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从“林冲之悟”到“人类之悟”
· 引子:简述《蹈刃者》中林冲化身浑沦晶体、昭示“剥削链”、留下“共生之印”的寓言故事。
· 核心问题:当技术的互联(能量网络)先于伦理的共识,当全球化的现实(地球村)已至而全球性的认同(天下一家)未至,人类当以何种哲学应对系统性风险与共生危机?
· 破题:答案并非创造新说,而是激活古老儒家智慧中的浑沦基因,并将其淬炼为适用于当代的“浑沦观”与“共生之印”。
· 本书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套植根于中华文明、且能与世界对话的哲学本体论、伦理准则与实践路径。
---
第一卷:本体之论——何为“浑沦”?
· 第一章 破析“二元”:从分别心到整体观
· 批评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及其在当代带来的割裂与对抗。
· 重释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源于《周易》、张载《西铭》、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阐明其非模糊的玄想,而是对宇宙存在最深刻的本体论洞察。
· 核心概念提出:“浑沦”——即道器一元、物我无间、身心不二的本然状态。它是世界的实相,而非理想。
· 第二章 “共生之印”的哲学阐释
· “印”非外在标记,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体的本体论事实——我们先天就处于与万物、与他人的共生关系网络之中。
· 重释“仁”:“仁”就是对此“共生之印”的自觉与承认。“仁者爱人”的本质是“仁者觉联”,感受到彼此的联系并为之负责。
· 从“关系性存在”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人乃“五伦”网络的枢纽,而非孤立的原子式个体。
· 第三章 浑沦之“用”:中庸的再发现
· 中庸绝非折中主义、妥协之道。
· 在浑沦观下,中庸是在动态网络中寻找系统最优解的实践智慧。它是在万千种“关系”的拉扯中,找到那个能让整体系统(小至家庭,大至全球)最具生机、最为和谐的平衡点。
· 林冲的“斩断剥削链,加固共生链”即是中庸之道的极致运用。
---
第二卷:伦理之维——如何“共生”?
· 第四章 从“修齐治平”到“球平天下”
· 将《大学》八条目进行全球化扩容:
· 修身:不再是独善其身,而是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与共情能力。
· 齐家:家庭是练习“共生”的第一现场,培育健康的关系模式。
· 治国:国家政策需以增进国内及全球的“共同福祉”为目标,而非零和博弈。
· 平天下:目标非荡平他者,而是“使天下臻于和平与均衡”,即“求平天下”。
· 第五章 “义利之辨”的全球化重构
· 批判新自由主义对“利”的狭隘定义(个人/短期/经济利益)。
· 提出“共生之大义”与“共生之大利”。
· 义:维护全球共生网络的稳定与繁荣,是最高之“义”。
· 利:任何行动的效益,必须以是否增进了系统整体的、长期的、综合的(经济、生态、社会)福祉为衡量标准。于整体有利,方为真利。
· 第六章 礼:共生的秩序与仪式
· 新时代的“礼”:是保障全球共生网络有序运转的国际规则、协议、标准与文明礼仪。
·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对他国主权、他文明差异的尊重。
· 通过“礼”的构建,将“浑沦”的哲学认知,落实为可操作的全球治理体系。
---
第三卷:实践之路——印如何“新”?
· 第七章 教育革新:培养“浑沦一代”
· 教育目标从培养“竞争者”转向培养“共生者”。
· 课程融入:系统思维、全球史、生态伦理、冲突调解、跨文化理解。
· 核心使命: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烙下自觉的“共生之印”。
· 第八章 经济重塑:共生经济学
· 构建衡量国家成功的新指标(替代GDP):将生态成本、社会福祉、全球供应链伦理纳入核算。
· 倡导“仁商”:企业的成功应与其对社会和地球的贡献正相关。
· 支持循环经济、普惠金融、符合伦理的全球贸易。
· 第九章 全球治理:“天下为公”的新制度探索
· 批判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集团化”缺陷。
· 汲取儒家“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思想资源。
· 提出改革思路: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威与执行力,但其运作需更透明、民主,并真正体现“共生”原则,而非大国角力场。
· 第十章 技术伦理:为“能量网络”装上“中庸”之魂
· 以“浑沦观”指导AI、生物科技、能源技术的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