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6章 贾生献策忧藩国,文帝怀柔安四方下

建立诸侯国必然会导致各国之间相互猜疑,这种猜疑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下层的百姓会因为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而遭受祸害,他们的生活将不得安宁;上层的君主也会因为这种猜疑而倍感困扰,无法安心的治理国家。这绝对不是一个能够安定上下、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好办法。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有的亲弟弟竟然谋反,企图自立为东帝;而亲哥哥的儿子则向西进攻,发动叛乱。现在,吴王又被人告发有不轨行为。这些事件都表明,即使是天子正值壮年,行为端正,德泽深厚,也难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对于那些权力更大的诸侯来说,情况又会如何呢?然而,目前天下暂时还处于安定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那些大国的诸侯王年纪尚小,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掌控局势。同时,汉朝任命的傅、相仍然掌握着重要的权力,能够对诸侯王进行一定的制约和管理。

但是,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几年之后,诸侯王们大多都会成年,那时他们血气方刚,内心充满了野心和**。而汉朝的傅、相可能会因为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称病被罢免,这就给了诸侯王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趁机在丞、尉以上的职位上安插自己的亲信,从而逐渐掌握更多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们的行为就会和淮南王、济北王如出一辙,他们会肆意妄为,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到那时,即使想要治理天下,恐怕就算是尧、舜这样的圣君也无能为力了。?

黄帝说: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如今若是顺应形势的发展,那么保全天下会非常的容易,如果不早做打算,等到骨肉相残时再动手,那不是和秦朝末年的情形一样了吗?那些异姓诸侯王凭借强大的力量造反,汉朝侥幸战胜了他们,却没有改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看到这,同姓诸侯王就开始效仿他们的行为,现在已经有征兆了,以前的形势又会重演。祸患的变化实在难以预料,即使是贤明的君主也难以应对,那后世子孙又该怎么办呢??

臣私下里认真的观察了前朝的事情,大多是强者先有谋逆之心。长沙王的封国只有二万五千户人口,他的功劳最小封地却最完整,与陛下的关系最为疏远却对陛下最忠诚,不是因为他的性格多么的与众不同,而是他能认清天下的形势变化。要是当初让樊哙、郦商、绛侯、灌婴他们占个几十座城当当王,那现在就算他们破落衰败了也没啥;要是让韩信、彭越这些人混个彻侯当当,就算他们能一直活到现在也没啥问题。不过呢,现在天下的大方向已经很明显了:想让诸侯王都忠心耿耿地归附,那还不如让他们都跟长沙王似的;想让臣子不被剁成肉酱,那还不如让他们都跟樊哙、郦商一样;想让天下太太平平的,那还不如多封些诸侯,把他们的力量都削弱了。力量小就好控制,封国小诸侯也就没那么多得歪心思了。让天下的局势变得就跟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似的,没有不听话的,诸侯王也不敢有二心,都老老实实地归顺天子,就跟车轮的辐条一样。分割土地,制定制度,让齐、赵、楚各分为若干国,让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依次继承祖先的封地,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如果封地多而子孙少,那就暂时空置,等到子孙出生后再封给他们;一寸土地,一个百姓,天子一点都不贪图,只是为了安定天下而已。这样一来,即使天子年幼,天下也能安定;即使立遗腹子为君,天下也不会发生混乱;当时大治,后世称颂。陛下还有什么顾虑而不早做打算呢??

如今天下的形势就像得了重病,一条腿肿得像腰一样粗,一根手指肿得像大腿一样粗,平时无法屈伸,若是一两个手指抽搐,会让全身都感到不舒服。如果现在不进行治疗,时间一久必定会变成顽疾,到那时即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无法救治了。现在这病可不仅仅是肿胀,还伴随着脚掌扭曲的痛苦。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从弟;如今的诸侯王,是陛下从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的亲侄子,如今的诸侯王,是陛下侄子的儿子。如今陛下亲近的人没有封地来安定天下,疏远的人却掌握着大权威胁天子得地位,臣所以说这不仅仅是肿胀,还伴随着脚掌扭曲的痛苦,让人值得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

现在天下的形势就像倒悬一样危急。话说天子是天下之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子在上。蛮夷是天下之足,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蛮夷在下。如今匈奴傲慢无礼,数次侵掠我朝边境,对我朝是极其的不尊敬;而汉朝每年送金银和丝绸供他们使用。足反而在上,首反而在下,事情已经危急到了这种地步,却无人能够解决,难道我大汉王朝已经没有人才了吗?让人值得流泪的,就是这种情况。如今陛下不去猎杀勇猛的敌人而去猎杀野猪,不去打击反叛的人而去捕捉兔子,沉迷于小小的娱乐而不考虑大大的祸患,陛下的恩德福泽可以远远的传播却仅限于方圆数百里之外,朝廷的严威法令无法伸张,让人值得流泪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如今百姓的墙壁上可以装饰皇帝的服饰,贫贱之人可以穿戴皇后的装饰;而皇帝自己则穿着粗布衣服,有钱的百姓家里墙屋却披着锦绣;天后的衣领用花边装饰,百姓的妾室也用花边装饰鞋子,这就是臣所说的颠倒。一百个人劳作也无法让一个人穿上好衣服,要想让天下没有寒冷,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耕种,十个人聚在一起吃,要想让天下没有饥饿之事发生,这也不可能啊;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百姓又怎能不做奸邪之事呢?让人值得长叹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贾谊又给文帝上书说:秦国的商鞅抛弃了礼义和仁爱,一心只为了追求功利;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却日益败坏。因此,秦人家庭富裕的时候,儿子成年后就分家;家庭贫困的时候,儿子成年后就入赘。儿子借用父亲的农具,脸上还带着得意的神色;母亲拿了簸箕和扫帚,立刻就会遭到父亲的责骂。媳妇抱着孩子喂奶,与公公同坐;婆媳之间不和,就会互相讥讽。秦人对待子女的慈爱和对利益的贪婪,与禽兽几乎没区别。如今秦朝的遗风遗俗仍未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抛弃礼义、丧失廉耻的现象却日益严重,可以说是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每年的情况都有不同。人们为了追逐利益而不顾道德廉耻,甚至有人为了利益而杀害父兄,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而大臣们却只关心文书是否按时上报、会议是否如期举行,认为这些才是大事,至于风俗的败坏、社会的动荡,他们却视而不见,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改变社会的风气,让天下人都回归正道,这绝不是那些庸俗的官吏能够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会处理文书、管理财物,而不懂得治理国家的大道理。陛下如果不担忧这些事,将是十分危险的,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十分的惋惜!不如现在就制定制度吧,让君臣、父子、六亲之间的关系各得其所。制度一旦确立,天下就会世代安宁,人民也就有了遵循的准则;如果不订立制度,那就像渡江时没有船桨一样,遇到了风浪,船必定会被吹翻。这是令人感到十分忧虑的事情呐。?

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延续了数十代,而秦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人性都相差不大,那为什么这三代的君主能够长久统治,而秦朝却如此短命呢?原因那是显而易见的呀。古代的君王,太子一出生,国家就按照礼制来培养他,那时官员们都穿戴整齐,并亲自带他到南郊祭祀上天,官员经过宫门时要下车、经过宗庙时要小步快走。所以太子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等到他稍微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驱逐他身边那些邪恶的人,不让他看到不好的事情。经过这样的教育,太子身边就都是一些品行端正、博学多才的人。因此,太子从小就看到正事、听到正言、行的也是正道,而周围也都是正直的人。与正直的人相处,自然就会变得正直起来,就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会说齐语一样;与不正直的人相处,自然就会变得不正直,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会说楚语一样。孔子说从小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而随着智慧的成长,太子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天地正道;而随着心灵的成熟,他会自然而然地合乎道德。这三代之所以能够长久的统治天下,是因为他们辅佐太子的方法得当。而秦朝则不然,让赵高教导胡亥,教给他的都是严刑峻法,所学的内容无非是砍头、割鼻、灭三族等等。胡亥刚即位就开始射杀百姓,忠言劝谏的人却被指责为诽谤皇帝,深谋远虑的人却被指责为妖言惑众,胡亥杀人如割草一样简单。这难道只是胡亥天性邪恶吗?这是因为他所受的教育不合正道。俗话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灭亡是有迹可循的;如果不加以避免,后车也会重蹈覆辙。天下的命运,取决于太子,太子的善良与否,就在于及早教导和选择合适的人辅佐他。趁着太子的心灵还没有被世俗的污浊所污染的时候去教导他,那么对他的教化就会比较容易取得成功;教导他道德、智慧、礼义等方面的原则,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至于习惯的养成,则取决于他身边的人。就像胡人和越人,他们在出生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内心的**也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等到他们长大之后,风俗习惯却大不相同,即使经过多次的翻译也难以相互沟通,甚至有的人到死都不愿意相互往来,这就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教化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我才说,为太子选择合适的人来辅佐他,并且尽早地对他进行教育,这是最为紧迫的事情。如果对太子的教育得当,那么他身边的人也都会是正直的;而太子本人正直了,整个天下也就会安定下来。正如《尚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如果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万民都会依赖他。这确实是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啊!?

有些人能通过一片树叶就能知道秋天的到来,而有些人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却无法预见未来。礼的作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防范,而法的作用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加以惩罚。因此,法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的作用却难以察觉。奖赏和刑罚,就如同先王手中的两把利剑,用来鼓励人们行善,惩治人们作恶。先王坚定地执行这些政策,就像金石一样不可动摇;推行这些法令,就像四季更替一样准确无误;依据这些原则处理事情,公正无私,如同天地一般。这样的政策和法令,难道先王会不加以运用吗?然而,礼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事后的奖惩,更在于在恶行还未萌发之时就将其杜绝,并且在细微之处对百姓进行教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向善的习惯,远离罪恶的深渊。正如孔子所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但我更希望的是没有案件发生!这才是治理国家的至高境界。

对于君主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审慎地选择取舍。取舍的标准一旦确定,国家的安危就会随之显现出来。秦始皇希望尊崇宗庙、安定子孙,这与商汤、周武王的愿望并没什么区别。然而,商汤、周武王施行德政,让国家延续了六七百年而不衰落;而秦始皇治理天下仅仅十几年就让国家衰败了。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商汤、周武王在取舍上非常的慎重,而秦始皇在取舍上很随意罢了。天下就像一件大的器物,把它放在安稳的地方它就安稳,而把它放在危险的地方它就变得危险。天下的情况与器物没有区别,关键就在于君主如何放置它。商汤、周武王将天下置于仁、义、礼、乐之中,国家延续了数十代,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始皇将天下置于严酷的法令、冰冷的刑罚之中,祸患几乎殃及自身,子孙后代也被敌人诛杀,这也是天下人都看见的。这难道不是很明显的验证效果吗?有人说:听人说话时,必须用事实来验证说的话是否可行,这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有人说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陛下为什么不引用商、周、秦的历史来验证呢!陛下的尊贵就像一座高堂一样,群臣就像台阶一样,百姓就像地面一样。台阶有九级,离地面远,那么高堂就显得高;台阶若是没有级别,那就离地面近,高堂就显得低。高的难以攀登,低的容易被侵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呀。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了等级制度,在内有公、卿、大夫、士,在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直到庶人,等级划分的非常明确,而天子居于最高位,因此他的尊贵是一般人不可触摸的。?

俗话说的好:想打老鼠又怕打坏器物。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尚且不敢打,怕打坏了器物,何况是靠近君主的高贵臣子呢!用廉耻和礼节来治理君子,所以有赐死而不加以侮辱的做法。因此,黥、劓等刑罚不给大夫用,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按照古代的礼制规定,人们是绝对不敢随意议论君主的马匹的,因为这被视为对君主的不敬。如果有人不小心踢到了马的饲料,那更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是为了从源头上预防任何可能对君主不敬的行为。如今,王、侯、三公这些身份高贵的人,他们都是天子以礼相待的重要人物。在古代,天子会尊称他们为伯父、伯舅,表示对他们的敬重和亲近。然而,现在的情况却让人感到十分诧异,这些贵人竟然与普通百姓一样,要遭受黥、劓、髡、刖、笞、傌、弃市等各种残酷的刑罚。这样一来,高堂之上岂不是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威严?被侮辱的人又怎能不感到极度的逼迫和屈辱呢?当一个社会的廉耻观念荡然无存时,大臣们即便手握重权、身居高位,恐怕也难以避免怀着奴仆般的无耻之心吧。就像望夷宫事件中所发生的那样,秦二世最终被处以重罚,这正是“投鼠不忌器”这种恶习所导致的恶果啊!我听说鞋子再新也不能放在枕头上,帽子再破也不能用来垫鞋。曾经身处高位、受到天子礼遇的人,官吏和百姓都曾对他俯首敬畏;如今他们犯了过错,皇帝可以废黜他们,可以罢免他们,可以赐死他们,也可以灭族;但如果将他们捆绑起来,交给司寇,让司寇的小吏随意的辱骂、鞭打他们,这恐怕不是应该让百姓看到的合适做法。卑贱的人一旦知道尊贵的人也会受到这样的对待,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够这样做,这不是尊尊、贵贵的教化。古代的大臣因为自身不廉洁而被罢免了官职,并不会直接说他不廉洁,而是说‘簠簋不饰’;因为**、男女无别而被罢免官职,也不会直接说他**,而是说‘帷薄不修’;因为软弱无能而被罢免了官职,不会直接说他软弱无能,而是说‘下官不职’。所以,即使大臣确实有罪,也不会直接斥责他们,而是委婉地为他们进行掩饰。因此,那些犯了大错的人,听到谴责就会自发的戴上白冠、系上牦牛尾,然后捧着水盆、带着剑,到请罪室去请罪,君主也不会派人捆绑他们;那些犯了中等罪的人,听到君主的命令就会自尽,君主也不会派人扭断他们的脖子;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听到君主的命令就会向北拜上两拜,然后跪地自裁,君主也不会派人按着他们行刑。这时君主会说:你作为大夫有过错,我对你已经以礼相待了。君主对臣子以礼相待,所以群臣都很自爱;以廉耻约束自己,所以人们十分的重视节操。君主用廉耻、礼义对待臣子,臣子如果不以节操回报君主,那臣子就不是人了。所以君主对臣子的教化非常成功、国家的风俗习惯也非常的稳定,这时臣子们就会顾全自己的德行而忘记私利,坚守节操而遵循道义,君主也可以托付大权给臣子,也可以放心的寄养孤儿,这是推行廉耻、礼义的结果,对君主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如果不这样做,反而长期推行严刑峻法,对治理国家会起到反作用,所以说这是令人感到十分忧虑的事情。

贾谊因为绛侯周勃曾被逮捕入狱,最终无罪释放,所以用这些话来讥讽汉文帝。文帝深以为然,从此对待臣下有节制,此后大臣有罪,都自杀而不受刑。?

时间唰的一下就到了公元前173年的冬天。本年十月,文帝下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二千石官员不得擅自征捕。???

这时民间有歌颂淮南王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听到这歌谣后,心里感到十分的不安呀。?

公元前172年夏天,文帝下令封淮南厉王的儿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知道文帝这是有意要恢复淮南王的封号,就给文帝说,淮南王实行大逆不道之事,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罪行!而陛下宽宏大量把他赦免了并让他迁居,在迁居的路上他因病而死,天下人都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如今陛下尊宠罪人的儿子,只会让天下人非议您。这些人年轻力壮,怎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白公胜为父报仇,报复的是祖父和叔父。白公作乱,并不是为了夺取国家,而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亲手刺杀了仇人,最终与自己的仇人同归于尽。淮南地方虽小,但英布曾凭借它起兵作乱,汉朝能够存续至今,只是侥幸罢了。让仇人拥有足以危害汉朝的资源,这是对国家政策的不利。给他们民众,让他们积累财富,这无异于给伍子胥、白公胜提供复仇的机会,或者让专诸、荆轲这样的刺客出现,这是借贼兵、为虎添翼的行为。希望陛下三思呀!但是文帝没有听从贾谊的建议。?

公元前170年的冬天,寒风凛冽,雪花纷飞。文帝决定前往甘泉宫巡幸,以视察那里的情况。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将军薄昭竟然杀死了汉朝的使者!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和外交礼仪,在国内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文帝得知此事后,心中也十分矛盾。他与薄昭有着亲属关系,薄昭是他的舅舅,而且薄昭一向被称为长者,为人正直。文帝实在不忍心将他处死,但法律的尊严又不能被践踏。文帝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遣公卿大臣去陪伴薄昭喝酒,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薄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自杀。然而,薄昭却坚决不肯听从,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不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

文帝见薄昭不肯就范,于是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命令群臣们都穿上丧服,去薄昭的府邸哭丧,以此来表达对他的不满和谴责。这种举动无疑是给薄昭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薄昭在这种压力下,无法承受,选择了自杀。

对于这件事情,司马光进行了评论。他引用了李德裕的观点,认为汉文帝杀薄昭,从法律上讲是明确的,但从道义上讲却不太妥当。秦康公送晋文公回国时,曾感慨“如存”,意思是说如果晋文公还活着就好了。何况薄太后还在世,她唯一的弟弟薄昭被杀,文帝动手那是毫不迟疑,这显然不是安慰母亲的做法。司马光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法律是天下的公器,只有善于执法的人,才能做到亲疏如一,无所不行。这样一来,人们就不敢因为自己有所倚仗而犯法了。薄昭虽然一向被称为长者,但文帝没有为他安排贤明的师傅,反而让他掌管兵权,这无疑是给他提供了一种倚仗。他骄纵犯上,以至于杀害汉朝使者,这难道不是因为有所倚仗吗?如果又因此赦免他,那与成帝、哀帝时代有什么区别呢!魏文帝曾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不认可他杀薄昭,说到:舅父家里呀,那得用恩情去滋养,可不能给权力,不然犯了法,还得处罚。这是在说文帝一开始没防着薄昭,说得也太对了!那要想让母亲开心,是不是一开始就得小心谨慎点儿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