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1章 贤良对策开儒统 初政经略定海疆

公元前140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下诏书,令大臣们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考题是古往今来治理天下之 “道” ,这次考试有100多人参加。广川人董仲舒作答道:所谓的‘道’,就是让天下通往长治久安路,而仁、义、礼、乐,则是推行‘道’的具体途径与手段。所以古代圣明的君王离世后,他的后代能够长久稳坐天下,国家历经数百年太平,这无一不是推行礼乐教化所积累的功绩。只要是个君主,都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长存于世。然而,众多国家却陷入政治混乱、濒临危亡的境地。这是为啥呢?原因就在于君主用人不当,所采用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是正道。如此一来,国家政治便会日渐衰败,一步步走向灭亡。就像周王朝在幽王、厉王统治时期走向衰败,并非治国之道消亡了,而是幽王、厉王肆意妄为,不遵循正道治国。而到了周宣王在位之际,他衷心倾慕先王的德政,全力以赴恢复那些被遗忘的优良政令,填补政治上的缺失,大力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伟大功业,最终使得周代的王道再次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这无疑是宣王日夜勤勉、不懈推行善政所收获的卓越成效啊。

孔子曾说:人能让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靠道来彰显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于君主自身。只要不是上天要改朝换代,如果君主行为端正,那么统治权就会稳固;反之,如果行事违背常理,那就会失去统治地位。?作为君主,首要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只有自身思想端正了,才能整顿朝廷;朝廷整顿好了,才能管理好百官;百官治理有序,才能教化好百姓;百姓风气正了,四方的少数民族也会受到影响。当天下都进入正道的统治范围时,就会出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万物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祥瑞之事,这就是理想的治国境界。?孔子曾因自己的身份卑微,虽然有高尚的德行却无法招来凤凰、河图等祥瑞之事而感到悲哀。如今陛下贵为天子,虽然具备了招致祥瑞的地位、权势和资质,是个有仁有义君主,但为何祥瑞之事没有出现呢?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德教化推行还不够,百姓没能走上正途。百姓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筑起堤坝,就难以阻止。?古代英明的君主深知教化的重要性,所以治理天下时都把教化作为根本。他们在都城设立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用仁、义、礼来教育和规范百姓的行为,所以当时刑罚轻却很少有人犯法,这就是教化的力量。圣明的君主即便治理混乱的时代,也会先扫除以前的不良影响,大力的推行教化,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使国家实现长治久安。?反观秦朝,废弃了先王的治国之道,他们只图眼前的利益,结果导致国家短短十四年就灭亡了,遗留下的恶劣影响至今还没消除干净,导致社会风俗浅薄,百姓也缺乏忠信德义。这就像琴瑟弦音不和谐时需要更换琴弦一样,治理国家遇到阻碍时也需要适时的进行变革,时代不同,制定的律法也不同。汉朝自建立以来,一直想治理好国家却未能如愿,就是因为该改革的时候没有改革。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让臣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等到他们成年后在根据各自的才能授予官职,用爵位和俸禄来培养高尚的品德,用严厉的刑罚来震慑邪恶的念头。这样百姓才能懂礼、义,让他们知道冒犯君主是可耻的。周武王高举正义的旗帜灭了商王朝,随后周公又制礼作乐,到了成王、康王的时代,刑罚闲置了近四十年,这就是教化浸润的成果,而非单纯的依靠刑罚。但秦朝却完全相反,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推崇申不害、商鞅的严刑酷法和韩非的权术,完全废弃了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这就助长了贪婪功利风气的蔓延。官员们只注重虚名而不务实,表面上看起来恭恭敬敬,但内心却怀有反叛之心,这就导致犯罪频繁的发生,国家虽然有严酷的刑罚却无法制止犯罪的发生,根本原因就是之前已经败坏的风气没有得到教化纠正。如今陛下统一天下,全国的百姓也都臣服了,但百姓没有真正的受益,或许就是忽略了教化的根本原因。《曾子》说:尊重所学的道理并践行,就能使自己的德行高尚起来。 希望陛下能将圣王的治国之道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来,百姓受益了,陛下的功业就能与古代圣王比肩了。为国家招揽贤才的关键就在于兴办教育。如果不重视士人却还想得到贤能的人才,这就像不雕琢玉石却想得到美玉一样。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设立太学、聘请德行高尚的老师,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而郡守县令作为百姓的表率,如果无德无才,就会导致君主的仁德无法传递到百姓身边,甚至出现官员苛待百姓、贪腐横行的情况,结果就是百姓生活变得更加困苦、阴阳也会失衡,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这一切都源于官吏不行,可见兴办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过去选拔官员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官员大多从权贵子弟,比如郎中、中郎及二千石官员子弟或者富家子弟中挑选,他们未必就是贤能的人才;另一个是评判标准变成熬资历,只要任职时间长就能升官,却忽视了实际政绩——有能力的人可能被长期埋没,没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没能力的人反而靠时间混到了高位,这就导致挑选官员时贤愚难辨、廉耻不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各地的高级官员,比如列侯、郡守、二千石官员从各自的管辖范围内选拔贤能得人才,每年必须推荐两人到朝廷任职,然后通过他们的表现考察推荐者的识人本事。如果推荐得是贤能的人才就奖赏,反之就惩罚,这样官员们就会全力的发掘人才,天下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其次选官还应打破时间长短定功劳的旧制,以他们的实际能力授予官职、以品德的高低决定职位的高低,这样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上位,让没本事的人退位。还有个人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今圣人并非突然就显贵起来了,尧从诸侯起步,舜在民间崛起,都是靠积累而成的。一个人的言行无法隐藏,看似一个十分微小的选择却会慢慢地塑造命运:积累善行就如同身体生长一样,每天进步却不自知;积累恶行就如同灯油耗尽一样,不知不觉就走向了衰败。这就是为什么尧舜能流芳千古,桀纣却遗臭万年, 关键就在于是否注重 小事的积累:善待百姓的每一个决定,纠正弊端的每一次行动,看似细微,最终都会汇聚成改变天下的力量。生活就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组成的,把每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就算福分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但祸事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

所谓 的“道”,其实就是让人保持快乐而不放纵,始终做善事而不感觉到疲倦。人们如果遵循这个 “道” 来做事,万世都不会有弊端,如果出现了弊端,那必然是偏离了 “道”的范围。如果国家政治混乱、政令不通,一定是因为执行古代圣王的 “道” 的过程中有所偏离,这时就需要用 “道” 中被忽视的部分来补救出现的弊端。夏、商、周三代圣王的治国方法各有各的侧重点(夏代推崇忠直,商代推崇恭敬,周代推崇礼仪),但这并非彼此矛盾,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面对前朝留下的社会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病。孔子说:商代继承了夏代的制度,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了商代的制度,废除和增加的内容也是能知道的;以后如果有朝代继承周代的制度,哪怕过了一百代,其制度也能推测出来。 这说明一个国家无论经过多少代君主,治国的根本原则都离不开夏、商、周这三种道的框架。为什么孔子没提夏代之前的虞舜和唐尧之间制度的增减呢?那是因为尧舜时代天下大治,他们的治国之道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修补弊端,所以只需要直接延续就行了。就像舜帝继位后,只是按天意修改了历法和礼仪颜色,其他的政策完全沿用尧的做法,本质上并未改变道的核心。道之所以深远博大,是因为它源于自然规律和正义原则,只要这二者不变,道的核心就不会变。比如夏禹继承虞舜、虞舜继承唐尧,三位圣王都是直接传承治国之道,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需要纠错,自然就无需改变。由此可见:如果继承的是一个治理良好的朝代,只需要延续原有的“道”就行了;如果继承的是一个混乱的朝代,那就必须通过调整具体方法来修复“道”的完整,但 “道” 的核心(如仁、义、礼)却是永远不变的。

汉朝建立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后,理应改变周代那些过于繁琐的礼仪制度,回归夏代推崇的忠直之道即朴实真诚、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可为什么古今差距如此之大呢?或许是因为没有遵循古代治国的根本原则,或许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这就像自然界中,长了锋利牙齿的动物不会再长角,长了翅膀的鸟类却只有两只脚,这是上天让得到大便利的事物不再获取小利益。同样的道理,古代的官员享受了朝廷的俸禄,就不能再靠体力谋生或从事商业了,这也是得大利者不取小利的天道体现。但如今我们的很多官员那是既享受国家的高官厚禄,又凭借自己的权势与百姓争利。他们富裕显贵却经营工商业,普通老百姓怎么能竞争得过呢?这样下去百姓只会越来越贫困,富人奢侈无度,穷人走投无路,自然就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此时即便刑罚再多,也无法阻止百姓犯罪了,因为根本问题就在于官员与百姓争利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官员本应是百姓的榜样,百姓和远方民族都在观察和效仿他们的行为。如果官员一心追逐钱财、害怕贫穷,就违背了自身的职责(官员该追求的是仁、义、道、德,担心的应是无法用仁、义教化百姓,而非计较个人得失)。《易经》里说 背着东西乘车会招来强盗,意思是身居高位却做着百姓谋生的事,必然会引发祸患。真正的官员行事,应该像春秋时期鲁国丞相公仪休那样,坚决拒绝与民争利、坚守君子之道。此外,天下统一是古今不变的道义,但如今各学派观点不一、百家学说混乱,导致君主无法统一思想,国家的法令制度频繁变动,老百姓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凡是不属于儒家 《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孔子学说的其他思想,应当统统禁止传播。只有禁止了这种扰乱国家思想的学说、消除了学派混乱的现象,才能让国家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让百姓知道该遵循什么。这既是维护国家稳定的根本,也是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非常满意,对他的才华和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决定任命他为江都国的相。与此同时,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的身份参加了考试对答,他的表现同样出色,汉武帝对他也十分欣赏,于是提拔他担任中大夫一职。在这之后,丞相卫绾向汉武帝上奏说:此次举荐的贤良中,有些人研究的是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等人的学说,这些学说往往会扰乱国家的政治秩序。因此,我建议将这些人全部遣返,以免他们对国家造成不良影响。汉武帝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最终批准了卫绾的奏请。董仲舒自幼便对《春秋》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孝景帝时期,他就已经担任了博士官。他的言行举止都严格遵循着礼法,从不做任何违背礼仪规范的事情,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敬重,大家都以尊敬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当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国的相后,他开始侍奉江都易王刘非。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此人向来骄横跋扈,喜欢逞强好胜,以勇力自傲。然而,董仲舒却用礼义之道来辅佐和纠正刘非的行为,使得刘非对他也颇为敬重。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春季的二月,汉武帝颁布了一道赦令,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朝廷开始发行三铢钱。?

六月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丞相卫绾被免职,几天后,汉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窦婴和田蚡都推崇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本身也看重儒学,于是两人趁机向汉武帝推荐了代地人赵绾担任御史大夫,兰陵人王臧担任郎中令。赵绾上任后,向汉武帝提议修建 ,作为诸侯朝见天子的场所,并推荐了自己的老师、鲁地名儒申公。这年秋天,汉武帝派使者带着贵重的礼品和驾着舒适的车马,专程前往迎接八十多岁的申公。申公来到长安后,汉武帝就向他询问治国之道,而年迈的申公只说了一句:治理国家不在于说多少漂亮话,关键是要务实做事。 当时汉武帝正喜欢文采辞令,听到申公这么直白的回答,汉武帝直接就被整的沉默了 — 他虽然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但既然已经隆重的把人家请来了,那礼数也不能少了呀,最后就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安排他住在鲁王的官邸,让他参与讨论修建明堂、天子巡视地方、更改历法和礼仪服饰等重要制度改革事宜。

这一年,内史宁成犯罪,被判处髡钳刑。?

公元前139年?,寒风呼啸的冬季十月份,淮南王刘安从封国来到长安朝见武帝。按辈分来说刘安是武帝的叔父、才能也还不错,所以武帝就很尊重他,没事干的时候,武帝就把他召他来交谈,眼看就来到了黄昏,二人这才停下了交谈。?

刘安一向与武安侯田蚡关系好,他来长安朝见天子时,武安侯就到霸上去迎接他,并告诉他说:目前皇上没有太子,大王又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对待百姓也是有仁有义的,这点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如果皇帝突然去世,除了大王之外还有谁能继承帝位呢!刘安听到他这么说,顿时就喜出望外,并给田蚡赠送了丰厚的金钱财物。?

窦太后非常的喜欢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赵绾向武帝说国家政务不要再向太后奏报了,窦太后听说后勃然大怒,说道:他这是想做第二个新垣平吧!接着窦太后就派人暗中搜集赵绾、王臧贪赃的证据,以此责备武帝用人不当;武帝看到这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废止了兴建明堂的事,而赵绾等人主张的一切制度全都被废止。武帝把赵绾、王臧交给相关部门去处置,结果他们都自杀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遭到牵连也被免职,申公也以有病为借口,被免职归家。职场真的不好混,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大佬,轻则前途没了,重则命都没了。?

汉景帝在位时,太子太傅石奋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担任了二千石级别的高官。景帝将一家五人的官职加起来算了一下,发现超过了一万,于是就尊称石奋为 万石君。石奋这个人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处世那是相当的恭敬谨慎,朝中大臣无人能及。家中有子孙做了小官回家探望,他必定穿上正式的朝服进行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家中有子孙犯错了,他也不直接责骂,而是独自坐到偏房,对着餐桌不吃饭,直到子孙们互相批评,然后由长辈出面求情,犯错者袒露上身请罪并保证改正,他才肯吃饭。即便在家闲居,只要有成年的子孙在身边,他必定衣冠整齐;主持丧事时,他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影响下,家里的子孙后代都以孝顺谨慎而闻名四方。?后来,儒生赵绾、王臧因为善长写文章获罪了,窦太后就认为儒生虽然有文采但缺乏朴实的作风。再看万石君一家,虽然不善言辞但能踏实的做事,于是窦太后就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为宫廷侍卫首领,小儿子石庆为内史(京城行政长官)。石建在汉武帝身边任职时,发现有该劝谏的事,会先让旁人退下,再直言不讳地进言,言辞也十分尖锐;但上朝时与百官一起面见皇帝,却显得十分木讷,话也很少,汉武帝因此对他格外的亲近。石庆曾任太仆(掌管宫廷车马),有一次为武帝驾车,武帝问他拉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竟举起马鞭一匹匹数,确认后才举手回答:六匹。 要知道,石庆在石家兄弟中已是最随意的一个,做事仍然如此的一丝不苟。

窦婴、田蚡被罢免之后,就以列侯的身份闲住在家中。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了,但是呢,因为有与王太后是同母弟的这层关系在,仍然得到了皇帝的亲近宠幸,多次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提出的一件也大多被采纳。看到田蚡又得到了武帝的宠幸,于是那些趋炎附势的士人和官吏,就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田蚡,田蚡也慢慢变地骄横了起来,后来因为骄横跋扈被人弹劾,忧惧而死,这很好的印证了 “得意忘形必招祸”这句话的真理。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中,纯粹依靠利益的交往会显得非常脆弱,我们需要警惕 “墙头草” 式的交往。同时也要明白面对他人的趋利避害,我们不必去苛责,而要理性的看待。与其纠结人情的变化,不如专注提升自身实力,以淡然的心态应对世间的浮沉。?

三月,武帝就任命太常柏至侯许昌担任丞相。?

想当年,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刘嫖下嫁给堂邑侯陈午,这可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然而,这段婚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于武帝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馆陶公主的助力,武帝才得以被立为太子。可以说,如果没有馆陶公主的支持,武帝恐怕难以登上皇位。不仅如此,馆陶公主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成为了太子的正妃。这一联姻使得两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为后来武帝即位后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等到武帝即位称帝后,他的这位妃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对窦太主(即馆陶公主刘嫖)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窦太主自恃授立武帝有功,便开始无休无止地向武帝请求赏赐,并频繁地干预国政。她的这种行为让武帝感到十分不满,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他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地治理国家,而不是被他人过多地干涉。与此同时,陈皇后也表现出了骄横嫉妒的一面。她独占君宠,却始终未能生育孩子。为了求得子嗣,她不惜花费巨额钱财给医生,总计高达九千万之多。然而,尽管如此,她终究还是未能如愿以偿。由于陈皇后的骄纵和无嗣,武帝对她的宠爱也逐渐衰退。而这一切,都让窦太主感到焦虑和不安。皇太后察觉到了武帝与窦太主、陈皇后之间的紧张关系,她深深知道这其中的利害。于是,她对武帝说:你刚刚登上皇位,大臣们尚未完全归附于你。此时,你应当先稳定朝局,而不是急于兴建明堂这样的大事。太皇太后对此已经颇为恼怒了。如今,你又得罪了窦太主,恐怕会受到更严厉的责罚。妇人的性情通常是容易高兴的,你应该慎重对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武帝听了皇太后的这番话,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与窦太主、陈皇后的关系上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对窦太主和陈皇后母女俩稍稍以恩礼相待,以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

有一次武帝到霸上举行祓除仪式,在回宫的途中,武帝决定去看望他的姐姐平阳公主,这一去就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平阳公主看出了自己弟弟的心思,就把卫子夫送入了宫中,卫子夫进宫后逐渐受到武帝的宠幸。陈皇后得知这消息后,情绪那是非常的愤怒啊,甚至有几次差点把自己给气死了,武帝看到陈皇后这样没格局,对她就更为恼怒了,这也为她以后被废埋下了伏笔。在充满利益博弈的环境中,情绪是最无用的武器,理性与价值才是核心竞争力。陈皇后的悲剧,不仅是情感上的失败,更是政治幼稚的必然结果;而卫子夫的崛起,本质上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阶层跃升” 的博弈。它提醒我们: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更复杂的关系网,唯有克制情绪、认清自身价值、适应社会的规则,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

卫子夫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的父亲郑季,原本是平阳县的一名县吏。有一次,他被派往平阳侯家中供职当差。在那里,他与卫媪相识并私通,生下了卫青。由于郑季不敢承认这个私生子,便让卫青冒充姓卫。随着时间的推移,卫青逐渐长大成人。他在平阳侯家中担任骑奴,负责照顾马匹和执行一些杂务。然而,卫青的命运却因为大长公主刘嫖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刘嫖是汉武帝的姑姑,她得知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后,心生嫉妒和怨恨。于是,她派人将卫青抓住并囚禁了起来,企图杀害他。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在得知此事后,表现得心急如焚。于是他与其他几位勇士一起,冒险闯入囚禁卫青的地方,将他成功得解救了出来。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武帝很同情卫青得遭遇,同时也对他的勇敢和机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武帝就召见了卫青,并任命他为建章宫的宫监,还赐予他侍中的官衔。不仅如此,武帝在短短几天内,就给了卫青高达千金的赏赐,以示对他的重视和恩宠。不久之后,武帝更是立卫子夫为夫人,卫青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晋升机会。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亲信之一。

就在这一年的夏季,四月的一个夜晚,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异常明亮的星星,其光芒如同太阳一般耀眼。这颗异星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兆,也有人担心这可能预示着某种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

在那个时候,朝堂之上大臣们的议论纷纷,其中有许多声音都是在为晁错喊冤。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却因此惨遭杀害,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他实在是太冤枉了。这些大臣们一心想要摧毁和抑制诸侯王的势力,所以他们经常会弹劾和揭露诸侯王的各种过失和罪恶。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吹毛求疵,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不放过,以此来证明诸侯王的不当行为。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笞刑这样残酷的刑罚来威逼诸侯王的臣子们屈服,迫使他们不得不去证明诸侯王确实存在过失和罪恶。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诸侯王们自然是苦不堪言,心中充满了悲愁和怨恨。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138年?,这年十月份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从各自的封国来到长安朝见武帝。武帝设了酒宴来款待他们,刘胜在席间听到音乐声就哭了起来。武帝一看这咋回事呀?就问他为什么哭,刘胜擦着眼泪说悲伤的人听不得抽噎的声音,忧愁的人听不得叹息的声音,现在我心中积压了许多忧伤,每当听到这种幽妙精微的音乐,不知不觉地就会涕泪横流。我有幸得到朝廷得重用,受封为东方的藩臣,从亲属关系说来,又是皇上的哥哥。现在朝廷群臣与皇上之间没有半点血缘亲情,也没有承担国家的任何重任,却结成朋党发出偏私的议论,他们相互勾结,使宗室皇族受到打击和排斥,骨肉亲情像冰雪般融化,我私下为此感到十分地悲伤!借着这个机会他就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的事,一五一十地向武帝说了。于是,武帝就增加对诸侯的礼遇,废止了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对诸侯王施行优待亲属的恩惠。?

本年黄河在平原郡泛滥成灾,引起了大饥荒,民间甚至出现了人吃人得景象。?

西汉七国之乱后,吴王刘濞的儿子刘驹逃到了闽越。他非常痛恨东瓯在战乱中诱杀自己父亲得行为,于是就不断地怂恿闽越王攻打东瓯。闽越出兵包围了东瓯的都城,走投无路的东瓯王无奈地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紧急求援。汉武帝在接到东瓯王的求救信后,就询问太尉田蚡的意见,田蚡认为:越人部落之间互相攻打是常事,而且他们行事反复无常,从秦朝起就被视为法外之地,不值得中原朝廷劳师动众去救援。年轻的大臣庄助却反驳道:只怕是我们的力量不够、德行不厚才无法保护他们,如果有能力,为何要抛弃这些向我们求助的小国呢?当年秦朝连都城咸阳都丢弃过,何止是放弃越人呢?如今像东瓯这样的小国在绝境中向朝廷呼救,如果连陛下都不救他们,他们还能向谁求助呢?陛下又如何让天下万国信服呢?汉武帝也认同庄助的观点,说道:以太尉的见识还不足以商议国家大事。如今我刚即位,不想直接用虎符征发郡国的军队。于是,汉武帝就派庄助持皇帝符节前往会稽郡调兵。可会稽郡守却以 没有虎符不得发兵 为由拒绝了,把庄助气得当场就斩杀了一名司马官,随后向他们传达了皇帝的命令,最终征发军队渡海救援。然而汉军还没到地方,闽越就得知了汉朝出兵的消息,然后就主动撤兵了。东瓯担心闽越再次进犯,就请求举族迁往中原,得到汉武帝的批准后,东瓯人就全部迁移到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平原地带,从此成为了汉朝直接管辖的百姓。从田蚡的表现我们要明白,一个人在职场中真正的立足之本是自身价值,而非依附他人权势,当你依附的那个人离开之后,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到你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