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67章 锁星塔密室寻踪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67章 锁星塔密室寻踪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大理寺的朱红大门在暮色中泛着沉郁的光,门旁的石狮子叼着铜铃,被灯笼映得轮廓分明。春桃抬手敲了三下铜环,门内很快传来脚步声 —— 值守的校尉见是个穿青布丫鬟服的姑娘,眉头微蹙:“深夜叩门,可有要事?”

“小女春桃,是蔡承业老先生的丫鬟,奉老爷之命,送东西给柳少卿,事关三年前安西粮案。” 春桃说着,从怀里掏出紧紧裹着的樟木盒,指尖因紧张还在微微发颤,“老爷说,务必亲手交给柳少卿,还请校尉通传。”

校尉闻言,眼神顿时一凛 —— 安西粮案是大理寺近期重点追查的旧案,柳少卿白日里还在提及蔡承业这个关键人物。他不敢怠慢,连忙让春桃在门房等候,自己快步往后院书房跑去。

此时的柳少卿,正对着案上的粮案卷宗皱眉。他年近四十,身着绯色官袍,案头堆着从库房调出的旧档,其中一份标注着 “西字柒叁粮车” 的残页,边角已泛黄发脆。听到校尉禀报,他立刻起身:“快请她进来!”

春桃跟着校尉走进书房,一见到柳少卿,便双手捧着樟木盒递上前:“柳少卿,这是我家老爷藏了三年的账册残页和粮车编号牌,老爷说,这是当年秦敬大人追查粮案时留下的证据,也是‘西字柒叁’粮车的关键凭证。”

柳少卿接过樟木盒,指尖触到盒身的凉意,心中一阵激动。他打开盒子,里面果然放着两叠泛黄的账册残页,还有一块青铜质地的粮车编号牌,上面 “西字柒叁” 的刻痕清晰可见。他拿起账册,借着烛火仔细翻看,残页上记录的粮车运输路线、交接官员姓名,与库房旧档的疑点完全吻合 —— 当年 “西字柒叁” 粮车根本没运到安西军营,而是被改道运往了淮南王的私仓!

“蔡老先生…… 终于肯把证据交出来了。” 柳少卿长叹一声,抬头看向春桃,“你家老爷可有其他交代?比如这三年间,是否有人威胁过他?”

“有的。” 春桃点点头,将苏半仙上门、提及 “用安西的儿子威胁老爷” 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那算命先生还说,是秦怀安大人托他带话,让老爷把账册交给少卿,这样我家少爷在安西就能平安。”

“秦怀安?” 柳少卿眼神一动 —— 秦怀安是秦敬的长子,三年前秦敬遇害后,他便远赴安西从军,一直暗中追查父亲的死因。看来苏半仙的身份,绝非普通算命先生。

就在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玄镜司主事萧珩走了进来,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凉意:“柳少卿,账册拿到了?” 他方才在街面安排好护卫,便立刻赶来大理寺,显然早已与柳少卿约定好联动查案。

柳少卿将樟木盒递给他,语气凝重:“不仅有账册,还有粮车编号牌。蔡承业被淮南王旧部用儿子威胁,才藏了三年。苏半仙的身份,恐怕与秦怀安有关,他能说动蔡承业,定是握有让蔡承业信任的凭证。”

萧珩打开樟木盒,目光落在编号牌上,指尖摩挲着刻痕:“这编号牌的材质,与当年从秦敬书房搜出的铜牌一致,都是安西军特制的青铜。苏半仙今日在蔡府外亮出的铜铃,铃身上的雪莲纹,也是安西驿卒的标识 —— 他极有可能是秦怀安留在长安的眼线,专门负责接触蔡承业这类关键证人。”

春桃站在一旁,听到 “淮南王旧部”“秦怀安”,才隐约明白老爷藏账册的苦衷。她想起老爷对着西窗发呆的模样,想起巷子里白莲社王阿婆的帮助,轻声道:“柳少卿,萧主事,我家老爷说,他对不起秦敬大人,这三年心里一直不安。如今账册交出来了,只盼能还秦敬大人一个清白,也盼我家少爷能平安。”

柳少卿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温和:“你回去告诉你家老爷,他能站出来交出证据,已是大功一件。大理寺与玄镜司定会彻查此案,不仅要还秦敬大人清白,还要揪出幕后黑手,让安西粮案的受害者都能得到公道。”

萧珩也补充道:“你路上遇到的白莲社之人,我们已派人留意。他们虽是民间组织,却在暗中帮助百姓,今日若不是他们,你或许会被泼皮纠缠,耽误送账册的时辰。这长安的安稳,从来不是只靠官差,还有这些藏在巷陌里的善意。”

春桃点点头,心中安定了许多。柳少卿让人安排车马送她回蔡府,临走前,还特意给了她一封书信,让她转交蔡承业,信中承诺会保障他儿子在安西的安全。

待春桃离开,萧珩将账册摊在案上,与柳少卿一同分析:“从账册记录来看,当年负责改道粮车的,是淮南王的亲信卫弘。卫弘在淮南王倒台后,一直下落不明,如今有了账册上的交接记录,我们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卫弘的踪迹。”

“还有秦怀安。” 柳少卿指着账册上的一处批注,“这处‘谷口驿血痕’,与秦敬遇害的地点一致。秦怀安在安西,或许掌握着更多关于卫弘的线索。我们得尽快联系秦怀安,让他配合查案。”

萧珩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上面是苏半仙传来的密信:“苏半仙说,秦怀安近期会派人送一份关于卫弘落脚点的密报来长安,届时我们就能收网。在此之前,需派人保护好蔡承业和春桃,防止淮南王旧部灭口。”

烛火跳动,映着案上的账册与密信。安西粮案的真相,如同被拨开的迷雾,渐渐显露出轮廓。而此时的蔡府,蔡承业正站在西窗前,望着远处大理寺的方向,手中攥着春桃带回的书信,眼眶微微发热 —— 藏了三年的秘密,终于有了揭开的一天,秦敬的冤屈,也终于有了昭雪的希望。

巷子里的槐花瓣还在飘落,落在蔡府的青石板上,落在大理寺的朱红门前,也落在萧珩与柳少卿案上的账册旁。长安的夜,虽仍有暗流涌动,却因这一份迟来的账册,多了几分走向光明的可能。

春桃送账册的次日午后,陈默刚在玄镜司整理完安西粮案的后续文书 —— 萧珩已派人按账册线索追查卫弘踪迹,柳少卿也加急起草了致安西都护府的公文,请求协助保护蔡承业之子。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正准备去大理寺对接最新进展,却见萧珩捧着一个木盒走进来,神色比往日凝重几分。

“陈校尉,你且看看这个。” 萧珩将木盒放在案上,打开时露出一枚泛着旧光的银簪 —— 簪头雕着三朵白梅,银线收边的工艺格外眼熟,正是陈默书房笔筒里那支林飒留下的发簪同款。“这是从卫弘早年的旧宅搜出的,除了簪子,还有半张残缺的图纸,画着一座塔的轮廓,标注着‘锁星’二字。”

陈默拿起银簪,指尖摩挲着熟悉的梅花纹路,心中一动:“林飒的发簪也是这般工艺,难道卫弘与林氏有关?” 他接过萧珩递来的图纸,泛黄的纸页上,锁星塔的底层密室结构隐约可见,角落还画着一个与璇玑玉相似的玉饰符号,“这锁星塔…… 在哪?”

“据苏半仙传来的消息,锁星塔在终南山深处,是前朝林氏的隐秘据点。” 萧珩的指尖落在图纸的密室入口处,“蔡承业账册里提到的‘离魂丹’,当年正是林氏方士为淮南王炼制的;而林飒的父亲,正是当年负责炼丹的首席方士,后来因不愿继续残害活人,带着部分典籍和信物逃离,从此下落不明。”

陈默忽然想起此前追查秘金会时,林飒提及 “家族藏有能解银蛊的秘宝”,当时未及深问,如今看来,这秘宝或许就藏在锁星塔中。他握紧手中的银簪,又想起苏青禾体内尚未彻底清除的银蛊,以及林氏与安西粮案的隐秘关联:“卫弘躲了三年,会不会也在找锁星塔?他若拿到林氏的秘宝或炼丹典籍,恐怕会掀起更大的风波。”

“这正是我找你的原因。” 萧珩的语气沉了几分,“柳少卿那边已查到,卫弘近期与终南山的山贼有勾结,似在打探锁星塔的具体位置。玄镜司需派人先一步找到密室,取出林氏遗物,既能查清林氏与粮案的牵连,或许还能找到解银蛊的方法,救苏青禾姑娘。”

陈默的目光落在图纸上的璇玑玉符号上,又想起苏晚璃曾提及 “林氏有血脉印记能感应秘宝”,左腰的镇星纹似有若无地泛起暖意 —— 他虽不知自己与林氏的渊源,却隐约觉得,这锁星塔之行,不仅关乎安西粮案的真相,更与他自身的身世、苏青禾的安危紧密相连。

“我去。” 陈默收起图纸与银簪,语气坚定,“苏晚璃在长安照看青禾,我带两名护卫即刻出发,务必在卫弘之前找到密室。” 他转身取过玄镜司的制式短刀,腰间的镇星纹仿佛感受到了某种召唤,暖意渐浓 —— 或许这一次,他不仅能查清旧案,还能解开困扰已久的身世谜团。

萧珩点了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这是进入锁星塔的通行令牌,苏半仙特意从秦怀安处借来的。塔内机关重重,你务必小心,若遇危险,可点燃令牌发出信号,玄镜司在山下的暗哨会立刻接应。”

陈默接过令牌,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心中愈发清明。他快步走出玄镜司,阳光洒在身上,却没有暖意 —— 终南山的锁星塔、林氏的隐秘、卫弘的追兵、苏青禾的银蛊,像一张无形的网,正等着他去揭开。跨上备好的快马,他回头望了一眼长安的方向,心中默念:青禾,等我回来,定能找到解蛊之法;林氏的真相,也终将水落石出。

马蹄声渐渐远去,扬起的尘土落在玄镜司的青石板上,与春桃昨日送账册时留下的痕迹重叠 —— 安西粮案的余波尚未平息,锁星塔的秘辛已悄然展开,而这两条看似独立的线索,正在终南山的深处,汇聚成揭开所有谜团的关键。

锁星塔底层密室的石门被推开时,“吱呀”的摩擦声在空荡的塔内回荡,惊得角落积灰簌簌落下。陈默举着火把迈进门槛,第一缕气息就裹着三层意味——最浓的是常年不见天日的霉味,混着地下潮湿的土腥气,深处却藏着一丝极淡的、类似陈年丝绸的柔香,像被时光封存在这里。石壁上隐约能看见模糊的星象刻痕,被岁月磨得只剩浅淡凹槽,火光扫过之时,那些刻痕竟似在暗处轻轻闪烁,看得他心头莫名一紧。

他的靴底碾过碎石,忽然触到一个硬物,弯腰拨开半寸厚的灰,紫檀木匣的云纹雕饰先露了出来。指尖拂过匣面,积灰簌簌掉落,冰凉的木质感透过指尖传来,他深吸一口气才掀开盖子——像是怕惊扰了匣中沉睡的时光。

锦袍先撞进眼底,展开时布料轻响,青金色的林氏图腾在火光下骤然鲜活:玄鸟展翅的弧度凌厉,缠绕的藤蔓却绣得柔婉,针脚细得能看清每一根丝线的走向。陈默的心脏漏跳了半拍,指尖顺着袍角下移,突然顿住——三朵白梅用银线收边,花瓣的弧度、针脚的疏密,竟与他书房笔筒里那支林飒发簪一模一样!后颈瞬间发麻,那支发簪的细节在脑海里炸开:簪头的梅花也是这般银线收边,当时他还诧异工艺为何如此独特,原来竟与这锦袍同出一脉。“难道……”一个念头刚冒出来,他就赶紧按下去,手心却已沁出细汗——这锦袍的主人,会和林飒有关吗?

木匣底层的璇玑玉压得紧实,他捏起来时,玉的冰凉瞬间穿透指尖。羊脂白的玉面裂成两半,裂缝处的暗红痕迹泛着暗金光泽,在火光下像凝固的血珠。陈默的呼吸骤然变沉,炼丹炉炸开时的画面猛地冲进脑海:暗金色液体溅在石壁上,也是这般黏稠的光泽,当时他手背沾了一点,灼热感烧了半个时辰才退。指尖轻轻蹭过裂缝,那暗金色似有若无地透着寒意,让他脊背发毛——这玉上的,难道就是炼丹炉里的东西?它又为何会碎在这里?

鬼使神差地,他将两半玉拼在一起。指尖刚触到玉缝,左腰突然传来钻心的疼!陈默闷哼一声,火把“哐当”砸在地上,火星溅起又迅速熄灭。黑暗瞬间裹住他,只有左腰的“镇星纹”像被烈火灼烧,原本淡得几乎看不见的青黑纹路骤然显形,沿着腰线蔓延,每一寸都疼得他冷汗直流,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疼……”他扶着石壁弯腰喘息,脑子里却突然涌入破碎的画面:烛火摇曳的房间里,一个穿锦袍的女子低头刺绣,袍角的白梅与他手中的分毫不差;她转身时,侧脸温柔得像春日的水,手中握着的正是这块璇玑玉;接着是刺眼的火光,女子的惊呼声、玉器碎裂的脆响,一滴暗金色液体落在玉上,晕开深色的痕……这些画面快得像走马灯,却带着一股莫名的熟悉感,让他眼眶突然发酸——这女子的眉眼,为何看着如此亲切?

不知过了多久,剧痛渐渐退去,镇星纹重新隐成淡痕,只剩皮肤下残留的灼热感。陈默摸索着捡起火把,重新点燃的火光里,锦袍的梅花、璇玑玉的暗金、镇星纹的剧痛,突然像丝线般缠在一起。他瘫坐在地上,握着锦袍的手指关节泛白,心脏跳得几乎要冲出胸膛:林氏图腾、梅花纹路、暗金色血渍……这些线索,难道都指向一个答案——这件锦袍的主人,就是他从未见过的生母?

风从石门缝隙钻进来,吹得火光微微晃动,石壁上的星象刻痕仿佛又亮了几分。陈默望着手中的遗物,既期待又害怕,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他找了这么久的母亲线索,难道终于要找到了?可那些画面里的火光与破碎,又藏着怎样的过往?

锁星塔秘辛·少林问禅

陈默将锦袍与璇玑玉小心收进紫檀木匣,锁星塔底层的冷风卷着石壁的潮气灌进衣领,他却浑然不觉——左腰镇星纹残留的灼痛感还未散尽,那些破碎的画面在脑海里反复冲撞:锦袍女子温柔的侧脸、玉器碎裂的脆响、暗金色液体滴落的痕迹,每一幕都牵着他的心神。他攥紧木匣,指节泛白:这必然是生母的遗物,可林氏图腾、炼丹炉液体、镇星纹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关联?

思来想去,江湖中唯有少林寺高僧通晓古今秘辛,且寺中藏经阁记载过前朝氏族谱系,或许能解开谜团。陈默当即熄灭火把,循着密道连夜下山,晓行夜宿赶往嵩山。待抵达少林寺山门前,已是三日后的清晨,山门处的石狮子在晨雾中肃立,檀香混着松针的气息漫过来,让他焦躁的心稍稍安定。

通报后不久,一位老僧便缓步走出天王殿。他身着灰布僧袍,鹤发童颜,手中念珠颗颗温润,正是寺中辈分极高的释玄因大师——依曹洞宗法脉字辈,属“玄”字辈高僧,精研佛法之余,更对前朝氏族秘闻颇有研究 。“施主眉宇间藏着执念,随老衲来吧。”释玄因声音温和,引着陈默穿过银杏古树掩映的甬道,来到僻静的禅房。

禅房内只设一桌一榻,案上摊着泛黄的经卷。陈默将木匣置于案上,掀开盖子时,释玄因的目光骤然凝住。他先抚过锦袍上的林氏图腾,指尖在青金色藤蔓纹上轻轻游走,“此为南朝林氏正统图腾,玄鸟缠藤,银线绣梅,是氏族主母的制式。”待看到袍角梅花纹,他取过陈默随身的林飒发簪比对,沉吟道:“针法同出一脉,绣者应是林氏绣房的传人,林飒想必是你生母的近侍。”

陈默呼吸一滞,忙将断裂的璇玑玉递上。释玄因捏起玉块,对着窗棂透进的晨光细看,当目光触及裂缝处的暗金色血渍时,念珠忽然顿住。“这是‘离魂丹’的残迹。”他语气凝重,“前朝方士炼制此丹时,需以活人精血为引,丹液呈暗金色,与你所见炼丹炉液体正是一物。”

话音未落,陈默忽然想起镇星纹的异状,当即解开衣襟,露出左腰淡青色的纹路。释玄因俯身细看,指尖轻轻点在纹路上,陈默只觉一股温和的内力涌入,灼痛感瞬间消散。“此乃‘镇星血脉印’,是林氏嫡系的血脉标记。”老和尚缓缓开口,眼底带着了然,“你生母应是林氏最后一任主母,当年或许卷入了皇室炼丹阴谋——璇玑玉是林氏祖传信物,可镇血脉异动,断裂时沾染的,正是她服下离魂丹后的血渍。”

记忆碎片突然清晰起来:火光中,锦袍女子将璇玑玉按在幼童腰间,含泪低语“镇星护脉,莫忘家仇”,那幼童腰间的纹路,与自己的镇星纹分毫不差。陈默眼眶发热,指尖颤抖着抚过锦袍:“大师,我生母她……”

“她或许未死。”释玄因将玉块拼合,“离魂丹虽烈,但若有璇玑玉护持,或能留得一缕生机。藏经阁记载,林氏有支脉隐居终南山,或许能寻到更多线索。”他抬手将木匣推回陈默面前,念珠转动间,目光沉静如潭,“血脉的羁绊从不会断绝,施主既承镇星纹,便该寻得真相,告慰先人。”

陈默起身叩谢,晨光穿过禅房窗格,照在锦袍的梅花纹上,银线闪着细碎的光。他抱着木匣走出少林寺,山风卷着檀香掠过衣襟,左腰的镇星纹似有感应般,泛起淡淡的暖意——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生母的遗物与高僧的指引,终于为他照亮了寻亲的前路。

梦后思情

陈默从榻上坐起时,窗纸刚透进一丝朦胧的晨光,可柳妍妍那声唤却像浸了晨露的丝线,牢牢缠在耳边——“陈生,陈生,你遇我才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尾音里的软意还没散,仿佛下一秒就能看见她鬓边斜簪的那朵粉白海棠。

陈默坐在书斋的木椅上,指尖还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本该有梦中绣着的兰草纹样,可低头看去,只有素白的粗布,才惊觉方才的一切都是场梦。晨光透过窗棂,落在案上摊开的《春秋》上,字里行间却总晃出柳妍妍的影子,让他再也读不进去。

他闭上眼,梦中的景象又清晰起来:牡丹亭畔的蝴蝶飞得热闹,他听见一声轻呼,转头就看见她崴了脚,藕荷色绫罗衫的袖子滑下来,露出一段莹白的小臂。他下意识上前扶住,指尖触到她肌肤的那一刻,竟觉得比春日的暖玉还软,连呼吸都慢了半拍。后来她坐在太湖石上,鬓边的粉白海棠晃得他眼晕,他摘了枝芍药递过去,话一出口才发觉声音有些发紧:“此花配姑娘正好。”她抬头笑了,眼尾弯成月牙,连风都似的软了下来。

“陈生,你遇我才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她最后说这话时,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袖口,语气里的软意像浸了蜜,缠得他心口发甜。陈默睁开眼,伸手摸了摸心口,那点暖意还在,可书斋里只有笔墨的清苦,再没有半分芍药的香。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外那株刚抽芽的柳树——梦中话别时,柳妍妍就站在这样的柳堤下,风卷着她的裙角,像要飞起来似的。他忽然想起她眉间的愁绪,醒后才觉出不对:那样灵动的姑娘,怎么眼神里藏着化不开的忧?他甚至没来得及问她家住何处,只记得她唤自己“柳陈生”,记得她鬓边的海棠,记得她掌心的温度。

陈默转身回到案前,提笔蘸了墨,想把她的模样画下来。可笔尖落在宣纸上,却怎么也画不准她的眉眼——画不出她笑时眼尾的弧度,画不出她鬓边海棠的娇嫩,更画不出她望着自己时,眼底那汪似喜似忧的水。他叹了口气,把笔搁在笔洗里,墨汁晕开,像极了梦中那场散不去的雾。

忽然,他闻到鼻尖似乎飘来一缕淡淡的芍药香,低头一看,袖口竟沾着一片粉白的花瓣——不是书斋里有的花,倒像极了梦中那枝。陈默捏起花瓣,指腹轻轻摩挲着,心里忽然生出一丝莫名的牵挂:她是谁?为何会出现在自己的梦里?她此刻……还好吗?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春日的暖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怅然。他把花瓣夹进《春秋》里,压在“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那一页,只觉得往后再读这书,怕都要想起牡丹亭畔的那场梦,想起那个唤他“陈生”的姑娘。

而绣绮楼内,柳妍妍早已醒了大半晌。她歪在铺着云纹锦垫的贵妃榻上,身上盖着的藕荷色锦被滑到腰际,却没力气拉一把。指尖还残留着梦中的触感:那日她在牡丹亭畔扑蝶,不慎崴了脚,是陈默快步上前扶住她的小臂,他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绫罗衫传过来,烫得她耳尖发赤;后来两人坐在太湖石上,他替她摘去发间的草屑,还递来一枝刚折的芍药,说“此花配姑娘正好”,那芍药的甜香,到如今还在鼻尖萦绕。

“姑娘,该喝药了。”贴身丫鬟春桃端着描金药碗进来,见她眼神发空地望着窗外,忍不住轻声劝,“这药温了第三次了,再凉了就没效了。”柳妍妍缓缓转回头,目光落在药碗里深褐色的药汁上,只觉得喉头发紧。自那夜梦后,她哪里还吃得下东西?往日最爱吃的玫瑰酥酪,如今见了只觉得腻;就连丫鬟特意炖的燕窝粥,也只尝了一口就推开。夜里总翻来覆去想梦中的情景,想着陈默的眉眼,想着他说话时带笑的嘴角,天快亮时才迷糊睡去,可一睁眼,空荡荡的闺房又把那点暖意冲得干干净净。

她抬手抚上自己的脸颊,指腹触到的皮肤有些发凉,也没了往日的莹润。铜镜就摆在案上,她瞥见镜中的自己:眉峰间锁着化不开的愁,原本清亮的眼眸像蒙了层雾,连鬓边的海棠花都显得没了精神。窗外的风吹进来,卷起几片落在窗台上的牡丹花瓣,轻飘飘地落在她的锦被上——就像那日梦中,陈默替她拂去肩上花瓣的模样。她忽然伸手攥住那片花瓣,指节微微泛白,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又酸又胀:他会不会也醒了?会不会也记得那场梦?会不会也在想她?

这些念头翻来覆去地转,让她心口一阵阵发紧,咳嗽了两声,指尖竟沾了点淡淡的殷红。春桃吓得赶紧上前替她顺气,眼眶都红了:“姑娘您别再想了,身子要紧啊!”柳妍妍却没听见似的,目光又飘向窗外,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柳堤——那是梦中她与陈默话别的地方。她轻轻呢喃:“陈生……你何时才来寻我?”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很快就散在满室的药香里,只留下她愈发憔悴的身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单薄。

春桃扶着柳妍妍躺好,转身就往外跑,要去请城里最有名的张大夫,裙角扫过案几,带倒了那盏凉透的燕窝粥,瓷碗落在青砖上碎成几片,粥水溅湿了案下那幅刚绣了半朵芍药的绢帕——那是柳妍妍前日强撑着精神绣的,想把梦中陈默递来的芍药绣下来,可针脚歪歪扭扭,连花瓣的轮廓都没绣齐。

柳妍妍听着瓷碗碎裂的声响,只轻轻叹了口气。她伸手从枕下摸出一片压得平整的干芍药,是那日梦后,她让春桃去牡丹亭畔寻来的,如今花瓣边缘已泛了黄,却仍带着一丝淡淡的香。她把干花贴在胸口,闭上眼睛,又想起梦中的细节:陈默穿的是件月白长衫,袖口绣着几株兰草,说话时总爱轻轻摩挲袖口的纹样;他替她扶鬓时,指腹蹭过她的耳垂,那点痒意,到现在想起来,还让她耳尖发烫。

“姑娘,张大夫来了。”没等她想完,春桃就领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大夫进来。张大夫坐在床沿,指尖搭在柳妍妍的腕上,眉头渐渐皱起,诊脉的手指也沉了几分。春桃在一旁攥着帕子,大气不敢出,只看见大夫的胡须轻轻颤动。

半晌,张大夫才收回手,对着春桃摇了摇头,声音压得很低:“脉象虚浮,肝气郁结已深,怕是……难了。开两副疏肝理气的药试试,能不能缓过来,全看她自己能不能放下执念。”说罢提笔写了药方,又看了眼躺在床上眼神空洞的柳妍妍,终究没再多说什么,转身走了。

春桃拿着药方,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却不敢让柳妍妍看见,只赶紧用帕子擦了擦,转身去煎药。屋子里又静了下来,柳妍妍把那片干芍药重新塞回枕下,伸手去够案上的笔。她的手抖得厉害,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团黑。她却不管,凭着记忆,一笔一笔地画陈默的眉眼——先画他的眉,是剑眉,尾端微微上挑;再画他的眼,是桃花眼,笑起来的时候会弯成月牙;可画到他的嘴时,笔却顿住了,她忽然记不清,他说“此花配姑娘正好”时,嘴角是弯成怎样的弧度。

眼泪“啪嗒”一声落在宣纸上,把刚画好的眉峰晕得模糊。她放下笔,蜷缩起身子,胸口又开始发紧,却没再咳,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被人挖走了一块。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风卷着更多的牡丹花瓣落在窗台上,她望着那些飘落的花瓣,忽然轻声说:“陈生,若你真能来,我便是立刻去了,也甘愿。”

话音刚落,就听见春桃端着药进来的脚步声,药碗里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满室的花香,却怎么也暖不透柳妍妍冰凉的指尖。她望着那碗深褐色的药汁,忽然笑了笑,眼底却没半分暖意——她知道,这药治不好她的病,能治好她的人,还在她的梦里,没醒过来。

梦后思情·西湖忆

几日后,好友柳梦梅约陈默游西湖散心,说春日里苏堤的柳、断桥的波最是解闷。陈默本无心出游,可夜里总翻来覆去想起柳妍妍,想着或许换个景致能稍减烦忧,便应了下来。

二人乘乌篷船泛湖时,晨光正好洒在湖面,碎成满湖的金箔。柳梦梅指着远处的雷峰塔笑谈传说,陈默却望着船舷边掠过的水纹发怔——水中倒影里,竟晃出柳妍妍鬓边那朵海棠的影子,他慌忙揉了揉眼,再看时,只剩粼粼波光。

船靠岸时,苏堤上已是游人如织。柳丝垂在肩头,软得像梦中柳妍妍说话的语调;道旁的芍药开得正盛,粉的、白的挤在一处,香气漫过来,和他夹在《春秋》里的那片干花气息重叠。陈默停下脚步,蹲下身细细看一朵芍药,花瓣上的晨露滚下来,落在他手背上,凉得让他心头一颤——那日梦中,柳妍妍指尖的温度,可比这露水暖多了。

“陈兄,发什么呆?前面有卖糖粥的,去尝尝?”柳梦梅拉了他一把,陈默起身时,眼角余光忽然瞥见不远处的画舫上,有个穿藕荷色绫罗衫的女子正凭栏远眺,鬓边似也簪着花。他心头猛地一跳,拨开人群就往湖边跑,鞋尖沾了泥也顾不上,直到跑到岸边,才看清那女子转过身来——眉眼间虽有几分相似,却不是他记挂的模样。

画舫缓缓划过,女子的笑声随风飘来,清脆却不似柳妍妍的软语。陈默站在湖边,风卷着柳丝拂过脸颊,竟有些发凉。他摸出怀中的《春秋》,指尖摩挲着夹在书页里的芍药花瓣,花瓣边缘的黄又深了些,像极了他日渐模糊的梦。

“陈兄,你这是……”柳梦梅追上来,见他望着画舫的方向出神,便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莫不是看上那位姑娘了?”陈默摇头,把书揣回怀里,声音轻得像被风吹散:“只是认错人了。”

二人接着往前走,路过平湖秋月时,有卖花的小贩挎着篮子经过,吆喝着“芍药、海棠,新鲜的花哟”。陈默忽然驻足,买了一枝海棠,簪在自己的衣襟上——他想起柳妍妍鬓边的花,想着若是真能再遇,或许她能凭着这花,认出自己。

夕阳西下时,湖面染上胭脂色。陈默坐在断桥边的石阶上,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画舫,手里攥着那枝海棠。花瓣被风吹得微微颤动,他忽然轻声呢喃:“妍妍,你若也在这西湖边,会不会也看见这满湖的花,想起牡丹亭畔的梦?”

暮色渐浓,柳梦梅催他返程,陈默起身时,衣襟上的海棠落了一片花瓣,飘进湖里,随着水波慢慢漂向远方——像他那场没说透的梦,也像他对她,没个着落的牵挂。

大明宫夜谈:意动宸心,韵出天然

夜风卷着星子的凉意掠过大明宫丹陛,殿外回廊的宫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麟德殿的朱红廊柱上,将盘龙浮雕的影子拉得细长。原本绕梁的丝竹声骤然停歇,乐师们垂首立在殿角,指尖悬在琴弦上,连呼吸都不敢重——方才还在翩跹的八位月白轻纱舞姬,此刻已僵跪在地,纱裙下的脚踝微微发颤,鬓边松落的珍珠步摇擦过青石板,发出极轻的“嗒嗒”声,在寂静的大明宫里格外刺耳。

龙椅上的李治指尖捻着枚羊脂白玉扳指,扳指上浮雕的云纹被摩挲得光滑温润。他垂着眼,长睫在眼下投出浅影,俊秀的面容间凝着化不开的倦怠——方才在紫宸殿批阅完陇右灾情奏折,“颗粒无收”“流民遍野”的字句还压在心头,此刻见着舞姬们刻意柔媚的姿态,只觉得腻味。指节微微用力,扳指抵着掌心,才压下心头那点莫名的烦躁。

殿侧的宦官总管魏进忠早惊出一身冷汗,青缎总管袍的后襟被汗湿,贴在背上凉得刺骨。手里攥着的象牙拂尘穗子被捻得发皱,上前半步时,靴底蹭过大明宫的金砖地面,声音轻得像羽毛落地:“官家息怒,这批舞姬是江南都护府新选的,个个是吴地娇娥,舞的《霓裳》残段还是前朝乐师亲授……”说着,他偷偷抬眼瞥了眼李治,见帝王眉头没松,又赶紧补道,“若官家觉得不合心意,奴才这就传旨,让教坊司再排新舞。”

李治终于抬眼,目光扫过魏进忠发白的脸,又落回跪伏的舞姬身上。她们的纱裙绣着缠枝莲,裙摆扫过金砖时,莲纹像要化开,可在他眼里,这精致的凡俗之美,不过是镜花水月。他缓缓摆手,声音淡得像殿外的夜风:“不必了。身姿是柔,舞艺也熟,可少了点东西。”顿了顿,指尖停在扳指的云纹凹陷处,“是灵韵——能让人忘了陇右的流民、朝堂的纷争,忘了这尘世里的糟心事的灵韵。”

说完,他撑着龙椅扶手起身,玄色常服的衣摆扫过椅边的锦缎垫子,露出衣料下暗绣的五爪龙纹。踱步到大明宫丹陛旁的望柱前,指尖轻轻划过望柱上的饕餮纹,冰凉的石触感透过指尖传来,才让心头的闷意稍减。殿外的夜风裹着廊下宫灯的暖意吹进来,带着点沉香的余韵——那是殿角铜炉里燃的迦南香,寻常时候觉得清雅,此刻却只觉得闷。

李治望着远处的夜空,星子密密麻麻缀在墨蓝的天幕上,银河像条淡白的丝带,从紫微垣延伸向远方。可这璀璨的星汉,在他眼里也透着寂寥——从前还是晋王时,曾和兄长在秦王府看星,那时只觉得星空壮阔,如今登了帝位,倒觉得这漫天星辰,都像在盯着他手里的江山,沉甸甸的,喘不过气。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散在风里:“朕要的,从来不是这些刻意堆出来的美。”

魏进忠站在原地,不敢上前,只悄悄示意殿角的乐师退下。舞姬们还僵跪着,纱裙上的珍珠步摇仍在轻轻晃动,可大明宫里的氛围,却像被帝王的寂寥浸透了,连烛火都似黯淡了几分。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不是宫人的急促,也不是宦官的细碎,而是带着几分从容的沉稳。魏进忠心头一紧,转头望去,只见武如意身着浅紫襦裙,外罩月白披帛,提着盏小巧的琉璃灯,从大明宫回廊缓步走进来。

她发髻上只插着支银质步摇,没有多余珠翠,却衬得眉眼清亮。见李治立在望柱旁,并未像寻常宫人那般慌乱跪伏,而是先对着龙椅方向行过礼,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落在风里:“臣妾武氏,奉司计局之命,呈本月宫苑用度册,听闻殿内有扰,本想稍后再来,却怕误了时辰。”

李治闻声回头,目光落在她身上。这武才人入宫虽不久,却因几次在御书房回话时条理清晰,让他留有几分印象,只是今日见她,褪去了白日奏事的严谨,披帛被夜风拂起,倒多了几分清逸。捻着白玉扳指的动作顿了顿,语气比方才缓和些:“无妨,呈上来吧。”

武如意上前,将用度册双手递向魏进忠,却在转身时,目光扫过殿中央仍跪伏的舞姬,又看向李治眉宇间的倦怠,忽然轻声道:“官家方才说,求‘超脱尘世的灵韵’,臣妾倒有个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魏进忠脸色微变——这武才人竟敢在此时接话,若是触了官家逆鳞,连他都要受牵连。可没等他阻拦,李治已抬手:“哦?你倒说说,什么浅见。”

武如意垂眸,语气依旧从容:“方才听闻总管提及江南灯影,想来是精巧的技艺,可‘灵韵’二字,未必在技艺的繁复。臣妾前日在大明宫宫苑西池,见月下松涛掠过水面,露水滴在荷叶上,映着月光像碎银流转,那一刻竟忘了宫苑的束缚,只觉得心随光影静了——或许,能让人忘忧的‘奇景’,不在刻意雕琢,而在天然本真。”

李治的眼神亮了几分,走近两步,玄色常服的衣摆扫过武如意的披帛:“天然本真?你倒说说,如何得见?”

“不必寻江南艺人,也不必排演歌舞。”武如意抬眼,目光与李治相对,没有怯意,只有坦诚,“官家若觉殿内烦闷,可择明日清晨,去大明宫东坡的竹林。那时晨露未曦,竹影落在青石上,风过竹梢的声,比丝竹更清透;再备一壶粗陶盛的新茶,不加糖霜,只品茶叶的本味——或许,比这满殿的精致,更能解心头的寂寥。”

殿外的宫灯忽明,映在武如意的眉眼间,没有谄媚,只有一份通透。李治捻着扳指的手松了些,望着眼前的女子,又想起方才星夜的寂寥,忽然觉得这一番话,比魏进忠的灯影提议,更合他心意。轻笑一声,是今夜第一次真正染上暖意的笑:“好一个‘天然本真’。明日清晨,你便随朕去竹林。”

魏进忠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偷偷打量武如意,见她依旧从容行礼,没有半分得意,才暗自叹服——这武才人,果然与寻常宫妃不同,竟能从官家的“倦怠”里,读出“求静”而非“求乐”的心思。

烛火摇曳中,武如意提着琉璃灯退下,披帛的影子落在大明宫的金砖上,像一抹轻云。李治重新望向夜空,星子依旧璀璨,可心头的闷意竟散了些——或许明日竹林的晨露与竹风,真能如武如意所说,让他在这大明宫的喧嚣里,寻到那“超脱尘世的灵韵”。

长乐宫罚:宫规凛凛,鬓影惶惶

第二日清晨的大明宫还浸在晨雾里,东坡竹林的露水滴答未落,长乐宫的气氛已冷得像结了霜。十几个宫女跪伏在青砖地上,裙摆沾着晨露,鬓边的银钗歪了也不敢扶,为首的春桃手里还攥着昨日舞姬穿的月白纱裙,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皇后王氏端坐在上首的紫檀木椅上,一身赭黄绣凤宫装,指尖捏着盏青瓷茶,茶烟袅袅,却没半分暖意。她目光扫过阶下的宫女,声音淡得像冰:“昨日大明宫夜宴,舞姬衣摆勾住乐师的琴弦,烛火偏又烧了半幅纱裙——春桃,你是掌衣宫女,这舞衣的针脚是你验的?”

春桃身子一颤,头埋得更低:“回……回皇后娘娘,是奴婢验的,可奴婢昨日检查时,针脚都是齐整的,不知为何……”

“不知为何?”皇后放下茶盏,瓷盖与杯身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夏荷,你掌乐,乐师的琴弦为何松了?秋菊,你管烛火,为何让火星溅到舞衣上?”

夏荷和秋菊吓得连忙磕头,额头磕在青砖上“咚咚”响:“娘娘恕罪!奴婢……奴婢昨日调试琴弦时还紧着,许是夜宴时风大……”“娘娘饶命!奴婢看着烛火的,不知怎的就飘了火星……”

皇后冷笑一声,目光掠过其余宫女——锦书攥着乐谱,绣云捧着乐器,挽月、拾星还握着昨日布置场地的绢花,听雪、煮茶的手里沾着茶渍,裁云、缝月的指尖还留着丝线,描红、簪花、理鬓、扫阶的个个垂着头,大气不敢出。“你们倒会找理由。”她起身走下阶,赭黄宫装的裙摆扫过宫女们的膝头,“本宫看,不是风大,是你们心大——忘了宫规里‘宴前百验,错无半分’的规矩?”

站在殿侧的魏进忠额角又冒了汗,偷偷往门外瞥了眼——昨日官家虽没说什么,可皇后此刻借宫女立威,分明是对着昨日武如意的“天然本真”来的,怕的是后宫有人越了规矩。他刚想替宫女们求句情,就见皇后抬手止住:“不必多言。春桃、夏荷、秋菊,罚跪长乐宫阶下三个时辰,抄《女诫》百遍;锦书、绣云、挽月、拾星,禁足半月,不得出偏殿;听雪、煮茶、裁云、缝月、描红、簪花、理鬓、扫阶,各领十下掌掴,以儆效尤。”

宫女们不敢反驳,齐声应道:“谢皇后娘娘恩典。”春桃扶着旁边的夏荷起身,膝盖已跪得发麻,却只能拖着步子往殿外的石阶走,晨雾里,她们的身影缩成小小的一团,格外单薄。

武如意立在殿门的阴影里,刚从东坡竹林回来,手里还攥着片带露的竹叶。她没上前,只静静看着——皇后这罚,明着是治宫女的错,暗着是给宫里所有人看:后宫之事,需依宫规,容不得半分“天然随意”。她想起昨日李治在大明宫说的“灵韵”,再看此刻长乐宫的凛凛宫规,忽然明白,这大明宫的风,从来都不只是晨雾里的温柔。

不多时,李治的脚步声从廊外传来,玄色常服沾着点竹露。他见殿外跪着的宫女,又看殿内皇后冷着脸,眉头微蹙:“不过是宴上一点小错,何必罚得这般重?”

皇后转身行礼,语气却没松:“官家,宫规如矩,若今日纵容她们错了分毫,他日便敢错得更多。这后宫之事,需得严管,才能让官家少烦忧。”

李治没再说什么,只是路过武如意身边时,目光扫过她手里的竹叶,轻轻叹了口气。晨雾渐渐散了,长乐宫的石阶上,宫女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而殿内的茶香与宫规的冷意,缠在一起,成了大明宫清晨里,最复杂的一道光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