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维壁垒”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剂强效的安定剂,注入了共和国最高决策层和“神龙”计划核心团队的心间。外部窥探的视线被扭曲、屏蔽,内部的潜在威胁在壁垒的规则排斥下无所遁形。这片广袤的国土,终于获得了进行深度灵能科技革命所必须的、相对纯净与安全的“实验场”。
然而,暂时的安全屏障,并不能消弭前方道路上固有的、源自技术本身的巨大挑战。当“灵网工程”、“全民觉醒引导”以及“灵能工业体系”这三大支柱全面铺开时,无数在理论阶段被忽略或低估的技术难点,如同暗礁般纷纷浮出水面,其复杂与棘手的程度,远超最初的乐观预估。
首先面临严峻考验的,正是作为基石的“灵网工程”。
理论上,以活性灵能为信息载体,构建一个超越现行互联网的、具备高度沉浸感和实时信息传递效率的灵能网络,前景无比诱人。但实践起来,第一步——如何实现稳定、高效、低损耗的“灵能信号”远距离传输,就几乎让项目陷入僵局。
现有的物理光纤和无线电磁波技术,对活性灵能的传导效率极其低下,能量在传输过程中逸散严重,超过一定距离,信号强度便衰减到无法识别。项目组尝试了多种设想中的“灵导材料”,但要么制备工艺极其复杂、成本高昂到无法规模化,要么其传导稳定性受环境灵能活性波动影响巨大,时好时坏,完全达不到构建基础网络的要求。
“总工,第七十三号‘灵导合金’在模拟长距离传输测试中,灵能波动衰减率又超过了阈值。”一名负责材料测试的工程师,顶着浓重的黑眼圈,向项目总工程师汇报,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沮丧。
总工看着屏幕上那条再次断崖式下跌的能量曲线,眉头紧锁成了一个“川”字。“我们像是在用漏勺舀水,试图建造一座水库。基础材料这一关不过,后续的所有节点布局、信息编码、网络协议都是空中楼阁。”
与此同时,“灵能信息编码”也遇到了瓶颈。如何将复杂的信息(文字、图像、声音甚至意念片段)转化为活性灵能可以稳定承载和传递的“编码”,并且确保在传输过程中不失真、不被干扰?现有的计算机二进制编码体系与灵能的“活性”特性格格不入,强行转换导致信息熵急剧增大,传输效率甚至不如传统的网络。
负责编码理论的团队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和能量模型图,地上散落着废弃的草稿纸。团队负责人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助手叹息:“我们像是在教一个天生的诗人去理解机器语言。活性灵能自有其‘韵律’,我们必须找到符合它自身规律的‘语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另一边,“全民觉醒引导”项目组的日子同样不好过。
龙渊的“启灵术”效果卓着,但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个人强大的、不可复制的“森罗意志”和对活性灵能的精微操控。如何将这种高度依赖个人能力的引导过程,转化为一种标准化、可复制、能够大规模推广的技术或装置,是项目组面临的核心难题。
他们尝试开发了多种“灵能共振舱”和“意识诱导仪”,希望通过模拟龙渊引导时产生的特定灵能频率和波动,来安全地激发普通人的灵能潜力。然而,结果要么是毫无反应,要么就是引发了危险的灵能紊乱。
一间观察室内,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和几名核心成员正紧张地盯着单向玻璃后的测试现场。一名志愿者躺在最新型号的“共振舱”内,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舱体内灵光流转。
突然,志愿者身体剧烈抽搐起来,额头青筋暴起,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监测仪器上代表其生命体征和灵能波动的曲线瞬间变得混乱而尖锐。
“快!停止共振!注入稳定剂!”首席科学家立刻下令。
工作人员迅速切断了设备能源,并通过预设管道向舱内注入了一种能够平复灵能躁动的中和气体。好一会儿,志愿者的状况才逐渐平稳下来,被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抬出。
“又失败了……”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声音发颤,“个体差异太大了!我们设定的‘安全共振区间’,对有些人来说是无效阈值,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危险区。没有一种普适的参数能够覆盖所有体质和精神状态。”
首席科学家沉默地看着被抬走的志愿者,沉重地说:“我们像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试图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制一条通往未知区域的安全路径。龙渊阁下是靠着他超凡的感知力在实时导航,而我们,需要的是这张‘地图’本身,是普适性的‘导航规则’。”
至于“灵能工业体系”,面临的则是基础理论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巨大鸿沟。
“灵能动力核心”的小型化与稳定输出问题迟迟无法突破。实验室里能够制造出功率惊人的原型机,但其体积往往堪比一座小屋,且运行不超过数小时就会因为灵能回路过载或材料疲劳而崩溃。根本无法应用到车辆、飞行器甚至固定电站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