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2章 魏文称雄变法始,商鞅入秦帝业基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击败三晋(韩、赵、魏)联军,斩首六万人。有了战功,于是周显王就赐予了秦献公黼黻之服(这是一种象征尊贵的礼服)。?

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水击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

秦国与魏国在少梁交战,魏军大败,俘虏了魏国的公孙痤。?

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成侯速继位。?燕国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文公继位。?

秦献公因为战争受伤去世,他的儿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孝公当时才二十一岁。此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之间有十余个小国。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修筑长城,从郑国沿洛水向北一直到上郡;楚国从汉中向南占据巴、黔中地区。各国都将秦国视为夷狄,排斥秦国,不让其参与中原的会盟。于是,秦孝公发愤图强,推行德政,力图使秦国强大,可是这怎么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呢?于是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诏令,表示要效仿先祖秦穆公的功业,恢复穆公时期的疆土和政策。他号召群臣宾客献计献策,承诺对能提出强国之策的人给予高官厚禄,甚至分封土地。?

卫国的公孙鞅(即商鞅)听到了秦孝公的这份诏令,就想去试试,以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于是西行入秦。公孙鞅是卫国的庶孙,喜好刑名之学(法家思想)。他曾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任职,公叔痤知其才能,但未来得及推荐,人就因病去世。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来探视,询问国事,你之后该用谁为相?公叔痤就给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并建议若不用他就杀了他,以免为别国所用。但是魏惠王并未采纳这个建议。公孙鞅认为魏王既不会用他,也不会杀他,于是留在魏国。?

公孙鞅到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向他阐述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大喜呀,就与公孙鞅一起商议国事,真的是彻夜长谈,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首次提出变法,但秦国人不满。公孙鞅对秦孝公说:“普通人不能与他们谋划开创之事,但可以与他们共享成功。至高无上的德行不会迎合世俗,成就大业的人不会与众人商议。”甘龙反对变法,认为应遵循旧法。公孙鞅反驳说:“普通人安于旧俗,学者拘泥于所见所闻,这两种人只能守成,不能创新。智者制定法律,愚者受制于法律;贤者改革礼制,不肖者拘泥于礼制。”孝公赞同公孙鞅的观点,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变法内容包括:?

1. 实行什伍连坐制,鼓励告发奸邪,不告发者与降敌同罪。?

2. 按军功授爵,禁止私斗。?

3. 奖励耕织,对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致贫者罚为奴隶。?

4. 宗室贵族若无军功,不得列入宗室名册。?

5. 明确尊卑等级,按等级分配田宅、奴仆、衣物等。?

为取信于民,公孙鞅在国都南门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能将其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不信,无人行动。后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一人搬动木头,果然得到赏金,这就是徙木立信。此举树立了变法的威信,真的是国民智识的愚昧,执政者推行法令的煞费苦心。变法也成就了秦孝公崛起西陲、东向以窥中原的霸业基础,他也因战功被封于商,号称商君。?

变法推行一年后,秦国百姓纷纷到国都抱怨新法的各不便。太子犯了法,公孙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因太子是君位继承人,不能施刑,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此后,秦国人皆遵守法令。变法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当初抱怨新法不便的人,又转而称赞新法。公孙鞅认为这些人是“乱法之民”,将他们迁到边疆。此后,无人敢议论法令。?

司马光评论说:诚信是君主最重要的品质。国家依靠百姓,百姓依靠诚信。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百姓,没有百姓就无法守护国家。古代的王者不欺骗四海,霸者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国者则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齐桓公不背弃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图伐原之利,魏文侯不违背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之赏。这四位君主虽非完美,但商鞅尤其刻薄,且处于战乱时代,天下盛行诈力,尚且不敢忘记诚信以取信于民,何况治理太平之世的君主呢?诚信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言而有信,做任何事都信守承诺,那么别人对他自然就会很信服,做什么事都能想起他了,他的威严也会逐步的确立。?

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队。?

公元前357年?,魏国与韩国看到秦国逐渐的强大,在鄗地会盟,商量如何抵御秦国的扩张,这种策略短期内有效,但结果也未能改变两国逐渐衰落的命运。?

公元前356年?,赵国与燕国在阿地会盟。?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会猎。?魏惠王问齐威王:“齐国也有宝物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却有直径一寸的明珠,能照亮前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有十颗。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齐威王说:“我对宝物的看法与您不同。我的臣子檀子,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侵犯,泗水一带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见;我的臣子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黄河东岸捕鱼;我的官吏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在北门祭祀,赵国人在西门祭祀,跟随他迁居的百姓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种首,派他防备盗贼,结果路不拾遗。这四位臣子,他们的光芒能照耀千里,岂止是照亮十二辆车呢!”魏惠王听后感到惭愧。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你,又认为你所拥有的宝物是什么呢??

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面。?

鲁国鲁共公去世,其子康公毛继位。?

公元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军,斩首七千人,攻占魏国少梁。魏惠王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楚王派景舍救援赵国。?

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救援赵国。?

起初,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担任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便将孙膑召到魏国,设计砍断他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让他终身废掉。后来,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暗中会见使者并说服他。齐国使者偷偷将孙膑带回齐国。田忌欣赏孙膑的才能,以客礼待他,并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

齐威王计划救援赵国,打算任命孙膑为将,但孙膑以自己是刑余之人为由推辞。于是,田忌被任命为将,孙膑为军师,坐在辎车中出谋划策。 ?

田忌打算直接率军前往赵国。孙膑说:“解开乱丝不能硬扯,劝解斗殴不能插手。打击要害,避实击虚,形势就会自然化解。现在魏国和赵国交战,精锐部队都在外作战,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攻击其空虚之处,魏军必定会放弃赵国回师自救。这样,我们一举解了赵国之围,又能使魏国疲于奔命。”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十月,邯郸投降魏国。魏军回师,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大败。?

韩国攻打东周,夺取陵观、廪丘。?楚国任命昭奚恤为相。?

江乙对楚王说:“有人养了一条狗,狗曾往井里撒尿,邻居看到后想告诉主人,狗却挡在门口咬人。现在昭奚恤总是阻止我见您,就像这条狗一样。况且,如果有人喜欢宣扬别人的优点,您会说:‘这是君子’,并亲近他;如果有人喜欢揭露别人的缺点,您会说:‘这是小人’,并疏远他。这样一来,即使有儿子弑父、臣子弑主的事,您也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您只喜欢听赞美,不喜欢听批评。”楚王说:“说得好!我愿意两方面都听。”?

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卫鞅(商鞅)率军攻打魏国。?同年,诸侯联军包围了魏国的襄陵。?

公元前351年,秦国卫鞅包围魏国的固阳,迫使魏国守军投降。?

魏国将邯郸归还赵国,与赵国在漳水结盟。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韩国也开启了变法,但申不害的变法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让韩国短期变强,最终也失败了。?

申不害原是郑国的低贱臣子,学习黄老之学和刑名之术,得到韩昭侯的赏识。韩昭侯任命他为相,申不害对内修明政教,对外应对诸侯,使韩国在十五年内国治兵强。 ?

申不害曾请求韩昭侯任命他的堂兄为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我向您学习,是为了治国。现在我是该听从您的请求而废弃您的治国之术,还是该坚持您的治国之术而拒绝您的请求呢?您曾教我按功劳和次序任用官员,现在却为私事请求,我该听哪一种呢?”申不害听后离开座位请罪,说:“您真是明君。”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得起个带头作用,不然下面得人也不会遵守。 ?

韩昭侯有一条破裤子,命人收起来。侍者说:“您也太吝啬了,不赏赐给左右,却要收起来。”韩昭侯说:“我听说明主的一颦一笑都有深意。这条裤子岂止是颦笑?我要留着赏赐有功之人。”?

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在咸阳修建冀阙宫庭,迁都咸阳。?

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将小乡邑合并为县,设县令、县丞,共设三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开辟阡陌,统一度量衡。??

公元前348年,秦国商鞅改革赋税法,推行新法。?

卫国贬低自己的称号为侯,依附三晋(韩、赵、魏)。?

公元前343年。,周显王赐秦孝公“伯”的称号,诸侯都向秦国祝贺。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军在逢泽会盟诸侯,朝见周王。?

公元前341年,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早救还是晚救?”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不救,韩国就会投降魏国,不如早救。”孙膑说:“韩、魏两军尚未疲惫时去救,等于我们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魏国有灭韩之心,韩国危急时必定向东求助于齐国。我们应暗中与韩国结盟,晚些出兵,等魏军疲惫时再行动,这样既能得利又能赢得名声。”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暗中答应韩国使者,但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依赖齐国,五战五败,最终将国家托付给齐国。 ?

齐国出兵,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直扑魏国都城。庞涓闻讯,撤军回魏。魏国派太子申为将,率军迎战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素来轻视齐军,认为齐军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因势利导。《兵法》说:‘行军百里争利会损上将,行军五十里争利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于是,孙膑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挖十万个灶,第二天挖五万个,第三天挖两万个。庞涓追击三天后大喜,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才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半了!”于是抛弃步兵,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险阻,适合埋伏。孙膑命人砍倒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并命令齐军埋伏一万名弓箭手,约定看到火光就放箭。庞涓果然在夜晚到达树下,看到树上的字,点火照明。还未读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兵败,拔剑自刎,说:“竟然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出其不意,攻其必救就是围魏救赵得精髓,你又会如何用这一计策呢??

成侯邹忌嫉妒田忌,派人拿着十金在市场上占卜,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作为将军三战三胜,想要做大事,可以吗?”占卜者出来后,邹忌派人将他抓起来。田忌无法自证清白,率部攻打临淄,要求交出邹忌。未能成功,田忌逃往楚国。我们要时刻得提醒自己,拥有现在得一切已经很幸福了,不必去羡慕别人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

公元前340年,卫鞅(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一个人有腹心之疾,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地处险要的岭厄以西,都城在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崤山以东的利益。魏国强盛时向西侵略秦国,衰弱时则向东收缩。如今国君贤明,国家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国大败,诸侯背叛,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向东迁徙。然后秦国占据黄河和崤山的险固,向东控制诸侯,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

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军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御。两军对峙时,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交好,如今我们各自为两国将领,不忍心互相攻打。不如我们见面结盟,饮酒罢兵,以安定秦魏两国的百姓。”公子卬信以为真,前往会盟。会盟后,商鞅埋伏甲士,俘虏了公子卬,随后进攻魏军,大败魏师。兵不厌诈,战场上瞬息万变,也得看对方是个什么样得人,才去做什么事。糊里糊涂得去,可能让自己输的一败涂地。 ?

魏惠王很恐惧,赶紧派使者献上河西之地求和,并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指杀商鞅)!”?这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可买呢?一切的苦果都的自己承受。秦国封商鞅于商於十五邑,号称商君。?

齐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魏国。?楚国楚宣王去世,其子威王商继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继位。商鞅得靠山没了,那他又会有什么样得结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惠文王派官吏抓捕商鞅。商鞅逃往魏国,但魏国拒绝接纳,将他送回秦国。商鞅逃到商於,率部攻打郑国。秦军追击商鞅,将他杀死,并车裂示众,灭其全家。?

商鞅在秦国执政时,法令严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可在那个乱世时代,真的可行吗??

他曾在渭水边处决囚犯,渭水都被染红了。他担任秦相十年,百姓多有怨恨。赵良曾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赵良说:“千人的附和,不如一人的直言。我愿直言,希望您不要怪罪。”商鞅同意。赵良说:“五羖大夫是楚国的边鄙之人,秦穆公将他从牛口之下提拔到高位,秦国无人不服。他担任秦相六七年,东征郑国,三次扶立晋君,一次解救楚国危难。他担任相国时,劳累时不坐车,酷暑时不打伞。在国内行走,不带随从,不持兵器。五羖大夫去世时,秦国男女痛哭,孩童停止歌唱,舂米的人不再敲杵。而您担任秦相,靠宠臣景监引荐;执政时欺凌公族,残害百姓。公子虔闭门不出已八年。您还杀了祝欢,黥了公孙贾。《诗经》说:‘得人心者兴,失人心者亡。’您的所作所为,并非得人心之举。您出行时,后车装载甲士,力士持矛护卫。这些装备不齐全,您就不敢出门。《尚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行为并非恃德。您的危险像朝露一样短暂,却还贪图商於的富贵,执掌秦国的政权,积累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收拾您的人难道会少吗?”商鞅不听。五个月后,灾难降临。身居高位,要谋划长远,才不会有困惑。?

公元前337年,韩国的申不害去世。?

公元前336年,宋国的太丘社(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倒塌。?

邹国人孟轲(孟子)拜见魏惠王。?

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利我国家的建议吗?”孟子回答:“国君何必谈利?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如果国君说‘怎样利我国’,大夫说‘怎样利我家’,士人和百姓说‘怎样利我身’,上下都争相逐利,国家就危险了。没有仁者会抛弃亲人,没有义者会怠慢君主。”魏惠王说:“说得好。”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曾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子思说:“先让百姓得利。”孟子说:“君子教导百姓,只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谈利?”子思说:“仁义本身就是让百姓得利。上位者不仁,下位者就不得安宁;上位者不义,下位者就乐于欺诈。这才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说:‘利是义的和谐。’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这些都是大利。”?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懂得仁义的利,不仁者则不懂。所以孟子对梁王(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利,是因为对话的对象不同。?

公元前334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

韩昭侯修建高门(豪华宫门)。 ?

屈宜臼说:“国君一定不会从这座门出去。为什么呢?因为不合时宜。我所说的时宜,不是指时间,而是指形势。人有时运好,有时运不好。过去国君曾得势,却没有修建高门。去年秦国攻占宜阳,今年又遇旱灾,国君不在此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就是所谓的‘在困窘时做奢侈之事’。所以说,不合时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也要看看当前的形势,适不适合去做这件事,如果不适合就立即停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越王无疆攻打齐国。?

齐王派人游说越王,说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有利。越王于是转而攻打楚国,结果被楚军大败。楚军乘胜夺取了吴国的旧地,向东一直打到浙江。越国因此分裂,公族争立,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散居沿海,臣服于楚国。我们要全面的去考虑问题,不能听别人的片面之言,否则就像越国一样,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公元前333年,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的高门建成,韩昭侯去世,其子宣惠王继位。?

苏秦游说各国合纵抗秦。?

起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献策,主张兼并天下,但秦王未采纳。苏秦于是离开秦国,前往燕国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不受外敌侵扰,是因为赵国在南面作为屏障。秦国攻打燕国,需千里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只需百里作战。不担心百里的威胁,却重视千里之外的秦国,这是错误的策略。希望大王与赵国结盟,天下联合,燕国才能无忧。”燕文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资助他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

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强,秦国最忌惮赵国。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担心韩、魏两国在后策应。秦国攻打韩、魏,没有名山大川的阻隔,可以逐步蚕食,直到逼近都城。韩、魏无法抵抗秦国,必定会臣服于秦。秦国一旦无后顾之忧,就会进攻赵国。我查看天下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合力西进攻秦,秦国必败。而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给秦国,秦国强大后,他们个人富贵,国家却受秦国之害。所以我建议大王与韩、魏、齐、楚、燕结盟,共同抗秦。可以在洹水会盟,约定:‘秦国攻打一国,五国各出精兵,或牵制秦国,或救援被攻之国。若有违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联合抗秦,秦军必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崤山以东。”赵肃侯大喜,厚待苏秦,资助他游说其他诸侯。?

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于是激怒张仪,让他前往秦国。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同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游历诸侯未得志,困于楚国时,苏秦故意召见他并羞辱他。张仪愤怒,认为只有秦国能对付楚国,于是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门客资助张仪,张仪得以见到秦王,被任命为客卿。门客离开时告诉张仪:“苏君担心秦军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认为只有您能掌握秦国的权柄,所以激怒您,派我暗中资助您,这是苏君的计划。”张仪感叹:“唉!我竟未察觉苏君的计谋,我不如苏君高明!请替我感谢苏君,苏君在时,我不敢妄言!”?

苏秦游说韩宣惠王: “韩国有九百多里土地,数十万军队,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出自韩国。韩国士兵勇猛,披坚甲、持劲弩、带利剑,一人可当百人。大王若臣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今年割让,明年又会要求割地。给则无地可给,不给则前功尽弃,后患无穷。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求无尽,以有限的土地迎合无尽的贪求,这是自取祸患。不战而地已削!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拥有强大的韩**队,却甘居牛后,我替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游说魏王: “魏国有千里土地,虽不算大,但田舍、房屋密集,连放牧的地方都没有。人口众多,车马络绎不绝,声势浩大,仿佛有三军之众。我认为魏国不弱于楚国。如今听说大王有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五千匹,却听信群臣之言,想要臣服秦国。希望大王深思。赵国派我献上愚计,奉上盟约,请大王明察。”魏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对齐王说:“齐国是四面险固的国家,土地有两千多里,军队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精锐,五家之兵,进攻如利箭,作战如雷霆,解散如风雨。即使有战事,也无需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临淄城中有七万户,我估计每户不少于三名男子,不需征发远县的兵力,仅临淄的士兵就有二十一万。临淄非常富庶,百姓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蹴鞠。临淄的街道上,车毂相撞,人肩相摩,衣襟相连可成帷幕,挥汗如雨。韩、魏之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一旦开战,不到十天就能决定胜负。韩、魏若战胜秦国,兵力也会折损一半,四境难以防守;若战败,国家将面临灭亡。因此,韩、魏不敢轻易与秦国开战,而宁愿臣服。但秦国攻打齐国则不同,需越过韩、魏,经过卫国的阳晋道和亢父险地,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排,百人守险,千人难越。秦国即使想深入齐国,也会担心韩、魏在后策应。因此,秦国只能虚张声势,不敢真正进攻齐国。齐国若不深思秦国无法奈何自己,反而想臣服秦国,这是群臣的失策。如今齐国无需臣服秦国,却能保持强国地位,请大王慎重考虑。”齐王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前往楚国,游说楚威王:“楚国是天下强国,土地六千多里,军队百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粮食可支十年,这是称霸的资本。秦国最忌惮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两国势不两立。因此,我建议大王联合诸侯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的国家向楚国进贡,听从大王的号令。各国将社稷、宗庙托付给楚国,练兵备战,供大王调遣。合纵则诸侯割地事楚,连横则楚国割地事秦。这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大王如何选择?”楚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成为合纵联盟的领袖,同时担任六国的相国。他北上报赵,车马随从的规模堪比诸侯。苏秦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332年,齐威王去世,其子宣王辟疆继位。 ?

宣王得知成侯陷害田忌,便召田忌回国并恢复其职位。??

秦惠王派犀首(公孙衍)欺骗齐、魏,联合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恐惧,请求出使燕国,承诺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联盟瓦解。赵国人决黄河水淹齐、魏联军,齐、魏军队撤退。?

魏国将阴晋割让给秦国求和,阴晋即华阴。?齐王攻打燕国,夺取十城,后又归还。?

公元前330年,秦国攻打魏国,包围焦、曲沃。魏国将少梁和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汾阴、皮氏,攻占焦城。?

楚国楚威王去世,其子怀王槐继位。?宋公剔成的弟弟偃袭击剔成,剔成逃往齐国,偃自立为君。?

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和张仪率军包围魏国的蒲阳,攻占后,张仪建议将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为人质。张仪游说魏王:“秦国对魏国非常厚待,魏国不可无礼于秦。”魏国于是将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张仪回国后被任命为秦相。?

公元前327年,秦国将义渠设为县,义渠君成为秦臣。?

秦国将焦、曲沃归还魏国。?

公元前326年,赵国赵肃侯去世,其子武灵王继位。武灵王设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并重用先君的重臣肥义,增加其俸禄。?

公元前325年,四月戊午日,秦国首次称王。?

卫国卫平侯去世,其子嗣君继位。?

卫国有一名罪犯逃到魏国,为魏王的后妃治病。嗣君派人用五十金赎回这名罪犯,魏国不允,嗣君便用左氏城交换。左右劝谏:“用一座城换一名罪犯,值得吗?”嗣君说:“你们不懂。治国无小事,乱国无大事。法不立,诛不严,即使有十座左氏城也无用;法立,诛严,失去十座左氏城也无妨。”魏王听说后,将这名罪犯送回卫国。?

公元前324年,秦国的张仪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陕城。?

苏秦与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王发现。苏秦恐惧,便对燕王说:“我在燕国无法使燕国强大,但在齐国则可以使燕国受益。”燕王同意。苏秦假装得罪燕国,逃往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苏秦劝齐王大兴土木,以消耗齐国国力,暗中为燕国谋利。?

公元前323年,秦国的张仪与齐、楚的相国在啮桑会盟。?

韩、燕两国称王,赵武灵王不肯称王,说:“没有实绩,怎敢居其名?”令国人称自己为“君”。?

公元前322年,张仪从啮桑回国后被免去秦相,改任魏相。他试图让魏国先臣服秦国,以引导其他诸侯效仿,但魏王不听。秦王攻打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同时暗中厚待张仪。?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其子慎靓王定继位。?

燕国燕易王去世,其子哙继位。后面导致了燕国的内乱。?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靖郭君。靖郭君建议齐王每日听取五官(五种官职)的汇报,齐王采纳,但后来厌倦,将政务全权委托给靖郭君。靖郭君因此掌握齐国大权。?

靖郭君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贱妾之子田文(孟尝君)聪明机智,建议靖郭君散财养士。靖郭君让田文主持家务,接待宾客,宾客争相称赞田文,请求立他为继承人。靖郭君去世后,田文继任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广招诸侯游士和亡命之徒,厚待他们,救助其亲属,门下食客常达数千人,孟尝君因此名扬天下。?

司马光评论说: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易经》说:“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贤者的德行足以教化百姓,才能足以整顿纲纪,智慧足以洞察细微,力量足以维护仁义。孟尝君养士却不分贤愚,盗用国君的俸禄,建立私党,沽名钓誉,上欺国君,下害百姓,是奸人之雄,不值得推崇。?

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赠他象床。登徒直负责运送,但不愿承担风险,便对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戌说:“象床价值千金,若有损坏,我卖妻儿也赔不起。你若能让我免于运送,我愿献上祖传宝剑。”公孙戌答应,劝孟尝君拒收象床:“小国之所以敬重您,是因为您能扶危济困。若刚到楚国就收象床,其他国家将如何待您?”孟尝君听从,拒收象床。公孙戌离开后,孟尝君召他回来,得知真相后,在门板上写道:“有能扬我名、止我过、私得宝物者,速来进谏!?

司马光评论说:孟尝君善于纳谏。即使进谏者心怀私心,只要建议有益,他也会采纳,更何况是忠心无私的进谏呢?《诗经》中说:“采葑采菲,不要丢弃它们的根部。”孟尝君做到了这一点(指孟尝君能够听取有益的建议,即使进谏者心怀私心,他也能采纳其合理的部分)。这一观点强调了领导者在决策时应注重建议的实际效果,而非过分关注进谏者的动机。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集思广益,避免偏听偏信。韩宣惠王打算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来执政,于是询问缪留的意见。缪留回答说:“不可以。晋国重用六卿,结果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陈成子和阚止,结果被杀;魏国重用犀首(公孙衍)和张仪,结果失去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如今大王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势力较强的一方会在国内结党营私,势力较弱的一方则会借助外国的力量。群臣中有人在国内结党以骄纵君主,有人在外结交诸侯以削弱国家,这样下去,大王的国家就危险了!” 领导者在用人纳谏时需要权衡利弊,既要包容不同意见,又要避免权力失衡。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领导者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的年没有翻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