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林冲君 > 第360章 裂土封疆试新制 血砺边荒选英豪

林冲君 第360章 裂土封疆试新制 血砺边荒选英豪

作者:夐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26

面对北疆、西域乃至海东那广袤而尚未完全驯服的新辟领土,单纯的郡县流官统治显得力有不逮,而完全依赖世袭分封又恐重蹈周室衰微之覆辙。在朱熹“选贤与能”的理想与北方游牧、海东武士崇尚强者的现实之间,宋廷出台了一项极具实验性与冒险性的政策:在新辟领土之上,并行分封制与禅让制,并允许在特定规则下进行小规模战斗,以此作为选拔贤者与勇士的残酷试金石。

诏书明令:“新土之治,不拘常格。可裂土以封功臣,亦可行禅让以择贤主。为汰弱留强,激扬英气,特许境内,依古‘蒐狩’之礼,行有限之战。胜者得地扩民,败者让位去国,以此永葆边疆之活力。”

一、 分封与禅让的并行

1. 功勋分封:

在西北,朝廷将大片新征服或归附的草原、绿洲,册封给征西军中战功卓着的将领(无论其出身宋人、金辽旧部还是归化倭人),如种师道麾下数员悍将便获封“河西伯”、“天山侯”等爵位,建立“藩国”。他们拥有高度自治权,可自行任命官吏、征收赋税、组建一定规模的护卫军(“藩兵”),但需向朝廷宣誓效忠,承担戍边、纳贡(多为马匹、玉石等特产)之责。

2. 贤者禅让:

在一些部族势力盘根错节或宋人直接统治基础薄弱的区域,如部分草原部落联盟或海东省的偏远岛屿,朝廷则认可或鼓励其原有的推举制,并将其规范为“禅让制”。规定首领(或称“城主”、“岛主”)之位不得世袭,前任首领年老或自觉不贤时,需在朝廷特派观察使的监督下,于境内公开推举或通过特定考验选拔继任者。继任者需德才兼备,既需获得本地多数头面人物的支持,也需通过宋儒关于“仁政”、“礼法”的质询。

二、 有限战争的选拔机制

最为惊世骇俗的,是允许“小规模战斗”作为解决争端和选拔强者的合法途径。朝廷为此制定了详尽的《藩国争端调解与英选律》,严格限定:

范围与规模:冲突仅限于藩国之间、或藩国内部有继承权\/推举权的竞争者之间。参战人数、时间、地点均需提前报备邻近的朝廷经略府核准,严禁扩大化,严禁波及平民和商路。

形式:多为“约战”形式。双方约定时间地点,各出数十至数百不等的精锐,进行堂堂之阵的对决。或为“猎首竞赛”,在规定时间内,于特定荒野区域相互猎杀对方指定人员。甚至允许“首领决斗”,由争端双方首领或其指定的勇士进行一对一比武。

裁决与后果:胜者通吃。战败的藩主可能需割让部分草场、人口,或在继承争端中失去资格。若一方被公认更为“贤明”(如更善于安抚部众、发展生产),即使战败,有时也会在朝廷观察使的调解下获得优待。严禁任何形式的灭国、屠城行为,战胜方需接纳并妥善安置战败方民众。

三、 边荒之上的血色试炼

这套奇特制度下的新边疆,呈现出一种既野蛮又带有奇异秩序的面貌。

场景一:河西走廊,双雄争草场

“河西伯”与“天山侯”为一片水草丰美的河谷地约战。双方各出三百藩兵,在朝廷使者监督下,于戈壁滩上列阵冲杀。没有阴谋诡计,只有硬碰硬的勇气与战术。最终,“河西伯”凭借更悍勇的骑兵冲锋取胜,依约获得了河谷地的放牧权。败者“天山侯”虽失地,却因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负伤不退,反而赢得了部众更深的拥戴和朝廷“勇毅可嘉”的褒奖。

场景二:海东外岛,禅让前的猎杀

一座偏远海岛的岛主年迈,欲行禅让。两位最有实力的竞争者,一位是精通贸易、主张与宋人紧密合作的原海商,另一位则是崇尚武力、欲恢复部分旧俗的武士后裔。朝廷观察使默许下,他们进行了“猎首竞赛”。在岛屿密林中,双方支持者互相猎杀三日。最终,武士后裔虽在猎杀中略占上风,但海商凭借其带来的经济实惠和更“文明”的形象,获得了更多部落长老的支持,在观察使主持的质询中亦对答如流,成功继任岛主。

场景三:草原部落,决斗定首领

一个归附的克烈部小部落,老首领死后,两个儿子争夺汗位。依新制,他们不愿内部分裂消耗,遂约定“首领决斗”。在全体部众围观下,两人骑马持矛,进行了一场传统的蒙古式决斗。弟弟技高一筹,将兄长挑落马下却未取其性命。兄长愿赌服输,率部分拥护者西迁另寻牧场。弟弟成为新汗,并因其“重诺勇武”,得到了朝廷的正式册封。

四、 成效与隐忧

这套制度如同一柄双刃剑。

积极面:它极大地激发了边疆的尚武精神和管理活力,使得新领土上的统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与进取,避免了承平日久后的腐化。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了兼具勇力与智慧的领导者。来自汴京的观测报告显示,这些实行新制区域汇聚的“英雄气”与“开拓意志”尤为炽烈,对深红真罡的滋养效果显着。

潜在风险:小规模战斗极易失控,演变成世仇和长期摩擦。朝廷观察使的监督并非总能及时有效。某些藩主或部落首领可能利用规则,通过频繁发动“约战”来兼并弱小,形成新的地方霸权,尾大不掉。朱熹一派的官员对此深表忧虑,认为“以杀伐为遴选,终非王道之常”,担忧长此以往,会培养出一批只知武力、不慕教化的边陲枭雄。

窝阔台在西方闻听此制,先是愕然,随即冷笑:“宋人自诩文明,却行此养蛊之策,实乃取乱之道!待其边藩坐大,内斗不休,便是我蒙古铁骑东归之时!”

而坐镇汴京的刘混康,则于静观中默察天机。他看到的,是帝国边缘地带一股股在血腥竞争中不断淬炼、升腾的生命能量,它们既混乱又充满生机,如同烈火锻打着钢铁。这究竟是塑造新秩序的熔炉,还是最终会焚毁一切的野火,连他也难以完全断言。大宋的边疆实验,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踽踽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