多道翻译,向朝廷献上一只白野鸡和两只黑野鸡。然后,王莽就劝太皇太后下诏书,把白野鸡送到祖庙祭祀。这下大臣们都开始使劲夸王莽,说这白野鸡跟当年周成王时候出现的祥瑞一样,当年周公有大功,现在王莽也这么厉害,应该封他为“安汉公”,还要给他增加封地和爵位。随后太皇太后就让尚书赶紧起草诏书。可王莽却上书说:“这些政策是我跟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一起制定的,现在只奖励他们几个就行了,可别算上我。”甄邯按照王莽的意思,就劝太皇太后下诏书说:“做事不偏心不结党,王道才能平坦宽广。你有安定朝廷的大功劳,不能因为你是皇亲就埋没了你的功绩,你就别再推辞啦!”但王莽还是一直上书坚决推辞,最后干脆装病不上朝了。太皇太后身边的人就说:“那就先只奖励孔光他们,这样王莽才会起来办事。”

到了二月丙辰日,太皇太后就下诏书说:封太傅孔光当太师,车骑将军王舜当太保,还给每人增加一万户的封地;左将军甄丰当少傅,封为广阳侯,他们三人都担任四辅之职;侍中甄邯封为承阳侯。这四个人接受封赏之后,王莽还是躺着不起来。这时大臣们又上书说:“王莽虽然为人谦虚,但是朝廷必须表彰他的功劳,要赶紧给他赏赐,不然大家该失望了!”太皇太后没办法,又下诏书封王莽为太傅,让他负责四辅事务,赐号“安汉公”,还给他增加了两万八千户封地。王莽装模作样地表示惶恐,只能勉强起来上朝,接受了太傅和“安汉公”的封号,但他拒绝接受增加的封地,他还说:“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了,我再接受赏赐。”大臣们就又开始劝了,太皇太后只好再次下诏:“既然你非要等百姓富足,那我就同意了,但你的俸禄和其他赏赐都加倍。等百姓真富足了,大司徒、大司空再来报告。”但王莽还是不接受加倍的赏赐,转头就提议要奖赏皇族和大臣。他让原来东平王刘云的儿子刘开明当东平王,又让原来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刘成都当中山王,去祭祀先人;封汉宣帝的玄孙刘信等三十六个人当列侯;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赐关内侯爵位。他还下令,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要是没儿子,但有孙子或者兄弟的儿子,都能立为继承人;皇族里因为犯过错而被剥夺爵位的,但血缘还比较亲近的,统统恢复他们的爵位;天下年俸两千石以上的官员,等年老退休后,可以一直领原俸禄的三分之一。这些福利政策,连普通老百姓里的孤寡老人都能受益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王莽既博得了好名声,又收买了人心。?

王莽这时既想讨好官吏和百姓,又想独揽大权。他知道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又厌倦了处理政务,于是就暗示公卿大臣上奏说:“过去,官吏都是按功绩依次升迁至二千石级别,以及州郡推荐的茂材异等官员,他们大多不称职,应该把他们都交给安汉公来审查。此外,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亲自处理那些琐碎的事务。”太皇太后于是就下诏说:“从今以后,只有封爵的事情才需要上奏,其他事务都交由安汉公和四辅去处理。州牧、二千石官员以及新任命的茂材官员初次奏事时,应该引见到近署,由安汉公考察他们的前任政绩,询问新职位的职责,以判断他们是否称职。”于是,王莽就对每个人都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对他们暗中施以恩惠,又厚加赏赐;对那些不符合他心意的人,则公开上奏罢免。这时王莽的权力几乎与皇帝相当。?

王莽还设置了羲和官,秩禄为二千石。?

夏季五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随后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又命令公卿以下的官员各举荐一名敦厚正直、敢于直言的人。?

王莽害怕皇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抢走自己手中的权力,就跟太皇太后说:“之前汉哀帝登基后,忘恩负义,提拔丁氏和傅氏外戚,把国家搅得一团糟,差点就亡了国。现在皇帝年纪还小,过继给汉成帝成为大宗继承人,一定要明确皇位传承的正统大义,拿以前的事当教训,给后世立个规矩。”到了六月,王莽就派甄丰带着印玺,封皇帝的母亲卫姬当中山孝王后,又封皇帝的舅舅卫宝和卫宝的弟弟卫玄为关内侯,还封了皇帝的三个妹妹为“君”,但把她们都留在中山,不让他们来京城。

扶风功曹申屠刚在考试答题时,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当年周成王小的时候,周公代理朝政,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分散臣子手中的权力,对百姓更是广施恩惠,因此他做事都合乎天地规律,可就算是这样,近有召公不满意,远有四国散布流言。现在咱们的小皇帝才刚即位,就和至亲分开,外戚也被隔绝在外,这让皇上是一点亲情温暖都感受不到。而且按照汉朝的老规矩来说,就算重用贤能的人才,也得靠外戚的辅助,让亲信和外人互相制衡,填补权力的漏洞,这才能让朝廷安稳、国家稳固。现在应该赶紧派人把中山太后接到京城来,给她安排个宫殿住着,让她能经常见到皇帝,再把冯家、卫家的人召来,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官职,让他们保卫皇宫,这样才能把祸患扼杀在萌芽里,对上能对得起国家,对下也能保全大臣。”但是王莽却让太皇太后下诏书说:“申屠刚说的话不符合经典,胡说八道,违背了大义。”然后就把申屠刚罢官,赶回老家种地去了。

丙午那天,朝廷又封鲁顷公的八世孙公子宽当褒鲁侯,让他负责祭祀周公;又封褒成君孔霸的曾孙孔均当褒成侯,负责祭祀孔子。还下诏书说:“天下已经定罪的女囚犯,可以先回家,每个月交三百钱雇人替自己服刑。每个乡选一个贞洁的妇女,要对她进行公开表扬。大司农要设置十三个部丞,每人管一个州,好督促大家好好种地养蚕。”

这年秋天九月,朝廷下令大赦天下。

到了公元2年的春天,黄支国给汉朝进贡了一头犀牛。黄支国在南海那边,离长安有三万里远。这其实是王莽想要显摆自己的威风和恩德,就给黄支国国王送了好多好处,让他们派使者前来进贡。

越巂郡报告说江里出现了黄龙。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这些大臣就开始夸王莽,说他的功劳能和周公相比,还建议把黄龙出现这事祭告祖庙。可大司农孙宝却说:“周公是圣人,召公是贤人,他俩都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史书里都记着呢,但也没影响他们的名声。现在天气不好,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怎么每次一有点事,大臣们就一个劲儿地猛夸,难道就没有不好的地方吗?”当时大臣们听了这话都吓得不轻。甄邯马上出面,不让大家再讨论这事了。这时正好孙宝派手下人去接母亲来京城,结果母亲在路上生病了,就留在弟弟家里养病,孙宝只好让老婆孩子先回了京城。司直陈崇就趁机弹劾孙宝不孝,还把这事交给三公去审问。孙宝说:“我都七十岁了,老糊涂了,对母亲的照顾不够,只顾着老婆孩子,就像奏章里说的那样。”最后孙宝被罢官,死在了家里。

本月,皇帝改名为刘衎。?

三月,大司空王崇以生病为由就辞去了官职,就是为了躲开王莽。到了夏季四月,左将军甄丰被任命为大司空,右将军孙建升为左将军,光禄勋甄邯当上了右将军。朝廷还封代孝王玄孙的儿子刘如意做广宗王,江都易王的孙子盱台侯刘宫为广川王,广川惠王的曾孙刘伦为广德王。接着,又封赏了从汉朝开国以来大功臣的后代,像周共等一百一十七人,都给他们封了列侯或者关内侯。

那段时间,很多地方都闹旱灾和蝗灾,青州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那里的老百姓没办法,只能四处流浪去谋一条生路。这时王莽就劝太皇太后,说大家应该穿素色衣服,少吃点好的,带头节俭。他自己还上书说愿意捐出一百万钱和三十顷田地,交给大司农用来救济穷人。大臣们一看,也跟着捐,一共有二百三十人捐了田宅,分给了贫苦百姓。王莽还在长安城里盖了五个居住区,建了二百套房子,用来给穷人住。后来,王莽就带着大臣们劝太皇太后:“如今多亏了您的恩德,最近才能风调雨顺,还出现了好多代表着祥瑞的东西,所以您还是恢复正常的穿着和饮食吧,让我们好好的尽孝!”随后王莽又让太皇太后下诏书,故意说不同意。以后每次遇到灾荒时,王莽就吃素,太皇太后知道后,还专门派人去劝他:“我知道你心系百姓,现在收成不错,你还是按时吃肉吧,要多保重身体!”

六月,巨鹿郡掉下来了两颗陨石。光禄大夫龚胜和太中大夫邴汉,因为看不惯王莽独揽大权,都请求辞官回家。王莽就让太皇太后下诏书,表面上客客气气地说理解他们,甚至还给了些优待,就把他们送回了老家。而梅福早就看出王莽以后肯定会篡夺汉朝的江山,干脆直接抛下老婆孩子,一个人偷偷的跑了,谁也不知道他跑去哪里了。后来有人在会稽看到过他,发现他已经改名换姓,成了市场上的守门人。

到了九月底那天,又发生了日食,然后朝廷就赦免了所有的囚徒。同时朝廷还派执金吾侯陈茂去劝说江湖上的盗贼成重等二百多人投降,还把他们的家人送回老家安置,又给成重安排到云阳居住,还送了他田地和房子。

王莽为了讨好太皇太后,好显摆自己比以前的人都厉害,于是就暗示匈奴单于,让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来宫里伺候太后,还给了他不少好处。

车师后王国有条新路可以直通玉门关,走起来也极为的方便,戊己校尉徐普想把这条路正式开通为官路。但是车师后王姑句却觉得这样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心里很是不高兴。徐普就想着先把边界划分清楚再上报,就叫姑句前来作证,但是姑句不愿意,结果就被徐普给关了起来。姑句的妻子股紫陬就说:“之前车师前王被都护司马给杀了,你要是再被关下去的话肯定没有好下场,不如投降匈奴吧!”于是姑句就骑马逃到了匈奴。还有去胡来王唐兜,他和赤水羌打仗总是输,好几次找都护但钦帮忙,但钦都没来救他。唐兜在走投无路之下,一气之下也带着人投降了匈奴。匈奴单于就收留了他们,还把这事上书告诉了汉朝。汉朝就派中郎将韩隆等人去责备单于,吓得单于赶紧磕头认错,只好把姑句和唐兜交了出来。汉朝又派人在边界等着,此时的单于还想为他们求情,但是王莽根本不听,随后就召集西域各国国王,当着大家的面把姑句和唐兜给杀了,以此来立威。在这之后,王莽还定下了四条禁令,规定这几种人要是逃到匈奴,匈奴一律不准接收。然后又派人去匈奴宣布禁令,收回以前的约束文件。王莽还让人暗示单于,让他改成单名,单于也照做了,王莽别提有多高兴了,又是给太皇太后做报告,又是给单于送厚礼的。

王莽想把自己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好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于是就上书说:“如今皇帝已经即位三年了,但是皇后还没立,后宫也不充实。以前国家出乱子,就是因为没选好皇后,也没生出子嗣。现在应该参考经典,选皇后来充实后宫。”有关部门一统计,发现王氏家族的女子很多都符合条件。但王莽又怕这些人抢他女儿的机会,就假装推辞说:“我没啥德行,女儿也一般,就别让她参选了。”太皇太后却信以为真,就下诏书不让王氏女子参选。结果老百姓、学生还有官员们天天跑到宫门口上书,公卿大夫们也在朝廷上、宫门口求情,都说一定要立王莽的女儿当皇后。王莽就派人去劝大家别上书,结果人反而更多了。太皇太后没办法,就只好同意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王莽还假惺惺地说再选选别的女子吧,结果大臣们都反对,最后王莽说:“那就让我女儿见见皇帝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