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8章 晋王李治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8章 晋王李治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太极殿偏殿(李治五岁封晋王)

老学士-孔颖达:时任国子监祭酒,以学问渊博、性格刚直着称。此刻被太宗召来“考校”年幼的晋王。

乳母-张媪:李治的乳母,性格敦厚稳重,看着李治长大,视如己出。她正紧张地侍立一旁。

小宦官-小顺子:约十岁,机灵懂事,是李治的小玩伴兼侍从。

殿内陈设雅致,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光洁的金砖地上。年仅五岁的李治,穿着一身小小的亲王常服(虽已封王,但仪式未正式举行),规规矩矩地坐在一张对他来说略显宽大的锦墩上。他小脸圆润,眼睛又大又亮,带着孩童特有的纯净,却不见丝毫怯场或顽皮,反而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太宗李世民端坐主位,目光温和中带着审视,看着自己这个聪慧异常的小儿子。孔颖达坐在下首,须发皆白,面容严肃。

太宗含笑开口:“稚奴,孔学士乃当世大儒,学问精深。今日召你来,是想让他看看,朕的稚奴可曾用心读书了?”他语气轻松,带着鼓励。

孔颖达微微欠身,声音清朗:“晋王殿下,老臣斗胆,敢问殿下可知‘孝’为何解?”

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五岁孩童来说,不可谓不深。张媪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小顺子也紧张地捏紧了衣角。

乳母张媪在李治回答时,悄悄将手中的帕子绞出细密的褶皱。小顺子躲在柱后,紧张地数着自己的呼吸——这是他第一次见皇帝发怒的模样。

李治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微微歪着小脑袋,似乎在认真思考。片刻后,他奶声奶气,却口齿清晰地回答:“回学士,稚奴听母后和阿耶讲过。《孝经》开篇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就是…就是像阿耶敬奉皇祖父(李渊)那样晨昏定省,像母后对太穆皇后(窦皇后)那样思念敬慕,像稚奴要好好听阿耶和母后的话,不让他们忧心。”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母后还说,孝不止于亲,还要爱敬师长,友爱兄弟。”他一边说,一边用小手比划着,显得极其认真。

孔颖达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惊异!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五岁孩童能准确引用《孝经》开篇,更在于他理解的角度——结合了自身对父母的观察(太宗孝顺李渊、长孙皇后孝顺婆母),并将“孝”的内涵从侍奉双亲扩展到敬师长、友兄弟。这份理解力、观察力和表达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许多少年郎都未必能有此等感悟!

“善!大善!”孔颖达忍不住抚掌赞叹,看向太宗,“陛下,晋王殿下天资颖悟,对‘孝道’理解纯正深刻,实乃天赐麟儿!老臣叹服!”

太宗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的光芒,朗声笑道:“孔卿过誉了。稚奴,答得很好。”他看向李治的眼神,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小顺子不小心碰倒了旁边小几上的一碟点心。点心滚落在地,碟子虽未碎,却也发出清脆响声。小顺子吓得脸色煞白,立刻跪倒在地。

李治见状,并未因被打扰而不悦。他立刻从锦墩上滑下来,走到小顺子身边,伸出小手想拉他起来:“小顺子,莫怕。碟子没坏就好,快起来。”他又转头看向张媪,声音软糯却条理清晰:“张媪,烦请收拾一下地面,莫让碎渣扎了人。再请给小顺子拿块帕子擦擦手吧,他吓着了。”

这小小的插曲,让孔颖达再次动容。一个五岁的亲王,面对下人无心之失,第一反应不是斥责,而是安抚、关心安全、并妥善安排善后!这份仁厚之心和处事条理,更显珍贵。他看向太宗,由衷感慨:“殿下不仅聪慧,更兼仁心,实乃罕有。老臣今日,真真是开了眼界。”

当李治提到“母后还说孝不止于亲”时,太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边缘的螭龙纹,那里还留着长孙皇后上次劝谏时留下的指甲痕。太宗含笑点头,看着李治的目光,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这次非正式的“考校”,无疑让李治“聪慧仁孝”的形象,在太宗和重臣心中更加根深蒂固,也为他日后超越年龄的封赏埋下了伏笔。

贞观七年,两仪殿书房(李治七岁领并州都督)

王府司马-杜衡:约四十岁,面容精干,眼神锐利。他曾是秦王府旧吏,以干练务实着称,被太宗指派为年幼晋王的王府主要属官(实际处理并州都督府事务)。

并州长史信使-赵参军:风尘仆仆,刚从并州(太原)赶回长安呈送公文。

书房内,气氛略显肃穆。七岁的李治,已褪去了一些婴儿肥,身量略长,穿着一身合体的亲王常服,端坐在一张特制的高椅上,小短腿还够不着地。他面前的书案上,摊开着一份并州送来的公文,旁边还放着一卷《大唐疆域图志》。

杜衡恭敬地站在案侧,正低声向李治解释并州都督府的职责范围和大体情况。赵参军则垂手肃立在下首,准备接受询问。

太宗李世民坐在一旁,看似随意地翻看奏章,实则密切关注着这边的动静。他想看看,这个七岁就遥领北方重镇(并州都督,治太原,是防御北方突厥、拱卫关中的战略要地)的儿子,到底能理解多少。

杜衡指着地图:“殿下请看,并州都督府下辖数州,扼守河东,北御草原,南卫京畿,位置至关重要。其职责在于整饬武备,安抚百姓,督察官吏,确保北境安宁。”

李治听得非常认真,小手指在地图上并州的位置缓缓移动。他忽然抬头,看向风尘仆仆的赵参军,声音清亮地问道:“赵参军一路辛苦。孤问你,今岁并州春耕可还顺利?去岁冬雪甚大,孤在长安都觉寒冷,并州百姓越冬,柴炭可还充足?有无冻馁之忧?”

赵参军一愣!他原以为小王爷召见,不过是走个过场,问些场面话。万没想到,这位年仅七岁的王爷,开口问的竟是如此具体、如此关乎民生疾苦的问题!这完全不像一个孩童该关心的事情!他慌忙收敛心神,恭敬答道:“回禀晋王殿下!托陛下洪福,今岁并州风调雨顺,春耕已毕,秧苗长势喜人。去岁冬雪虽大,但州府提前有所预备,开仓平价粜米,并组织大户捐输柴炭,虽有艰难,幸无大面积冻馁之事发生。百姓皆感念皇恩浩荡!”

李治小脸上露出放心的神色,点了点头:“如此甚好。百姓安,则边境宁。杜司马,”他转向杜衡,小大人般吩咐道,“孤虽年幼,不能亲至并州,然职责所在,不敢懈怠。凡并州所呈关乎民生、边备、吏治之文书,皆需摘要念与孤听。若有疑难或紧要之事,更要即时禀报阿耶定夺。你要替孤,多看顾并州的百姓和将士。”

这番话条理清晰,重点明确(民生、边备、吏治),既承认了自己年幼无法亲临的现实,又明确提出了处理政务的方法(听摘要、禀报父皇),更特别强调了“替孤多看顾百姓和将士”的核心要求。其政治敏感度、责任意识和对民生的关切,让在场的杜衡和赵参军都震惊不已!

杜衡立刻躬身,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臣杜衡,谨遵晋王殿下钧旨!定当殚精竭虑,不负殿下所托,不负陛下隆恩!”他心中震撼:这位小王爷,绝非仅仅顶着个都督头衔!其心思之缜密,见识之深远,远超其龄!

赵参军更是激动得声音微颤:“殿下仁心,心系并州黎庶,臣等…并州军民,感佩莫名!定当恪尽职守,报效朝廷!”他深深感到,这位小王爷,未来不可限量。

太宗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掩饰的、极其欣慰和自豪的笑容。他看着儿子那稚嫩却已显露出沉稳气度的侧影,心中暗道:“稚奴啊稚奴,阿耶果然没有看错你。这并州都督,你虽年幼不能亲至,但这颗心,已然在了。”七岁便能如此,其展现出的政治天赋与仁君气象,让太宗对这个幼子的未来,充满了更深的期待。这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担当,正是他赋予李治如此重要职位的底气所在。

贞观十年六月,立政殿偏殿(长孙皇后生前常居之所附近)。殿内弥漫着淡淡的药味和焚香的气息,气氛凝重。

老宦官-冯保:约五十余岁,面白无须,眼角布满细纹,眼神温和中带着深深的疲惫。他是长孙皇后从秦王府时期就带在身边的旧人,也是看着李治长大的,对皇后和晋王感情极深。此刻他正垂手侍立在殿角,像一尊沉默的石像。

宫女-云袖:约十六七岁,面容清秀,眼睛红肿如桃。她是长孙皇后生前最贴身的几个小宫女之一,心思细腻敏感。此刻她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碗温热的羹汤,试图劝慰李治。

大臣-崔琰(虚构中书舍人):约四十岁,身着紫色官袍,气质儒雅沉稳。他奉诏前来禀报政务,却正巧目睹了这一幕。他深知长孙皇后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也明白此刻皇帝的痛苦与对小皇子的怜惜,故而侍立一旁,屏息静气。

少年质子-阿史那·莫贺(突厥贵族子弟):约十二三岁,作为突厥归顺部落的质子,暂居宫中学习礼仪。他有着草原少年的健硕轮廓和略带野性的眼神,对大唐宫廷的哀伤气氛感到既困惑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他恰好路过殿外回廊。

殿内光线有些昏暗。年仅九岁的晋王李治,穿着一身素白的孝服,小小的身体蜷缩在窗边一张矮榻上。他没有像寻常孩子那样嚎啕大哭,只是将脸深深埋在一个褪色的、绣着兰草的软枕里——那是他母后生前常用的。小小的肩膀无声地、剧烈地耸动着,压抑的呜咽声断断续续地从枕头里传出来,像受伤小兽的哀鸣。

宫女云袖端着羹汤,跪坐在榻边,声音带着浓重的哭腔,却努力放得轻柔:“殿下…殿下,您多少用一点吧…这是皇后娘娘…娘娘以前也吩咐奴婢,要看着您好好用膳的…”她的话未说完,自己的眼泪先滚落下来,滴在碗沿上。

李治没有抬头,只是将枕头抱得更紧,闷闷的声音带着令人心碎的沙哑:“…母后…母后不在了…她看不到我了…”这句话像一把小锤,重重敲在殿内每个人的心上。

侍立一旁的冯保,肩膀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他悄然用袖口按了按眼角,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并未去拉李治,只是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岁月磨砺的沙哑嗓音,低沉而缓慢地说:“殿下,老奴记得,娘娘最是心疼殿下。她若在天有灵,看到殿下这般哀伤伤身,定会…定会心疼难安的。”他的声音里有种奇异的安抚力量,仿佛能穿透悲伤的迷雾。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身常服、眉宇间凝结着沉重哀伤与疲惫的唐太宗李世民走了进来。他显然刚处理完紧急朝务,眉宇间还有未散的凝重,但踏入殿内的瞬间,目光便牢牢锁定了那个蜷缩在矮榻上的小小身影。崔琰紧随其后,在门口停下,躬身垂首,大气不敢出。

太宗皇帝挥手示意云袖和冯保退到一旁。他走到榻边,高大的身影在李治小小的身躯上投下一片阴影。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深深地凝视着儿子因极度悲伤而颤抖的脊背。那一刻,这位横扫**、威震八方的天可汗,眼中流露出的,是深不见底的痛楚和几乎要溢出的怜爱。

他缓缓蹲下身,伸出手,动作轻柔得不可思议,落在李治的背上。那手掌宽厚温暖,带着常年握弓持剑的薄茧。

“稚奴…”太宗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前所未有的温柔,呼唤着李治的小名,“抬起头来,让阿耶看看。”

李治的身体僵了一下,呜咽声停顿了片刻,才极其缓慢地、艰难地将头从枕头里抬起来。小脸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眼睛红肿得几乎睁不开,长长的睫毛被泪水黏成一缕一缕,下巴上还沾着枕头的丝线。他看向父亲,眼神里充满了无助、茫然和巨大的空洞。

太宗的心仿佛被狠狠揪了一下。他伸出另一只手,用指腹极其轻柔地、一点点擦去儿子脸上的泪痕和丝线,动作小心翼翼,仿佛在擦拭一件稀世珍宝。他的声音更柔了几分,带着一种强忍的痛楚:“莫哭…稚奴莫哭…阿耶知道你心里苦,知道你…想她。”“想她”两个字,他说得异常艰难,喉结滚动了一下。

“可是,”太宗将儿子冰凉的小手握在自己宽厚温暖的手掌中,试图传递一些力量,“你母后她…最是坚强豁达之人。她若知晓她的稚奴如此哀毁,连自己身体都不顾了,她定会…定会生气的。”他试图挤出一丝安抚的笑容,但嘴角的弧度却显得那么苦涩。

李治的眼泪又涌了出来,大颗大颗地滚落,他抽噎着,断断续续地说:“阿耶…儿…儿臣…心好痛…像…像被挖掉了一块…再也…再也见不到母后了…”这童稚的话语,却道出了最深沉的丧亲之痛,直击李世民内心最柔软也最痛楚的地方。

太宗皇帝再也忍不住,猛地将儿子小小的身体紧紧拥入怀中。他的下巴抵在李治柔软的发顶,手臂收得极紧,仿佛要将儿子揉进自己的骨血里,替他承受这无边的痛苦。他的身体也在微微颤抖,眼中强忍的泪光终于滑落,滴在李治的孝服上,迅速洇开一小片深色。

“阿耶知道…阿耶知道…”他反复低语着,声音哽咽,“阿耶的心…也痛…很痛很痛…”这一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只是一个同样痛失爱妻、心疼幼子的父亲。父子俩的悲伤在这一刻交融,殿内只余下压抑的抽泣声和无言的悲恸。

侍立一旁的冯保和云袖早已泪流满面,低头用袖子死死捂住嘴。崔琰深深垂首,心中亦是叹息不已,为皇后的薨逝,为皇帝的悲痛,更为小皇子这令人心碎的孝思。

不知过了多久,太宗的情绪才稍稍平复。他轻轻拍着李治的背,像哄婴儿入睡般,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安抚和力量:“稚奴,听阿耶的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母后她…在天上看着呢。你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这才是对她最大的孝顺,明白吗?”

李治在父亲怀里,感受着那坚实胸膛传来的温暖和心跳,似乎找到了一丝依靠,抽泣声渐渐小了下去,只是小脑袋还埋在父亲胸前,轻轻点了点。

太宗皇帝抱着儿子,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崔琰身上,眼神已恢复了帝王的深沉,但那份对怀中幼子的特殊怜爱却更加清晰。他抱着李治站起身,对崔琰,更像是对所有人,用一种带着宣告意味的语气平静地说:“传旨:晋王李治,纯孝至性,深肖其母。即日,授右武侯大将军。”

崔琰心中一震!右武侯大将军!这可是统领京城部分禁卫、位高权重的实权军职(虽然对九岁孩童主要是荣誉象征)!皇帝此刻授此要职,其意昭然!他立刻躬身,声音洪亮而清晰:“臣遵旨!陛下圣明!晋王殿下纯孝感天,实乃社稷之福!”

太宗微微颔首,不再多言,只是抱着怀中因疲惫和悲伤而有些昏昏欲睡的李治,目光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眼神复杂难明。有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有对幼子的深切怜惜,或许,也有一丝对未来的、沉甸甸的期许。

殿外回廊:

突厥少年阿史那·莫贺恰好目睹了皇帝抱着小皇子离去的身影,以及崔琰宣旨的一幕。他不懂那些复杂的官职和情感,但他能感受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巨大悲伤,以及那个强大的大唐皇帝眼中流露出的、与他印象中截然不同的脆弱和温柔。他摸了摸自己腰间冰冷的匕首,又看了看皇帝离去的方向,眼神闪烁,低声用突厥语嘀咕了一句:“原来…狮子也会为失去伴侣和幼崽而悲伤…”他转身离开,脚步似乎比来时沉重了一些。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泪水的咸涩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铁锈味(来自殿外卫士的甲胄)。

府邸丧后余威·兵府密议

太宗携李治离去后,立政殿的凝重气氛并未全然散去。崔琰望着皇帝父子的背影,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官袍玉带——右武侯大将军之职,于九岁稚子而言是荣宠,更是皇帝痛失爱妻后,对“长孙血脉”的无声守护。他正欲转身处理传旨事宜,殿外却传来通报:“兵部尚书秦琼,奉诏求见。”

崔琰心头微动。秦叔宝乃开国元勋,虽近年因旧伤缠身鲜少上朝,却仍是太宗最信任的武将之一。他连忙迎至殿门,果见一位身着紫袍、身形略显佝偻的老将立于阶下。秦琼年近五旬,面色因常年病痛带着几分苍白,但若仔细看,那双曾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的眼睛,依旧透着锐利的光。他左臂微曲,显然旧伤又在隐隐作痛。

“秦尚书。”崔琰拱手行礼,“陛下刚带着晋王殿下离去,许是回了两仪殿。”

秦琼微微颔首,声音带着久病的沙哑:“老夫已知晓。只是路过立政殿,想…再看看皇后生前常去的偏殿。”他目光扫过殿门,眼中闪过一丝怅然——长孙皇后在世时,常以仁德劝谏太宗,军中不少将领都受过她的恩惠。

两人沉默片刻,秦琼才转向崔琰:“崔舍人刚随陛下在此,可知陛下为何突然授晋王右武侯大将军之职?”

“陛下言,晋王纯孝至性,深肖其母。”崔琰压低声音,“秦尚书久在军中,该知右武侯辖制京畿防务,此职虽为荣誉,却也意味着…陛下有意让晋王早日接触军务。”

秦琼浑浊的眼中精光一闪:“皇后薨逝,陛下心伤之余,怕是也在为皇子们铺路了。右武侯…那可是当年尉迟恭将军统领过的精锐。”他顿了顿,扶着廊柱轻咳几声,“老夫今日递牌子,正是为军务而来。漠北突厥余部蠢蠢欲动,需增派兵力镇守云州,此事还需陛下定夺。”

“既如此,秦尚书不如随我同去两仪殿?”崔琰道,“陛下虽心忧晋王,但军务大事,定会召见。”

秦琼却摇头:“不了。老夫先回府整理份军报,傍晚再去面圣。”他望着立政殿的飞檐,轻声道,“让陛下…多陪陪晋王吧。这丧母之痛,孩子难承啊。”说罢,他转身离去,紫袍下摆扫过石阶,留下一道落寞的背影。

秦府·书房

秦琼的府邸位于长安永兴坊,虽无王侯府邸的奢华,却透着武将世家的质朴。书房内悬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长枪,那是他当年征战沙场的兵器“虎头湛金枪”。此刻,他正坐在案前,忍着臂痛翻阅军报,长子秦怀道侍立一旁。

“父亲,您的旧伤又犯了,该歇歇了。”秦怀道担忧道。

“无妨。”秦琼摆摆手,指着案上的舆图,“云州防线薄弱,需调三万兵力过去,粮草要从河东转运…这些都得写进军报里。”他忽然抬头,“今日立政殿之事,你听说了?”

“听说陛下授了晋王殿下右武侯大将军之职。”秦怀道点头,“府里下人们都在议论,说陛下看重晋王。”

秦琼冷哼一声:“看重是真,但这‘右武侯’三个字,更是给朝中某些人看的。”他拿起狼毫笔,在军报上圈出“云州”二字,“皇后在时,朝臣多忌惮其兄长长孙无忌的权势;如今皇后不在,怕是有人要动心思了。陛下授此职,便是告诉所有人——晋王身后,有他撑腰。”

秦怀道恍然大悟:“父亲是说…太子与魏王之争?”

“皇家之事,少议论。”秦琼沉声道,却在军报末尾添了一句:“右武侯军容整肃,可暂由长史代行职权,待晋王成年后亲掌。”写完,他放下笔,望着窗外,“长孙皇后仁德,护了这天下百姓数年;如今她去了,咱们做臣子的,总得护着她的孩子,护着这大唐江山。”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秦琼苍老却坚毅的脸上,也照亮了案上那封未封的军报。墨迹未干,却已透着一位老将对家国的赤诚,和对逝去皇后的无声承诺。而此时的两仪殿内,太宗正看着怀中熟睡的李治,指尖轻轻拂过儿子红肿的眼角,窗外的暮色,正一点点爬上他疲惫却依旧威严的脸庞。

夜梦姊影·兰枕余温

夜色渐浓,晋王李治的寝殿只留着一盏昏黄的宫灯。冯保小心翼翼地为榻上的少年掖好被角,看着他眉头依旧紧蹙,嘴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痕,轻轻叹了口气。白日里被太宗抱回寝殿后,李治便沉沉睡去,许是悲伤太过,连梦中都不安稳。

宫灯的光晕在帐幔上投下晃动的影,李治的睫毛微微颤动,呼吸渐渐变得急促。他仿佛又回到了立政殿的偏殿,只是殿内不再弥漫着药味,而是飘着淡淡的兰花香——那是母后最爱的味道,也是二姐李丽质常用的熏香。

“稚奴,过来。”一个清脆温柔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李治猛地睁开眼,只见榻前站着个身着浅碧罗裙的少女,梳着双环髻,发间簪着珍珠步摇,正是他的二姐长乐公主李丽质。二姐比他年长五岁,性子温柔又带着几分娇俏,从前总爱牵着他的手,在御花园里教他认花草。

“二姐!”李治惊喜地扑过去,却扑了个空,指尖只触到一片温热的光晕。他愣住了,看着二姐的身影在光晕中微微晃动,像水中的倒影。

李丽质笑着蹲下身,虽看不清真切的面容,声音却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稚奴,莫要再哭了。母后在天上看着呢,姐姐也在。”她伸出手,轻轻拂过他的脸颊,那触感柔软温暖,像从前无数次安慰他时一样。

“二姐,你去哪了?”李治的眼泪又涌了上来,“母后不在了,你也不理我了…我好想你们。”

“姐姐没有不理稚奴呀。”李丽质的声音带着笑意,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姐姐只是换了个地方陪着你。你看,母后留下的兰草枕,还在你怀里呢。”

李治低头,果然看到自己紧紧抱着那个绣着兰草的软枕,正是梦中也不肯松开的、母后的遗物。枕头上似乎还残留着二姐身上的兰花香,暖暖的,驱散了些许寒意。

“稚奴要乖乖听话,”李丽质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声音却愈发温柔,“要好好吃饭,好好长大,像阿耶说的那样,做个坚强的孩子。母后和姐姐,都会为你骄傲的。”

“不要走!二姐!”李治急得伸手去抓,却只抓住一把空气。他眼睁睁看着二姐的身影化作点点光斑,融入宫灯的光晕里,最后只留下一句轻轻的叮嘱:“稚奴,要带着母后的期盼,好好走下去呀…”

“二姐——!”

李治猛地从梦中惊醒,冷汗浸湿了后背的寝衣。他大口喘着气,茫然地望着帐顶,殿内只有宫灯昏黄的光,哪里有二姐的身影?怀中的兰草枕被他攥得皱巴巴的,枕角还沾着新的泪痕。

“殿下?您醒了?”守在殿角的冯保连忙上前,见他脸色苍白,眼眶通红,心疼不已,“是不是做噩梦了?”

李治摇摇头,又点点头,声音沙哑得厉害:“冯伴伴…我梦见二姐了…她叫我不要哭,叫我好好长大…”他把脸埋进兰草枕里,那淡淡的兰花香似乎真的还在,带着二姐的气息,让他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冯保心中一酸,用袖口替他擦去额头的冷汗:“殿下,长乐公主在天有灵,定是放心不下您。她和皇后娘娘一样,都盼着殿下好好的。”他顿了顿,轻声道,“陛下傍晚派人送来了新熬的莲子羹,奴婢去热一热,殿下多少用些?”

李治沉默了片刻,轻轻“嗯”了一声。他松开兰草枕,指尖抚过枕上绣着的兰草花纹——那是母后亲手绣的,二姐也跟着学过,从前总说要绣个一模一样的送他。他忽然想起梦中二姐的话,想起阿耶抱着他时说的“要健健康康”,想起崔琰宣旨时那句“纯孝感天”。

冯保端来温热的莲子羹,见李治主动接过玉勺,虽吃得很慢,却没有像白日里那样抗拒,不由得松了口气。月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少年低垂的眉眼上,那双眼红肿的眼睛里,除了悲伤,似乎多了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

“冯伴伴,”李治忽然开口,声音还带着哭腔,却很清晰,“明日…你教我认右武侯大将军的印信好不好?二姐说,要带着母后的期盼走下去…我不能让她和母后失望。”

冯保愣住了,随即眼中涌上泪光,连忙躬身应道:“是,殿下。老奴明日一早就教您。”

宫灯依旧昏黄,兰草枕的余温留在指尖。李治小口喝着莲子羹,窗外的月光静静流淌,仿佛真的有温柔的目光,从遥远的天际落下,轻轻落在他身上。梦里二姐的声音,像一粒种子,落在他悲伤的心田里,悄悄生根——他要学着坚强,为了母后,为了二姐,也为了那个抱着他、同样心痛的父亲。

李治攥着的兰草枕里,一片干枯的兰花瓣悄然滑落。这是三个月前长孙皇后在病榻上亲手夹进去的,背面用朱砂写着“稚奴平安”。冯保将花瓣重新放回枕中时,发现朱砂字迹已渗透到枕芯,与李治的泪痕晕染成诡异的血色纹路.

李治在梦中见到的长乐公主,其罗裙上的云纹与突厥使者朝服暗纹完全一致。当他惊醒时,发现兰草枕下藏着半块破碎的琉璃盏——正是突厥可汗去年进贡的“夜光杯”残片,边缘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李治猛地从梦中惊醒,冷汗浸透了中衣。帐幔外透进的月光在兰草枕上投下诡异的光斑,他颤抖着将手探入枕下,摸到了一片冰凉的碎琉璃——正是突厥可汗去年进贡的夜光杯残片!

冯伴伴!他的惊呼惊醒了守夜的老宦官。冯保端着铜灯走近时,烛火恰好映亮残片边缘凝结的暗褐色血迹。老人的瞳孔骤然收缩,手中的灯盏剧烈摇晃,灯油泼在地上,在月光下竟显出血腥的铁锈味。

这...这是...李治的声音发颤。他认得这杯子,去年突厥使团朝觐时,可汗曾亲手将它敬给太宗,说此杯能映见亡者的灵魂。当时二姐还笑着说:这杯子像极了母后最喜欢的琉璃盏。

冯保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绣着缠枝莲纹的袖口滑落半截,露出腕间暗红的疤痕——形状竟与残片上的云纹完全吻合!李治瞳孔骤缩,他想起二姐梦中罗裙的云纹,与今日突厥质子阿史那·莫贺所穿皮袍上的暗纹,竟也是这般相似!

殿下...老奴...冯保扑通跪倒在地,浑浊的泪滴在琉璃残片上,三年前玄武门之变前夜,老奴曾见杜司马拿着同样的夜光杯...那时...那时长乐公主还未...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重物坠地声。小顺子抱着药碗冲进殿内,膝盖上的血渍在青砖上拖出刺目的痕迹:殿...殿下!杜司马带着羽林卫包围了寝殿!说...说要搜查突厥奸细!

李治攥紧琉璃残片,锋利的边缘划破掌心。他忽然想起日间杜衡讲解并州防务时,袖口滑落的玄铁护腕——内侧隐约刻着突厥狼头图腾!而此刻,杜衡的脚步声已近在咫尺,他腰间悬挂的正是右武侯大将军的虎符,符身上的云纹与琉璃盏残片如出一辙!

冯伴伴,把残片藏进兰草枕!李治突然开口,稚嫩的声音带着不属于孩童的冷静。他扯下中衣前襟,裹住流血的手掌,又将兰草枕摆回原位,小顺子,去把阿史那·莫贺找来。

殿下?冯保震惊地看着他。

杜衡既然要找突厥奸细,李治看着铜镜中自己苍白的脸,将沾血的琉璃残片按进枕芯,就让他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猎物。

杜衡带着羽林卫闯入寝殿时,正看见李治抱着兰草枕,与突厥质子阿史那·莫贺在月光下对弈。棋盘上的棋子摆成北斗七星状,莫贺腰间的匕首刀柄缠着染血的布条——正是日间小顺子碰倒点心时用的那条。

晋王殿下深夜与突厥人私会,杜衡冷笑着掀开棋盘,莫不是想效仿你母后,与突厥暗通款曲?

李治抬头,月光在他红肿的眼睛里碎成冰碴:杜司马深夜带兵擅闯亲王寝殿,莫不是想效仿玄武门之变,弑君夺位?他突然将兰草枕砸向杜衡,枕中飘落的兰花瓣沾满鲜血,你看这枕芯里的血渍,是突厥人留下的,还是...杜司马你自己的?

杜衡脸色骤变。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秦琼带着右武侯卫破门而入。老将的虎头湛金枪挑开杜衡的衣襟,露出他心口处的突厥狼头刺青——与琉璃盏残片上的云纹完美重叠!

杜衡,你可知罪?秦琼的枪尖抵住杜衡咽喉,三年前玄武门之变,你假传圣旨调离玄武门守将,致使太子李建成遇害。今日又想故技重施,弑杀晋王?

杜衡突然狂笑起来,笑声中带着解脱:没错!突厥可汗答应我,只要杀了李治,就让我成为突厥的大达官!你以为长孙皇后是怎么死的?那碗安胎药里...

话音未落,杜衡突然口吐黑血倒地。李治看着他扭曲的面容,想起母后临终前紧紧攥着他的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稚奴...要记得...兰草...

秦琼蹲下身,从杜衡舌下取出半截毒囊。囊上绣着的云纹,与李治怀中的琉璃盏残片、冯保腕间的疤痕、突厥质子的皮袍暗纹,乃至杜衡刺青的狼头图腾,全部严丝合缝!

这是突厥的四象云纹秦琼将毒囊递给李治,只有可汗最信任的死士才有资格纹在身上。看来,杜衡就是突厥安插在我朝的天狼星

李治握紧毒囊,突然注意到囊口系着的丝线——正是二姐长乐公主最爱的鹅黄色!他颤抖着拆开丝线,里面掉出半块虎符,与杜衡腰间悬挂的右武侯虎符严丝合缝。符身上刻着一行极小的突厥文:璇玑既启,王者当陨。

此刻,太极殿的钟声轰然响起。李治抱着兰草枕走到殿前,看见东方天际的紫微垣突然出现异象——原本属于长孙皇后命星的天钺星,竟与突厥的狼星诡异地重叠在一起!

殿下,冯保颤抖着递来止血的金疮药,杜衡虽死,但他的话...

我知道。李治低头看着掌心的伤口,血珠滴在琉璃残片上,将王者当陨的突厥文染成血色,母后的死,二姐的死,都与这四象云纹有关。而这残片,他举起夜光杯碎片,映着东方渐白的天光,就是打开璇玑门的钥匙。

秦琼突然单膝跪地:老臣护驾来迟,请殿下治罪!

李治摇头,将染血的琉璃残片收进怀中:秦尚书何罪之有?你来得正是时候。他看向东方,那里正有一队突厥骑兵朝着长安方向疾驰,马蹄声如闷雷滚过天际,传令右武侯卫,随孤去骊山秘境。孤要亲手,为母后和二姐讨回公道。

晨光中,李治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却又透着不属于九岁孩童的坚毅。他怀中的兰草枕微微发热,仿佛还残留着母后和二姐的温度。而在他看不见的地方,那半块虎符正与琉璃残片产生共鸣,发出幽幽的蓝光——那是来自异世的、冰冷的代码之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