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林冲君 > 第333章 罡变激言廷争烈 理守华夷朱子谏

林冲君 第333章 罡变激言廷争烈 理守华夷朱子谏

作者:夐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26

蔡州城破,金室覆亡的捷报,宛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汴京皇城的每一个角落。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滚油的火星,迅速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凯旋的欢呼声和喧嚣声尚未平息,一场关乎大宋未来命运的庭议,就在垂拱殿内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帷幕。这座庄严的殿宇,此刻显得格外肃穆,丹墀之下,文武百官们整齐地肃立着,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兴奋,有的忧虑,有的则显得若有所思。

然而,空气中弥漫的情绪却并非仅仅是胜利的狂喜。在这表面的喧嚣之下,一股被刻意引导、日益炽烈的民族情绪正悄然涌动。这股情绪如同一股暗流,在人们的心中激荡,使得原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宋徽宗赵佶端坐龙椅之上,往日那份属于艺术家的温文与超脱,此刻竟被一种锐利乃至略显偏执的锋芒所取代。他目光扫过群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金虏已灭,旧耻得雪!然今日之议,非为庆功,乃为定我大宋万世之基业!”他停顿片刻,一字一句,如同金石交击,“尔等须谨记:我大宋之江山社稷,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异类问之!”

此言一出,如惊雷炸响殿宇。这已不仅是强调华夷之辨,更是将王朝的内部更迭(禅、继、革)与外部威胁(异类问鼎)截然对立,将“非我族类”彻底排除在了华夏政治传承的序列之外。

群臣屏息,感受到天子话语中那股前所未有的、近乎霸道的意志。

而这意志的源头,或许连赵佶自己也未必全然明晰。唯有在他神念偶尔触及那无形无相的“无无能量网”时,才能感受到其中深红真罡的澎湃激荡,一股属于铁木真的、充满了征服与排他性的“英雄气”,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绪,将他内心深处对异族的警惕与不信任,放大到了极致。

他似乎被这股情绪推动着,言辞愈发激烈,竟引经据典,抛出石破天惊之论:

“夷狄者,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 他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冷酷的逻辑,“何也?信义者,人与人相于之道,非以施之非人者也!”

(对于那些夷狄,歼灭他们不算不仁德,夺取他们的东西不算不正义,诱骗他们不算不守信。为什么呢?因为信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不是用来施加给非人之存在的!)

这番将夷狄直接划出“人”的范畴、剥夺其道德权利基础的言论,可谓极端至极。然而,殿内多数文武,或因胜利冲昏头脑,或因迎合上意,或因本就怀有强烈的民族情绪,竟纷纷高声附和:

“陛下圣明!”

“夷狄豺狼之性,岂可以人理度之!”

“正当如此,方可保我华夏永昌!”

一时之间,殿内充斥着对强硬路线的赞颂之声,仿佛唯有如此,方能彰显新灭强金后的大宋气魄。

在这片喧嚣之中,端坐于文臣班列稍后位置的朱熹,眉头却越蹙越紧。他那清癯的面容上,满是凝重与忧虑。他感受到天子言论中那股违背儒家“仁恕”之本、近乎法家苛厉的危险气息。

终于,龙椅上的赵佶目光一转,落在了这位以理学名动天下的醇儒身上。“朱卿,”他语气稍缓,却仍带着考校之意,“于朕方才所论,卿以为如何?”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朱熹身上。附和之声渐息,殿内一片寂静,等待着他的回答。

朱熹整了整衣冠,稳步出班,并未直接反驳徽宗的激烈言辞,而是秉持着他一贯的醇和与中正,从容奏对,声音清朗而坚定:

“陛下,臣尝闻:王者之于戎狄,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君王对待戎狄,他们暴虐就惩罚他们,顺服就让他们安居远方,各自安于其所在,我不侵犯你,然后你才不会虐待我。)

他引述古义,先定下一个“各安其所”的和平基调,随即展开其宏大的地理与文化视野:

“沙漠而北,河、洮而西,日南而南,辽海而东,天有殊气,地有殊理,人有殊质,物有殊产。”

(大漠以北,黄河、洮水以西,日南郡以南,辽东以东,天空有不同的气候,大地有不同的法则,人有不同的禀赋,物产有不同的种类。)

他描绘了一幅多元并存的世界图景,强调差异的天然合理性,继而提出其理想中的秩序:

“各生其所生,养其所养,君长其君长,部落其部落。彼无我侵,我无彼虞,各安其纪而不相渎耳。”

(各自生长于其所生之地,养育于其所养之物,有自己的君主和首领,有自己的部落和组织。彼此不互相侵犯,互不疑虑,各自安守自身的秩序而不互相亵渎干扰。)

这番言论,与徽宗那充满攻击性、欲将“异类”排除在道德共同体之外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朱熹并非主张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强调基于差异的尊重与和平共处,以“不相侵渎”为界限,构建一种稳定的天下秩序。这既是其“存天理、灭人欲”哲学在政治层面的延伸,也是对当下朝廷盲目自大、可能引火烧身倾向的委婉谏言。

朱熹话音落下,垂拱殿内一片寂静。方才激昂附和的众臣,有的陷入思索,有的则不以为然。徽宗赵佶脸上的锐气未减,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光芒。他体内那股受铁木真意志影响的深红真罡仍在鼓荡,渴望着征伐与掌控,但朱熹那基于天理人心的醇和之声,如同一道清泉,试图浇熄这躁动的火焰。

朝堂之上的理念交锋,并未因灭金之胜而平息,反而因触及立国之本与未来战略,变得更加尖锐与深刻。大宋这艘巨轮,在驶向未知的航道上,面临着是乘风破浪、锐意进取,还是持重守中、厚植根基的艰难抉择。而徽宗心中那团被“英雄气”点燃的野火,与朱熹所守护的“天理”秩序,之间的张力,已在这廷议之上,清晰可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